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辛亥革命时各省的“国旗”使用情况如下:
旗帜
使用地区
十八星旗
湖北、湖南、江西
青天白日三色旗
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
五色旗
江苏、浙江、安徽
这表明
A.独立的省份都是武力夺权
B.革命者都放弃了反满思想
C.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危机
D.国内对青天白日三色旗的普遍认同
类型:单选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食”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是极为突出的。古代文献中就有“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等等。古人还有把一切技艺都归结为食的惯语,如把政治比喻为烹调:“治大国如烹小鲜。”……一千年来,中国人的“食”,从食物来源、加工烹饪技术到饮食制度都发生了若干显著变化。从最初的南稻北粟到宋元时代的南稻北麦以及外来物种的传入,进一步改变了、丰富了中国人的食物结构。以品系繁多、工序复杂著称的“中国菜”烹饪艺术在南宋时期也趋于成熟。以至于后来马可波罗惊讶地发现中国人的食谱几乎构成一个庞大的动物园。聚宴的形式也由上古的“分餐制”变成了围桌共餐等。直至今日,喜谈中国文化者仍然关注有关“食”的观念,如以“吃了吗”为打招呼用语,以吃喝作为社交乃至政治运作的重要形式,直到从中式饮食中考证传统伦理原则及思维方式等等。

——摘编自秦晖《千年回顾:民以食为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食”文化发展演变的原因
(2)简要说明中国“食”文化演变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类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16—18世纪中外金银比价表
年代
中国
日本
印度
英国
西班牙
1534
1:6.363


1:11.50
1:12
1596
1:7.50


1:11.90
1:12.12
1622
1:8.00
1:14.00
 
1:12.50
1:13.13
1677
1:9.00

1:14.131
1:15.36
 
1741—50
1:11.77—12.5


1:14.93
 
1791—1800
1:15.40


1:15.42
 
 
这个图表可以说明的是
A.明清时期社会“钱贱银贵”
B.白银流动存在“套利”目的
C.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逆差”
D.新航路开辟引发价格革命
类型:单选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在1636年到1637年间,荷兰出现了一股争相求购郁金香的热潮,导致郁金香价格急速上升,当时很多人变卖家财,参与到投机郁金香上。到1637年后期,郁金香泡沫破裂,很多人蒙受巨大损失,引发了历史上第一次金融危机。这反映出当时的荷兰
A.资本主义发展影响人们的投资观念
B.与东方经济往来日益频繁
C.经济的泡沫化引发世界市场的波动
D.民族主义推动了国花种植
类型:单选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1948年,大量“积极的”美国电影在大选的关键时刻涌入意大利,美国国务院鼓励派拉蒙公司重新发行《妮诺基卡》以在大选中帮助赢得反共选票;相反,华盛顿要求《愤怒的葡萄》暂缓在法国上映,以防止法国共产党利用影片中不利的一面。材料说明美国电影
A.基本主宰战后欧洲电影
B.成为实施冷战的重要武器
C.进军欧洲主要基于政治目的
D.完全沦为政府的宣传工具
类型:单选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锌”,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出无数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他们永值得党和人民铭记。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末道德模范的历时性演进
时期
人物
1949—1966
选树了少云、黄继光、杨根思等保家卫国的英雄,王进喜、孟春、耿长锁、富、焦彩禄、王崇伦等投身社会主又改造和建设事业的典型
1978—20世纪末
道德模范呈“井喷式”增长,除普通劳动模范之外,80年代初以来,推出了蒋筑英、周尧和、罗健夫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模范;步杰生、关广梅、争冠球等一批改革者、企业家的先锋;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层面树立了大量公众榜样,如张海迪、孔繁森、李向群、中国女排等

——据柳礼泉、庄勤早《新中国道德模范的历时性演进图景及其当代启示》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我国道德模范选树的变化。
(2)从材料中任选一个道德模范,为其写一个简要介绍。(要求:表述成文,介绍应包含其所处时代背景、主要的模范事迹及其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类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新石器时期直至汉代,长江流域一直地广人稀,即使拥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物产资源,其农业发展仍然极为缓慢。直至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由北向南的跨流域人口迁移以后,长江流域的农业开发才随之展开。在水利建设、农具改进和劳动力增多的多重促进下,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极为迅速,至唐代中期即超越北方,成为中国经济中心。

——摘编自刘馨秋《长江流域的人口迁移、农业开发及土地利用方式》

材料二 孙中山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一个振兴国家的实业计划,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开发长江流域。他指出,“长江为全国中枢,关系极重”。《实业计划》里对长江中下游流域建设发展的整体规划,共分五部,即:(一)东方大港;(二)整治扬子江水路及河岸;(三)建设内河商埠;(四)改良扬子江现存水路及运河;(五)创建大士敏土厂。

——摘编自雷浩《孙中山长江流域开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三 1959年我国编制完成《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提出以三峡水利枢纽为主体的长江流域系统规划。随着人们对流域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以及国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1990年,我国补充、修订原规划后出台《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提出长江流域重点解决防洪、航运、灌溉、引水、水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等六方面的问题,并规划了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等一批主要工程项目。1992年,十四大提出了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新飞跃的长江开发思路。

——摘编自吴传清《长江流域地区发展规划的演变与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中期后长江流域超越黄河流域成为经济中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长江流域开发计划的特点,并说明该计划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90年代长江流域发展规划提出的历史背景。
类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近代大国崛起中,德国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国家,有过辉煌,也有过失败;有过深刻的教训,也有宝贵的经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今的德国,被认为是思想和智慧的国度,已经并还在继续为人类供应着精神产品。正如德国作家埃米尔路德维希所形容的那样,德国的历史就像是一辆双层公共汽车,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有着各自的发展道路。尽管汽车由德国的统治者们把握着方向盘,也曾使德国历史上的政治生活长期处于滞后状态,但是德国还是成了许多伟大诗人、作家、作曲家和孜孜不倦的思想家的诞生地,成了“整个世界的教师”。

——摘自肖德甫《大国法则》

材料二 历来的政治预言家,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德国若实现统一,将革新欧洲各民族关系。1870年以后,他们的预测得到了进一步证实。德国人实现统一以后,就着手进行工业革命。制造业、金融业、航运业、人口都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起来了。例如,在钢产量方面,到1900年就超过了英法两国的总和。德国人认为,他们需要并且理应得到“阳光下的地盘”。这暗示着要获得如英国那样的霸权。而另一方面,英国人看到,德国的推销商已出现在他们的国外市场上;德国人作为争夺殖民地的对手已经在非洲、中东和远东地区出现;其他的欧洲国家由于期待强大的德意志帝国能够成为朋友来推进他们的利益,都被吸引到柏林的轨道上去。

——据(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1870年起(下)》改编

材料三 2014年3月8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日本《朝日新闻》记者提问:“现在中日关系很困难,外界也有一些担心的声音。您认为如何才能走出中日关系目前的僵局?有人把当前的中日关系比作一战之前德国和英国的关系,您对此怎么看?”外交部部长王毅回答说:“有人将现在的中日关系与一战前的英德关系相提并论,我想强调的是,2014不是1914,2014更不是1894,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来做文章,不如以二战后的德国来作榜样。”

——据《外交部部长王毅回答中外记者提问(2014年3月8日)》改编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例举16世纪初至19世纪中期,德国“文化生活”中一些“孜孜不倦”的思想家成为“整个世界的教师”的史实,并简要指出19世纪70年代后德国“政治生活长期处于滞后的状态”的表现。
(2)仔细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德国人实现统一以后”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并概括“一战之前德国和英国的关系”逐步激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说明“以二战后的德国来作榜样”的史实依据。从和平与发展的视角,指出这些史实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类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更是历代知识分子的一种家国情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一种观点认为“有教无类”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即孔子所言“性相近,习相远也”。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甚至兼济天下”的认识,孔子才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

——据施玉苓《浅谈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改编

材料二 宋明理学在给民族文化、民族进步带来损害的同时,也为民族传统留下了若干积极因子,这就是道德自觉的理想人格的建树。它孜孜讲求“立志”、“修身”、“涵养德性,变化气质”以完成“内圣”人格。所谓“内圣”人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传统时代的最高表现形式。在这种精神追求的激励下,宋代士大夫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也空前强烈。

——摘自张全明、李文涛《中国历史大讲堂宋史十二讲》

材料三 梁启超将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的论述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其含义已与顾氏原义有了很大差别。顾炎武的原义实质上是政治哲学问题,强调士大夫理论关切的具体内容和处世行为的政治社会意义。梁启超则将国家振兴之希望,寄托于士大夫之自我社会意识的觉醒和才能道德水平之提升,强调士大夫的社会担当职责。造成两者差异之原因在于梁启超的现代启蒙思想背景,而顾炎武则基于中国传统经学的现实关切和理论品格。

——引自王进《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本义考论》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孔子所设定的高要求教育目标加以简要阐述。
(2)依据材料二,以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精神追求”为例,扼要说明“士大夫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也空前强烈”的表现。
(3)众所周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梁启超从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的论述中概括而来的,但其中的思想含义和思想背景都存在着差异。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
①从“士大夫理论关切的具体内容和处世行为的政治社会意义”的角度,解析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的具体内涵,并用一句话指出顾炎武的政治意图。
②从思想的角度,分析19世纪晚期梁启超“将国家振兴之希望,寄托于士大夫之自我社会意识”觉醒的社会背景。
类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首先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以使我们具备应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弄清资本主义为什么能够有现在这样的生命力,还必须充分了解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因为现代资本主义的变化与西方经济理论的进步是分不开的。

——汪洋《从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看现代西方经济理论》

资本主义主流经济理论的变迁
经济理
论流行时间
反映时代要求

15—17世纪中叶
主张国家扶植商业发展,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自由主义
盛行于18—19世纪


20世纪30—70年代

新自由主义
20世纪70年代以来

根据材料提示,参照表格中的已有内容,为表中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文字。
类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