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1.文段中最能概括草原特点的词语是: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①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②步于中庭③。庭下如积水空明④,水中藻、荇(xìnɡ)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①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②相与:共同,一起。③中庭:院子里。④空明: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字词理解】选择加点字的正确意思填在括号里。(填序号)A.“欣然”一词体现出作者在这月色如水的夜晚喜悦与兴奋的心情。 |
B.作者与张怀民一早就约好一起欣赏月色美景。 |
C.文章第一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和起因。 |
D.文章最后几句流露出作者被贬后复杂的心情。 |
(一)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二)
那小蛾(飞 跑)了一会儿,落在一片稻叶上,简直像不觉得稻草人在那里(驱逐 追逐)似的。稻草人见小蛾落下了,心里非常着急。可是他的身子跟树木一样,定在泥土里,想往前移动半步也做不到;扇子尽管扇动,那小蛾却依旧稳稳地歇着。他想到将来田里的情形,想到主人的眼泪和干瘪的脸,又想到主人的命运,心里就像刀割一样。但是那小蛾是歇定了,(不管 即使)怎么赶,他就是不动。
1.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誉之曰(称赞) |
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 |
C.吾矛之利(好处) |
D.其人弗能应也(不) |
A.可恨的小蛾 |
B.主人的悲惨命运 |
C.自己太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