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节选)
①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 )看天上布满阴云,( )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②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③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 坑】州那里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④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1.用“/”划掉括号中的错别字。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1.用“○”标出“我”摇桂花时的动作。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 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
1.用 画出选文中的比喻句。 用黑夜里的小灯笼
作者 李元胜
我还记得第一次看见萤火虫时的情景。那是数年前的一个下午,在某个果园的山坡上,我看见一只艳丽的甲虫,正在草丛中拼命向高处爬。在最高处,它突然弹开鞘(qiào)翅,甩出了半透明的柔软翅膀,飞了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到,它有着漆黑的甲壳,橙红的背板,细长的触角。就像一个戴着红色头盔的武士,它背后不时扇动的翅膀,使它看起来更像一个神话中的角色。
我顾不得身边的东西,像着了迷一样,跟着它跑,凭着直觉追踪着天空中的那一个小点。终于,在它笨重地降落时,我赶到了它的附近。几乎所有甲虫,在结束飞行时,都会重重地下坠一下。这个艳丽的小东西也不例外,它像有点力不从心的样子,栽落到草地上。我得以细细打量它。老实说,它躲在红色盔甲下、灵活地伸来伸去的头,贼亮的眼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晚,我翻阅昆虫的书籍,为它验明正身。原来,它就是大名鼎鼎的萤火虫,不过,算是萤火虫中比较好看的,叫窗萤。我略感惊异,没想到萤火虫会如此漂亮。因为过去从书上看到的都长得比较朴素,一副不起眼的样子。
后来,我有很长的时间没有再看到窗萤。在山中的夜晚,我时常看到星星点点的萤光,在风中时上时下,却很难把它们抓到手中,只能猜想它们的样子。
有一次郊游,在农家小院,看到一只小灯笼冉冉上升,又突然下降,最后停在农家的窗台上。我跟过去,看到的是另一种毫不起眼的萤火虫。感觉它的灯笼,比它自己身体的实际大小还要大得多。虽然没有窗萤漂亮,但它的萤光却相当迷人。
说到萤光,萤火虫的发光很有意思。每个萤火虫的腹部,都有数千个发光细胞,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发光车间,依靠有限的某种物质的氧化作用,高效率地产生出萤光。
一只萤火虫成虫,能照亮周围的一小块黑暗。成千上万的萤火虫,能把一座夜色里的山峦,装点成水晶一样透明的庞大建筑。这样的奇观,多次被萤火虫爱好者观察到。天,那该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
(节选自李元胜《昆虫之美》,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版)
1.题目中的“小灯笼”指的是什么?( )A.窗萤 | B.萤火虫 | C.农家小院的萤火虫 | D.萤火虫的发光器官 |
A.拼命 | B.柔软 | C.漆黑 | D.艳丽 |
A.检验身份确是本人而不是冒名顶替的人 |
B.通过书籍查找这只甲虫到底是什么昆虫 |
C.查阅书籍详细了解萤火虫的种类与特点 |
D.翻阅有关昆虫的书籍阅读了解窗萤的知识 |
A.它要照亮前行的路 |
B.它有着橙红的背板 |
C.腹部有许多发光细胞 |
D.腹下挂着发光的灯笼 |
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萤火虫? | 举例说明(找出一个相关词语或短句) |
例:种类 | 窗萤(或填写“另一种毫不起眼的萤火虫。”) |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1.这段话出自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1.选文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 )A.心理描写 | B.动作描写 | C.语言描写 | D.场面描写 |
麻雀
冯骥才
这是群精明的家伙。
它们贼头贼脑,似乎心眼儿极多,北方人称它们“老家贼”。它们几千年来生活在人间,精明成了它们必备的本领。你看,所有麻雀不都是这样吗?春去秋来的候鸟黄莺儿,每每经过城市就有一批成了人们晚间酒桌上的一碟新鲜的佳肴,麻雀却在人间活下来。
这种活在人间的鸟儿,长得细长精瘦,有一双显得过大的黑眼睛,目光却十分锐利。由于时时提防人,它得处处盯着人的一举一动。脑袋仿佛一刻不停地转动着,机警地左顾右盼。它们每时每刻都在躲着人,不叫人接近它们,哪怕那个人并没看见它,它也赶忙逃掉。它要在人间觅食,还要识破人们布下的种种圈套,诸如支起的箩筐,挂在树上的铁夹子,张在空间透明的网等等。有时地上有一粒亮晶晶的米,它也只能用饥渴的目光远远地盯着它,却没有飞过去叼起米来的勇气。它盯着、叫着,然后腾身而去——这是因为它看见了米粒旁边有东西在晃动,惹起它的疑心或警觉。
它们不像燕子那样,在屋檐下搭窝,而是筑巢在高楼的犄角;或者在光秃秃的山墙中间,脱落掉了两块砖的洞眼里。这些巢儿总是离地很远,又高又险,人手是摸不到的。
它们不仅仅机警多疑,而且具有不可驯服性。
大多数鸟儿都习惯被人圈养在一方天地的笼中生活,用一身招人喜欢的羽翼,耍着花腔,换得温饱。唯有麻雀甘心在风雨中,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它们可以飞来飞去,可以直上云端,可以掠过镜子一样的水面,还可以站在钻满绿芽的春树枝头抖一抖疲乏的翅膀。它们从来不肯在镀银的鸟架上稍息片刻。如果捉它一只,拴上绳子,它就要朝着明亮的窗子,一边叫,一边胡乱扑飞,飞累了,就倒垂下来,像一个秤砣,还张着嘴喘气。第二天早上,它已经伸直腿,闭上眼睛死掉了。它没有任何可驯服性,因此,它不是家禽。
(选自冯骥才《散文精读·冯骥才》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年6月)
1.下列选项中关于“麻雀”的相关信息,描述A.精明成了它们必备的本领。 |
B.这种鸟儿,长得细长精瘦。 |
C.它们不喜欢镀银的鸟架上稍息片刻。 |
D.它们喜欢筑巢在光秃秃的山墙中间,脱落掉了许多块砖的洞眼里。 |
A.北方人常常称它们为“老家贼”。 |
B.它有一双显得过大的蓝眼睛,目光却十分锐利。 |
C.它见米粒旁有东西在晃动,惹起它的疑心或警觉。 |
D.这种活在人间的鸟儿,时时提防人,常常盯着人的一举一动。 |
A.这句话写出了麻雀被捕后仍想法子逃生,十分精明。 |
B.这句话写出了麻雀像无头的苍蝇到处乱撞,侧面写出了它可驯服。 |
C.这句话生动地写出了麻雀被捉之后的凄惨的情景,表达作者对它的讨厌之情。 |
D.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麻雀那种渴望自由,不可驯服的本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