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80年代中后期的文艺理论百花园里,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最终成为了最绚烂夺目的那一朵,但“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即“文学审美反映论”这一理论命题本身的提法并非“无懈可击”。有学者认为,若只把文学理解为对现实的一种反映,无论增加“形象”还是“审美”等修饰词,都不能从根本上达到对文学本质的全面把握。受限于时代境遇、学术视野等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还未能有机融入到文学反映论之中,到90年代才有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80年代中后期得到的新发展是深化性而不是突破性的。

诚如马克思所讲,问题意识、现实情怀永远是话语重塑、范式革命、体系构建最根本的内驱力。诸多新思想、新方法于80年代中后期提出或形成,但只有其中一部分经过岁月洗礼后还能够被认可、被传播,而文学的审美反映论恰好是“流传至今”的理论资产之一。无论留下了多少遗憾,它们都是一代学人在这一阶段勤于思考、不懈探索的思想结晶。

(摘编自张永清《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发展与深化》,有删改)

材料二

文学虚构世界的建构是作家面临的基本问题。作家如何看待与处理他在现实世界中经历的人物和事件,如何建立文学虚构世界的模型,体现了他的本体论诉求。

非虚构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科幻文学似乎都与“现实”有关,但是再现的层次以及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非虚构类作品依托现实世界,如传记、回忆录、日记、书信、纪实文学等,虽然不排除各种讲故事的技巧,它的基本要求是“写世界”,“坚持事实……不要凭空捏造”。现实主义文学分明是一种虚构,但是它追求文学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同构关系,或者说,它追求文学本体论与认识论的一致性。科幻文学兼有认知性与实验性,即科幻文学建构的幻想世界虽然是指向未来的,具有乌托邦性质,却也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类比与隐喻。可对作家来说“现实”只是一个表象,它存在于作家的意识之中。不同的作家对“现实”有不同的理解,而文本对“现实”又有不同的处理,因而形成不同的文学世界。

文学现有的存在方式、传播方式与接受方式的变化使得文学研究需要从先前对“文学是什么”的本质追问走向“文学怎样存在”以及“文学可能是什么”“文学应该是什么”的多重思考。文学活动涵盖了作者、读者、语言、作品、世界、媒介等各个环节,形成不同的叙事模型、精神模型及语言模型。文学是人的一种超越性的活动,表达了人们超出现实状况的构想与目标。

越来越多的虚构世界也会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精神活动方式的一部分,进而成为人们关于现实世界的理解的一部分。因此文学本体论不仅包含了对文学存在方式的思考,也是对文学应然如此的期待与观照,因而也可以说是对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超越方式的反思。

(摘编自汪正龙《论文学本体论建构中的“世界”维度》,有删改)

材料三

近年来,非虚构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学潮流,正在形成多种向度的跨域“凝视”。一方面中国当代作家重审中国现实,聚焦于“中国故事”,以“吾乡吾土”的情怀关注变动中的中国现实。另一方面,还有一批美国记者撰写非虚构的“中国故事”值得我们关注,他们以西方人的眼光感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记录下了大时代洪流中微观个体的生命体验,但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也使得他们的观察难免偏颇。而海外华文的非虚构写作则提供了另一个观察视角。海外华文的写作者重新“凝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探索自己家族和民族的传统与根脉。他们的写作较少“东方主义”式的民族偏见,又有跨文化的广阔视角,呈现出在海外的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和对历史的深情凝视。

海外华文非虚构与国内文坛的非虚构存在诸多差异。海外华文作家在跨域行走中对故国和居留国的社会现实、文化体验都有更深的了解,也更容易从跨文化的边缘地带展开调研和写作。这种主体性也使得海外华文非虚构中“自我”非常突出,形成一种从个体出发审视现实与历史的眼光。在写作客体上,国内文坛非虚构写作的视野主要在国内,常见的题材诸如城乡对比、底层写作、关注边缘群体等,海外华文非虚构的写作则偏于一种跨域视野。海外华文非虚构更具有特稿风格,在“真实性”与“审美性”的平衡、叙事策略的多样尝试等方面,都有比较鲜明的美国新新闻主义的纪实主义风格和写实主义倾向。在写作受体上,更具有家族个人自传和个体记录的色彩,文学性相对较弱,纪实性较强。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转型和经济变革影响了海外华文写作者的思想与创作。海外华文作家在海外的生活与命运依然与自己的故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尝试用介入性的姿态进入历史的缝隙,通过对海内外漂泊的生命个体的记录,呈现出真实的社会图景,在更具有跨域视野和家国情怀的同时,形成对中国历史的另一维度的叙述。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海外华文非虚构写作由于其题材很难拉开与生活的距离,容易让读者怀疑其客观性,在史料文献的运用上,如何把握好文学、历史、资料之间的关系,也是很难平衡的难题,海外华文写作群体较为分散,写作质量稳定性不强,缺乏具有高度艺术水准的代表作等,这些都制约着新移民文学非虚构写作的发展。海外作家身处国际交流的融合地带,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海外华文写作应肩负更重要的文化传播使命。期待海外华文的非虚构写作,能够以其独特的域外视角和跨域身份,与国内外非虚构写作一起,用文学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我们呈现更为广阔的世界百态与精神图景。

(摘编自张娟《跨域“凝视”:新世纪海外华文非虚构写作的困境与出路》,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还未能与文学反映论有机融合,所以“文学审美反映论”无法从根本上达到对文学本质的全面把握。
B.文学世界里对“现实”的理解,既有不同作家的不同理解,也有不同文本的不同处理,这些也可能成为人们对现实世界理解的一部分。
C.海外华文非虚构写作虽然有跨文化的视角和审视现实与历史的眼光,但并不能说明他们的写作已经摆脱了“东方主义”式的民族偏见。
D.与国内文坛非虚构写作相比,海外华文非虚构写作更倾向于记录海内外漂泊的个体生命,在跨域视野中展现多元的社会图景和文化体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有关于文学本质的探讨,但是材料一侧重于理论的发展与局限性,材料二则侧重于理解的多重维度。
B.非虚构文学依托现实世界要求坚持事实但并不排除叙事的技巧,现实主义文学则强调在认知层面要符合现实世界逻辑。
C.因为中西文化的差异,一些美国记者以西方人的观察视角写的“中国故事”虽有鲜明的纪实主义风格,但仍难免偏颇。
D.海外华文非虚构写作由于在写作主体、客体、受体等方面与国内文坛非虚构写作存在差异,制约了其稳定、高质发展。
3.依据材料二的观点,下列选项中对相关文学作品的阐释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A.夏衍的《包身工》真实地记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文中穿插了不少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和饱含情感的议论,具有典型的非虚构文学特征。
B.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虚构了一个荒诞离奇的故事,迷乱疯狂的主人公以各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凸显出小说的非现实性。
C.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中主人公大卫一生的遭遇有融入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虚构与现实交融,多层次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真实面貌。
D.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写未来人类实施流浪地球计划寻找新的家园的故事,恢弘想象背后是对现实世界人与人、人与家园关系的深刻思考。
4.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请结合材料一、二,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5.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海外华文写作如何在理论与实践中更好地肩负起文化传播使命?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关机”“重启”“升级”是电脑运行的三种模式。人生也是如此。人生旅途中,遇到困境有的人选择关机模式,摒弃杂念,沉淀休整;有的人选择重启模式,转换思维,再启新程;有的人选择升级模式,增值更新,提升内核。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明确的,这里主要有三个问题。一个是主权问题;再一个问题,是一九九七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第三个问题,是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一九九七年的十五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

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如果中国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我们等待了三十三年,再加上十五年,就是四十八年,我们是在人民充分信赖的基础上才能如此长期等待的。如果十五年后还不收回,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自动退出政治舞台,没有别的选择。所以,现在,当然不是今天,但也不迟于一、二年的时间,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我们可以再等一、二年宣布,但肯定不能拖延更长的时间了。

中国宣布这个决策,从大的方面来讲,对英国也是有利的,因为这意味着届时英国将彻底地结束殖民统治时代,在世界公论面前会得到好评。所以英国政府应该赞成中国的这个决策。中英两国应该合作,共同来处理好香港问题。

保持香港的繁荣,我们希望取得英国的合作,但这不是说,香港继续保持繁荣必须在英国的管辖之下才能实现。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当然,有些要加以改革。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现行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持。我们要同香港各界人士广泛交换意见,制定我们在十五年中的方针政策以及十五年后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应该不仅是香港人民可以接受的,而且在香港的其他投资者——首先是英国——也能够接受,因为对他们也有好处。我们希望中英两国政府就此进行友好的磋商,我们将非常高兴地听取英国政府对我们提出的建议。这些都需要时间。为什么还要等一、二年才正式宣布收回香港呢?就是希望在这段时间里同各方面进行磋商。

现在人们议论最多的是,如果香港不能继续保持繁荣,就会影响中国的四化建设。我认为,影响不能说没有,但说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建设,这个估计不正确。如果中国把四化建设能否实现放在香港是否繁荣上,那末这个决策本身就是不正确的。人们还议论香港外资撤走的问题。只要我们的政策适当,走了还会回来的。所以,我们在宣布一九九七年收回香港的同时,还要宣布一九九七年后香港所实行的制度和政策。

至于说一旦中国宣布一九九七年要收回香港,香港就可能发生波动,我的看法是小波动不可避免,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我还要告诉夫人,中国政府在做出这个决策的时候,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我们还考虑了我们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十五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怎么办?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希望从夫人这次访问开始,两国政府官员通过外交途径进行很好的磋商,讨论如何避免这种灾难。我相信我们会制定出收回香港后应该实行的、能为各方面所接受的政策。我不担心这一点。我担心的是今后十五年过渡时期如何过渡好,担心在这个时期中会出现很大的混乱,而且这些混乱是人为的。这当中不光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而主要的是英国人。制造混乱是很容易的。我们进行磋商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单单是两国政府,而且包括政府要约束厂商及各行各业,不要做妨碍香港繁荣的事。不仅在这十五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不要发生大的波动,一九九七年中国接管以后还要管理得更好。

我们建议达成这样一个协议,即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开始进行香港问题的磋商。前提是一九九七年中国收回香港,在这个基础上磋商解决今后十五年怎样过渡得好以及十五年以后香港怎么办的问题。

【注】这是邓小平1982924日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讲话。

(选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小平认为,中国和英国能得以坐下来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是基于香港主权属中国这一基本事实和法理依据。
B.中国在1997年必须也必然要收回香港——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否则中国政府执政的合法性会受到冲击。
C.邓小平认为,现在(即1982年)是解决香港问题的谈判成熟期,虽然可以腾出一两年周转,但不可能无限拖延下去。
D.邓小平认为,站在英国角度考虑问题,英方若主动将香港的主权交还给中国,会以“彻底地结束殖民统治”而获得世界公论的好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小平希望英方全新、全面地看待中国:当今的中国政府决不搞屈辱外交,且收回香港的意志坚如磐石,能力足够强大。
B.“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这说明主权是一个国家对其管辖区域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排他性的政治权力。
C.关于“香港可能发生波动”,邓小平认为,严重波动时一定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中国政府面对任何情况都不会束手无策。
D.“制造混乱是很容易的”,表明英国人并不甘心让中国轻松收回香港,一定会人为地制造矛盾,在各个层面设置障碍。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六段邓小平担心的一项是(     
A.邓小平曾说,可以批出1997年后50年内的土地契约,而且同意港英政府可以动用这种卖地收入,但希望用于香港的基本建设和土地开发,而不是用作行政开支。
B.末任港督彭定康对港英政府的运作架构进行改革,推行政府部门的公司化、独立化,使其自废武功,脱离政府的架构。
C.彭定康的前任卫奕信,1990年自作主张要投资1270亿港币兴建新机场,企图掏空香港财政储备。
D.卫奕信的前任尤德作为英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香港回归谈判。他一开始发言,就都在论证只有英国采取的措施才能维持香港繁荣稳定。
4.撒切尔夫人对邓小平说,“如果英国管理香港的方式发生重大改变,将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大批资金外流,金融中心崩溃,多年积累将毁于一旦。”请根据文中材料指出其潜藏的逻辑谬误。
5.在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方面,邓小平做了哪些构想和限定?请根据文本概括。
类型: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521028日,毛泽东出京视察途经徐州,刚下火车就提出听汇报。徐州市负责人表示,事先不知道毛主席要来,没做准备。毛泽东说,我就喜欢听没有准备的汇报。针对照本宣科式的汇报,他甚至明确表态:谁要念稿子,我就打瞌睡,以示反对。

以上材料耐人寻味,给人颇多启发。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联想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网络上有一句话如是说:“一切体力活,最后都是脑力活;一切脑力活,最后都是体力活。”

这个问题值得思考,也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著名企业家、教育家聂圣哲曾呼吁:“‘中国制造’是世界给予中国的最好礼物,要珍惜这个练兵的机会,决不能轻易丢失;‘中国制造’熟能生巧了,就可以过渡到‘中国精造’;‘中国精造’稳定了,不怕没有‘中国创造’。千万不要让‘中国制造’还没有成熟就夭折了,路要一步一步走,人动化(手艺活)是自动化的基础与前提。要有工匠精神,从‘匠心’到‘匠魂’。”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暑去寒来春复秋

李碧华

小豆子[注]也来了好几个月,与弟兄们一块,同游共息,由初雪至雪雾。

练功最初是走圆场,一圈一圈地在院子中走着,越来越快,总是走不完。棍子敲打突地停住,就得挺住亮相。一两个瘫下来、散漫的必吃上一记。到了稍息,腿不自主地在抖。还要压腿。把腿搁在横木梁上,身体压下去,立在地上的那条腿不够直,师父的棍子就来了。一支香点燃着。大伙偷看什么时候它完了,又得换另一边耗上。小癞子又泪汪汪的。他总是压不下去,便要“撕腿”。背贴着墙,腿做横一字张开,师父命二人一组,一个给另一个两腿间加砖块,一块一块地加,腿越撕越开,痛苦得很。

孩子们都没穿过好衣服。他们身上的,原是个面口袋,染成黑色,或是深颜色,做衣服,冬天加一层棉,便是棉衣。春暖了,把棉花抽出来搁好,变成两层的夹衣。到了夏天,许是再抽下一层,便是件单衣。大的孩子不合穿,传给小一点的孩子。破得不能穿了,最后把破布用襁糊裱起来,打成“袼褙”做鞋穿。

天气暖和了,这天烧了一大锅水,给十几个孩子洗一回澡。这还是小豆子拜师入门以后第一次洗澡,于蒸汽氤氲中,取一个木勺子,众多弟兄你替我浇,我替你浇,喧闹得很。几个孩子又架着脏兮兮的小癞子进来,把他像木偶傀儡一样扔到水里去,溅起水花。

“别逗了,烦死了。反正我活不长啦,我得死了。哎哟,谁踩着我啦——”小癞子只一壁叨叨不清,师兄弟们早已习惯,全没上心。他们只是嬉玩着,舒服而且舒坦。

孩子长得快,拉扯地又长高了。个个略懂所谓十八般武艺……

眨眼就到了“分行”的日子。

孩子们穿好衣服,束好腰带,自个伸手踢脚喊嗓,之后,一字排开。眼前几个人呢,除开关师父,还有上回那师大爷,拉胡琴的歪鼻子丁二叔。大人们坐好了,一壁考试一壁掂量。就像买猪肉,挑肥拣瘦。先看脸盘、眉目。挑好样的生。

一个一个被拣去了,剩下些胖的、眼睛小的、笨的……因没人要,十分自卑难过。只在踢石子,玩弄指头儿,成王败寇的残酷,过早落在孩子身上。

师大爷又问:“你那个绝货呢?”

胡琴拉起了。关师父得意地瞅瞅他,把小豆子招来:“来一段。”

不知恁地,关师父常挑一些需得拔尖嗓子的戏文让他练。四合院里还住了另外两家人,他们也是穷苦人家。自某一天开始,卖茶的寡母把小木车和大铜壶开出去,一路地吆喝:“来呀,喝大碗茶呀……水开茶酽,可口生津啊,喝吧……”师父总是扯住他教训。只他一个。

“小豆子你听,王妈妈使的是真声,这样吆喝多了,嗓子容易哑,又费力气。你记住,学会小嗓发声,打好了底……”

今天小豆子得在人前来一段了。昨儿个晚上,本来背得好好的。可一开腔唱“我本是——我本是——”高音时假声太高,一下子回不过来。回不过来时心慌了,又陷入死结中。

正抽着旱烟的师父,“当哪”一声把铜烟锅敲桌面上,再冷不提防便捣入他口中,打了几个转。

“什么词?忘词了?嘎?今儿我非把你一气贯通不可!”师大爷忙劝住。

“再唱!”

小豆子一嘴血污。小石头见他吃这一记不轻,忙在旁给他鼓励,一直盯着他,嘴里念念有词,帮他练。

小豆子含泪开窍了。琅琅开口唱:“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见人家夫妻们洒落,一对对着锦穿罗,啊呀天吓,不由人心热似火——”

嗓音拔尖,袅袅糯糯,凄凄迷迷。伤心的。像一根绣花针,连着线往上扯,往上扯,直至九霄云外。

师大爷闭目打着拍子。弟兄们只管瞅住他。

小豆子过关了。

师父踌躇满志:“哼!看你是块料子才逼你!”

他的命运决定了。他童稚的心温柔起来。

“不好了!不好了!——”一个徒儿蓦地走过来,惊扰一众的迷梦。胡琴突然中断了。

“什么事?”

小黑子仓皇失措,说不出话来,只呆呆指着杂院。

杂物房久不见天日。堆放的尽是刀枪把子,在木架子上僵立着。简陋的切末、戏衣、箱杠,随咿呀一响,木门打开时,如常地映入眼帘。太阳光线中漫起灰尘。

见到小癞子了——他直条条地用腰带把自己吊在木架子上面。地下漾着一摊失禁流下的尿。

孩子们在门外师父身后探看。他们第一次见到死人。这是个一直不想活的死人。小豆子吓得双手全捂着眼睛。肩上一沉,大吃一惊,是师兄小石头过来搂着他。

木门砰然,被关师父关上了。第二天一早,只见两个苦力拉着平板车,上面是张席子,席子草草裹着,隐约是个人形。关师父点头哈腰,送一个巡捕出门。大伙目送着同门坐科的弟兄远去。

小豆子在小石头耳畔悄悄道:“小癞子真的走出去了!”

他走出去了。只有死掉,才自由自在走到外边的世界。自门缝望远,“它”渐行渐远渐小……

(选自李碧华长篇小说《霸王别姬》,有删改)

[注]“民国”十八年,九岁的小豆子被母亲狠心剁下骈指(与大拇指并排长出的第六指),投在关金发门下为徒,学习梨园十年为满。言明四方生理,任凭师父代行,十年之内,所进银钱俱归师父收用。倘有天灾降临,车惊马炸,伤死病亡,投河觅井,各由天命。有私自逃学,顽劣不服,打死无论。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癞子又泪汪汪的”中的“又”说明他已不止一次地在“压腿”上面经历非人的磨难了,揭露出科班练功非同一般的辛苦。
B.孩子们的衣物省了又省,裁了又裁,既有师父节省克扣的成分,更是艰难时世下人们艰难生活现状的真实写照。
C.离开母亲,身在戏园,小豆子凄苦无依,看着小癞子“真的走出去了”,走到那个自由自在的世界里去了,他心中是有几分羡慕和期盼的。
D.结尾处“‘它’渐行渐远渐小”中的“它”意味深长,表明小癞子从来就不曾以“人”的身份和尊严存在过,寄寓了作者深切的同情。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癞子自言“我得死了”,师兄弟们全然不上心,既为后文小癞子的上吊埋下伏笔,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世态炎凉的普遍性。
B.师父教小豆子用小嗓发声的情节是行文的必要补充,也为后文小豆子最终过关做铺垫。
C.铜烟锅直捣小豆子嘴的情节,动作极具暴力色彩,虽是源自对小豆子巨大期望之后的失望感,但也难掩师父的冷酷无情。
D.对杂物房的描写用了白描手法,借物件的“僵立”“简陋”“如常”,让人不寒而栗,自然联想到人世的冷漠凄凉。
3.文中画横线的段落在表达上很有特色,请具体分析。
4.标题“暑去寒来春复秋”有哪些丰富的意蕴?请结合选文具体分析。
类型: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第二十四章》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以上三句名言,所讲的都是立身处世的道理,富于启发性,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请任选其中一句,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行走太行之巅

   

暑气炎蒸。看太行,走上党,下车伊始,便觉清风送爽,沁凉入心。

上党地处太行之巅。令我倍感惊奇的是,在这长治城的西北侧,竟然有一个二十四平方公里的偌大湖泊,碧波荡漾、天光回映;还有一片六十平方公里的偌大湿地,苇荡密布、港汊纵横。这就是漳泽湖和它的湖滨湿地。①这里已成为长治之肺,成为今天市民休闲养生的最佳去处。

漳泽湖系浊漳河水汇聚而成。浊漳河一支源于发鸠山,流经长治聚为大湖,然后向东越过太行山下泄,进入华北平原的海河水系,经天津注入渤海。

坐船在湖上徜徉,水色粼粼,天光荡漾,犹如漂荡在江南水乡。远眺水面辽阔,烟波浩渺。穿过一片密不透风的碧绿芦苇荡,来到更加苍翠欲滴的荷叶丛。小船经过处,惊起的野鸭、红嘴鸥在眼前交飞互掠。一处浅湾许是鱼多,数十只白琵鹭、苍鹭伫立待食,船行的涟漪扰过,它们纹丝不动。一只巨大的黑鹳飞过,羽翅张开,轻轻一扇就滑过了水面。

下船徒步,沿石板路步入湿地林翳,树木扶疏,蝉鸣起伏。登上木板廊道,穿行于红柳的海,尽情呼吸着清新的自然之气,清爽之感沁入肺腑。

湖畔风光旖旎,杂树生辉,丛花绚烂,林荫成道。不时有市民、游客擦肩而过,悄言谈论着长治今夕的巨大变化,笑声飘进我的耳廓。

汽车沿着太行山间的山脉罅隙宛转开进,驰入壶关县的太行大峡谷之间,来到了危峰突兀、气势雄浑的八泉峡。

接近八泉峡的路途中,两旁山崖已经截然不同,由郁郁葱葱的斜面山体变成了一道道岩石裸露、竖直挺立的石壁。每拐过一个弯道,即横过一道直墙,斧劈刀削似的,撑天绝地,挺拔万仞。平视瞪目,仰观落帽,引出车内的一片惊呼之声。

两百多万年前的地壳升降与断裂运动,切割出太行大峡谷的耸峙与深陷。②由空中看,山体裂开了一道深深的地缝,恰是鬼斧神工!

地缝底处山泉汇聚、河流奔涌,一座大坝拦起十几公里长的水库。在大坝处乘船上溯,水平如镜,水色清冽,暑气顿消。③船在镜中无声滑行,刺破一道碧波,甩开两列白涛。两侧绝壁夹岸,裸岩垂直,似山墙由水面挺拔而起。水道弯曲,船前时而撞来一面巨壁,又或散开一道天堑,惹得船上游客咋舌叹羡不止。

弃舟登岸,沿溪边的阶梯栈道前行、身侧绝壁千切,溪中湍流奔涌。水声哗哗,经冬历夏,千年万年,把河道下的花岗石岩面冲成一个个溜滑的圆窝。前径时而巉岩压路,人需低头躬行;时而壁挂飞瀑,身沾点点水沫。行走其中,如历仙境。

缆车起点站到了,排队进入吊挂车厢,人身忽觉腾空而起,朝着一道绝壁峰顶的豁口滑去,心悬一线。缆车一悠,滑过了豁口,又坠向前方深壑,惊呼声未止,身体重新向上抬升。

站在万山之巅,俯瞰巍巍太行,重峦叠嶂,千峰竟秀,云气漫卷,天高气肃。远处横峰一道道、一重重,透过苍茫的雾霭,拉成蓝灰色的屏障,积为层层登叠的堆锦,氤氲成一幅巨大的水墨洇渍画屏。你呼吸着天风,吞吐着霞霓,天好像伸手即可触及,更有感觉:“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汽车盘山升降,临崖面壑,随路颠簸,千回万转,穿过了在万仞绝壁半腰凿出一槽的公路,行经了藏匿于万山之中挂在悬崖之上的岳家石寨,停止在黎城县的黄崖洞山罅前。

这里是太行支脉,山体仍然像大峡谷里那样绝地而起。山口两座合围的绀红色石壁巨崖,似用一层层方形石块整齐镶砌而成。④人们忍不住走到石壁近旁,翘首驻足,观赏抚摸,赞叹大自然的造化无极

沿着山豁罅隙走进去,隙宽丈许,两侧是峭壁千丈,前方有一条上行天然廊道蜿蜒。隙底观天,只见到湛蓝曲折的一线。顺木栈道攀登而上,旁侧伴有水流潺潺。前行不久,当面横出一堵二十米高的绝壁,阻断了廊道。绝壁上挂着飞泻的瀑布,年复一年把瀑底冲成了凹槽。今天的木栈道已经从旁侧绝壁上开出路来,当你喘息着攀上绝壁顶端,才发现来到了另外一重天地,空间豁然开朗,有山有水有树有花,一圈石壁连峰环绕,围住一个洞天秘境。怪不得当年的艰苦岁月里,八路军在这里秘密建起一座兵工厂,成为抗战时期我军的武器基地。

凌空回望,绝壁上仅剩一个曲折狭小的罅口,其上方的陡峭崖顶上,竟然石砌着一个单兵掩体。1941年11月11日,日军进攻黄崖洞,年仅十七岁的八路军小战士崔振芳就守在那里几天几夜,打死打伤几十个敌人,最后壮烈牺牲。

守卫球口的是八路军特务团,战士们面对四倍于己的敌军,用着没有膛线的步枪,每人只有几颗子弹,凭着天险阻敌八天八夜,最终粉碎了日军妄想推毁我兵工厂的企图。

肃立于峭壁顶端,望着这山河壮举,我眼中的热泪夺眶而出。

转过一个山坳,红色石英砂的岩壁又出奇观,竟然成了昂首挺胸排立的通天人像浮雕,巍峨挺拔,浑补刚毅。我脑中闪过王迎春、杨力舟创作的巨幅写意水墨画《太行铁壁》,它将群立的八路军人像剪影与太行山的碐磳崖壁融合为一,构筑起一道巍峨雄壮的浮雕丰碑。我深深感慨大自然的造化:五代时画家荆浩的枯寒山水就是得太行神韵,《太行铁壁》则是摄取了太行山的魂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水色粼粼、苇荡薯绿、鸥鹳飞翔、林木阴翳等,表现了漳泽湖的美景,突出了长治地区自然环境之优良。
B.市民、游客的悄然谈论内容以及他们的笑声,写出了长治的面貌已经今非昔比,也表现了当今人们的幸福生活。
C.文中引用“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照应了“万山之巅”,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突出了所在位置的高峻。
D.文章交代八路军的枪没有膛线、子弹极少,强调了八路军兵工厂的生产力低下,从而更写出了他们打仗时的英勇。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运用比喻和抒情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漳泽湖已成为长治的重要管辖区域。
B.句子②兼有描写和抒情,为读者观赏大峡谷提供了新角度,突出了其深陡。
C.句子③有比喻,有对偶,词语也很生动,如“刺”与“甩”尽显船行之快。
D.句子④通过描述人的行为动作,突出了绀红色石壁巨崖给游人的巨大震撼。
3.本文的行文特点有哪些?请加以梳理概括。
4.文章第三部分是如何表现太行山的魂魄的?请简要分析。
类型: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少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经典语句,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从下列语句中任选其一,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题目自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大学》)

君子见利争让,闻义争为,有不善争改。(《文中子》)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

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墨子》)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