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列加点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A.腊酒 | B.鸡 | C. | D. |
A.《示儿》 | B.《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C.《题临安邸》 | D.《十一月四日风雨大》 |
A.互文 | B.拟人 | C.对偶 | D.夸张 |
A.足鸡豚: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 |
B.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
C.若许:如果允许。 |
D.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
A.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C.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 D.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
A.这是一首写景诗,写出了山峦重叠,繁花盛开的江南景色。 |
B.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足鸡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
C.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
D.尾联诗人故而笔锋一转,表明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 |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下列加横线的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A.鸟鸣涧(jiàn) | B.春山空(kōng) |
C.惊(jīng)山鸟 | D.时鸣(mín) |
A.春季 | B.夏季 |
C.秋季 | D.冬季 |
A.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
B.王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
C.宋代词人辛弃疾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D.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A.涧:两山之间的小溪。 |
B.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
C.时:经常。 |
D.惊:惊动,惊扰。 |
A.以动衬静 | B.联想 | C.想象 | D.以静衬动 |
A.这首诗写春山之静。“静”被诗人强烈地感受到了。为什么呢?是由于“人闲”,也就是人静。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 |
B.诗的大意是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 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 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
C.首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 |
D.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与唐代崔颢“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妙。 |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__________,王孙归不归?
1.下列加点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A.送 | B.日 | C.柴 | D.王 |
A.春草明年绿 | B.春草后年绿 | C.春草又再绿 | D.春草昨日绿 |
A.《山中送别》——唐 王维 |
B.《咏柳》——唐 贺知章 |
C.《游园不值》——宋 苏轼 |
D.《泊船瓜洲》——宋 王安石 |
A.罢:之后 |
B.掩:掩护。 |
C.柴扉:柴门。 |
D.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
A.朴素自然 | B.绚丽多彩 | C.委婉含蓄 | D.热情洋溢 |
A.全诗含蓄深厚,曲折别致,独具匠心,耐人寻味。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 |
B.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
C.《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后两句化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意。 |
D.古诗最后一句中的“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下列加点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A.黄鹤(hè)楼 | B.孤帆(fán) | C.碧(bì)空 | D.唯(wéi)见 |
A.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
B.李白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
C.李白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D.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
A.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B.烟花/三月/下扬州 |
C.孤帆/远影/碧空尽 |
D.唯见/长江/天际流 |
A.辞:辞别。 |
B.烟花:焰火 |
C.下:顺流向下而行。 |
D.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
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B.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C.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D.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A.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而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
B.诗题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
C.“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 |
D.“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 |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下列加横线的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A.屏(bǐng)风 | B.烛影(zhú) | C.嫦娥(cháng) | D.碧(bì)海 |
A.《嫦娥》——唐李商隐 |
B.《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
C.《游山西村》——南宋陆游 |
D.《鸟鸣涧》——唐杜牧 |
A.长河:银河。 |
B.晓星:晨星。或谓指启明星,清晨时出现在东方。 |
C.深:深沉的。 |
D.灵药:指长生不死药。 |
A.语言 | B.动作 | C.神态 | D.环境 |
A.云母屏风烛影深 | B.长河渐落晓星沉 |
C.嫦娥应悔偷灵药 | D.碧海青天夜夜心 |
A.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他和杜甫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
B.这首诗咏叹常娥(即嫦娥)在月中的孤寂情景,抒发诗人自伤之情。 |
C.诗的后两句是主人公在一宵痛苦的思忆之后产生的感想,表达了一种孤寂感。 |
D.全诗情调感伤,意蕴丰富,奇思妙想,真实动人。 |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A.侧成峰(fēng) | B.庐(lú)山 | C.只缘(yán) | D.此(cǐ)山 |
A.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
B.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
C.苏轼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
D.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汉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A.横看:从正面看。 |
B.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
C.缘:缘分。 |
D.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
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C.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D.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
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A.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
B.这首诗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
C.这首诗的意思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
D.这首诗启发我们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1.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A.暮江吟(yín) | B.瑟瑟(sè) | C.可怜(lián) | D.月似(shì)弓 |
A.《嫦娥》 |
B.《长恨歌》 |
C.《卖炭翁》 |
D.《赋得古原草送别》 |
A.残阳:落山的太阳光。。 |
B.瑟瑟:原义为碧色珍宝,此指碧绿色。 |
C.可怜:令人同情的。 |
D.月似弓:上弦月,其弯如弓。 |
A.比喻 | B.拟人 | C.对偶 | D.夸张 |
A.喜悦 | B.悲伤 | C.愤怒 | D.惆怅 |
A.这首诗构思妙绝,摄取了一幅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 |
B.“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
C.“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
D.诗的后两句诗人在这里把天上地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诗里,通过对“露”和“月”的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秋夜一派和谐宁静的意境。 |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下列加点字的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A.未肯降(xiáng) | B.骚(sāo)人 | C.阁(gé)笔 | D.逊(xùn)雪 |
A.《雪梅》——宋 欧阳修 |
B.《题西林壁》——宋 苏轼 |
C.《游山西村》——南宋 陆游 |
D.《夏日绝句》——宋 李清照 |
A.降:服输。 |
B.骚人:诗人。 |
C.阁:阁下。 |
D.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
A.比喻 | B.拟人 | C.对比 | D.夸张 |
A.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
B.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
C.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D.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A.这首诗的意思是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文人骚客难以评论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
B.“骚人阁笔费评章”写诗人在两者之间难以评判高下。诗人原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评章”即评价。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 |
C.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三分”形容差的不多,“一段”将香气物质化,使人觉得香气可以测量。 |
D.这首诗将梅与雪的不同特点用两句诗概括了出来,写得妙趣横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前人已经注意到梅与雪的这些特点,如高鼎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王安石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