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风中,柳枝迎风轻摆,枝条上是点点嫩绿的新芽。此情此景,不免令人想起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七言绝句堪称赞美春天的经典之作,脍炙人口,传诵千古。1000多年来,每每读到此诗,人们总会被诗中描绘的春日景色所打动,也总有人心存疑惑:诗人笔下的碧玉究竟指的是什么?

《咏柳》一诗文采飞扬却通俗易懂,就连呀呀学语的儿童都能摇头晃脑地背诵出来,但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对于诗中提到的碧玉一词,通俗的解释是碧绿色的玉,用来比喻春天初生的柳叶。

在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文字工具书《说文解字》中,对字的释义为石之青美者。这意味着,的本意就是青绿色的玉石,之后逐渐引申为青绿色。无论是李白的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还是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抑或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的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都是此意。

不过,假若我们认为贺知章在诗中仅仅借用玉石的绿色来形容柳叶之美,未免低估了他的文采。有人认为,在贺知章眼中,柳树已经被拟人化了,枝条随风摇摆的纤纤细柳宛若一位婀娜多姿、亭亭玉立的美人,那一条条下垂的柳枝就是美人身上垂坠的绿色丝织裙带。从表面看,诗人是在写柳姑娘之美,实为赞叹春姑娘之美。

碧玉代指美人,始见于古乐府诗《碧玉歌》: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因碧玉本是晋朝汝南王小妾之名,后人便将普通人家里姿色动人的女子称为小家碧玉。与端庄大气、才貌双全的大家闺秀相比,小家碧玉温婉纯真、俏皮可爱,将垂柳与之联系起来,更显出其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的一面。

很多古诗词中都出现过碧玉一词,除了用来代指美人之外,还被用来比喻流水,如李白的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有时,古代文人也用碧玉比喻晶莹洁白的雪花,如元代散曲家薛昂夫曾这样描绘雪景:天仙碧玉琼瑶,点点扬花,片片鹅毛。还有些就是指青绿色的玉石和首饰,如白居易在《采莲曲》一诗中写道: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如果只考虑本意,古人所说的碧玉究竟是我们认识的哪种玉石呢?这是令人感到疑惑的另一个问题。

有一种说法认为,古人所说的碧玉可能指的是翡翠,但实际上,翡翠进入我国的历史比较短,它在清代中后期才逐渐成为名贵玉石。清代小说家李汝珍在《镜花缘》第99回描写章荭钻进钱眼中,只见里面尽是琼台玉洞,金殿瑶池;地下碧玉为路,两旁翡翠为墙,气象之富,景致之精,迥非人世所有。试想,倘若碧玉与翡翠为同一种玉,为何作者偏偏分开来写呢?由此可见,碧玉并不等于翡翠,但也应当属于价值不菲之物。

更多的人则认为,所谓的碧玉应该是和田玉的一种。翡翠属于硬玉;和田玉则属于软玉,它是镁质大理岩与中酸性岩浆岩接触交代而形成的变质岩,主要矿物为透闪石,并含有角闪石、阳起石等其他多种矿物成分。和田玉结构致密,质地细腻,坚硬适中根据颜色的不同,可被细分为白玉、青白玉、青玉、黄玉、碧玉、墨玉等不同种类。和田玉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境内帕米尔之东至罗布泊之南,矿点多达20余处。

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珍藏着许多玉器珍玩,其中不乏以碧玉雕琢而成的印玺、扳指、玉瓮、玉山子等,最著名的当属一座重达300余千克的碧玉雕云龙纹瓮。历史学家研究发现,北京故宫中的这些碧玉并不是来自著名的软玉产地和田,而是来自新疆的另外一个地方——玛纳斯。那里矿产资源丰富,产玉历史可以追溯至西汉时期,碧玉是当地著名特产,因此有中国碧玉之都的美誉。

需要说明的是,在地质学中,碧玉并不专指某种玉石,矿物学中也有碧玉一词,并且令人费解的是,玉石研究中提到的碧玉与矿物学研究中所指的碧玉竟然完全不同。作为矿物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碧玉特指致密、块状、隐晶质的石英集合体,与玛瑙是亲兄弟,同属于玉髓的亚类。因共生矿物(主要包括赤铁矿、褐铁矿、黑云母、方解石等)的不同,碧玉会呈现出颜色及花纹的变化,因此就分化出了绿碧玉、红碧玉、黄碧玉等多种类型。很多人听到这些名词常常感到一头雾水,这也恰恰是宝玉石学研究领域需要规范的地方。

千百年来,人们对玉石的科学认识不断深入,与此同时,玉石本身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仅就碧玉而言,它已不局限于绿色的玉石这一狭隘的概念,正如贺知章诗中所言,早已成了青春活力的象征。

(选编自《百科知识》中马志飞的《唐诗〈咏柳〉中的碧玉之谜》)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咏柳》中“碧玉”的含义知之者甚少,大都理解为“碧绿色的玉”,比喻春天初生的柳叶。
B.第三段中“都是此意”中的“此”,指的是《说文解字》中“碧”字的释义“石之青美者”。
C.碧玉和柳树,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被拟人化,被塑造成婀娜多姿、亭亭玉立的美人,让人爱怜。
D.作者认为,尽管一些古代文字中有对碧玉的记载,但碧玉有可能指翡翠,也有可能是和田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中诗人笔下“碧玉”的内涵不断地丰富充盈,我们可以看到意象美学的融合与发展。
B.“如果只考虑本意……是我们认识的哪种玉石呢?”由此可见人们了解更多的是碧玉的比喻义。
C.对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珍藏的碧玉珍玩的研究,让我们对其产地有了更加全面而准确的认识。
D.正如文中所讲,“碧玉”究竟指什么的疑惑,就算是珠宝玉石学研究领域也无法给出明确答案。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依据解答“碧玉之谜”的一项是(     
A.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B.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白居易《长恨歌》)
C.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孔雀东南飞》)
D.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4.请结合文本内容,为这篇论文写一段内容摘要。
5.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阐述“碧玉之谜”的?请根据文本简析。
类型:实用类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

秦伐魏,陈轸合三晋而东谓齐王曰:古之王者之伐也,欲以正天下而立功名,以利后世也。今齐、楚、燕、赵、韩、梁六国之递甚也,不足以立功名,适足以强秦而自弱也,非山东之上计也。能危山东者,强秦也。不忧强秦,而递相罢弱,而两归其国于秦,此臣之所以为山东之患。天下为秦相割,秦曾不出力;天下为秦相烹,秦曾不出薪。何秦之智而山东之愚耶?愿大王之察也。

古之五帝、三王、五伯之伐也,伐不道者。今秦之伐天下不然,必反之,主必死辱,民必死虏。今韩、梁之目未尝干,而齐民独不也?非齐亲而韩、梁疏也,齐远秦而韩、梁近。今齐将近矣!今秦欲攻梁绛、安邑,秦得绛、安邑以东下河,必表里河而东攻齐,举齐属之海,难免而孤楚、韩、梁,北向而孤燕、赵,齐无所出其计矣。愿王孰虑之!

今三晋已合矣,复为兄弟约,而出锐师以戍梁绛、安邑,此万世之计也。齐非急以锐师合三晋,必有后忧。三晋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楚秦构难三晋怒齐不与己也必东攻齐此臣之所谓齐必有大忧不如急以兵合于三晋齐王敬诺,果以兵合于三晋。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晋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楚秦构难/三晋怒齐不与己也/必东攻齐/此臣之所谓齐必有大忧/不如急以兵合于三晋/
B.三晋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楚秦构难/三晋怒齐不与己也/必东攻齐/此臣之所谓/齐必有大忧/不如急以兵合于三晋/
C.三晋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楚秦构难三晋/怒齐不与己也/必东攻齐/此臣之所谓/齐必有大忧/不如急以兵合于三晋/
D.三晋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楚秦构难三晋/怒齐不与己也/必东攻齐/此臣之所谓齐必有大忧/不如急以兵合于三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伏惟,下对上陈述时表敬之辞,与《孔雀东南飞》“伏惟启阿母”中的“伏惟”意同。
B.“今臣亡国贱俘”的“亡”与《苏武传》“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的“亡”意同。
C.结草,出自《左传》,后与“衔环”合二为一,指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
D.自弱,即“使自弱”,与现代汉语中的“自强”“自立”“自娱自乐”的语法现象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为了消除晋武帝的误解,说自己希望做官显达,不在乎名节;继而又承诺待终养祖母之后应召出仕,以报答知遇之恩。
B.陈轸认为齐国不能参与到诸侯国的混乱相攻之中,齐国最大的敌人是秦国,混乱相攻的结果只能是让秦国坐享渔人之利。
C.陈轸认为齐国不会步韩、魏的后尘,因为齐国距离秦国遥远;韩、魏的民众屡遭兵祸,是因为韩、魏距离秦国太近。
D.陈之所以推测秦国会有主辱民虏的结果,是因为古代帝王出兵是讨伐昏庸无道之君,而秦国出兵则是倒行逆施,违反古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2)古之王者之伐也,欲以正天下而立功名,以利后世也。
5.李密和陈都在各自的历史情境中,运用“换位思考”的策略完成了劝说,请简要说明。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系治验问吴使者。吴王恐,始有反谋。后使人为秋请,文帝复问之,使者对曰: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夫‘察见渊中鱼,不祥’。唯上弃前过,与之更始。于是文帝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才,赏赐闾里;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

晁错数上书言吴过,可削。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景帝即位,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6处。
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系治,囚禁治罪,“治”与《谏逐客书》中“至今治强”的“治”意思不同。
B.茂才,即《陈情表》中的“秀才”,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改为茂才。
C.庶孽,妃妾所生之子女。庶出虽受到压制,但也有逆袭成功的,如李隆基。
D.陵迟,也作“凌迟”,既是一种残酷刑罚,也指渐趋衰败,在文中意指后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吴太子之事,吴王称病不再朝见文帝,此举有违藩臣的礼节。文帝宽仁,吴王却得寸进尺,变本加厉。
B.晁错多次上奏文帝,陈述吴王过失,建议削藩。景帝即位后,晁错仍力主削藩,他认为吴王必然会叛乱。
C.柳宗元认识到,秦代的郡县制较分封制更具有历史的先进性,并以此论断讽谏唐王朝要削弱藩镇的力量。
D.晁错、柳宗元都肯定了分封制在天下初定时的历史意义,同时对于分封制的隐患二人也有着明晰的认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文帝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
(2)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5.简述晁错、柳宗元对分封同姓王背景介绍的重点有何不同。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光,字世明,其先自沛迁略阳,因家焉。光生于枋头,夜有神光之异,故名焉。年十岁,与诸童儿游戏邑里,为战阵之法,俦类咸推为主。光毅凝沈重,宽简有大量。人莫之知,唯王猛异之,曰:“此非常人。”言之苻坚,举贤良,美阳令,民夷惮爱。后以功赐爵关内侯。

建元十九年,以光为使,率步骑讨西域。十二月至龟兹,龟兹王帛纯不降。光军其城南,深渠高垒,广设疑兵,为木人,被甲罗之垒上,以为持久之计。二十年五月,帛纯乃倾国财宝,请救于狯胡。狯胡王遣弟率骑二十余万救之。胡便弓马,善矛槊,铠如连锁,射不可入,乃以革索为羂策马掷人多有中者众甚惮之。光迁营相接阵,为勾锁之法,战于城西,大败之,帛纯逃奔。光入其城,城中塔庙千数,帛纯宫室壮丽,焕若神居。胡人奢侈,富于生养,家有蒲桃酒至千斛,经十年不败,士卒沦没酒藏者相继。诸国惮光威名,贡款路。立帛纯弟震为王以安之。光抚宁西域,威恩甚著,秦以光为西域校尉。

二十一年正月,大飨文武,众请还,光之。三月,引还,以驼二万余头致外国珍异千余品,骏马万余匹而还。九月,光自领凉州刺史。

光始闻苻坚为姚苌所害,奋袂哀怒,三军缟素。谥坚为文昭皇帝。十月,改建元为太安。十一月,群寮劝进。麟嘉元年正月,麟见金泽县,百兽从之。二月,僭即王位于南郊,大赦改元。龙飞元年,群臣劝光称号,六月,僭即天王位于南郊,大赦改年,立世子绍为太子。四年九月,光寝疾。十二月,疾甚,下诏曰:“吾疾病不济,吾终之后,使纂统六军,弘管朝政,汝恭已无为,委重二兄,庶可以济。今外有强寇,民心未宁,汝兄弟辑睦。贻厥万世。”旋薨,葬高陵。谥武皇帝,庙号太祖。

(节选自《十六国春秋别本·后凉录》)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正确答案。
乃A以B革C索D为E羂F策G马H掷I人J多K有L中M者N众O甚P惮Q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除,指授官,与《陈情表》中“除臣洗马”的“除”意思不同。
B.属,指连接,与《赤壁赋》中“举酒属客”的“属”意思不同。
C.咸,指都,与《兰亭集序》中“少长咸集”的“咸”意思不同。
D.从,指听从,与《过秦论》中“约从离衡”的“从”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岁时,吕光和众多孩子在乡里游戏,玩打仗游戏,孩子们全都推举他作为主帅。
B.吕光在龟兹城南驻军,为了打持久战,深挖渠,高筑墙,做了许多穿盔甲的木人。
C.狯胡骑兵能骑善射,擅使矛、槊,弓箭不能射穿其铠甲,吕光想法应对了此问题。
D.吕光带着将士返回京城时,带回了一千多件龟兹国珍贵奇异之物和一万多匹骏马。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2)今外有强寇,民心未宁,汝兄弟辑睦,贻厥万世。
5.吕光能够称王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选文内容简要概括。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元常,相州安阳人,其先盖长乐信都著姓。曾祖子琮,北齐右仆射。叔祖慈明,有文辞,隋为内史舍人。奉诏讨李密,为密将所缚,身数创,密厚礼之,情谓曰:东都危蹙,我欲率四方贤豪建功业,幸公同之。慈明曰公家事先帝名在王室乃挟玄感举兵亡命至今复图反噬何耶密囚之俄为翟让所杀。武德初,赠吏部尚书,谥壮武。

元常举明经及第,调浚仪尉。高宗时,擢累监察御史、剑南道巡察使,兴利除害,蜀人顺赖。历尚书左丞。尝密谏帝中宫权重,宜少抑,帝虽置其计,而内然之,由是为武后所恶。元常在职修举,识鉴澄远,帝委遇特厚。及不豫,平章百司奏事。武后擅朝,嵩阳令樊文进瑞石,后暴石朝堂示百官。元常奏石妄伪,不可以示群臣。后怒,出为陇州刺史。会天下岳牧集乾陵,后不欲元常得会,故道徙眉州刺史。剑南有光火盗,夜掠人,昼伏山谷。元常喻以恩信,约悔过自新,贼相率脱甲面缚。贼平,转广州都督,诏便驿走官。安南酋领李嗣仙杀都护刘延祐,劫州县,诏元常讨之。率士卒航海,驰檄先示祸福,贼党多降,元常纵兵斩首恶而还。虽有功,犹以拂旨见怨,不录功。凡三徙,终不得至京师,卒为酷吏周兴所陷,追赴都,下狱死。

元常闺门雍睦,有礼法,虽小丧不御私室。神龙中,旌其家,大署曰忠臣之门。天下高其节,凡民族皆愿通婚。

从弟元淑,及后时,历清漳、浚仪、始平三县,佑善去恶,人称为神明。与奴仆日一食,马日一秣,所至不挈妻子,斥奉余以给贫穷。或讥其近名,元淑曰:吾性也,不为苦。中宗降玺书劳勉,付状史官。元淑约洁过于元常,然刚直不及也。终祠部郎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慈明曰/公家事先帝名/在王室/乃挟玄感/举兵亡命至今/复图反噬/何耶/密囚之
B.慈明曰/公家事先帝名/在王室/乃挟玄感举兵/亡命至今/复图反噬何耶/密囚之/
C.慈明曰/公家事先帝/名在王室/乃挟玄感举兵/亡命至今/复图反噬/何耶/密囚之
D.慈明曰/公家事先帝/名在王室/乃挟玄感/举兵亡命至今/复图反噬何耶/密囚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为内史舍人”与“且臣少仕伪朝”(《陈情表》)两句中的“仕”字含义相同。
B.“平章百司奏事”与中“诏使孺卿逐捕”(《苏武传》)两句中的“诏”字含义不同。
C.“虽小丧不御私室”与“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两句中的“功”意思相同。
D.“历清漳、浚仪、始平三县”与“王使屈平为”(《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令”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     
A.冯元常出身望族。他的叔祖父冯慈明正直刚烈,面对李密的优厚待遇和诱惑,痛斥李密恩将仇报,最终被李密囚禁杀害。
B.冯元常为人正直,敢于进谏。但也因此触怒武后,最后又遭酷吏周兴构陷,奉诏回京领罪,终被下狱害死。
C.冯元常有勇有谋,多次立下功劳。在眉州时,冯元常恩威并施,不费一兵一卒便平定了剑南的山贼叛乱。
D.冯元常忠心为国,深得皇帝器重,他去世后,唐中宗下旨旌表冯家,在其门大属“忠臣之门”,以示褒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常奏石妄伪,不可以示群臣。后怒,出为陇州刺史。
(2)与奴仆日一食,马日一秣,所至不挈妻子,斥奉余以给贫穷。
5.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概括冯元常“有功而不录”的原因。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节选自《孝经·开宗明义章》)

材料二: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而子迁适使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三: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造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节选自《项脊轩志》)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涂对一处得1分,超过三处不得分。
子A曰B夫C孝D德E之F本G也H教I之J所K由L生M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敏”指聪明,与《论语》中的“敏于事而慎于言”的“敏”含义不同。
B.“涕”指眼泪,与《氓》“不见复关,泣涕涟涟”的“涕”字含义相同。
C.“庖”指厨房,与《庖丁解牛》中“良庖岁更刀”的“庖”字含义相同。
D.“顾”指回头看、观看,与成语“三顾茅庐”中的“顾”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先王的至德要道是“孝”,“孝”立足于家庭,面向社会。
B.司马谈在临死之际告诫司马迁要继承祖业,肩负起“太史”的职责。
C.庭院设置院墙后,东犬西吠,鸡栖于厅,可见家族分裂,走向没落。
D.大母带着象笏来探望归有光,希望借此激励他用功读书,光宗耀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5.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平?”请结合材料,概括司马迁无颜祭扫父母坟墓的原因。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四十七年,秦攻赵于长平。赵使廉颇将。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闻马服子将,乃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四十万人降武安君。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文本二:

秦、赵战于长平,赵不胜,赵王使平阳君媾秦,发郑朱入秦,秦之。虞卿曰:王必不得媾,军必破矣,天下之贺战胜者皆在秦矣。郑朱,赵之贵人也,而入于秦,秦王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不得媾,军果大败。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三》)

文本三:

秦攻赵长平。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齐王终不听。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二》)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秦军A详败B而C走D张E二奇兵F以劫G之H赵军I逐胜J追K造L秦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指暗中、私下里,与《苏武传》“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中的“阴”字含义相同。
B.“内”,同“纳”,指接纳,与《屈原列传》“亡走赵,赵不内”中的“内”字含义相同。
C.文本一“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与文本二“赵卒不得媾”两句中,两个“卒”字的含义相同。
D.“隐蔽”,文中指屏障,现在则多表示借旁的事物来遮掩或被别的事物遮住不易被发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十七年,秦赵长平之战,廉颇是赵国的主将,由于作战多次失败,将士伤亡很重,加上他采取坚壁不出、拒绝迎战的策略,招致赵王的不满与愤怒。
B.赵括是马服君之子,他到达长平战场后便命令赵军出兵攻打秦军,可是出师不利,最终被秦军围困,且被切断了粮道。赵军只能坚守阵地,等待援兵。
C.为求突围,赵国士兵分为四队,轮番进攻,最终均以失败告终。主帅赵括派遣精锐士卒出城与秦军搏斗,他于城内指挥,但不幸被秦军射杀,赵国大败。
D.苏秦以唇亡齿寒的比喻劝说齐王答应赵国的请求,他认为如果不帮助赵国,赵国被灭的话,那么会使齐国直接面对秦国,齐国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
(2)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
5.长平之战中赵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祚、昆明,还报命。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于是论次其文。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推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赞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乌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难矣哉!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有删改)

材料二:

辅尝论班固、司马迁云:“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惟五十万言;班固叙二百年事乃八十万言,烦省不同,不如迁一也。良史述事善足以奖劝恶足以监诫人道之常。中流小事亦无取焉,而班皆书之,不如二也。毁贬晁错,伤忠臣之道,不如三也。迁既造创,固又因循,难易益不同矣。”

(选自《晋书·张辅传》)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良史述事A善B足以奖劝C恶D足以监诫E人F道之常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遗风指孔子遗留下来的风操,孔子门徒尊称孔子为夫子,后因以特指孔子。
B.“封”是古代帝王在泰山上垒土为坛、祭祀天神来报答其功德的一种迷信活动。
C.“俯首流涕”与“俯首系颈”(《过秦论》)两句中“俯首”之意不完全相同。
D.《小雅》《大雅》是《诗经》组成部分,“怨诽而不乱”是对《大雅》的评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成年之后漫游南北各地,回京之后担任郎中一职,奉命出征西南,完成使命后回京复命。
B.父亲在弥留之际把写史的任务交给司马迁,他无奈流着泪接受了父亲的遗命,这体现了他的孝顺。
C.班固虽然不认为司马迁是《大雅》中“既明且哲”的智者,但高度肯定了司马迁有“良史之才”。
D.张辅对司马迁和班固孰优孰劣进行比较评价,指出班固记事烦冗、选材不当、难以创新等缺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
(2)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
5.司马迁写好《史记》有哪些因素?结合材料一进行概括。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磻云:广州东去百里,有南海庙,祀南海之神,退之为南海庙碑,乃其地也。庙植波罗树,种自海外来,树不著花,土人刀斫其干液出而成实丑若鬼面剖之有房熟而食之如栗而香若或不经刀砍则液流于地实成地中香达于外土为之裂。良亦怪矣。庙有此树,故亦号曰波罗庙。左为浴日亭,登以望海,淼茫无际。然东百里,乃有虎门,两山央峙。虎门之外,群岛伏立,犹非大洋也。庙在扶胥江北岸,其南岸有最高峰,曰烟管冈,正与庙对。冈左右乱峰环叠,海树如城。翁山有书屋在其下。倚南面北,扶桑晓赤,罗浮晚青,山海之,甲于百粤,北海东海之滨,未易有此。村民千户,耕渔为业,皆屈大夫之流裔。田肥美而水苦咸,屋后小峰,甘泉涓涓,一村饮足焉。翁山之庐,倚烟管冈为屏,临南海为溪。想其扶桑日生,中夏犹夜,独登山阁,以受晓华,真神仙境界,岂人世王侯所能梦见。予为之作《海阁日华图》,题其上曰:“天以布衣存日月,海滨山阁著藏书。”阁旁多木棉。其种自海外来,树高数十尺,喜温恶寒,莫能过岭以北。花类玉兰,色正赤而无香,结实如酒杯。老而飘絮,著土自生,盛于荒滩闲址。集其絮可席以坐,柔而少温,若芦花然。翁山谓广民种木,多择实之易售者,若荔支、龙眼之,非是则不贵。以故木棉为弃种,而任其自生。若收之园林,当亦佳观也云。

南海祠前,有十余株最古,岁二月,祝融生朝,是花盛发。观者至数千人,尤气熊熊,映颜面如赭。花时无叶,叶在花落之后。未叶时,真如十丈珊瑚,尉佗所谓烽火树也。自春仲至孟夏,连村接野,无处不开,诚天下之丽景也。

(选自屈大钧《广东新语》,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土人刀斫其干/液出而成实丑/若鬼面/剖之有房/熟而食之/如栗而香若/或不经刀砍/则液流于地/实成地中香/达于外土/为之裂
B.土人刀斫其干/液出而成实/丑若鬼面/剖之有房/熟而食之/如栗而香若/或不经刀砍/则液流于地/实成地中香/达于外土/为之裂
C.土人刀斫其干/液出而成实丑/若鬼面/剖之有房/熟而食之/如栗而香/若或不经刀砍/则液流于地/实成地中/香达于外/土为之裂
D.土人刀斫其干/液出而成实/丑若鬼面/剖之有房/熟而食之/如栗而香/若或不经刀砍/则液流于地/实成地中/香达于外/土为之裂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东去百里”中的“去”与《蜀道难》中“连峰去天不盈尺”的“去”含义相同。
B.“甘泉涓涓”中“涓涓”与《归去来兮辞》“泉涓涓而始流”的“涓涓”含义相同。
C.“山海之胜”中“胜”与《陈情表》中“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的“胜”含义不同。
D.“龙眼之属”中的“属”与《屈原列传》中的“亡国破家相随属”的“属”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海庙因祭祀南海之神而得名,由于庙里种植了来自海外的波罗树,故又称波罗庙。
B.烟管冈风景优美,作者在冈下建了一座坐南朝北的书屋,每天可以看到周围的美景。
C.海滨山阁有很多木棉,品种来自海外,树形高大,岭北以外的树木没有能高过它的。
D.木棉的生长习性颇为特殊,花开时无叶,花色赭红,南海郡尉赵佗称之为“烽火树”。
4.广州百姓弃种木棉,任其白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本文简要概括。
5.请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花类玉兰,色正赤而无香,结实如酒杯。
(2)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种树郭橐驼传》)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周忱,字恂如,吉水人,永乐二年进士。忱有经世才,浮沉郎署二十年,人无知者,独夏原吉奇之。洪熙改元,稍迁越府长史。宣德初,有荐为郡守者。原吉曰:此常调也,安足尽周君?永乐五年九月,帝以天下财赋多不理,而江南为甚,思得才力重臣往厘之。乃用大学士杨荣荐,迁忱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

始至,召父老问逋税故。皆言豪户不肯加耗,并征之细民,民贫逃亡,而税额益缺。忱乃创为平米法,令出耗必均。又请敕工部颁铁斛,下诸县准式,革粮长之大入小出者。忱见诸县收粮无团局,粮长即家贮之,曰:此致逋之由也。遂令诸县于水次置囤,囤设粮头、囤户各一人,名辖收。至六七万石以上,始立粮长一人总之,名总收。民持帖赴囤,官为监纳,粮长但奉期会而已。

忱素乐易。先是,大理卿胡㮣为巡抚,用法严。忱一切治以简易,告许者辄不省。或面讦忱:公不及胡公。忱笑曰:胡卿敕旨在祛除民害朝廷命我但云安抚军民。委寄正不同耳。既久任江南,与吏民相习若家人父子。每行村落,屏去驺从,与农夫饷妇相对,从容问所疾苦,为之商略处置。其驭下也,虽卑官冗吏,悉开心访纳。遇长吏有能,则推心与咨画,务尽其长,故事无不举。

忱既被劾,帝命李敏代之,救无轻易忱法。然自是户部括所积余米为公赋,储备萧然。其后吴大饥,道殣相望,课逋如故矣。民益思忱不已,即生祠处处祀之。景泰四年十月卒。谥文襄。

(节选自《明史·周忱传》)

【注】①加耗:古代在租税正额以外加收的损耗费。

(乙)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节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1.甲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胡 卿 敕 旨 在 祛 除 民 害 朝 廷 命 我 但 云 安 抚 军 民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稍迁,指逐渐提升,与《苏武传》“稍迁至移中厩监”中的“稍迁”意思相同。
B.逋税,指拖欠租税,其中“逋”与《陈情表》“责臣逋慢”中的“逋”意思相近。
C.故事,意为旧例,与《六国论》“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的“故事”意思相同。
D.生祠,指给还活着的人立祠奉祀,其目的是表示内心的感戴和钦敬之意。
3.下列对甲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德初年,有人推荐周忱担任郡守,夏原吉说“此常调也,安足尽周君”,这从侧面表现了周忱恃才傲物、不满足于担任郡守一职。
B.在升任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诸府期间,周忱创行平米法,命令均摊交纳耗米,既减轻了农民的赋税压力,也保证了朝廷在当地的税额有所增加。
C.周忱时常在村落中巡行,不带骑马的随从,跟农夫、农妇面对面交谈,了解民间疾苦,为百姓谋划处理问题。
D.周忱被弹劾后,皇上命李敏取代他,敕令李敏不要轻易更改周忱的制度。但从此以后户部将所积存的余米收为公家赋税,储备粮食萧然无存。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言豪户不肯加耗,并征之细民,民贫逃亡,而税额益缺。
(2)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5.周忱为了解决“诸县收粮无团局,粮长即家贮之”的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以便民?请简要概括。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