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碗汤里的悠长岁月

筱琴

①那天,我心血来潮,想炖一锅冬瓜排骨汤,打开冰箱却发现冬瓜太少了。我在橱柜里翻找,发现还有晾好的海带,便顺手拿来和冬瓜、排骨炖在一起。

②经过小火慢炖,看似寡淡的汤倒也滋味十足,排骨软烂,冬瓜微甜,海带的鲜味也融入了汤里。爱人这些年对饮食越来越挑剔了,但他喝了汤后说:“最好喝的一次,对胃口!”从此,冬瓜海带排骨汤,在我家有了正式的名分。

口味,其实是随着年龄变化的。

④刚成家的那几年,我们两个人手脚笨拙,平时又缺少油水,偏好的口味几乎相同:炒菜必定要够香够辣,浓油赤酱,大火爆炒;做包子、饺子,要一咬流油的那种;D偶尔做排骨或鸡肉,一律先焯水,再用冰糖炒色,烧得浓艳油亮,闻一下香气四溢,看一眼口舌生津,吃一顿就能饱三天。

⑤彼时年轻的两个人,好起来蜜里调油,争执时则水火不容,谁也不让谁,非要揭对方最疼的伤疤,非要在伤口上撒盐。最后往往以一个盘子摔成八瓣终结争端,然后一个人摔门而出,另一个人蹲在屋里痛哭流涕。

⑥那些日子,时而酸甜,时而辛辣,如今偶尔回味一下,也觉得鲜活呛人。

⑦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口味变了呢?白面里要加上荞麦面、黄豆面,以及曾经发誓一辈子不想再碰的玉米面,蒸成各色的馒头或者窝头;南瓜、地瓜、山药、土豆,这些年轻时我们连看都不想多看一眼的食物,现在却挺直了腰杆,常常顶替馒头和米饭的位置:餐桌上多了凉拌菜,多了蘸酱生吃的绿叶菜,原来喜欢的油炸、红烧类食品,渐渐被冷落。

⑧两个磨合了半生的人,有多久没再起过争端了呢?自己也记不清楚了。碗盘瓢盆安静地待在橱柜里,好像从未经历跌宕起伏,只字不提曾经伤感的记忆。日子越久,两个人的脾气就变得越温和,再也不会用棱角去刺痛对方。我们学会了响应欣喜,懂得了共情忧伤,时光如水流转,风平浪静。

⑨我们的口味,随时光悄悄变化着:他喜欢早餐时吃几片醋泡生姜,喜欢萝卜丝汤,喜欢酸酸甜甜的水果;我不喜欢吃酸味的水果,也不喜欢甜味的菜,更不吃葱、姜、蒜。两个人的喜好渐渐南辕北辙,却并不妨碍彼此和平共处,在家做饭、外出就餐,我们都会照顾对方的口味。E普通人过日子也许就是这样,一点一点迁就着、包容着,岁月最终平淡而悠长。

⑩恰似我们家里的海带和冬瓜,原本互不相干,并无交集,却在岁月烟火里,以排骨为引,互经煎熬,互相释放,互相成全,终于成就了一锅鲜香浓郁的家常至味

(摘自《时代邮刊·新中年》2023年第11期)

1.第③段中提到“口味,其实是随着年龄变化的。”通读全文,根据提示完成“‘我们’的‘口味’和‘日子’是这样变化的”文章内容填空。
口味日子
炒菜必定要够香够辣,浓油赤酱,大火爆炒;做包子、饺子,要一咬流油的那种;偶尔做排骨或鸡肉,一律先焯水,再用冰糖炒色,烧得浓艳油亮;A
白面里加上荞麦、黄豆面,玉米面、南瓜、地瓜、山药、土豆受宠;多了凉拌菜、绿叶菜,油炸、红烧类被冷落。B
口味南辕北辙却彼此和平共处,都会照顾对方的口味。C

2.第⑩段中加点的“一锅鲜香浓郁的家常至味”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意思?
3.结合对加点词语的理解,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D偶尔做排骨或鸡肉,一律先焯水,再用冰糖炒色,烧得浓艳油亮,闻一下香气四溢,看一眼口舌生津,吃一顿就能饱三天。
E普通人过日子也许就是这样,一点一点迁就着、包容着,岁月最终平淡而悠长。
4.《秋天的怀念·史铁生》中有“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的叙写,作者用“绝没有”“竟是”等词语写出了自己当时“一直不知道”母亲的病情而悔恨不已的心情。也请从本文中找一例这样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我家的对联

冰心

①我对人家墙壁上挂的字画都有兴趣,尤其是对联。这兴趣是从小就养成的。我在一九七九年写的那篇《我的童年》里曾经提到,我的第一本课文就是一副对联: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②但从这一副对联里还看不出屋主人的身世和襟怀,爱好和性格。在我十一岁那年回到老家福州去,看见在后厅墙上我的曾祖父画像的两旁,有我的祖父写的一副对联:

谁道五丝能续命

每逢佳节倍思亲

③原来我的曾祖父是在农历五月五日端阳节那天逝世的。我国习俗在端阳节那天都给小孩子的手腕上缠上五色丝线,叫作续命丝,祝他长命百岁。所以每到端阳节我的祖父看到孩子们手腕上的五色丝,就会想到他的父亲,而对“五丝”能否“续命”,起了悲哀的疑问。

④此后,我就注意我们老家的厅堂客室里的每一副对联,其中有许多是我的祖父自己写的,如:

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弗为

⑤这是一对自勉的句子,就充分地描绘出我的祖父的恬淡而清高的性格。

⑥再大一点,在北京剪子巷父亲的客室里,看到一副前清御史江春霖老先生送给父亲的对联:

庠舍争归胡教授

楼船犹见汉将军

⑦在上联旁边还有小字,说他“自京南下,阻雪难行”,在芝罘会见了我的父亲,很喜欢他的“裘带歌壶,翩翩儒将”的风度,就写这一联相赠。父亲对我解释这对联的时候,也说他和江春霖只是初交,当时江春霖因为弹劾了庆亲王而被罢官,他也很佩服江春霖不畏权贵的风骨,因此才把这位“交浅言深”的朋友的赠品,张挂起来。

⑧三十年代初期,父亲的客室里又添上一副萨镇冰老先生送的对联:

穹达尽为身外事

升沉不改故人情

⑨说的是他们两位老人家几十年金坚玉洁的友情。四十年代初父亲逝世时,我不在北京,这些可贵的遗物,都不知哪里去了!

⑩长大以后,到了欧美,在外国朋友家里当然看不见对联,有的只是画框和祖先的相片。在某邻国,旧式的屋子,周围几乎都是纸门,只有床之间那一扇墙上可挂字画,但也不是对联,而是一幅很淡雅的字或画,再供上一瓶一枝花朵,倒也雅洁可喜。他们的庭园,和中国的相似,有山有水,也许还更古雅一些,但是楹上柱上都没有对联。欧美的林园更不必说了。

⑪我这一辈子,在师友家里或在国内的风景区,到处都可看到很好的对联。文好,字也好,看了是个享受,我以为我们中国人应该把我们特有的美好传统继续下去,让我们的孩子们从小起耳濡目染,给他们一个优美的艺术的氛围!

(摘自《艺术世界》)

1.根据提示,完成对文章内容填空。
对联来处表达方式及意义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房屋看不出屋主人的身世和襟怀,爱好和性格
谁道五丝能续命
每逢佳节倍思亲
曾祖父画像处_____________
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弗为
老屋厅堂客室_____________
庠舍争归胡教授
楼船犹见汉将军
江春霖赠送给父亲的对联_____________
穹达尽为身外事
升沉不改故人情
萨镇冰送给父亲的对联_____________

2.通读全文,谈谈对第⑪自然段加点词语“特有的美好传统”的理解。
3.第⑩自然段中作者叙写了在欧美等地看不见对联的感受,表达了自己对使用对联表情达意方式的喜爱,也为下文提出传承弘扬这种艺术表达方式蓄势。请结合对该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进行具体分析。
4.请借助如“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这样表述自己性格的方式,为自己书写一副自勉对联。
5.请借助如“穹达尽为身外事,升沉不改故人情”这样表达友情的方式,给自己的友人写一副对联送给他。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济南的冬天》全篇多用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意味无穷。如把济南老城说成“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唤醒”,把济南周围一圈的小山写得很有温情。
B.《观沧海》是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途经碣石山所作,苍凉慷慨历来被称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C.《荷叶·母亲》写现实与联想,以荷叶比喻母亲,赞颂伟大的母爱。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作家、诗人,著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等
D.《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原则的,比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一则,讲个人求学方法,即要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这也是求仁的途径。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乙】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节选自《世说新语·假谲》)


【注释]①王右军:王羲之。②减:不足,不满。③大将军:王敦。④钱凤:人名。⑤从:通“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俄而雪(     )       (2)撒盐空中差可(     )
(3)大将军先出(     )       (4)诈(     )
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大将军甚爱B.下车引C.便言逆节D.知者不如好之者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2)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
4.【甲】文中的谢道韫与【乙】文中的王羲之的聪慧机敏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类型:对比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又闻玉米香

①一进八月,暑气渐少,转眼之间就到了立秋。立秋到,玉米香,一进菜市场,一下子就被卖新鲜玉米的摊位吸引,脚步直奔只有乡下才有的农用车旁。

②满满的一车胖玉米,清香扑鼻而来,青嫩、可爱、诱人。靠近,用手捧起,层层剥开,一排排饱满、金黄的玉米粒,看着就那么亲切。恍惚问,我又_______________。

③出村,小村外,再穿过乡村公路,曲折的羊肠小路,两侧成片的青纱帐。挺拔葱绿的玉米棵,中间蹿长出一到两个又大又长的玉米棒子。在这些玉米大棒子将熟未熟的时候,最吸引村里孩子们的目光,那煮玉米、烤玉米的香味儿会让小孩子馋得直流口水。

④记得小的时候,到了这个季节,村里的小伙伴都喜欢背着个柳编筐,成群结队地下地。他们编足了理由,说什么给家里的猪呀、羊呀、拉车的小毛驴呀去割草,其实割草不过是个由头,掰玉米回家烧着吃、煮着吃那才是真的。母亲对我们姐妹管教得很严,我们每次出门时她都大声吆喝:筐里的草一根不能少,棒子只许掰咱自己家地里的!要是掰了人家地里的,让我这当妈的知道了,打折你们的腿!

⑤我们姐妹筐里的嫩玉米从来没有藏过掖过,清清白白地露在草筐外面,回家告诉母亲,临近渠口比较隐秘的地方有多少空棒秸,我和姐姐就掰了多少个大棒子。母亲把我们掰来的玉米足足地煮了一锅,熟玉米的香气顺着锅沿的缝隙飘逸出来,馋得一旁等着吃玉米的我直流口水。玉米煮好捞出了锅,顾不得烫手烫嘴,拿起一个张口就啃,那青嫩、香甜的玉米真好吃。

每次捧起母亲煮熟的嫩玉米,都会听到她厉害的大嗓门:只有吃自家地里煮熟的棒子,那才是最踏实、最香甜的,我这辈子都要你们堂堂正正做人!我的二姐姐,还自创用竹签扎在玉米芯里,双手举着在灶膛边火苗上烤,玉米粒被烤到金黄金黄的,那真是美味。外焦里嫩的玉米,比煮熟的还好吃,吃了第一口,还想吃第二口。

⑦日子过得真快呀!我们姐妹的孩子,如今都长到了当年我们吃煮玉米的年纪。依然住在乡下的父母,总是惦记在八月立秋前后的那几天,进城把自家地里将熟未熟的胖玉米装满袋子送来,临走时还不忘提醒我们也给左邻右舍、同事朋友送上几个。

⑧从乡下到城里,一路走来,有苦有甜,有悲有欢。即便真正走出家乡的那片庄稼地,内心深处依然深深藏着故乡的味道。八月玉米之香,在我的记忆中从未走远。每年的这个季节,这种味道都会从鼻尖蔓延到很远很远,从繁闹城市到故乡原野,从眼前到儿时少年,当然还有母亲那大嗓门的谆谆教诲。

1.本文围绕“八月玉米香”展开叙述。请提取信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1)“我”被农用车上的玉米吸引,想起儿时往事;
(2)
(3)
(4)依然住在乡下的父母进城送玉米。
2.请结合上下文,在第②段横线上补写一两句话,以体现本文“倒叙”的写法特点。
3.下面两段材料,同样写母亲,但描写各有侧重,请简要赏析。

【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秋天的怀念》)

【乙】每次捧起母亲煮熟的嫩玉米,都会听到她厉害的大嗓门:只有吃自家地里煮熟的棒子,那才是最踏实、最香甜的,我这辈子都要你们堂堂正正做人!

(《八月又闻玉米香》)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父亲的坏习惯

梅雨墨

①几日前大哥来电话,说父亲经常念叨我,问我最近还回不回去。

②父亲已经93岁了,身体还不错。不过,自从母亲7年前过世,本来就不善言谈的他交得更加寡言少语。就算我回到家里想和他多聊几句,他也是聊不了多久就对我说:“你去休息一会儿吧,我也眯一会儿。”不像母亲,和我总有说不完的话,可以聊上一整天。

③父亲晚年得了糖尿病,一直要吃药。母亲在世时,将他的生活照顾得非常好,饮食上也让他注意,所以靠口服药就控制住了病情。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父亲突然开始喜欢吃一种用塑料袋简易包装的饼干。这种老牌子的饼干很甜,酥脆可口,但显然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不合适的。

④早些年回家,我都会看见父亲偷吃这种饼干。每一次父亲从自己房间的枕头底下偷偷摸出一袋饼干,吃不了几口,就会被母亲发现。母亲从她的房间里急匆匆地出来,快步来到父亲的房间,声色俱厉地数落:“老头子,你还真是改不了这个坏习惯呢。你也不是小孩子了,还偷吃饼干?”于是,父亲只好讪讪地把饼干放好,说:“我就是嘴里有些泛苦,尝一尝,也不吃多少。”

⑤但是,正像母亲说的那样,父亲偷吃饼干成了坏习惯。他并没有因为母亲的数落就不再吃,而是几乎每天都要摸出来一两块吃。母亲总能很神奇地迅速发现,并严厉制止。于是,这种“猫捉老鼠”的游戏总是在上演。这老两口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却整天为这一点儿小事情发生不愉快,我觉得母亲有些小题大做了。

⑥但很快,我便觉察出诸多不合理之处?比如;那袋饼干为何总是吃不完,为何一直存放于父亲的枕头底下?还有,父亲为何不是悄无声息地摸出饼干;又悄无声息地独自享用?他那撕开袋子和吃饼干发出的响声,每回我在家都能听到。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让照顾他们的阿城去门口小卖部买饼干这件事,应该是母亲默许的,那偷吃的“声势”应该也是父亲故意为之的。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⑦直到有一天,我看见一个场景,一下子全明白过来了。

⑧那是一个寒冷冬天的星期四,母亲突然病重,大哥看情况不好,立即给我打了电话。我们送母亲去医院的时候,一向沉默寡言的父亲突然开口对我说:“你妈如果住院,就托人带话回家,好让阿姨送饭过去。”

⑨这一走,母亲再也没有回过这个家……忙乱中,我似乎忘记了父亲的存在。处理母亲的丧事期间,我有一次回家拿东西,父亲看见我,急忙问:“你妈怎么样了?住上院了吧?你怎么不托人回来带话,让阿姨给你妈做饭送去?”我无法回答,因为母亲已经过世,而我也不知道怎么对父亲说这件事情,所以只能含糊地说:“不需要送饭,医院里什么都有。”然后就急匆匆地走了。几天以后,母亲的丧事全部处理完毕,我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

⑩我用钥匙打开大门后,发现父亲一个人静静地坐在轮椅上,斜侧身背对着我。夕阳的光照在他的身上,好像是一层金色的光晕笼罩着他,曾经在我的眼里非常高大的身躯,如今却显得那么瘦小。他回头看了我一眼,并没有说一句话。我也说不出一句话来,只能瘫坐在他身后的沙发上发呆。

⑪不知道坐了多久,我突然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原来是父亲在撕他手中拿着的那袋饼干。他撕塑料包装袋时,发出了很大的声响,比我之前听到的任何一次声响都大、都刺耳。父亲一边撕那袋饼干,一边不断地望向母亲房间的方向,直到他颤抖地抽出一块饼干,只咬了一口,那块饼干就碎了,散落父亲一身。父亲并没有理会,又慢慢地掏出一块饼干,这次他没有去咬,而是紧紧地攥在手里,慢慢地揉搓着。我看着饼干屑从父亲的指缝慢慢地掉落下来,仿佛看着那慢慢逝去的时光和生命。

⑩饼干屑掉落了一地,父亲把轮椅稍微转了一个方向。这样,他就可以对着母亲房间的方向。他一直深情地望向那里,一句话也不说。那小小的“游戏”,曾是他们之间的默契。这一次,我知道父亲注定要失望了,母亲再也不会从那个房间里冲出来,走到他的面前去大声地数落了。

⑱我再也忍不住,泪流满面,但我也不能发出一丁点儿声音……

(选自《解放日报》2023年03月02日,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设疑,说父亲经常念叨我,问“我”最近还回不回去,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父亲不善言谈,在母亲过世后,他变得更加寡言少语,可以看出父亲是个感情十分匮乏的人。
C.父亲晚年得了糖尿病,偷吃甜饼干是不合适的,遭到了母亲的数落,体现出母亲对父亲的关爱。
D.父亲一边撕那袋饼干,一边不断地望向母亲房间的方向,表现出父亲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
2.第段“那小小的‘游戏’,曾是他们之间的默契”中“游戏”和“默契”分别指什么?
3.第段中“他一直深情地望向那里,一句话也不说。”请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揣摩人物心理。
4.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母亲从她的房间里急匆匆地出来,快步来到父亲的房间,声色俱厉地数落……

5.选文以“父亲的坏习惯”为标题有哪些作用?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秒先生

龙向梅

①谁也不知道时间家族是什么时候诞生的,他们无声无息地穿校在每一个早晨、黄昏、夜晚。

②在时间家族中,秒先生最不引人注目,他转瞬即逝,人们常常忽略他的存在。没办法。他实在太小了。不过田径比赛时,人们分秒必争,就会发现的重要。因此,秒先生经常跑到赛场上去,在那里感受人们的掌声和欢呼声。他还经常跑到红绿灯上。他喜欢人们仰望他,一秒一秒等着他的样子。不过,绿灯亮后,人们又匆匆奔赴下一站,再也不会记起他。

③如何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呢?秒先生跑到了城楼的高塔上。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秒先生终于又被人们注意到了。人们虔诚地聆听秒先生的脚步声,并一起大声数出最后的秒数:10,9,8,7……来迎接新的一年,但当新的一年到来,人们又不再关注秒先生了。

④秒先生无论如何努力,人们都很少在意他,更不会为一秒的流逝感到不安。一个男孩从秒先生身边跑过,朝他嚷道:你太小啦,谁也不会在意你!

秒先生很难过,警告他说;可是、你的一生大概是由25亿秒组成的!男孩嘻嘻哈哈地跑开了,回头朝他做了一个鬼脸。

⑥秒先生叹了一口气,既然大家都不在乎他,那就干脆到无人的地方去吧。他离开了喧嚣的城市,来到一个山洞。白色的钟乳石一根根倒挂,石壁上的水一滴滴落下。他静静地看着那些水珠——它们从诞生到降落正好是一秒钟的时间。他从一滴水珠跑向另一滴水珠,每一秒都是水珠一生的路程。秒先生就在石洞里一直待着,迎接一滴一滴水珠,又送走一滴一滴水珠。

⑦有一天,秒先生惊讶地发现,石壁上长出了一根新的钟乳石,而地上的一块石头被水珠击穿了。啊,这一秒一秒,可以水滴成石,也可以水滴石穿啊。

⑧秒先生无限感慨,走出了石洞。阳光重新照在他身上,他感受到了温暖,也感受到自己隐藏的力量。他不再刻意追求人们的关注,也不再刻意展示自己,而是静静地前行。

⑨那个曾经跑过秒先生身边、无视秒先生存在的男孩,已经变成了一个老翁。他经历了人生的苦乐,匆匆走过了一生。现在,他躺在病床上,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他拉住了秒先生的手,悲伤地说:原来你一直在这里,我却忽视了你。你说得没错,人生是以秒计算的,而我却用了‘年’。我忽略了太多细节和过程,浪费了太多时间,我的人生过得太快太草率了啊!请再多给我一些‘秒’吧!

⑩秒先生很难过,但他无法为任何人停留,他继续滴嗒着,声音那么细。他想起了他守护过的那些小水珠,一滴一滴,每一滴都是一生,那么明亮。

(摘自《青年博览》2023年第8期)

1.根据提示,完成表格内文章内容填空。
“秒先生”做法结果
“秒先生”想方设法引起人们的注意人们很少在意他,更不会为一秒流逝感到不安
AB
CD
2.文中列举了哪些忽视“秒先生”存在的事例?
3.第⑧自然段中秒先生“无限感慨”中“感慨”的是什么?
4.请结合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E秒先生很难过,警告他说:“可是,你的一生大概是由25亿秒组成的!”男孩嘻嘻哈哈地跑开了,回头朝他做了一个鬼脸。
F他拉住了秒先生的手,悲伤地说:“原来你一直在这里,我却忽视了你。你说得没错,人生是以秒计算的,而我却用了‘年’。我忽略了太多细节和过程,浪费了太多时间,我的人生过得太快太草率了啊!请再多给我一些‘秒’吧!”
5.“秒先生”一词中的“先生”在文中是什么意思?作者要借《秒先生》文章告诉我们些什么?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乌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吴均》)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薛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幽居,遂茸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与顾章书·吴均》)


【注释】①去月:刚过去的一个月。②谢病:因病而自请退职。③还觅(mì)薜(bì)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④梅溪:山名。⑤森壁争霞:众多峭壁和云霞比高低。⑥孤峰限日:孤特耸立的高峰遮挡了阳光。⑦幽岫(xiù):幽深的山穴。⑧蓄:包含。⑨翠:绿水。⑩唳(lì);(鹤)啼叫。⑪啼:(猿)鸣叫。⑫英英:同“嘤嘤”,形容虫鸟动物的鸣叫或形容声音和谐动听。⑬绵绵:连绵不绝样,形容声调悠长。⑭韵:和声。⑮素:向来,一向。⑯重:重视,这里是向往意。⑰幽居:隐居。⑱遂:就。⑲葺(qì)宇其上:在上面修建屋舍。葺,修建。宇,房子。⑳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幸好菊花、竹实很多。菊花、竹实都是隐士食物。㉑山谷所资,于斯已办:山谷中隐居生活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资,出产的东西,提供。所资,所需的东西。斯,代词,此。㉒仁智之乐:佳山秀水为仁人智士所喜爱。乐,喜爱。㉓岂徒语:怎么能随便说。岂,难道、怎么。徒,仅仅。语,说。
(1)吴均在【甲】文段中用“竞”“轩邈”“指”“成”等动词赋予了山以人的情态,写出了自己对富阳到桐庐一带山势的喜爱。请用这种分析方法,对【乙】文段中作者写石门山语句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
(2)吴均在【甲】文段中描写了“泉水”“泠泠作响”、好鸟“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的山中令人振奋之音,表达了自己对这一带的喜爱。请用这种分析方法,就【乙】文段中作者对石门山景色类似写法语句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
(3)吴均在【甲】文段中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抒发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流露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请找出【乙】文段中类似表达的语句并对其进行表达效果分析。
(4)【乙】文段第一句交代了__________。从第二句到文末,描绘了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
类型:对比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甲】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异二者之为,何哉?不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

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时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仲淹纵民竞渡,太守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守,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仓廒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劾奏杭州不恤荒政游宴兴作伤财劳民。公乃条奏:“所以如此,正欲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使佣力之人,皆得仰食于公私。不致转徙沟壑耳。”是岁唯杭饥而不害。

《周礼》荒政十二,或兴工作,聚失业之人。他人不能举行,而文正行耳。凡出游者,必其力足以游者也。游者一人,而赖游以活者不知几十人矣。万历时吾苏大荒,当事者以岁俭禁游船。富家儿率治馔僧舍为乐,而游船数百人皆失业流徙,不通时务者类如此。

(节选自《术智》)


[注释]①仓廒:粮仓。②《周礼》荒政十二:即《周礼》中记载的十二条应对荒年的政策。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异二者之为   或:或许、也许
B.斯人   微:如果没有
C.为术甚   备:防备
D.太守出宴于湖上   日:每天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监司劾奏杭州不恤/荒政游宴兴作/伤财劳民
B.监司劾奏杭州不恤荒政/游宴兴作/伤财劳民
C.监司劾奏杭州不恤/荒政游宴/兴作伤财劳民
D.监司劾奏杭州不恤荒政/游宴/兴作伤财劳民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不物喜   聚失业之人
B.而文正行   居庙堂高则忧其民
C.他人不能举行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仲淹纵民竞渡   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表明了范仲淹的悲喜观和忧乐观,体现了范仲淹博大磊落的胸襟。
B.乙文中范仲淹通过刺激消费和增加建设投资来拉动经济,使百姓免于饥饿。
C.乙文叙述万历年间的饥荒,与范仲淹的赈灾做法形成对比,突出他的智慧。
D.甲乙两文赞扬了范仲淹胸怀天下、廉洁奉公,也委婉批评了他的奢靡作风。
5.借助文言知识资料卡,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如此,正欲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使佣力之人,皆得仰食于公私

文言知识资料卡


①佣力:受雇出卖劳力。②仰食:依赖……吃饭。③公私:官府和民间。
类型:对比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交友之道,择友为先》,完成下面小题

交友之道,择友为先

①朋友是人生中一笔宝贵财富,因志趣相投而结下的友情会给人们带来共鸣与激情,因志同道合而产生的友谊会给人们带来前进的动力。正因如此,真挚的友情、深厚的友谊,历来被人们所推崇和传颂。人生在世,不可能没有朋友,也不可能不结交朋友,结朋交友本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事情。

②交友之道,择友为先。A古人云:“友正直者日益,友邪柔者日损。”只有选择品德高尚、情趣高雅、志向高远的朋友,才能在人生道路上互相帮助、相互砥砺,共同提升、共同进步。B倘若选择了品行不端之人作朋友,就等于雪入墨池,虽融为水,其色愈污,从此每况愈下,甚至大好人生也会葬送在这样的“朋友”手中。

③在择友方面,古代先贤早有良训,明代著名理学家苏浚在其《鸡鸣偶记》一文中提出了“四友”之说,颇值得借鉴。所谓“四友”,即“畏友、密友、昵友、贼友”四类朋友。他说:“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

④由此可见,“畏友”就是要在思想品行上互相促进,有优点互相学习,有缺点互相批评,以求共同提高,从而有利于双方的品德修养不断提升。“密友”就是要在各方面互相帮助,连生死之事都可以互相托付,以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昵友”就是只知道互相说好话,一起吃喝玩乐,在思想行为上虽然没有过分之处,但往往是非不分,更谈不上互相批评了,表面上看似你我不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真情实意。“贼友”就是为了一个“利”字而互相利用,没有明显冲突时可以为“友”,一旦出现利益冲突就是你死我活了。

⑤“        。”身处什么样的朋友圈,往往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因此,交朋友必交“畏友”和“密友”,绝对不可以交“昵友”和“贼友”。交友要择善而交、择义而交,这绝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是关系个人命运乃至国家事业前途的大事。

⑥交友作为一种双向选择,我们必须擦亮眼睛,分良莠、辨忠奸,正确处理好公与私、义与利、是与非的关系,让交朋结友真正成为成就人生的助力。

(选自《月读》,有改动)

1.通读全文,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根据上下文,为第⑤段空白处选一个最合适的句子(       
A.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C.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D.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3.写出文中划线句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A古人云:“友正直者日益,友邪柔者日损。”(      )
B倘若选择了品行不端之人作朋友,就等于雪入墨池,虽融为水,其色愈污,从此每况愈下,甚至大好人生也会葬送在这样的“朋友”手中。(      )
4.下面一则材料可以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为什么?

战国时,孙膑与庞涓本是一对同窗好友。孙膑的才能略高一点,让庞涓心生妒忌。庞涓就利用自己先到魏国并深得魏王重用的机会,密招孙膑入魏,施借刀杀人之计,使孙膑被施以膑刑(古代剔除膝盖骨的酷刑)。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