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鲁迅的杂文集《热风》里,有一篇《生命的路》。这是鲁迅第一次给“路”下定义:“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一年多后,他又在《故乡》中说出了经典的一句:“其实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歌精神的密码就在一句话里:诗言志。朱自清先生曾称之为中国诗歌的开山的纲领,但我觉得还不限于此,这应该是诗歌的最高标准和黄金律令。

诗言志在很多古代典籍中都有记载,诗以言志(《左传》)、诗以道志(《庄子》)、诗言是,其志也(《荀子》)……可见,在先秦前后,诗言志已成为诗歌共识。

那么,如何理解?许慎《说文解字》曰志,意也。从心,之声,即志可以理解为意愿、意向、意义、思想等等意思。也有把情志即情感和思想统一起来理解的,唐人孔颖达称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但我以为,相对而言,情是个人性的,志就包含他者及社会的视角。情是个人发动,志就有指向、有针对性,需要对象,需要协调,需要方向,还需要接纳。更具公共性因素。所以,我觉得诗言志,可以理解为表达情怀、理想和志向,倡导某种价值,弘扬某种精神。

诗言志,诗来源于情感,但应该超越于一般情感。超越,建立在情感之基础上,本身就包含了情感元素。诗是文字的最高形式,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情感抒发情绪宣泄,诗应该有更高的使命,那就是诗言志。这就像郭店楚简里称:道始于情。我觉得不言自明的应该还有一个判断,那就是:道高于情,或道超越情。诗言志长期被看作儒家过于重视教化功能的僵化思维结论,就像尊道守礼一度被认为与人情世故的日常生活方式相对立一样,其实,本身就是建立于生活实践基础之上的。

因此,我们可以如此论断:诗缘情是诗之基础,诗言志才是诗之超越,或者说诗之要求,诗之标准。道始于情”“道生于情,精神的源头其实是情感。情感不加控制,就流于欲望本能;情感经过疏导,就可能上升为或者,并可能最终转化为精神。因此,唯有诗言志,诗歌才能成为精神的传道者和弘扬者,成为精神性的来源,并具有繁衍能量和升华能力。

(摘编自李少君《诗言志新论》)

材料二:

无论哪个时代,诗都在其文学史上占有较高的地位,今天也不例外。那么同样是使用汉语进行写作,古诗里诗言志的观点,对于今天新诗的创作和发展有着怎样的启示呢?

在古代,是如何言的呢?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共同发展的。当的意义从记忆、记录引申为胸怀、怀抱时,同样也是变化的。

从文字产生之后算起,人类用文字记载代替记忆,所以记忆的记就是记载的记。用闻一多先生的话说就是记忆谓之志,记载亦谓之志。从这一点来看,早期的诗言志便是用做好生活的记录。以《诗经》为例,《卫风·氓》篇之中是从弃妇的角度,详细记录了两个青年男女从相见、相恋到结婚到分崩离析的婚姻悲剧。可见,的确有记录之意。

诗言志当然还有别的含义,那就是歌咏胸怀,抒发情志。以曹操《观沧海》为例,诗中无一句不写景,既表现眼前的大海之景,又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曹操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全诗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所以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里的是胸怀,是个人情志。再到后来以诗歌咏叹个人志趣和意向非常普遍,像南北朝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唐代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工部,南宋有想要待重头,收拾旧山河的岳飞,到了现代也有说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伟大领袖毛泽东。由此可得出言志向、言抱负,是诗言志的一项重要的崇高的内容,是诗言志一说的引申义、发展义。

在这里我们便弄清楚了诗言志的方法和途径:写记忆,做记录留下生活是其一;言胸怀,抒情志,歌咏抱负为第二。

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一天比一天丰富,人们拥有更多的精神享受方式。同时经济发展带来的时代节奏和人民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让人们逐渐失去慢阅读的耐心,电视机电脑取代报纸书籍,手机又取代电视电脑,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那些简单的更易得的碎片化阅读。

这当然是一大原因,但从自身看,诗歌的确不再像曾经那样赏心悦目,更别说要做到以己之情动人之心。以当前传播最广泛的第三代诗歌,站在民间立场的口语诗为例。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学兴起,第三代诗人向知识分子所构建的诗歌体系发起猛攻,并打算以新的话语方式建立自己的诗歌秩序,因而诞生了口语诗,即以口语的方式建立和组织诗歌,以于坚的《作品52号》为例:

很多年屁股上拴串钥匙。裤袋里装枚图章

很多年记着市内的公共厕所把钟拨到7

很多年在街口吃一碗一角二的冬菜面

……

从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是一种对生活的记录,于坚在诗中说自己吃了什么,去了哪里,做了什么,类似于早期诗言志说。即是记录。

我认为当下诗歌之所以失去悦人心目的诗趣,正是因为它丢开了诗言志的更重要的那层含义,即诗不能抒发胸怀、心愿和诉说自我情志。诗应当高歌炽热化的情志,以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为例: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诗人借之口写出自己想要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写到死后魂归大地,全诗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形象,直抒胸臆,托出诗人那颗真诚、炽热的爱国之心,表达自己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强烈情感和心愿。

这正是炽热化的,是所谓的情动为志,是所谓的诗言志,言情志的表现。这正是当代诗歌创作所缺乏的。正因为有着这样的缺失,今天的诗歌才不具备完整的诗言志功能。

(摘编自梁国璋《诗言志现代价值微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言志”在先秦前后成为了诗歌共识,成为了中国诗歌的最高标准和黄金律令。
B.材料一作者认为情与志不同,存在个人性与公共性的区分,因而志比情更重要。
C.“诗言志”指写记忆,做记录,也包含言胸怀、抒情志、歌咏抱负等崇高的内容。
D.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学兴起,催生了站在“民间立场”、充满“诗意”的“口语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志”的理解,许慎认为它是意愿、思想等意思,孔颖达认为情志是情感和思想的统一,他们的看法不尽相同。
B.郭店楚简认为道始于情,而材料一作者认为道超越情,情感只有加以控制、疏导,才可能上升为“道”;并可能最终转化为精神。
C.《卫风·氓》的例子印证闻一多先生“记忆谓之志,记载亦谓之志”的观点,说明早期的“诗言志”是指用诗来记录生活。
D.材料二中通过对《作品52号》和《我爱这土地》两首诗的比较,批判了当代诗歌创作中忽视“诗言志”的现象。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中抒发的“志”与其他三项内涵不同的一项是(     
A.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
B.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D.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请结合材料,分析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诗言志”的具体表现。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甲骨文是指被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迄今为止,共发掘出土154600余片,有4600多个单字。在这4600多个单字中,经考释而公认的有1700个左右,仍有2900个左右的单字不识。研究证实,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历史上公认现存最古老而自成体系的文字。

然而,长期以来,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这种说法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学者德经,他将汉字的象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对比后认为,中国文字是受古埃及文字的启发而形成的。事实上,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我们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甲骨文有着其独特的异彩之处:

中国文字出现的历史当属世界领先。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而随着中国考古不断的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虽然夏朝有没有文字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河南登封王城岗刻画符号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不仅如此,在河南省舞阳县费湖遗址发现了17个距今7000多年的刻画符号,也为研究中国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线索。

由甲骨文肇源的中国汉字具有连续性和使用时间长的特点。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到公元前四世纪随着波斯王国一起消亡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公元前五世纪也灭绝了,后来的埃及文字没有将其传承下去,以致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长期得不到解读。甲骨文的境遇却大不相同,它与后世的文字传承关系十分密切。

从文字结构看,甲骨文不仅完全具备后来方块汉字的特点,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理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这些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因此,可以说甲骨文是一种具有严密规律的文字,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由甲骨文、商周金文,到春秋战国的大篆、小篆,汉魏的隶书及以后的行书、楷书,汉字的嬗变轨迹清晰可见。

中国汉字还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据文献记载,中国汉字在秦汉年间传入越南,越南长期使用汉字,至十三世纪才有本国文字——字喃,直到十五世纪时,字喃才完全取代了汉字。汉代初年汉字传到朝鲜,直到李朝初期,朝鲜人依据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朝鲜文字,并于公元1443年公布使用,这时朝鲜才有了自己的文字。晋朝初年汉字传到日本,至今在日语中常用的汉字仍有1945个。而其他早期文明古国,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由于绝迹较早,其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影响无从谈起。

(摘编自李雪山《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传承——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

材料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和更好地传承发展。

习近平强调,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多部门多学科协同开展甲骨文研究和应用,培养了一批跨学科人才,经过几代人辛勤努力,甲骨文研究取得显著成就。新形势下,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希望广大研究人员坚定文化自信,发扬老一辈学人的家国情怀和优良学风,深入研究甲骨文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

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正式实施,教育部、国家语委牵头组织的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与应用专项工作启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坚持传统与现代研究方法相结合,进行多学科联合攻关,破解文字释读瓶颈,这标志着甲骨文研究进入了政府推动下的全面深入发展与弘扬的新阶段。

(摘编自澎湃新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文因文字被刻于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是汉字的源头,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
B.中国考古取得的新发现表明,早在夏代中国已出现了汉字,而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的发现会将这一时间继续提前。
C.甲骨文具有严密规律,从它发端一直到后世的行书、楷书,中国汉字演变发展轨迹清晰可见,具有连续性的特点。
D.甲骨文研究是冷门学科,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学科人才很好地传承发展了甲骨文,取得了显著成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甲骨文与中华文明传承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材料一中多处列举相关数字,表现出准确严谨的语言特征,说明了甲骨文研究的现状。
C.因从象形文字的角度来分析,所以中国文字由埃及传入这一不实说法在西方学术界长期得到流行。
D.古巴比伦、古埃及文字的消亡,中国汉字对周边国家的影响,都说明甲骨文的魅力更强。
3.下列选项,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2000年以后,学者集中力量对各单位所藏甲骨进行精细化再整理,出版了一批照片、拓本、摹本“三位一体”并更臻完善的甲骨著录。
B.首都师范大学黄天树教授带头的甲骨文研究中心是目前做甲骨缀合的机构之一,从2010年至今,团队的拼缀成果——《甲骨拼合集》已经出版五集。
C.1901年,中国近代考古学家、甲骨学奠基者罗振玉初见甲骨实物时说:“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悠远之,我之责也。”
D.2011年春节,中国邮政官方发行《甲骨文吉祥成语》系列贺年明信片,分别为“太平有象、歌舞升平、鱼跃龙门、风调雨顺”,画面中的图形元素皆为甲骨文字构成。
4.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在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之际举办“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证古泽今”的理解。
5.如何更好地做好甲骨文研究和传承工作?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岁月匆匆,我们已经走进花样的季节,站在由少年走向青年的门槛上,清点行囊,我们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份幼稚;多了一份拼搏,少了一份幻想;多了一份感恩,少了一份淡漠;多了一份关爱,少了一份自私;多了一份责任、理想与憧憬……我们的行囊变得沉甸甸的,我们的道路正在向未来延伸。


题目:今天,我多了一份      
要求:(1)认真阅读材料,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2)结合生活经历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类型:命题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天我的心,

对昨天的眼泪微笑。

仿佛潮湿的树木,

在雨后的阳光里熠熠生辉。

——泰戈尔《流萤集》

这首小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绪?请以“对昨天的眼泪微笑”为标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文体明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③不少于700字。

类型:命题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部手机可以联通天下,一部手机也可以毁掉一个孩子。

手机是联系交流的工具。作为当代青年,你应当如何正确看待和使用手机?请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理性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历经风雨的老屋窗户上有斑驳的铁锈,这是一种痕迹;家中量身高的那面墙上有一道道刻痕,这是一种痕迹;有的人日夜辛劳,手上脚上都会有厚厚的老茧,这是一种痕迹;我们在自己成长路上跌跌撞撞,娇嫩中也难免有伤疤,这也是一种痕迹;也有人外表光鲜,毫发无损,可内心却千疮百孔,那也是痕迹……各种各样的痕迹,讲述着不同的故事,也记录着时间流逝中的感动。

在你的生活中,你留意到什么痕迹,能触动你的心?请围绕“痕迹”这一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注意:题目自拟,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类型:话题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孤城

浓雾锁城。不过才十几分钟,这座小城便成了孤城。

警察封锁了高速路、公路。雾太大了。得到警察封锁道路的消息,李生慌了。

他觉得害怕,好像自己一个人被扔在小城里,孤独无助。尽管他知道周围都是人,但这些人不是他的亲人。他的亲人在城外,在距离小城二十五公里的乡下,那里鸡鸭成群,小桥流水,李生迫切地想要回到那里,回到亲人的身边,那样才踏实。

李生跑下楼,掏出钥匙准备开车,想到警察已经封了路,又沮丧地收回钥匙。他只有走着回家了,警察总不至于连人都拦截吧。

浓雾遮蔽了周围所有的东西,除了身旁四五米的范围,其它什么也看不到。李生停下来, 可以听到有高跟鞋叮叮叮敲击路面,有人在说话,隐约有人影影绰绰晃动,有人匆忙从他身边跑过,嘴里嘟嘟囔囔说着什么,一个人在身后喊着那人的名字,那人答应一声,没有回头。偶尔有一束黄的光缓慢地闪过,远远有滴滴的喇叭声。

李生心慌得厉害。他想看到熟悉的人,看到熙攘的汽车,想跟人说话,说什么都行。

过了一个路口,又过了一个路口,雾似乎越来越浓,像牛奶漫天倾泻,抹也抹不开。

李生掏出手机,试图找出一个人跟他聊天,很奇怪,显示有信号,手机就是打不出去。他一遍一遍地拨手机里存储的每一个号码,不管谁。110、120、119,甚至114,他都拨了,一个也拨不出去。

李生加快了步伐。总会走出去吧。越这样想,却似乎越陷入了迷宫,好像一直在原地打转。像被人施了魔法,所有的东西都消失在浓雾里,轻飘飘地,就没了。

突然,一条黑色的小腊肠狗从身边跑过,李生欣喜若狂,可爱的小狗,尽管它不会说话,但也是个伴。李生紧跟着脚步轻盈的小腊肠,生怕跟丢了。

小腊肠似乎明白李生的心思,它的脚步慢下来,李生可以很轻松地与它并行。李生默默地说:小狗,谢谢你。

也许是觉得没意思,和李生一起跑了一会儿,小狗叫了几声,突然往斜刺里窜过去,李生喊“站住”,但无济于事。少顷,他听到了两只狗的叫声,小腊肠找到了它的伙伴。

真是悲哀啊。

走,赶紧走。赶紧离开这座可怕的孤城。

终于,到达出城的路口了。警察背着手站成一排,如果不是身上米黄的荧光背心,李生根本看不到他们。

他跑过去,想从警察中间穿过。可他们站得实在太密,李生又太胖了,根本穿不过去。李生说:警察同志,请让我过去。这些威严的警察居然没有一个人搭理他。李生拉拉他们其中一个的衣服:求求你,让我过去,我要看我爸看我妈我妹看姬小凡。还是没人搭理他,好像他面对的是一排水泥砌的警察。

李生哭喊起来,他的恐惧已经蕴集到了顶点,一下爆发出来,孩子一样大声地哭,绝望地喊。但那些警察依然无动于衷。

喊过哭过,李生的心稍稍安定了些。既然哭喊没用,就要想别的办法,必须尽快离开这里,离开这座浓雾紧锁的孤城。时间一点一点过去,李生想破了脑袋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他只能盯着那些米黄的背心,连成一条线的黄背心,从那里感觉到一点温暖的气息。

过去的日子,排山倒海一样来到李生眼前,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和妹妹在一起,和姬小凡在一起,快乐得到处都是和煦的阳光,多好啊。可现在,除了雾什么也没有。

就在李生一屁股坐到地上,丧失一切信心的时候,天居然一下放晴了。浓雾像缕缕的丝帛一样被轻轻抽走,霎时,阳光遍地。

他恍惚地站起来,看看前方,一条宽阔的道路,通往他家乡的路,路上全是等待进城的人和车。看看身后,一座座美丽的大楼高高挺立,楼上的招牌清晰可见。

一切就像梦一样。

一个小警察过来对他说:走吧,现在可以走了。

去哪儿?

你不是要回家吗?

我回去干嘛?又没事,我上个月刚回去过。

可是,你刚才哭着喊着说要回去的。

我现在又不想了。

李生转身向回走,一座大楼的十一楼上,有他打开的电脑,没干完的工作。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准备回家的李生被警察封路的消息吓慌了,他更加迫切地想回到家乡亲人身边,那样心里才踏实,所以就匆匆上路了。
B.作者用词极其精妙,如“被扔在小城里”里的“扔”字和“陷入了迷宫”里的“陷”字, 都极富表现力, 写出了李生强烈的孤独感和恐慌心理。
C.李生的手机打不出去,充分说明在浓雾锁城之时,所有的人也像他一样,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回到亲人身边却又回不去。
D.作者写到一条黑色小腊肠狗时,用到了先扬后抑的手法,李生开始从小狗那里得到了些许安慰却很快被小狗抛弃, 最终仍是孤独一人。
E.文中提到了李生的爸妈妹妹和姬小凡,他们是李生的精神寄托,尤其在这样的大雾天,只有他们才能让惊慌失措的李生感到踏实。
2.“孤城”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孤城”内涵的理解。
3.作者在小说中多次写到浓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你结合全文的内容简要地回答。
类型: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华夏祖先神农氏播下的种子,一直生长到如今,让我们每天都咀嚼着远古的味道。

为建国家种子库而献出生命的钟扬曾在演讲中说: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

袁隆平的墓碑上镌刻着他生前的一句话: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开国领袖毛泽东曾经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语言流畅。不少于7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同一社会关系具有不同社会意义,并且会凸显出所处社会的特征。正如意大利社会学家皮耶尔保罗·多纳蒂所言,任何人都是在关系意义上被建构成的一个人,任何社会制度也是在关系意义上被建构的。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地缘关系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所具有的社会意义也不断变化。

在传统社会中,血缘关系是连接个体的主要社会纽带。乡村社会作为人们生活居住的空间,虽然有着较为清晰的地理边界,但在其中形成的地缘关系却是以血缘关系衍生而成。因此,从社会意义上来说,此时的地缘关系是高度血缘化的,与血缘关系是高度重合且密不可分的。正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说,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也就是说,人们之间的地缘关系是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一部分,是村落内部人们身份的标识之一。在此基础上,血缘化的地缘关系也就显得非常重要。但费孝通也指出,随着商业的发展,人们开始向城市聚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情关系难以为继,地缘关系开始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内涵,走向纯粹的、以地理空间上的邻近作为标准的社会关系。

(摘编自朱涛、郑丁华《新型地缘关系研究助力社会治理创新》)

材料二:

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人情往来。人情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中国乡土社会的农业以家庭为单位,人们在交往中重视血缘和地缘关系,有着强烈的家族观,日常交往中注重邻里互助。进入现代社会后,媒介技术的发展影响着人情关系。

在传统媒体时代,人情交换依赖实实在在的信件、物品和讯息,需要借助一个密闭的空间来阻隔其他人的视线,从而保持交往的私密性,这是边界明确的圈子的重要意义所在。网络的普及打破了交往时间、空间的限制,提高了交往的私密性,人们可以随时使用网络交换人情,而不必担心被其他人看到,这个时候关系的意义就超越了圈子。互联网营造出各类基于用户关系的交往平台,网络化的资源交换速度快、承载的信息量大。借助网络的人情往来较为自由、即时,可以借助文字、语音、电子礼物、红包等多种形式完成人情的往来。

在人情往来的过程中,人们的社交圈子向外延展,在扩大了交往空间的同时也导致隐私的边界愈发模糊。中国人的交往讲究有来有往,当关系中的一方希望深度交流而披露更多隐私时,其他人往往会感受到压力而调整自己的隐私边界。人情在中国社会网络的发展中居于重要位置,关系与权力深刻影响着圈子的发展。在现实的物理空间环境中,对他人的行为难以控制,而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交往对象并确定交往的程度。媒介技术扩展了私人空间,在此空间中的社会互动可以促进资源交换和情感交流,人们的社会交往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但是,网络空间是一个复杂的空间,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中,公共领域实际上已经完全覆盖了私人领域,这就意味着在传统媒体时代圈子间清晰的边界,在智媒时代则被关系间模糊不清的边界所取代。在这种边界渗透交融的背景下,公民隐私面临困境。具体而言,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被数字化方式传播的人们的情感交流内容,可以非常方便地被大数据控制,形成整合型隐私,而这种整合型隐私极易被控制和泄露。

圈子的扩展往往伴随资源流动。血缘和地缘虽然会在圈子的形成和拓展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但并不总是一种恒定不变的凝聚因子。家族是以血缘为纽带构成的人群单元,血缘意味着身份与归属。村落是因地缘关系形成的群体,因人口的集中分布而形成。乡土文化决定了圈子意义重大,因为无论是圈子内的资源,还是通过其他圈子交换获得的资源,都必须以个体所在的圈子为基础。不形成对圈子的认同,就很难获得资源。智媒时代下,人们的社会活动受血缘和地缘的影响较小,资源交换是圈层互动的基础。智媒平台因关系将人与人联结,人们会因为对资源的需求而寻求与他人发生交换关系,但是关系的发展总是需要依靠人情往来。围绕资源流动形成的关系导致公私边界事实上的消融,同时,海量数据汇集在网络中,这令公民隐私面临感情威胁。但是现有的法律和行业规则不足以解决飞速发展的技术可能导致的信息泄露和非法使用等问题,导致隐私伤害持续扩大。具体来说,为扩展关系而付出的人情中包含了大量的隐私信息。在圈子社会中,圈内成员的隐私相对而言敏感性不强。朝夕相处的圈子令成员彼此之间相对熟悉,所以隐私保护意义不大。在关系网络中,成员彼此间知根知底的情况较为少见,成员间基于共同的网络活动和资源需求而建立关系,任何人情信息的付出都成为隐私披露行为。同时,人情付出的目的是获取资源,这就导致握有资源的一方在关系中极为强势,而寻求资源的一方则往往因为有所求而相对弱势,一旦触及隐私也无法有效自保。同时,如前所述,在网络世界中,公共领域实际上已经包含了私人领域,隐私主体在寻求隐私保护的过程中面临技术的障碍与隐私悖论的双重难题。

(摘编自顾理平、王飓漾《从圈子到关系:智媒时代公私边界渗透及隐私风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血缘与地缘的概念,并阐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论述了在时代发展中两者之间关系所发生的变化。
B.材料一引用皮耶尔保罗·多纳蒂的话,意在论证血缘关系是连接个体的主要社会纽带,与地缘关系是高度重合且密不可分的。
C.材料二指出,中国乡土社会的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因为人们在交往中重视血缘和地缘关系,因此有着强烈的家族观。
D.材料二认为,智媒时代的人们受血缘和地缘的影响变小,开始围绕资源流动形成关系,公私边界在事实上有所消融。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媒体时代,人情交换需要借助一个密闭空间阻隔他人视线来保持交往的私密性。
B.大数据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情感交流的内容极易被大数据控制,导致泄露。
C.乡土文化中,无论从圈子内还是圈子外获取资源,都必须以个体所在圈子为基础。
D.智媒时代,当寻求资源的一方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在隐私上就很难有效自保。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社会关系与社会意义、社会特征的关系切入谈及地缘关系对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B.材料二第四段,主要论证在智媒时代,圈子的形成与扩展取决于资源获得与流动的方式。
C.材料一提到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借以论述地缘关系逐渐从血缘化走向纯粹地理空化。
D.材料二论证结构层层递进,主要在传统媒体时代与智媒时代人情关系的比较中论证观点。
4.材料二最后一句中的“隐私悖论”如何理解?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从传统社会到智媒时代,地缘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智媒时代新的地缘关系有怎样的利弊?请结合材料谈谈。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