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人教版(2001)| 六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临:A.靠近,对着;B.来到,到达;
A.将要,快要;B.照着字画模仿。
①降到动物身上的命运终究也会降临到人类身上。          (    )
别之际,让我们再次同唱《友谊地久天长》!            (    )
③这小院背山水,环境清幽。                            (    )
(2)老:A.原来的;B.陈旧;C很久;D,年岁大;
C.经常;D.很,极。
①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汉开始治理这条沟。         (    )
②太阳已经高了。                                    (    )
③星期天,他是待在图书馆里看书。                    (    )
类型:信息匹配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如 今 的 水
肖复兴
如今,水的污染情况十分严重——无锡的太湖、安徽的巢湖,蓝藻多得泛滥成灾,水质恶劣得令人难以忍受,人们都无法饮用,甚至无法用它洗澡、洗菜、做饭。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是城市,或乡村,河里、湖里、池塘里,水都是脏兮兮的,难以找到一汪干净透明的水了。“            ”,只能是遥远唐朝的情景了;“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也只能是宋词的意境了。 
对于我们,如果说起生活质量,首先不可缺少的,除了空气,便是水了。应该说,这本来是两样最为民主和平等的东西了,因为无论对于穷人,还是富人,它们都是一视同仁而普济于天下的。就算穷人享受不了锦衣玉食、轿车别墅,但是水和空气,他们是可以也是应该享受得了的,这是大自然的馈赠,正如我们古人所说“清风朗月不用一文钱”。而如今,我们许多地方已经喝不到干净的水,呼吸不到清新的空气了。
今天,喝没有遭受污染的水,居然成为一种奢求,或一种担忧。难道我们都得去商店买矿泉水来取代自来水吗?
(有删改)
1.请在文中的横线上写出一句与水有关的唐诗。
2.第1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第2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空气和水的污染严重?请你结合《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评价一下水和空气对人类的作用。
                                                                         
4.读了这篇短文,你受到什么启发?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小 溪
清晨,我漫步在升腾着薄雾的小溪旁。雾气像一缕缕白纱,轻轻地、缓缓地在小溪上空萦绕。溪底,是一幅美丽、神奇的画,色彩斑斓:赤色、橙色、黄色、金色、紫色……令人眼花缭乱。画中,那一朵朵盛开的“鲜花”在微微颤动,是在欢迎我吗?
我兴奋极了,坐在溪边的石头上,用右脚拍打溪水。呀,“鲜花”被我踩碎了!我赶紧止住脚。晨风吹来,溪边的野花香气扑鼻。柳枝的轻弓拉动了小溪的琴弦,奏出了和谐的乐曲。溪水从我的脚上轻轻流过,像母亲温柔的手抚摸着我。
黄昏,我又来到溪边。小溪静卧在青山的怀抱中。夕阳西下,连绵的山冈、翠绿的竹林、婀娜的柳树、明丽的小溪……都笼罩在一层透明的、金灿灿的薄纱里。
小溪,真美呀!
1.短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两幅画面的描写,突出小溪的____________________。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写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
2.短文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动态的事物。
3.用“______”画出短文中静态描写的句子。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即使……也……     不但……而且……
不是……而是……     因为……所以……
1.(   )她的夸奖,让我有了自信心,(    )我坚持每天练习。
2.河水(    )为我们解除干渴,(    )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3.(    )没有马,残疾青年(    )留下了马草。
4.矿物资源(    )上帝的恩赐,(    )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类型:信息匹配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文学作品《绳子那头》,按要求作答

绳子那头

(1)太阳仿佛从来没有这样近过,大地仿佛是一块红薯,被无情地烘烤着。一幢楼房的六楼的窗户外,有一根绳子,下头吊着一个人——他是我父亲,一个空调修理工。

(2)暑假的一天,闷热的天气实在使人感觉无聊,我便要求与父亲、母亲—起出去干活。父亲原先不同意,但在我的纠缠下,他还是允许了。出发前,父亲专门去买了一瓶廉价的防晒油,在我身上抹了个遍,这是我第一次与父亲出去干活。

(3)到了雇主家里,了解了空调的问题后,父亲从麻袋中拿出一根粗粗的绳子,一头拴在他腰上,另一头在我身上转了几圈后,紧紧地系到屋里的暖气片上。然后,父亲高兴地对母亲说:“这回不用你了,孩子拉着我就行了。他拉着我我更踏实,你只管递工具就行了。”

(4)说完父亲就要从窗户内往外爬。我一把拉住他:“你这是要干啥?多危险啊!”父亲却只是笑笑,接着他爬出窗户,我照母亲的话,慢慢地释放绳子,父亲就这样一点点爬到楼外,吊在距离地面十几米的墙上。

(5)站在窗户边,一股热气迎面吹来,额头上的汗滴总往眼睛里跑,我的胳膊刚碰到窗台就猛地缩回,墙已经被晒得特别烫了。

(6)绳子那头传来一声:“手套!”

(7)母亲慢慢递下一副粗糙的手套。

(8)“这么热的天还要带手套?”“你爸好出汗,他怕手一滑,工具会脱手掉下去,砸着人可就不好了。”我握着手里的绳子,听着绳子那头传来的敲击声,眼睛有些湿润。以前我从来不知道父亲做的是这样的工作。

(9)突然,我感到绳子那头重重地一坠,我眼疾手快,迅速地拉住绳子。

(10)绳子那头传来一阵声音:“踩空了,吓死我了……”

(11)“你没事吧?”我和母亲焦急地问。

(12)“没事,你看儿子劲儿就是比你大。”父亲带着笑意说。我却要哭了

(13)绳子那头喊了声:“拉我上去一些!”我便用力把他拉回墙边。

(14)父亲艰难地爬着,他的双手有些发抖,等到他踩到空调外机上,他的身体全部进入我的视野,我蓦地发现,这么多年,我都没有如此近距离地观察过他。他的皮肤黢黑,长年累月,恶毒的太阳光已经侵蚀了他健康的皮肤,深深的皱纹刻入他的额头,两鬓也白了,他已然没有了年轻时的活力,可是他才四十多岁,岁月啊,你过早地催老了我的父亲!

(15)一会儿,雇主拿来一只冰糕送给正在干活儿的父亲,父亲接过冰糕,道了声谢,然后,他摘下脏手套,把雪糕袋往衣服上干净的地方擦了擦,递给我。

(16)“天儿热,儿子你吃吧。”他笑着说。“我不吃,你吃吧……”“让你吃你就吃。”父亲似乎有点不高兴。我拆开包装袋,咬了一口冰凉的冰糕,一股清爽的感觉流遍全身,父亲笑着看我吃完整块冰糕,我从来没有吃过如此美味的冰糕

(17)父亲又要下去了,我慢慢地释放着绳子,感到一股神奇的力量从绳子那头传来,那是一种亲切厚重的感觉,一种踏实的感觉。

(18)我紧紧握住手中的绳子,紧紧地拉住绳子那头——那个伟大的人。

(摘自《意林》2015年5月,有删改)

1.第一段划线部分的作用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写出天气的酷热无比。B.交代了父亲工作环境的艰苦。
C.为下文表现父亲的艰辛做铺垫。D.烘托人物欢喜的心情。
2.为什么这么热的天父亲还要带手套?(   )
A.父亲一直习惯带着手套。B.怕东西掉下去砸了别人。
C.修空调时需要用到。D.怕手滑影响工作进度。
3.对“我从来没有吃过如此美味的冰糕”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冰糕包含了父亲的勤劳和亲切关爱
B.这冰糕让我感受到了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
C.这冰糕让“我”内心感到踏实、幸福而美好
D.这冰糕在炎炎烈日下为我除热解渴
4.第(14)段划线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运用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苍老、工作时动作的艰难。
B.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的吃苦耐劳。
C.运用神态描写,体现了我”对父亲的心疼。
D.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工作的艰辛使他容颜老去。
5.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具有什么作用?(   )
A.承上启下B.首尾呼应C.深化主题D.概括内容
6.“‘没事,你看儿子劲儿就是大。’父亲带着笑容说,我却哭了。”文中“父亲的笑”和“我的哭”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文中父亲的性格特点
A.(至少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题目是“绳子那头”,有人认为换成“我的父亲”更为合适,你同意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你做过问卷调查吗?下面是小明做的一项小调查,用数据说明了一些问题。请你认真看一看,帮小明做个简要的调查分析吧。
某市小学六年级100名学生学习、生活情况调查表
调查项目
家庭作业情况
睡眠情况
体育锻炼情况
调查情况
2小时以上
2小时以下
8小时以上
8小时以下
1小时以上
1小时以下
人数汇总
84
16
27
73
21
79
 
1.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该市小学六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
2.根据以上调查结果,你认为应该给该市教育部门提出怎样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奇招击退红潮
丹丘生
①在湖泊和海洋里,当藻类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这样漫无节制地繁殖起来的时候,就形成了红潮。红潮来时,因藻类生长吸收了太多的氧气,致使当地的水域严重缺氧,大量水生植物窒息而死。此外,红潮还会在水中放出神经毒素,使与之接触的人感染上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疾病,甚至患上癌症。
②一直以来,人们都对红潮束手无策,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听天由命,按事物发展盛极必衰的规律,耐心等待着红潮自己消失。但现在,科学家终于找到了一种消除红潮的办法——用超声波清除藻类。
③藻类之所以能漂浮着水面,不会沉到水底,是因为它们身体里含有一种浮力细胞,里面含有氮气气泡,它们貌像藻类与生俱来的“救生圈”,靠着这些气泡的浮力,就使整棵植株漂浮在水面上。
④而人们就抓住了藻类的这一特点,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引起浮力细胞里的气泡共振,当共振达到一定强度,气泡就会把细胞胀破,使得藻类失去浮力的支撑而下沉,一旦失去了水面的阳光,藻类在水下很快就会死亡。
⑤最近,一个英国研究小组利用三种不同频率的超声波对项圈藻进行了测试。他们发现,尽管三种频率的超声波在一定程度上都能起作用,但效果最好的是频率接近1兆赫的超声波,这个频率刚好是项圈藻中浮力细胞的共振频率。
⑥不同种类的水藻,因为大小不等,它们的共振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这项技术可以有针对性地去除某一种类的水藻。此外,这种除藻办法不会伤及其他的水生植物,因为其他的水生植物的细胞对于超声波来说太致密了,不容易引起共振。
⑦由于高频率超声波在水中传播时,会很快被吸收,譬如1兆赫的超声波作用范围半径只有20米,所以这项技术在小范围的湖泊和池塘里,比在动辄方圆千米的大海里更为实用。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红潮的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简要概括作者是怎样按这种顺序进行说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自然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或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凡是红潮繁殖的水域,水生植物都无法生存。
B.击退红潮的“奇招”就是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来消除藻类。
C.藻类浮力细胞的共振频率是1兆赫。
D.频率为1兆赫的超声波对漂浮在方圆数千米的大海里的红潮不会起作用。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畅所欲言。环保问题是我们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联系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和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你认为造成环境恶化的原因有哪些?你想怎样影响身边的人保护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语言表达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森林中的“环保卫士”

   在原始森林中,如果没有土壤生物充当“清道夫”将森林产生的废物,如枯枝残叶、动物尸体和粪便等消化、分解掉,森林很快会被残留物所充塞,新鲜的水分和空气达不到植物的根系,森林的更新就会停止,最终会导致森林的死亡。
直接以残留物为食的土壤动物是蚯蚓和白蚁。在土壤中不断蠕动的蚯蚓吸取植物碎叶,经消化排出体外的粪便使土壤更肥沃。白蚁大多数聚居在森林中,靠吃死去树林的组织为生,因为白蚁胃中的原生物可以消化木材的纤维。
其他土壤动物,如千足虫、螨、跳虫、土鳖等,咀嚼、磨碎那些被土壤微生物软化后的枯枝落叶,使细枝碎叶覆盖的面积扩大,又为微生物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生存空间。细菌又以碎粒为食,吸收其中的糖分和淀粉,释放出的二氧化碳,经土壤回到空气中,被植物吸收去完成光合作用。
凡土壤动物吃剩的或细菌不能分解的物质都由真菌来完成最后的“清理”。真菌的菌丝分泌的酶和酸能消化、分解残留物,最后吸收这些被预先消化和分解的物质。真菌数量庞大,涉及面积较广,是森林里最重要的“清道夫”。
科学家曾计算过,在一茶匙森林土壤中有上亿个细菌,几百万真菌、原生物和藻类等。就是这些不起眼的“环保卫士”,对森林的生长、死亡、再生长,担负着重大的责任。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充塞—(_______)          肥沃—(_______)
2.森林中的“环保卫士”是_________,称它们为“环保卫士”,是因为____________。
3.蚯蚓和白蚁怎样分解森林中的残留物?用“______”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4.短文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森林中的“环保卫士”分工协作,形成一条完整的工作链,维持着森林的生态平衡。但是我们生活中却面临着白色污染、稀有动植物濒危等问题。是什么导致了这些严重的环境问题?作为一名小学生,你想提出怎样的环保建议呢?请试着写几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芳草园。
种树老人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一片树林。
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临死的时候,对远方来的侄子说:“死了,就在沙丘上刨个坑,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
老人从不种娇贵的树,只种杨树、柳树、榆树、枣树等北方平凡易活的树,种那种插个枝就能长大,戳个桩就会发芽,对大自然要求极少的树。
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从来都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有一根枝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老人对自己的树还有一种天生的灵性,仿佛那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有一点惊动,老人都能快速地赶过去,用自己的头,自己的斧子,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里,领着黄狗转来转去,修树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
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傻子,只有老黄狗知道他不是;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疯子,只有小鸟知道他不是。
直到有一天,县林业局的老韩来了,出神地看着碗口粗的林子说:“这些树至少值百十万呢。”人们才都说老人最精明了,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开始有人种树了。
老人的树成材了。人们说老人要盖小楼,要买汽车,要娶东村五十多岁的寡妇了……但老人仍然住在自己的土棚里,领着走不动的老黄狗转来转去,直到,直到老人死去。
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
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1.老人表示死后不要棺材是因为他(    )。
A. 没钱买    B. 一辈子勤俭,死后也要节约    C. 怕别人砍树为他做棺材
2.村里人说老人是“傻子”“疯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老人“精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不能表现种树老人精神品质的一项是(    )。
A.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
B.“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
C.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
D.哪怕有一点惊动,老人都能快速地赶过去,用自己的头,自己的斧子,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4.老人留下的树林是什么样的呢?展开想象,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