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请回答:
(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孔子不仅是一个大思想家,还是一个大教育家,你知道他的哪些教育箴言?请写一条出来。
(3)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纪念孔子诞辰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每五周年举办一次,用以纪念孔子、研究孔子、并从中探寻新的启发。作为新时代中学生,你眼中的孔子是什么样的?请以“我眼中的孔子”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史论结合,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在有关惩治腐败问题上,甲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乙说:“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丙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上述四位同学的说法对应的思想流派正确的是
A.甲—墨、乙-法、丙-儒、丁-道B.甲—儒、乙-法、丙-道、丁-墨
C.甲—道、乙-法、丙-儒、丁-墨D.甲—墨、乙-法、丙-道、丁-儒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毛泽东在《后汉书光武帝纪》批注中称东汉光武帝刘秀是“历史上最有学问,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该皇帝曾诏令说:“今边郡盗谷五十斛(hú),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蠲(juān)除此法,同之内郡。”这道诏令所反映的统治措施是
A.释放奴婢,缓和矛盾B.监督官吏,惩处贪官
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D.废除酷法,减轻刑罚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是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国宝,请你鉴赏:


材料二克罍(léi)是1986年在北京房山出土的青铜器。据《史记》记载,最初周王是将燕国封给召公的,但召公还要在镐京辅佐周王室。于是,他的儿子克就代替他成为第一代燕侯。这件青铜器的铭文中记载了这件事,克罍也由此得名。


克罍

克罍拓片铭文

周王说:太保(指召公),你用盟誓和清酒来供你的君王。我非常满意你的供享,命克(召公的儿子)做燕地的君侯,管理和使用羌等六族。克到达燕地,接收了土地和管理机构,为了纪念此事做了这件宝贵的器物。

材料三   如图是王羲之所书《兰亭集序》摹本(局部)


材料四都江堰工程的突出特点是充分利用水利资源和地形、地势,成功地解决了分水、引水、泄洪、排沙等复杂的水利工程的技术问题。这一巨大水利工程独特的科学性与创造性是采用了“无坝引水”的工程形式,建造在山川与平原的咽喉重地。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了我国人民的智慧。

——摘编自刘东、刘端直《论都江堰系统工程的生存与发展》


(1)材料一中国宝上的符号是什么?“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反映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最早从哪一朝代开始?
(2)根据材料二的克罍铭文我们可以了解西周实行了怎样的政治制度?根据这段铭文概括这一制度的主要内容。
(3)材料三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有什么样的美誉?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都江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勒力本业(致力于农业生产),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自身的劳役或赋税)。事末利及怠(懒惰)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汉高祖登基后,颁布了一系列诏令:让士兵复原还乡从事生产;把卖身作为奴隶的人恢复为平民;把田租的税率规定为十五税一。汉文帝即位后,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减轻徭役,将原来每年服役一个月改为“三年而一事”。汉景帝在位时,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从此成为汉朝税率的定制。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北语,一从正音”。还下令鲜卑族一律改穿汉装。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摘编自《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历史事件的影响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统治者采取的这些措施统称为什么政策?根据材料分析汉初统治者推行这些政策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出北魏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4)根据上述内容,你认为历代统治者改革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东汉末年,由于北方战乱不断,人民纷纷南迁。据记载,307年到5世纪中期,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陆续南下到巴蜀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就有70多万人……以前江南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而此时则有稻、麦黍、粟、菽、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这些作物许多来自北方,在种植上可与水稻交相进行……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少数民族用牛耙地图

汉人胡食图

材料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刘玉才等《中国古代文化史》


(1)材料一中①处应填的朝代是哪一个?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什么现象?根据材料四,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4)根据上述材料,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选官用人是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代选拔官吏,注重德行,而德行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清议也缺之确凿凭证,后来出了“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康,父别居”的现象。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选人不问才德,只看门第的高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实行科举制度,用考试办法审查应试举子的知识才能,比较客观全面。

——摘编自《科举与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1)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出现前人才选拔存在的弊端。

材料二

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开皇中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开皇三年正月,“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诏……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


(2)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开皇”所指的统治者,并简要说明其统治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变化。

材料三

宋代科举出身人数占当年全国总人口比例宋朝只要一中进士,就有官做,或授京朝官,或为州郡副长官。

——摘编自李一冰《苏东坡新传》

时间科举出身人数占当年全国总人口比例
1100年35600人0.036%
1200年64500人0.101%

——摘编自余保中《宋代科举制对社会分层和垂直流动的作用探析》


(3)阐述材料三对研究宋代科举制度的价值。

材料四   部分课程中关于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内容:

【语文】

《范进中举》里写到:到出榜那日,家里没有早饭的米,母亲吩咐范进道:“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鸡,你快拿集上去卖了,买几升米来煮餐粥吃,我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范进慌忙抱了鸡,走出门去。

【历史】

康有为认为:八股精通,楷法圆美。即可为巍科进士、翰苑清才;而竟有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若问以亚非之舆地,欧美之政学,张口瞪目,不知何语矣。

【美术】


【音乐】

道情·时文叹(清·徐灵胎)

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是求才计,谁知道变作欺人计!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道情:曲艺的一种)

——摘编自《科举与中国文化》等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观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条理清楚。)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提及“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也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发掘出二里头等遗址。这表明研究夏初历史的途径主要是
A.依据先秦文献B.借鉴出土的古文字材料
C.通过考古发掘D.采用文献与实物的互补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历史学家钱乘旦在研究英国革命(1640年)和法国大革命(1789年)时的阶层阵营成分时,列出了下表。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亲国王的阵营
(信奉国教)
反国王的阵营
(不信奉国教)
贵族贵族
商人商人
乡绅乡绅
农民农民
英国                                                                              
亲国王的阵营:国王+上层教士+贵族

反国王的阵营:第三等级(资产阶级+劳动者)
法国
A.英国爆发革命时资本主义的水平更高
B.在革命爆发之后,英国社会相对稳定
C.宗教矛盾是两国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
D.英法两国所进行的革命性质截然不同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从材料中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 )
A.伯益建立了夏朝B.伯益深得诸侯的支持
C.伯益继承了禹的王位D.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