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

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

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材料二:

子卿足下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节选自《答苏武书》,有删改)

【注释】①鲸鲵:比喻惨遭杀戮的人。②曹沫不死三败之辱:曹沫,春秋鲁国人,前681年(鲁庄公十三年),齐桓公伐鲁,庄公请和,会盟于柯(今山东省东阿县西南),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迫使他全部归还战争中侵占的鲁国土地。③《答苏武书》:相传苏武归汉后,曾致书李陵,望其归汉,李陵作《答苏武书》回复。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况当陵者A岂易为B力哉C而执事者D云E云F苟怨G陵H以不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输,交出,献纳。如《观刈麦》“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另有成语“输财助边”,指捐献财物作巩固边防的费用。
B.长者,可指豪侠、年长者。也用作对男子的尊称,文中指年岁大而有德行的人。
C.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苏武传》中“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也是这种用法。
D.区区,拳拳之意,在文中李陵以此形容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与《陈情表》中“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区区”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认为付出后要求回报是人之常情,卜式为国家无私付出,不求回报,这不合“人情”。但皇帝还是在讨伐匈奴时接受了卜式的家财。
B.皇帝对卜式的认识有个变化过程:开始不太了解卜式的为人,接着认识到他是忠厚的长者,最后发现他有治国才能。
C.对苏武归国享受殊荣,而自己留在匈奴蒙受耻辱,李陵认为这是命中注定的;自己出生于中原礼仪之邦,此后只能终老于蛮夷之地,实是伤怀。
D.李陵认为白白死掉不如建立节操,毁灭声名不如用行动报答恩德。他仰慕范蠡、曹沫的志向。不得已投降,是准备有所作为的。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5.卜式提出“贤者宜死节”的观点,即宁可牺牲生命也要坚守节操;而李陵则认为“然陵不死,有所为也”,即个人不在乎一时的荣辱得失,为了完成心中最终的目标,可以忍辱负重。你更倾向于哪种人生选择?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温疫论》叙言

张以增

上古论病,有风寒湿暑之名,乃有非风寒湿暑,感两间之杂气而得病者,此名疫也。然自来名医辈出,鲜不以为闲病而忽之。具区吴又可先生,原本儒术深求乎天人性命之故而因肆力于医于方书无所不窥。既学之有年而出行之也,又济以诚心恻怛。适当明季,疫气盛行。所见之证,皆不合故方,于是益殚精毕虑,心参造化,体验人情,变化神明,独得其妙,著为是论,颜曰《温疫》。崇祯壬午刊刻行世,其版寻为兵火所焚。即有遗书数,复为人度而不观,深可痛惜。

余近岁以先君子抱疴,时求治于四方国手,因购此书,而都无有藏者。一日偶过朱震谷表侄案头,获睹是本,授而读之。其洞达病情及疏利肠胃等论,虽圣人复起,不易其言。因起而谓震谷曰:如先生者,实可活人矣。昔家长沙公为外感风寒而作《伤寒论》,有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条分缕晰,允推后世之师。今先生因内触邪气而著《温疫论》,于中立九传之法,又补前人所未逮。盖伤寒之与温疫,证相似而实不同。世医不辨病之为外感为内触,遇疫证,群目为伤寒,其有不杀人也者几希。嗟夫!正伤寒有几哉?大抵皆温疫耳。

今岁甲戌,时证流行。或家一二人,或家数人,甚至阖门传染。及一一询其病原,总不出先生论中所云,依方投之而即愈。夫乃益知先生之论为不刊,而此书之不可以不广布也已。爰亟付之枣梨俾与长沙一编,双峙并行,庶几不负先生救世之苦心云。但余于医书亦无师授,间从读礼之暇,翻阅此论,其中稍稍有得者,不揣鄙陋,妄加点抹,未知不轩渠于当世之彗眼否也。

时甲戌秋杪,嘉善后学棘人张以增书。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原A本B儒C术D深E求F乎G天H人I性J命K之L故M而N因O肆P力O于R医S于T方U书V无W所X不Y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手,一国之中某项技艺最为出众的人,文中用来指名医。
B.不刊,即不刊之论,指观点不正确或没有公开发表的价值。
C.枣梨,指雕版印刷,旧时多用枣木或梨木雕刻书版,故称。
D.秋杪,指暮秋,杪是树枝的细梢,表示年月或季节的末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并非由风寒或湿热所引发,而是感染天地间杂气的疫病,古代的名医大多没有足够的研究和治疗经验。
B.吴又可广泛涉猎医书,在疫病流行之际亲自实践验证,尽心竭力,参悟造化与人情,写成了有独到见解的《温疫论》。
C.伤寒和温疫这两种病的症状相似,世间的医生往往不能辨别病因,把温疫误诊为伤寒来治疗,张以增对此深感痛惜。
D.作者虽然没有行医的经验,但凭着一颗儒家济世救人的恻隐之心,对《温疫论》加以删改和评点,并将它重新刊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洞达病情及疏利肠胃等论,虽圣人复起,不易其言。
(2)俾与长沙一编,双峙并行,庶几不负先生救世之苦心云。
5.请简要概括作者重刊《温疫论》的主要原因。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饮泉亭记

【明】刘基

昔司马氏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

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日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移哉?

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

番禺在岭峤外,去天子最远。故吏于其地者,得以逞其贪。贪相承习为故,民无所归咎,而以泉当之,怨而激者之云也。刺史此行,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夫民,天民也;泉,天物也。一刺史得其人,而民与物皆受其赐。呜呼,伟哉!以时尚气节,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故凡有禄位者,多不与相得。予甚敬其有祖风也,是为记。

选自《诚意伯文集》卷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为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
B.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
C.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
D.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已/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
2.下列对本文与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刺广州”与“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刺”含义不同。
B.征士,指出征的士兵,也指学行并高、曾受朝廷征聘而不肯受职的隐士,本文采用后一种释义。
C.“明而自信,笃也”与“则刘病日笃”(《陈情表》)两句中的“笃”含义相同。
D.“而以泉当之”与“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传》)两句中的“当”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朝终身廉者榜样在前,元代吴君钦慕在后,加之百姓对贪的官员怨恨激愤,可见传承廉洁的美德极为重要。
B.作者假设有泉“饮之者死”,揭示出有人内心贪婪却归咎于环境的心理,这反衬了大丈夫胸怀仁义、正直廉洁。
C.吴以时有气节,敢直言,有禄位者大多与之不投合,作者对此表示叹息,但更敬重他有祖先吴隐之的风骨。
D.文章先叙述古事,主体部分阐发议论,后交代吴以时向“我”求取文章这一写作缘由,结尾照应前文,思路严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
(2)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
5.作者用“伟哉”概括吴隐之饮“贪泉”之事,你认为其“伟”在何处?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得民必有道,万乘之国,百户之邑,民无有不说。取民之所说而民取矣,民之所说岂众哉?此取民之要也。

文王处歧事纣冤侮雅逊朝夕必时上贡必适祭祀必敬纣喜命文王称西伯赐之千里之地文王再拜稽首而辞曰:“愿为民请炮烙之刑。”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故曰文王智矣。

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耳不听钟鼓。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脆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味禁珍,衣禁裘,色禁二。时出行路,从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之溃病困穷颜色愁悴不者,必身自食之。于是诸大夫而告之,曰:“愿一与吴徼天下之衷。今吴、越之国,相与俱残,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与吴王接颈交臂而偾,此孤之大愿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内量吾国不足以伤吴,外事之诸侯不能害之,则孤将弃国家,释群臣,服剑臂刃,变容貌,易名姓,执箕帚而臣事之,以与吴王争一旦之死。孤虽知要领不,首足异处,四枝布裂,为天下戮,孤之志必将出焉。”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

齐庄子请攻越,问于和子。和子曰:“先君有遗令曰:‘无攻越,越猛虎也。’”庄子曰:“虽猛虎也,而今已死矣。”和子曰以告鸮子。鸮子曰:“已死矣以为生。”故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

(节选自《吕氏春秋·顺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王处歧事纣/冤侮雅逊/朝夕必时/上贡必适/祭祀必敬/纣喜/命文王称西伯/赐之千里之地/
B.文王处歧事纣/冤侮雅逊/朝夕必时上贡/必适祭祀/必敬纣/喜/命文王称西伯/赐之千里之地/
C.文王处歧事纣/冤侮雅逊/朝夕必时/上贡必适/祭祀必敬纣/喜/命文王称西伯/赐之千里之地
D.文王处歧事纣/冤侮雅逊/朝夕必时上贡/必适祭祀/必敬/纣喜/命文王称西伯/赐之千里之地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乘”即一万辆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万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B.“稽首”指头触碰在地上且停留一会儿,是古代最隆重的一种跪拜礼。
C.“赡”在文中意为足够,与“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孟子》)中的“赡”意思相同。
D.“于是属诸大夫而告之”与“孤虽知要领不属”两句中的“属”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代的帝王顺应民心,所以能功成名就。用德行使百姓归向而成功的君主有很多,失去民心却能成功的君主从来没有。
B.周文王宁可不要千里的土地,也要请求商纣王对百姓施加炮烙之刑,因为这样,商纣王就会丧失民心,而周文王就能成功。
C.越王勾践不享受声色犬马之乐,与百官、百姓同甘共苦,时常慰问穷病之人,是为了凝聚民心,准备对吴作战,一雪前耻。
D.在灭吴之前,越王勾践向大夫们表达了他的灭吴决心,后来在太湖作战中越国大败吴国,接着越王围困吴国王宫,擒住夫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取民之所说而民取矣,民之所说岂众哉?此取民之要也。
(2)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
5.鸮子的话是如何体现“顺民”观点的?请简要说明。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越山西南高而下倾于海,故天目于浙江之山最高,然仅与新安之平地等。自浙望之,新安盖出万山之上云。故新安,山郡也。州邑乡聚皆依山为坞而山惟黄山为大大鄣山次之。秦初置鄣郡以此。

唐广明之乱,都使程沄集众为保,营于其外,子孙遂居之。新安之程,蔓衍诸邑,皆祖梁忠壮公。而都使实始居汊口。其显者,为宋端明殿学士珌。而若庸师事饶仲元,其后吴幼清、程钜夫皆出其门,学者称之为徽庵先生。其他名德,代有其人。

程君元成汝玉,都使之后也。故为《汊口志》,志其方物地俗与丘陵坟墓。汝玉之所存,可谓厚矣。盖君子之不忘乎乡,而后能及于天下也。噫!今名都大邑,尚犹恨纪载之轶,汊口一乡,汝玉之能为其山水增重也如此,则文献之于世,其可少乎哉?

(归有光《汊口志序》节选,选自《古文辞类纂》)

材料二: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材料三: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节选自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填写在答卷上。
州邑A乡B聚C皆D依E山F为G坞H而I山惟黄山J为K大L大M鄣N山O次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鄣郡,与《过秦论》中“以为桂林、象郡”的“桂林”“象郡”一样,均指秦设置的郡县。
B.学者,求学的人,与《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意思相同。
C.阳,向日为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文中“太行之阳”指的就是太行山的南面。
D.黜陟,罢免官职。文中“理乱不知,黜陟不闻”指李愿不关心社会和官场,安于隐居生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新安地势高峻,山势蜿蜒延伸,环绕多个邑镇。唐代时,程沄为避战乱率子孙在新安定居,宋朝时程珌地位显赫。
B.程汝玉是程沄的后人,归有光编写了《汊口志》,记录地方特产及人世风俗,并作序勉励晚生后学不忘家乡。
C.苏轼认为记录见闻的详略、有无探访实地的勇气和撰文记录的能力,是石钟山得名原因流传受到影响的几个关键因素。
D.李愿居住之地盘谷,因盘绕在两山之间而得名,此处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居民很少,适合隐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2)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5.三则材料的写作内容都涉及自然山水,但写作目的不同,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懿,字仲德,太原祁人。仲德少沈审,有意略。苻氏之败,仲德年十七,与兄睿同起义兵,与慕容垂战。仲德重创走,与家属相失。路经大泽,困卧林中。忽有青衣童儿骑牛行,仲德告饥。儿去,携食与之。仲德食毕欲行,会水潦暴至,莫知所如。有一白狼至前,仰天而号,号讫,衔仲德衣渡水,仲德随之而获济,与睿相及。晋太元末,徙居彭城。名晋宣帝,故以字称。义熙五年,武帝伐广固,仲德为前锋,大小二十余战,每战辄克。及卢循寇逼,败刘毅于桑落,帝北伐始还,士卒创痍,堪战者可数千人。贼众十万,舳舻百里,奔败而归者,咸称其雄。众议并欲迁都,仲德正色曰:“今天子当阳而治,明公命世作辅,新建大功,威震六合。妖贼豕突,乘我远征,既闻凯入,将自奔散。今自投草间,则同之匹夫;匹夫号令,何以威物?义士英豪,当自求其主尔。此谋若行,请自此辞矣。”帝悦之,以仲德屯越城。及贼自蔡洲南走,留亲党范崇民五千人,高舰百余,城南陵。遣仲德攻之,大破崇民,焚其舟舰,收其散卒,功冠诸将,封新淦县侯。元嘉三年,进号安北将军,随到彦之北伐,大破虏军。诸军进屯灵昌津,司、兖既定,三军咸喜,仲德独有忧色,曰:“胡虏虽仁义不足,而凶狡有余,今敛戈北归,并力完聚,若河冰冬合,岂不为三军之忧!”十月,虏于委粟津渡河,进逼金墉,虎牢、洛阳诸军,相继奔走。彦之闻二城不守,欲焚舟步走,仲德曰:“今贼去我千里滑台犹有强兵若便舍舟奔走士卒必散且当入济至马耳谷口更详所宜”不许,乃回军沿济南历城步上,焚舟弃甲,还至彭城。仲德与彦之并免官。九年,又为镇北将军、徐州刺史。仲德三临徐州,威德著于彭城,立佛寺作白狼、童子像于塔中,以河北所遇也。十五年,卒,谥曰桓侯。

(选自《宋书·列传第六》,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贼去我千里/滑台犹有强兵/若便舍舟/奔走士卒必散/且当入济至马耳谷口/更详所宜/
B.今贼去/我千里滑台犹有强兵/若便舍舟/奔走士卒必散/且当入济至马耳谷口/更详所宜/
C.今贼去我千里/滑台犹有强兵/若便舍舟奔走/士卒必散/且当入济至马耳谷口/更详所宜/
D.今贼去/我千里滑台犹有强兵/若便舍舟奔走/士卒必散/且当入济至马耳谷口/更详所宜/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有“蒙受,遭受”之意。与《屈原列传》“被发行吟泽畔”中“被”意义不同。
B.犯讳,指不避尊亲或上级名讳。文中为避晋宣帝司马懿名讳,以字(仲德)称王懿。
C.明公,是旧时对有名位者的尊称。与前文中的“天子”“武帝”指的都是同一个人。
D.六合,指天地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如《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懿年轻时得到陌生儿童和白狼的帮助,年老后为他们立像,以表达感恩之心。
B.王懿随武帝北伐时多次取胜,先后击败刘毅、范崇民,功绩显赫,被封侯拜将。
C.随到彦之北伐时,王懿未被眼前胜利迷惑,他的担忧后来被验证,但为时已晚。
D.二城失守后,到彦之不听王懿建议,逃跑至彭城,致使王懿受牵连被一并免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众十万,舳舻百里,奔败而归者,咸称其雄。
(2)今敛戈北归,并力完聚,若河冰冬合,岂不为三军之忧!
5.王懿反对迁都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走之前的娜拉在婚姻家庭关系中展现的,实际上是一种浪漫主义的爱情观。在浪漫主义的爱情观念中,为对方牺牲自我,恰恰是实现主体人格的方式。娜拉当年冒险伪造签名,是出于这种观念;在八年的家庭生活中为海尔茂付出牺牲,是出于这种观念;她在被柯洛克斯泰威胁时决心投水自杀,还是出于这种观念。也正是出于这种观念,她一直坚信海尔茂也会为自己作出同样的牺牲——

娜拉       我耐着性子整整等了八年,我当然知道奇迹不会天天有。后来大祸临头的时候,我曾经满怀信心地跟自己说:“奇迹来了!”

……

娜拉       你以为我会让你替我担当罪名吗?不,当然不会。可是我的话怎么比得上你的话那么容易叫人家相信?这正是我盼望它发生又怕它发生的奇迹。……

除了娜拉之外,所有剧中人物还有观众都非常清楚,海尔茂绝不是这样的人,只有娜拉由于自我蒙蔽而认识不到这一点。当借据还回而危机解除——

海尔茂       ……我没事了!娜拉,我没事了!

娜拉       我呢?

海尔茂       当然你也没事了,咱们俩都没事了。…

娜拉对海尔茂的幻想破灭了,同时她也从自己过去对爱情、生活的浪漫观念中醒了过来——“我现在不信世界上有奇迹了。”

浪漫主义在历史上曾经是一种解放的力量。这一流派的许多伟大作家正是以此来批判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家庭制度,对抗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然而,19世纪欧洲社会矛盾的发展,浪漫主义变得陈旧、过时,反而成了新的思想和文学运动的批判对象,成为一种思想束缚。易卜生通过娜拉这个人物揭示了这一点,宣告了新时代的来临。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随着19世纪欧洲社会矛盾的发展,浪漫主义变得陈旧、过时,反而成了新的思想和文学运动的批判对象,成为一种思想束缚。
B.10世纪欧洲社会矛盾的发展,浪漫主义变得陈旧、过时,反而成了一种思想束缚,成为新的思想和文学运动的批判对象。
C.随着19世纪欧洲社会矛盾的发展,浪漫主义变得陈旧、过时,反而成了一种思想束缚,成为新的思想和文学运动的批判对象。
D.19世纪欧洲社会矛盾的发展,浪漫主义变得陈旧、过时,反而成了新的思想和文学运动的批判对象,成为一种思想束缚。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易卜生在草稿中写的是“你没事了,娜拉”,在最后定稿的时候才改成这样。为什么说改了后表达效果更好?
类型:选择+简答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天早晨,伊里亚·伊里奇·奥勃洛摩夫躺在寓所的床上,他的寓所是在一座人口多得像整整一座县城一样的大房子里。

躺卧这一件事,对于伊里亚·伊里奇来说,既不像对于害病或者渴睡的人那样,是一种必要;也不像对于疲乏的人那样,是一件偶然的事情;也不像对于懒汉那样,是一种享乐,而是一种常态。待在家里的时候——他差不多老待在家里——他总是躺着,而且经常躺在我们此刻看到他的这间屋子里,这间屋子,他既当作卧室,又当作书斋和客厅。此外他还有三间屋子,可是,除了早晨佣人打扫书斋的时候——也并不是天天打扫——他轻易不向那里看一眼。

伊里亚·伊里奇今天一反常例,醒得很早,八点钟光景就醒了。他在担心一件事情。脸色一会儿现出恐怖,一会儿又是忧愁和懊恼,他分明受着内心斗争的折磨,六神无主,不知所措。事情是这样,奥勃洛摩夫在前一天收到了他的村长由乡下寄来的一封令人不愉快的信。谁都知道,村长会报告些什么不愉快的消息:收成不好、欠款、收入减少,等等。虽然村长去年和前年也来过同样的信,但是最近的这一封对他产生的影响,还是像出人意外的坏消息那样强烈。

这可不是开玩笑!得赶快采取什么措施才好。应该说一句公道话,伊里亚·伊里奇对自己的事务的确也很操心。几年以前,他收到了村长第一封令人不愉快的信,便开始在心里拟订整顿领地的种种改革计划。

按照这个计划准备采取各种新的、经济的、送交法办的和其他的措施。可是计划还远远不曾想安,村长却每年写不愉快的信来催促他付诸实行,这就破坏了他的平静。奥勃洛摩夫也明白,必须采取断然的措施,才能完成那项计划。

他刚睡醒就打算起床,洗脸,喝了早茶,好好地想一想,把全部事情考虑一番,记下来,随后一并处理。

他足足躺了有半个钟头,为这个打算而苦恼,后来觉得喝了茶再干也还不迟,可以照常在床上喝茶,况且躺着思索也并不碍事。

他就这么办了。他坐起身子,差一点就要下床;他向拖鞋望了几眼,甚至从床上伸下一只脚去,可是立刻又把脚缩了回来。

钟敲着九点半。伊里亚·伊里奇猛吃一惊。

我究竟是怎么了?他烦恼地大声说,真不害臊,是办事情的时候了!假使再把自己放任下去,那我就……

查哈尔!他大声叫。

从那间与伊里亚·伊里奇的书斋只隔一条狭窄的过道的屋子里,先传来像一条锁住的狗的咆哮声,紧接着是双脚跳下地来的响声。这是查哈尔在跳下炉炕,他通常是坐在上面打瞌睡来打发日子的。

专心一意在沉思的伊里亚·伊里奇,半天没有注意到查哈尔。查哈尔不声不响地一直站在他的面前。他终于咳嗽了一声。

什么事?伊里亚·伊里奇问。

不是您叫我来的吗?

我叫你的?为了什么事情叫你的?——我记不起来了!他一边回答,一边伸着懒腰,先回去吧,让我想想看。

查哈尔走了出去,奥勃洛摩夫又陷入沉思中。之后,钟敲了一下。

什么?伊里亚·伊里奇差不多吃惊地说,快十一点了,我还没有起床洗脸!查哈尔,查哈尔!

唉,我的老天爷!哼!从前室里传过来这样的话,随后又是那个双脚跳下地的熟悉的声音。

给我预备洗脸水了吗?奥勃洛摩夫问。

早预备好了,查哈尔回答,干吗您不起床呢?

干吗不告诉我预备好了呢?要不,我早起来了。去吧,我马上就来。我得办事情,我要写信。

查哈尔走出去了,可是一会儿又带着本涂满字迹的、油腻的簿子和一些纸条进来了。

您要写信,请您顺便把这些账对一对,必须把钱付给人家了。

查哈尔走了出去,奥勃洛摩夫开始思索起来。

可是他拿不定主意应该思索什么:村长的信呢,还是查对账目?他对一大堆日常操心的事情感到慌张不安,尽在床上翻来覆去,不时发出一些断断续续的感叹:唉,老天爷!生活不让人安静,总是折磨人!

他始终没有想出原因来,他的舌头和嘴唇没有把话说清楚,忽然不动了,但是嘴巴依旧半张着。听到的不是说话声,而是又一声叹息,随后传来了一个安眠的人的平匀的鼾声。

伊里亚·伊里奇清楚地梦见自己家里的生活。

他在家里刚一睡醒,侍仆查哈尔早已站在他的床边。

查哈尔给他穿袜子,穿鞋子,已经十四岁的他还只知道在那里躺着,一会儿把这条腿伸给他,一会儿把那条腿伸给他,稍微觉得不称心,他就一脚踢到查哈尔的鼻子上。

假使查哈尔不服气,打算去禀告,那他就得再挨老人们几拳。

随后查哈尔给他梳头,穿外衣,小心地使他的手臂伸进衣袖里去,免得过分惊动他,还提醒他起床之后应当办的这件那件事情——洗脸,等等。

伊里亚·伊里奇想要任何东西,只消眨一眨眼睛,三四个佣人就赶去实现他的愿望:他掉下了一件东西,想要一件需用的东西而得不到,或者要去拿什么,为了什么事情要跑一趟……他这样一个好动的孩子,有时候倒很想亲自去做这些事情,但是这时候父亲和母亲以及三位叔伯母就用五种声调喊道:做什么?到哪里去?嗨,瓦斯卡!万尼卡!查哈尔!你们在看什么,蠢材?我要给你们颜色看了……

因此伊里亚·伊里奇从没有亲自干过任何事情,后来,他觉得这样倒舒服得多,于是也学会了叫喊:

嗨,瓦斯卡!万尼卡!给我拿这个来,那个交给你!我不要那个,要这个!跑去给我拿来!

一过下午四点钟,查哈尔就小心地、不声不响地走进书斋去。

伊里亚·伊里奇!喂,伊里亚·伊里奇!他站在奥勃洛摩夫的枕头边轻轻地说。

还在打鼾。

咦,还睡着呢!查哈尔说,像个石匠似的!伊里亚·伊里奇!

查哈尔轻轻地碰了碰奥勃洛摩夫的袖子。

起来吧,四点半了。

伊里亚·伊里奇仅仅轻轻哼了几声,可没有醒。

(节选自俄国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奥勃洛摩夫怠惰成性,没法集中思想考虑任何实际问题,终日躺在床上,用了一天的工夫都没有想好如何给村长回信。
B.查哈尔是勤劳能干的农奴,他唯主人奥勃洛摩夫之命是从,在各方面把主人照顾得无微不至,与主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在主人公的梦里,小时候的奥勃洛摩夫也曾经喜欢亲自动手干活,但在农奴三番五次的阻止下逐渐习惯懒惰。
D.文中的“拖鞋”是重要意象,微妙地展现了奥勃洛摩夫对起床既想又不想的复杂心理,象征了主人公的懒惰、拖延。
2.下列与文本、鲁迅《阿Q正传》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奥勃洛摩夫出身于沙皇俄国农奴主,阿Q出身于封建中国破产农民,两个人的性格形成与各自的出身息息相关。
B.奥勃洛摩夫卧床沉睡,甘心无为,阿Q面对挫折以精神胜利法求得心理平衡,两人都具有惰性麻木等性格特点。
C.奥勃洛摩夫和阿Q都是时代的产物,体现了各自国家的国民劣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普遍的人性弱点。
D.本文和《阿Q正传》都出现了“做梦”这一情节,两篇文章都试图用这样的情节使读者明白主人公性格形成的原因。
3.文章叙述奥勃洛摩夫上午起床的打算时主要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
4.奥勃洛摩夫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多余人”形象。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作者主要采用哪些艺术手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
类型: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复活(节选)

【俄】列夫·托尔斯泰

玛丝洛娃走到门口,她的脸红红的。她很带劲儿地在看守后面走着,并且不住地笑着,摇晃着脑袋。她一看到典狱长,就带着惊恐的神气盯住他,但立即就恢复常态,并且又快活又带劲儿地同聂赫留朵夫打招呼。

您好。她拉长了声音说,并且笑盈盈地使劲握了握他的手,不像上一次那样了。

我是带了状子来让您签名的。聂赫留朵夫一面说,一面看着她迎接他的那种带劲儿的样子,感到有点儿奇怪。

好的,签名也可以。什么都可以。她笑盈盈地眯着一只眼睛说。

他告诉她怎样签名,签在什么地方。

她很用心地拿笔蘸了蘸墨水,轻轻抖了抖,便写上自己的名字。

再没有别的什么了吧?她忽而看看聂赫留朵夫,忽而看看典狱长,忽而把笔放在墨水缸上,忽而放在纸上,一面问道。

我有些话要对您说说。聂赫留朵夫说着,接过她手上的笔。

好,请您说吧。她说过这话,忽然好像是想起了什么心事或者想睡觉,脸色一下子沉了下来。

典狱长站起来,走了出去,于是剩下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两个人了。

她坐在桌子的一边,聂赫留朵夫坐在她对面的另一边。这间屋里很亮,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在近距离内看清了她的脸,看到了她眼角和嘴边的皱纹和浮肿的眼皮。他比以前更怜惜起她来。

他开口说:要是这状子不顶事,那咱们就告御状。凡是能做的,咱们都要做到。

是啊,要是以前有个好律师就行了……她打断他的话说。她笑了起来。那时候要是大家知道我跟您认识,就大不一样了。可结果怎样呢?都把我当成小偷了。

她今天多么怪呀。聂赫留朵夫想道。他正要说说心里话,可是她又说起来。

我有一件事要对您说说。我们这儿有一个很好的老婆子,说真的,大家简直都感到吃惊。这样好的老婆子,可是平白无故坐起牢来,她坐牢,儿子也坐牢。大家都知道他们没有罪,可是有人控告他们放火,所以就坐了牢。她听说我认识您,玛丝洛娃转动着脑袋,看着聂赫留朵夫说,她就说:‘你对他说说,让他把我儿子叫出来,我儿子会一五一十地讲给他听。’她儿子姓敏绍夫。怎么样,您能办一办吗?说真的,她可是一个好得不得了的老婆子呀,很明显是冤枉的。您就行行好,帮她操操心吧。她说着,一会儿看看他,一会儿垂下眼睛笑笑。

好的,我去办,问问是怎么一回事儿。聂赫留朵夫说着,看着她那种大大咧咧的样子,心中觉得诧异。不过我想和您谈谈自己的事。您记得上次我对您说的话吧?他说。

您说了很多呀。上次您说什么来着?她一面说,一面不停地笑,转悠着脑袋,一会儿转到这边,一会儿转到那边。

我说过,我来请求您饶恕我。他说。

哎,怎么啦,老是饶恕呀,饶恕,一点儿也用不着……您最好是……

我说过我要弥补我的过错,聂赫留朵夫继续说,不是嘴上说说,而是用行动来弥补。我决定和您结婚。

她脸上流露出惊骇的神气。她那斜视的眼睛呆住了,像是在看他,又像不是在看他。

这又是为什么呀?她恶狠狠地皱着眉头说。我觉得,我应该这样做,才对得起上帝。

怎么又把什么上帝搬出来啦?您说的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儿。上帝?什么上帝?当初您要是记着上帝就好啦。她说过这话,就张大了嘴,不说了。

聂赫留朵夫这时才闻到她嘴里有一股浓烈的酒气,于是明白了她兴奋的原因。

您安静一点儿。他说。

我没有什么安静不安静的。你以为我醉了吗?我就是醉了,也明白我说的是什么,她忽然很快地说起来,并且满脸涨得通红,我是苦役犯,原来是……您是老爷,是公爵,用不着来沾我,弄一身脏。你去找你们那些公爵小姐好啦,我的身价是一张十卢布的红票子。

不论你说得多么难听,也说不出我心里是什么滋味,聂赫留朵夫浑身哆嗦着,小声说,你想象不出,我觉得对不起你,心里有多么难受……

‘我觉得对不起你……’她恶狠狠地学着他的腔调说,那时候你倒不觉得,却塞给我一百卢布。那就是你出的价钱……"

我知道,知道,可是现在究竟该怎么办呢?聂赫留朵夫说,现在我决定,再也不离开你了。他又说了一遍。

我说到做到。

可是我说,你做不到!她说着,大声笑了起来

卡秋莎!他说着,就去摸她的手。

你走开,别摸我。我是苦役犯,你是公爵,你用不着到这儿。她气得一张脸变了颜色,叫了起来,一面把手从他手里往外抽。你是想拿我来拯救你自己。她继续说着,急不可待地要把心中一股怨气全吐出来。你今生拿我寻欢作乐,来世还要拿我来拯救自己!我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讨厌你这一副又肥又丑的嘴脸。你走川,走开!地站起来,嚷道。

玛丝洛娃又坐了下来,垂下眼睛,两只小手交叉着手指头紧紧攥在一起。聂赫留朵夫站在她旁边,不知如何是好。

你不相信我。他说。

您说要和我结婚,这永远办不到。我宁可上吊!就这样。

我反正还是要为你出力。

哼,那就是您的事了。不过我一点也用不着您。我这是对您说老实话。她说,可我当初为什么没有死掉呀?她又说了一句,并且像诉苦似的哭了起来。

聂赫留朵夫说不出话来了,因为她的泪水挑动了他的泪水。

她抬起眼睛看了看他,就好像感到吃惊似的,并且用头巾擦起脸上流着的泪水。

这时看守又走过来,提醒说,分手的时间到了。玛丝洛娃站起身来。

您现在很激动。要是能行的话,我明天再来。您考虑考虑吧。聂赫留朵夫说。

她什么也没有说,也没有看他,就跟着看守走出去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头反复写玛丝洛娃“带劲儿”的举止,是因为聂赫留朵夫信守承诺帮助她上诉,使她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B.玛丝洛娃不顾自身处境,为同监狱的老婆子求助聂赫留朵夫,从中可见她善良的本性,这也为她的“复活”提供了可能性。
C.玛丝洛娃的经历和同监狱的老婆子被控纵火都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底层人民是被侮辱、被损害的对象。
D.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提出要与她结婚时,她十分愤怒,并当场发泄着自己心底的痛苦,这是她精神转变的征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玛丝洛娃“眯着一只眼睛”,为讨好聂赫留朵夫而故作妩媚,说明她此时并不相信他上一次探监时所表达的愧疚。
B.在两人激烈冲突前,玛丝洛娃为监狱老婆子向聂赫留朵夫请求帮忙的情节,舒缓了小说的节奏,使叙述张弛有度。
C.玛丝洛娃的强烈不屑与聂赫留朵夫的态度形成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出玛丝洛娃得过且过、安于堕落的心理。
D.作者多次用“笑”刻画玛丝洛娃的心理,如写她“大声笑了起来”,表现她对聂赫留朵夫承诺的不信、不屑以及内心的痛苦。
3.聂赫留朵夫在与玛丝洛娃的交谈中,称呼由“您”转到“你”,再转换到“您”。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试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复活》体现了托尔斯泰的理念——“道德的自我完善”。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类型: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仲尼之将丧

冯至

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意味阑珊,情绪萧索。前年他想着,世态一年不如一年,《春秋》写到这也够了,愿上天再容我几年,把《易经》整理好,把我的哲学思想都借着这部古书表现出来,留给我的弟子们。哪知到了现在,《易经》一点儿没有着手。那张伴着他流浪的古琴如今挂在壁上,着了灰尘,结了蛛网。黄昏时分,他倚窗望日,房子里会发出一种苍茫的音调。他回转头来,目光懒懒地落在那张琴上。他这般伤感地自语,不知说了多少次了:

——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远行的远行,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

二十年前,正是他要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在这乱世上最热衷的时期。独登泰山,澄滓太清,不觉胸怀高朗:

——啊,当初登上东山,觉得鲁小,现在立在泰山顶,天下并不大呀!

现在泰山依旧,可旧日的气概一点也没有了,耳边只是缠绕着一个樵夫的哭声。心里忽地一片苍凉,宇宙似乎冰化了一般。一个久已消逝了的泰山樵夫的影子,有如白衣的神显现在黑漆的夜色中:

——樵夫啊,你是世间的至圣!当我们在泰山的幽径里相遇时,你哭得是恁般地苦闷。我这愚蠢的人啊,我那时不但不能领会,还要问你为什么哭。樵夫啊,你说,你自伤,所以这般哀泣……茫茫天空,恢恢地轮……万物的无着无落,是这样锐敏地感动了你……你深入了人生的真髓、宇宙的奥秘;我直到今日,才能了解你!

他的头脑眩昏,泰山似乎也旋动起来。——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

杖,被掷在一边,他频然坐在阶上。一个衣冠齐楚的人渐渐可辨,是子贡。他两目射出消逝了的旧日光芒,迎上去,紧紧握住子贡的手。

——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子贡见他的神色、言语,与往日不同,木鸡般愕然地立着,一个字都不知怎样说才好。——先生……——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好久不到我这里来了……

子贡本是因货殖之事,顺路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上的意见。哪知出乎意料,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

——我昨夜做了一梦。咳,这样的梦也不止一次了。你说,泰山有崩堕的一天吗?——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颓,如同哲人永不陨亡一样……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

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台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一只雄鸡高踞在树巅,叫起来了。——赐呀,这是什么在叫?

仲尼低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蒙蒙的。

——先生,是一只雄鸡。

——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下来,把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拿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傍着我车尘劳碌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

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用我一天。终于我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儿时的门巷变成一片瓦砾,父母的坟茔已被人踏平,我哪里还有读易奏瑟的心情呢?我悔不该回到故乡,故乡于我,失尽了它的意味了。

——赐呀,我还有几天的生命呢?天也无边,地也无涯,我种种的理想,已化作一片残骸,由残骸化成了灰烬!后世呀,不可知的后世呀……

——后世,一定有认识先生的人……子贡寻不出另外可以安慰先生的话。这淡如白水的慰语,丝毫没引起仲尼的注意。

——我为什么回到故乡呢?为什么不死在匡人、陈蔡人的手里呢?那时候的死,是怎样地光荣!怎样地可以自傲!那时候,有颜回、仲由在我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地悠扬,怎样地美丽呀!现在,不肯先我死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

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抑郁,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淤塞着,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想用旁的话把先生的话路岔开。

——先生,该是午餐的时候了吧?

——先生的精神太疲劳了!

——先生到房子里休息休息。

——我到莱圃里去剪一些菜,为先生煮汤吧!

子贡一步三顾,不知将来究竟要发生什么变故,走到房后的菜园里去了。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得使人听着了万籁的极细微的呼吸……

正是傍午的时分。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修完《春秋》后,孔子本打算整理《易经》,将他的哲学思想传诸后学,却因回乡后耳闻目睹之种种而迟迟未曾着手。
B.二十年前,孔子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带领颜回、仲由等一众弟子奔走于卫楚陈蔡之间,试图于乱世实现自己的理想。
C.孔子返乡时,颜回、仲由都已不在人世,活着的人也多在远方,各自忙各自的事,只有子贡常来探望,侍奉其饮食起居。
D.孔子多次梦到泰山崩堕,所以一看到子贡便急切地询问他的看法,当得到了“不会崩颓”的答案后,激动地落下眼泪。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以“意味阑珊”“情绪萧索”点明了孔子的精神状态,奠定了全文的基调,呼应文题。
B.语言含蕴丰富,“日日锱铢为利”既点明子贡善于经商,又表明孔子因弟子能人尽其才而欣慰。
C.“泰山”是孔子生命的隐喻,“登泰山”喻其壮,“梦泰山”喻其颓,“云霭蒙余脉”喻其将丧。
D.冯至突破性使用破折号,以破折号引出人物语言,使文面简洁明晰,体现了作者独特的风格。
3.冯至笔下的孔子是孤独寂寞的,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孤独寂寞的缘由。
4.王寰鹏说:“历史是中国现代作家倾心审视与观照的一片邈远、深沉的疆域。”请结合现代文阅读I材料二,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以文见史”传统的。
类型: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