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试题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0.40
所属科目: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80年代中后期的文艺理论百花园里,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最终成为了最绚烂夺目的那一朵,但“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即“文学审美反映论”这一理论命题本身的提法并非“无懈可击”。有学者认为,若只把文学理解为对现实的一种反映,无论增加“形象”还是“审美”等修饰词,都不能从根本上达到对文学本质的全面把握。受限于时代境遇、学术视野等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还未能有机融入到文学反映论之中,到90年代才有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80年代中后期得到的新发展是深化性而不是突破性的。

诚如马克思所讲,问题意识、现实情怀永远是话语重塑、范式革命、体系构建最根本的内驱力。诸多新思想、新方法于80年代中后期提出或形成,但只有其中一部分经过岁月洗礼后还能够被认可、被传播,而文学的审美反映论恰好是“流传至今”的理论资产之一。无论留下了多少遗憾,它们都是一代学人在这一阶段勤于思考、不懈探索的思想结晶。

(摘编自张永清《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发展与深化》,有删改)

材料二

文学虚构世界的建构是作家面临的基本问题。作家如何看待与处理他在现实世界中经历的人物和事件,如何建立文学虚构世界的模型,体现了他的本体论诉求。

非虚构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科幻文学似乎都与“现实”有关,但是再现的层次以及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非虚构类作品依托现实世界,如传记、回忆录、日记、书信、纪实文学等,虽然不排除各种讲故事的技巧,它的基本要求是“写世界”,“坚持事实……不要凭空捏造”。现实主义文学分明是一种虚构,但是它追求文学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同构关系,或者说,它追求文学本体论与认识论的一致性。科幻文学兼有认知性与实验性,即科幻文学建构的幻想世界虽然是指向未来的,具有乌托邦性质,却也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类比与隐喻。可对作家来说“现实”只是一个表象,它存在于作家的意识之中。不同的作家对“现实”有不同的理解,而文本对“现实”又有不同的处理,因而形成不同的文学世界。

文学现有的存在方式、传播方式与接受方式的变化使得文学研究需要从先前对“文学是什么”的本质追问走向“文学怎样存在”以及“文学可能是什么”“文学应该是什么”的多重思考。文学活动涵盖了作者、读者、语言、作品、世界、媒介等各个环节,形成不同的叙事模型、精神模型及语言模型。文学是人的一种超越性的活动,表达了人们超出现实状况的构想与目标。

越来越多的虚构世界也会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精神活动方式的一部分,进而成为人们关于现实世界的理解的一部分。因此文学本体论不仅包含了对文学存在方式的思考,也是对文学应然如此的期待与观照,因而也可以说是对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超越方式的反思。

(摘编自汪正龙《论文学本体论建构中的“世界”维度》,有删改)

材料三

近年来,非虚构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学潮流,正在形成多种向度的跨域“凝视”。一方面中国当代作家重审中国现实,聚焦于“中国故事”,以“吾乡吾土”的情怀关注变动中的中国现实。另一方面,还有一批美国记者撰写非虚构的“中国故事”值得我们关注,他们以西方人的眼光感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记录下了大时代洪流中微观个体的生命体验,但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也使得他们的观察难免偏颇。而海外华文的非虚构写作则提供了另一个观察视角。海外华文的写作者重新“凝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探索自己家族和民族的传统与根脉。他们的写作较少“东方主义”式的民族偏见,又有跨文化的广阔视角,呈现出在海外的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和对历史的深情凝视。

海外华文非虚构与国内文坛的非虚构存在诸多差异。海外华文作家在跨域行走中对故国和居留国的社会现实、文化体验都有更深的了解,也更容易从跨文化的边缘地带展开调研和写作。这种主体性也使得海外华文非虚构中“自我”非常突出,形成一种从个体出发审视现实与历史的眼光。在写作客体上,国内文坛非虚构写作的视野主要在国内,常见的题材诸如城乡对比、底层写作、关注边缘群体等,海外华文非虚构的写作则偏于一种跨域视野。海外华文非虚构更具有特稿风格,在“真实性”与“审美性”的平衡、叙事策略的多样尝试等方面,都有比较鲜明的美国新新闻主义的纪实主义风格和写实主义倾向。在写作受体上,更具有家族个人自传和个体记录的色彩,文学性相对较弱,纪实性较强。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转型和经济变革影响了海外华文写作者的思想与创作。海外华文作家在海外的生活与命运依然与自己的故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尝试用介入性的姿态进入历史的缝隙,通过对海内外漂泊的生命个体的记录,呈现出真实的社会图景,在更具有跨域视野和家国情怀的同时,形成对中国历史的另一维度的叙述。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海外华文非虚构写作由于其题材很难拉开与生活的距离,容易让读者怀疑其客观性,在史料文献的运用上,如何把握好文学、历史、资料之间的关系,也是很难平衡的难题,海外华文写作群体较为分散,写作质量稳定性不强,缺乏具有高度艺术水准的代表作等,这些都制约着新移民文学非虚构写作的发展。海外作家身处国际交流的融合地带,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海外华文写作应肩负更重要的文化传播使命。期待海外华文的非虚构写作,能够以其独特的域外视角和跨域身份,与国内外非虚构写作一起,用文学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我们呈现更为广阔的世界百态与精神图景。

(摘编自张娟《跨域“凝视”:新世纪海外华文非虚构写作的困境与出路》,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还未能与文学反映论有机融合,所以“文学审美反映论”无法从根本上达到对文学本质的全面把握。
B.文学世界里对“现实”的理解,既有不同作家的不同理解,也有不同文本的不同处理,这些也可能成为人们对现实世界理解的一部分。
C.海外华文非虚构写作虽然有跨文化的视角和审视现实与历史的眼光,但并不能说明他们的写作已经摆脱了“东方主义”式的民族偏见。
D.与国内文坛非虚构写作相比,海外华文非虚构写作更倾向于记录海内外漂泊的个体生命,在跨域视野中展现多元的社会图景和文化体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有关于文学本质的探讨,但是材料一侧重于理论的发展与局限性,材料二则侧重于理解的多重维度。
B.非虚构文学依托现实世界要求坚持事实但并不排除叙事的技巧,现实主义文学则强调在认知层面要符合现实世界逻辑。
C.因为中西文化的差异,一些美国记者以西方人的观察视角写的“中国故事”虽有鲜明的纪实主义风格,但仍难免偏颇。
D.海外华文非虚构写作由于在写作主体、客体、受体等方面与国内文坛非虚构写作存在差异,制约了其稳定、高质发展。
3.依据材料二的观点,下列选项中对相关文学作品的阐释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A.夏衍的《包身工》真实地记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文中穿插了不少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和饱含情感的议论,具有典型的非虚构文学特征。
B.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虚构了一个荒诞离奇的故事,迷乱疯狂的主人公以各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凸显出小说的非现实性。
C.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中主人公大卫一生的遭遇有融入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虚构与现实交融,多层次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真实面貌。
D.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写未来人类实施流浪地球计划寻找新的家园的故事,恢弘想象背后是对现实世界人与人、人与家园关系的深刻思考。
4.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请结合材料一、二,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5.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海外华文写作如何在理论与实践中更好地肩负起文化传播使命?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编辑解析赚收入
收藏
|
有奖纠错

同类型试题

优质答疑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我要答疑
编写解析
解析:

奖学金将在审核通过后自动发放到帐

提交
我要答疑
我要答疑: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