学进去
-
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登录
|
注册
试卷
|
试题
|
走进学进去
|
学进去
试题
试卷
字/词
搜索
购买服务
首页:
小学语文 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
>
第七单元
部编版
|
三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上册
四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二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四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1 大青树下的小学
2 花的学校
3*不懂就要问
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
习作:猜猜他是谁
语文园地
第二单元
4 古诗三首 山行 赠刘景文 夜书所见
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6 秋天的雨
7*听听,秋的声音
习作:写日记
语文园地
第三单元
8 卖火柴的小女孩
9*那一定会很好
10 在牛肚子里旅行
11*一块奶酪
习作:我来编童话
语文园地
快乐读书吧
第四单元
12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13*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14*小狗学叫
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
习作:续写故事
语文园地
第五单元
15 搭船的鸟
16 金色的草地
习作例文
我家的小狗
我爱故乡的杨梅
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
第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18 富饶的西沙群岛
19 海滨小城
20 美丽的小兴安岭
习作:这儿真美
语文园地
第七单元
21 大自然的声音
22 父亲、树林和鸟
23 带刺的朋友
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
习作:我有一个想法
语文园地
第八单元
24 司马光
25 掌声
26 灰雀
27*手术台就是阵地
口语交际:请教
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
语文园地
试题
题型:
全部
选择题
填空题
语言表达
现代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信息匹配
书面表达
句型转换
连线题
判断题
排序题
书写
诗词曲鉴赏
修改病句
简答题
其他
听读鉴赏
难易程度:
容易
较易
一般
较难
困难
排序:
综合排序
试题难度
使用次数
真题次数
共
16
道相关试题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父亲、树林和鸟》一文中,“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的意思是“我”喜欢父亲打猎。
( )
2.《大自然的声音》一文是“总—分”结构,全文是围绕“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这一句写的。
( )
3.《读不完的大书》一文告诉我们大自然里面有无穷的奥秘,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积极探索,会获得极大的乐趣。
(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大自然的声音》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
( )
2.大自然中的动物歌手只有鸟儿。
( )
3.《大自然的声音》这篇文章的中心句是“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 )
4.风的声音给人的感受是相同的。
(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用“√”“X”表示。
1.课文围绕“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中风水、动物的声音。
( )
2.第二自然段中,作者主要写了森林里不同的风声,如微风轻柔的声音、狂风出的气势雄伟的乐曲。
( )
3.本文是按照“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行文的。
(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面句子在能体现父亲喜欢鸟的句子后面打“√”,不能的打“×”。
1.“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鸟。
( )
2.“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父亲说。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 )
3.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父亲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
( )
2.父亲很善于观察。
( )
3.父亲热爱自然。
( )
4.父亲一生都喜欢树林和鸟。
( )
5.父亲曾经是个猎人。
(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以清新活泼的语言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 )
2.《读不完的大书》一文中,作者把大自然比作“看不完的大画册”“永远读不完的大书”,是因为大自然里有无穷的奥秘,有无尽的乐趣。
( )
3.《父亲、树林和鸟》既写了父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也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美妙。
(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中计、中间、中国、看中”这几个词语中的“中”读音完全一样。
( )
2.“盖——盖儿”儿化前后意思没有发生变化。
( )
3.国学知识。《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流传千古的送别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也出自他诗。
( )
4.“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这句话中的“白银”指的是“瀑布”。
( )
5.“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表现了父亲爱鸟而不会伤害鸟。
(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父亲、树林和鸟》中,父亲对鸟这么熟悉,那是因为他曾经是个猎人。
( )
2.《大自然的声音》一文围绕“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这一段来写的。
( )
3.读着“呢喃细语”一词,我们仿佛听到了微风轻轻柔柔吹过树林。
(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课文所写的故事,只是一个童话,并不是真实的生活。
____
2.刺猬偷了枣,作者看到了,作者很厌恶这样的偷枣行为。
____
3.课文中对刺猬的称呼在变化着,如“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小东西”等等,表现了作者对刺猬逐步加深的情感。
____
4.刺猬全身长刺,就是专门用来偷枣的。
____
5.课文里偷枣的刺猬让人觉得机智而又可爱。
____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读不完的大书》中作者最喜爱的是屋后的两株棕榈。(______)
2.“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表达了“我”对鸟的喜爱和保护之情。父亲太了解鸟了,如果他是猎人,可能会伤害很多鸟。(______)
3.“小溪淙淙,流向河流”中的“淙淙”是用来描写声音的,这类词叫拟声词。(______)
4.“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中的“白银”是指天上的白云。(______)
5.“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是一个比喻句。(______)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