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试题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0.40
所属科目: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歌精神的密码就在一句话里:诗言志。朱自清先生曾称之为中国诗歌的开山的纲领,但我觉得还不限于此,这应该是诗歌的最高标准和黄金律令。

诗言志在很多古代典籍中都有记载,诗以言志(《左传》)、诗以道志(《庄子》)、诗言是,其志也(《荀子》)……可见,在先秦前后,诗言志已成为诗歌共识。

那么,如何理解?许慎《说文解字》曰志,意也。从心,之声,即志可以理解为意愿、意向、意义、思想等等意思。也有把情志即情感和思想统一起来理解的,唐人孔颖达称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但我以为,相对而言,情是个人性的,志就包含他者及社会的视角。情是个人发动,志就有指向、有针对性,需要对象,需要协调,需要方向,还需要接纳。更具公共性因素。所以,我觉得诗言志,可以理解为表达情怀、理想和志向,倡导某种价值,弘扬某种精神。

诗言志,诗来源于情感,但应该超越于一般情感。超越,建立在情感之基础上,本身就包含了情感元素。诗是文字的最高形式,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情感抒发情绪宣泄,诗应该有更高的使命,那就是诗言志。这就像郭店楚简里称:道始于情。我觉得不言自明的应该还有一个判断,那就是:道高于情,或道超越情。诗言志长期被看作儒家过于重视教化功能的僵化思维结论,就像尊道守礼一度被认为与人情世故的日常生活方式相对立一样,其实,本身就是建立于生活实践基础之上的。

因此,我们可以如此论断:诗缘情是诗之基础,诗言志才是诗之超越,或者说诗之要求,诗之标准。道始于情”“道生于情,精神的源头其实是情感。情感不加控制,就流于欲望本能;情感经过疏导,就可能上升为或者,并可能最终转化为精神。因此,唯有诗言志,诗歌才能成为精神的传道者和弘扬者,成为精神性的来源,并具有繁衍能量和升华能力。

(摘编自李少君《诗言志新论》)

材料二:

无论哪个时代,诗都在其文学史上占有较高的地位,今天也不例外。那么同样是使用汉语进行写作,古诗里诗言志的观点,对于今天新诗的创作和发展有着怎样的启示呢?

在古代,是如何言的呢?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共同发展的。当的意义从记忆、记录引申为胸怀、怀抱时,同样也是变化的。

从文字产生之后算起,人类用文字记载代替记忆,所以记忆的记就是记载的记。用闻一多先生的话说就是记忆谓之志,记载亦谓之志。从这一点来看,早期的诗言志便是用做好生活的记录。以《诗经》为例,《卫风·氓》篇之中是从弃妇的角度,详细记录了两个青年男女从相见、相恋到结婚到分崩离析的婚姻悲剧。可见,的确有记录之意。

诗言志当然还有别的含义,那就是歌咏胸怀,抒发情志。以曹操《观沧海》为例,诗中无一句不写景,既表现眼前的大海之景,又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曹操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全诗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所以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里的是胸怀,是个人情志。再到后来以诗歌咏叹个人志趣和意向非常普遍,像南北朝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唐代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工部,南宋有想要待重头,收拾旧山河的岳飞,到了现代也有说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伟大领袖毛泽东。由此可得出言志向、言抱负,是诗言志的一项重要的崇高的内容,是诗言志一说的引申义、发展义。

在这里我们便弄清楚了诗言志的方法和途径:写记忆,做记录留下生活是其一;言胸怀,抒情志,歌咏抱负为第二。

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一天比一天丰富,人们拥有更多的精神享受方式。同时经济发展带来的时代节奏和人民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让人们逐渐失去慢阅读的耐心,电视机电脑取代报纸书籍,手机又取代电视电脑,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那些简单的更易得的碎片化阅读。

这当然是一大原因,但从自身看,诗歌的确不再像曾经那样赏心悦目,更别说要做到以己之情动人之心。以当前传播最广泛的第三代诗歌,站在民间立场的口语诗为例。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学兴起,第三代诗人向知识分子所构建的诗歌体系发起猛攻,并打算以新的话语方式建立自己的诗歌秩序,因而诞生了口语诗,即以口语的方式建立和组织诗歌,以于坚的《作品52号》为例:

很多年屁股上拴串钥匙。裤袋里装枚图章

很多年记着市内的公共厕所把钟拨到7

很多年在街口吃一碗一角二的冬菜面

……

从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是一种对生活的记录,于坚在诗中说自己吃了什么,去了哪里,做了什么,类似于早期诗言志说。即是记录。

我认为当下诗歌之所以失去悦人心目的诗趣,正是因为它丢开了诗言志的更重要的那层含义,即诗不能抒发胸怀、心愿和诉说自我情志。诗应当高歌炽热化的情志,以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为例: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诗人借之口写出自己想要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写到死后魂归大地,全诗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形象,直抒胸臆,托出诗人那颗真诚、炽热的爱国之心,表达自己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强烈情感和心愿。

这正是炽热化的,是所谓的情动为志,是所谓的诗言志,言情志的表现。这正是当代诗歌创作所缺乏的。正因为有着这样的缺失,今天的诗歌才不具备完整的诗言志功能。

(摘编自梁国璋《诗言志现代价值微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言志”在先秦前后成为了诗歌共识,成为了中国诗歌的最高标准和黄金律令。
B.材料一作者认为情与志不同,存在个人性与公共性的区分,因而志比情更重要。
C.“诗言志”指写记忆,做记录,也包含言胸怀、抒情志、歌咏抱负等崇高的内容。
D.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学兴起,催生了站在“民间立场”、充满“诗意”的“口语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志”的理解,许慎认为它是意愿、思想等意思,孔颖达认为情志是情感和思想的统一,他们的看法不尽相同。
B.郭店楚简认为道始于情,而材料一作者认为道超越情,情感只有加以控制、疏导,才可能上升为“道”;并可能最终转化为精神。
C.《卫风·氓》的例子印证闻一多先生“记忆谓之志,记载亦谓之志”的观点,说明早期的“诗言志”是指用诗来记录生活。
D.材料二中通过对《作品52号》和《我爱这土地》两首诗的比较,批判了当代诗歌创作中忽视“诗言志”的现象。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中抒发的“志”与其他三项内涵不同的一项是(     
A.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
B.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D.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请结合材料,分析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诗言志”的具体表现。
编辑解析赚收入
收藏
|
有奖纠错

同类型试题

优质答疑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我要答疑
编写解析
解析:

奖学金将在审核通过后自动发放到帐

提交
我要答疑
我要答疑: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