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虽供奉翰林却被以御用文人看待且遭遇谗谤,是青崖名山使李白获得了内心的和谐;贬谪黄州的苏轼,却在明月与清风中完成了生命的放逐与诗意的突围,获得了内心的和谐;前人虽遭遇种种不幸,但都能极力调适自我以寻求内心的和谐。内心的调适,也是我们对生命的不断思考。


请从以下两个写作任务中选择一个完成。
(1)成长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挫折和困难,你是如何调适自我以达到内心的和谐的?这其中有怎样的情感变化,怎样的故事?请写一篇记叙文。
(2)成长之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不如意,甚至是困境,这就需要通过调适自我达到内心的和谐以实现青春的价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思考与理解,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运动员曾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一段视频,视频里显示:训练场馆塞得满满当当的垃圾桶里,被丢弃的饮用水都不是空瓶,有些瓶子里的水甚至喝了一口就被扔了。这个很多人都没当回事的现象,却只有这位运动员发现了。他说:“我的家乡每年都刮沙尘暴,那边比较干旱,所以我对水资源特别珍惜。”因为缺水,所以才懂得水的珍贵。但缺水这事,如同现代文阅读II中“缺袜子”一样,对今天的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大概是很难想象的。这个时代,最缺乏的可能就是这样一种“缺乏感”。

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所缺乏的是什么?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缺乏感”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地回忆

孙犁

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我们是老交情,已经快有十年不见面了。我陪他去参观展览,他对于中纺的织纺特别感到兴趣。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我想买几尺布。

为什么我偏偏想起买布来?因为他身上穿的还是那样一种浅蓝的土靛染的粗布裤褂。这种蓝的颜色,使我想起很多事情,想起在阜平穷山恶水之间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使我记起很多人。

阜平土地很少,山上都是黑石头。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

那是个冬天,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息两天。

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地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又登在那块石头上去,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声音是那么严厉,我听了很不高兴。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社火,就也大声说:

“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我站在上风头,狂风吹送着我的愤怒,我听见洗菜的人也恼了,那人说:

“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

“你怎么骂人?”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

“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才说:

“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

我笑着说:“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这么一条大河,哪里就能把我脸上的泥土冲到你的菜上去?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

“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这样对地讲,当时觉得这样讲了以后,心里很高兴了。

“光着脚打下去吗?”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也是卫生吗?”

“咳!”我也笑了,“这是没有法子么,什么卫生!从九月里就反‘掃荡’,可是我们八路军,是非到十月底不发袜子的。这时候,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

“不会买一双?”女孩子低声说。

“哪里去买呀,尽住小村,不过镇店。”我说。

“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

女孩子用给她父亲做袜子的布,先给我做了穿上。

女孩子的父亲,现在地里没活儿了,正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问我能不能帮他的忙。部队重视民运工作,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作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

“等赚了钱,给我买张织布机子!”

大伯和我,都没人反对女孩子这个正义的要求。半个月后,在曲阳,大伯买了架好织布机,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我们分着背了回来,累得浑身流汗。

这一天,这一家人最高兴,也该是女孩子最满意的一天。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我从延安回来,在碛口地方,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一时大意,奔腾的黄水,冲走了我的全部衣物,也冲走了那双袜子。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

开国典礼那天,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货公司去买布,送他和大娘一人一身蓝士林布,另外,送给女孩子一身红色。大伯没见过这样鲜艳的红布,对我说:

“多买上几尺,再买点黄色的!”

“干什么用?”我问。

“这里家家门口挂着新旗,咱那山沟里准还没有哩!你给了我一张国旗的样子,一块带回去,叫妞儿给做一个,开会过年的时候,挂起来!”

他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像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

(1949年12月)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因为阜平自然条件恶劣、百姓生活窘迫,这一双粗布缝制的袜子才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B.争吵过后,女孩子看似突兀的几问,既化解了气氛,也让读者对她的印象开始产生变化。
C.女孩子起初斥责埋怨,到为“我”织袜子,体现了群众对革命队伍由不理解到支持的变化过程。
D.“我”执意要为农民大伯买布,既有对他们一家的感激,也有对难忘的战斗岁月的感怀。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构思由“几尺布”和“一双袜子”引发开去,串起了“争吵”、贩枣和买织布机等片段。
B.小说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既详写了“水边相遇”这一情景,又用简洁的语言交代了时代变迁。
C.“我”在河边洗脸,突然听到一个姑娘的厉声指责,这与《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一样,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D.小说中的“我”以旁观者的身份见证了女孩子的生活,以“我”为叙述视角,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3.文章中的女孩子没有姓名,后文中大伯称她为“妞儿”,作者这样处理有怎样的用意?请简要分析。
4.孙犁说:“文学要做的,是从创造一朵花的形象到一个人的形象,再扩大起来,要创造一个时代的、社会的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透过人物形象看到了哪些时代风貌?
类型: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宋皇祐四年八月,在外为官多年的欧阳修带着母亲的灵柩回到了家乡江西永丰,是年冬天,欧阳修撰写了对后世影响很大的《泷冈阡表》和《欧阳氏图谱》。其中,《欧阳氏图谱》成为后人修谱的典范体例,而且,成为欧阳氏后人建构宗族的基础。

翻阅宋代史籍,可以看到,同姓血缘团体“累世义居,同居共爨”已然成为值得表彰的英德。《宋史·孝义传》就记载了若干个几代同堂、几百人的大家族。规模达到几百人的一个团体,如何维系秩序?据记载,抚州金溪县以前有邓、傅两个大姓,各有家丁数千,“远近颇畏之”,而且邓家两个儿子,虽然也考科举.“乃假儒也”。可见,邓、傅两家在地方崛起靠的还是武力,而不是科举功名。傅家后来“离析”了,邓家也有衰落迹象,原因是“俱受制于陆”。这个“陆”,就是大名鼎鼎的陆九渊家族。这使人不禁想起一个有趣的事实,当年水泊梁山上势力强大的宋江团队最难对付的其实不是官府,而是祝家庄这样的家族武装力量。小说家言不足为证,但亦非空穴来风。

宋代在基层社会占据着强势地位的几百人聚居的大家族很显然和明清时期的“宗族”有着明显的不同。明清时期的宗族是一个个独立生活的家庭组成的,而且,他们有着可以祭拜先祖的“祠堂”。历史上,所谓“礼不下庶人”,宗法理论只适用于贵族,而且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从“天子七庙”到“士一庙”,至于“庶人”则“无庙”,“祭于寝”。当然,老百姓祭祀自己的祖先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墓祭,在坟墓上祭奠。另外有一个模糊边界的做法,就是把祖先影像放在佛寺、道观和官方认可的贤良祠中祭拜。但并不是每个人的祖先都有资格。宋元出现了许多以祖先为著名先贤而要求单独设立贤良祠祭拜的事例。江西吉水杨氏家族曾经出现过杨万里和杨邦义两位名人。杨万里是宋代名臣、文学家,他晚年闻知韩佗胄北伐,绝食而死,死后谥“文节”。杨邦义据说是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杨铁心的原型,他在金兵入侵建康时被俘,坚贞不屈,被金人剖心,死后被谥为“忠襄公”。杨氏家族到了元代开始设立专祠祭祀他们家族中的名人,后来,又放入其他祖先牌位,并立碑“刻世系、祀田、祭器、牲币、酒仪、设科条于碑阴”,正式变成了祠堂,但这已经是明初的事了。

正是由于宗法礼制局限而无法“敬宗收族”,宋代的理学家觉得要改革宗法礼仪,放宽对祭祀等级的限制。朱熹的《家礼》第一句话就是“君子将营宫室必立祠堂于正寝之东”。朱熹设想,祠堂中立高、曾、祖、祢四世牌位。祠堂不同于家庙,适用的是小宗之法,即五世则迁,所以只能祭四代。可见,即使富于改革精神的朱熹所倡导的祠堂离明清时期的祠堂还相差甚远。实际上,从“庶人祭于寝”到允许建祠堂拜先祖的过程非常漫长,一直到明代中期才完成。

无论如何,从宋代到明代的中国南方基层社会,一个引人注目的转变就是,一些有地方控制力的几百人规模的大家族转变为了有祠堂、族谱和祠产但由众多独立生活家庭组成的宗族。宗族,就这样由一个儒家的理念,变成了明清以后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实体性基层社会组织。

(摘编自黄志繁《宗族的由来》,有改动)

材料二

《传统家族试论》说宋元以下有“新的宗族结构出现”,“新式宗族是由许多核心家庭、主干家庭或共祖家庭组成的,共财单位很少超出同祖父的成员,但通声气、济有无的范围却可以远过于五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像水纹一样,图图相连,牵牵扯扯,是网络结构。而士绅阶层处于关系网核心,是所谓的“一方之望”。他们回籍行孝,其价值、行为、道德表率作用,对于普通民众的思维方式、行为等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思路是沿着由上到下的系统关系走的,所以在人际伦理中也就强调尊高者的义务。孔子很早就与弟子讨论过士的行为的规范榜样作用,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孔子的话对中国历史上士人阶层的人格塑造和定位有着长久和深远的影响。明清时期的各类文献资料都反映出,有不少地方的士人都认为儒家思想只适合读书人,与地方下层社会的庶民思维之间有难以衔接的矛盾。其中,“孝”在庶民中间就没有被完全贯彻实行。“礼下庶人”“化民成俗”的工作,在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是由士人承担的。

中国传统社会公共事务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士,而且士在组织大家、管理各种事务的同时,还沟通国家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将儒家的价值观念、国家意识形态、条文法规传达到民间。罗志田曾指出士人通过寓正德于厚生的方式构建下层民间社会,通过使“道”与乡土衔接让“地方”具有更多自足的意义。而宗庙、家谱等,正是这些礼仪和儒家思想观念、价值下到民间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徐跃《花开即故山》,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杨万里死后得到“文节”谥号的事例,可以看出士在中国传统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所起的榜样作用。
B.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宗族做出思考,但所依据的史料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并不相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C.材料二关注到儒家思想的局限性问题,如“孝”这个观念只适合读书人,导致其无法在庶民中间被践行。
D.材料二指出,传统乡村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呈水纹状网络结构,这与《乡土中国》中提到的“差序格局”内涵一致。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氏图谱》为“欧阳氏后人建构宗族的基础”,可见族谱对宗族有重要意义。
B.根据封建宗法理论规定,老百姓可在自己房屋中、坟墓上或贤良祠中祭拜祖先。
C.宋代理学家改革宗法礼仪并非为了变革社会,而是为了不断完善既有社会秩序。
D.宗族由儒家理念变为实体性基层社会组织,经过了漫长的时间与很多人的努力。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四段从朱熹的改革说起,推演出祠堂形成过程之漫长,论证思路严谨清晰。
B.材料一通过比较宋代大家族与明清宗族的不同之处,阐释了宗族的由来。
C.材料二举孔子与子贡的问答为例,意在论述士应以修身自律、不辱使命为己任。
D.材料二第三段围绕士在沟通上下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展开论述,肯定宗庙的意义。
4.材料一认为“小说家言不足为证”,却两次提到小说中的人物或事迹,请简析其作用。
5.材料一、二均关注到“礼下庶人”的现象,但论述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唐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孙子兵法》中有言:“终而复始, 日月是也。”如何正确看待“始”“终”是新时代青年必须正确面对的问题。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的核心内容是确立某种语言或方言作为全国通用的交际工具,即以地位规范为主。最早有记载的通用语是“雅言”,即周天子居住地的方言,在各方言中居于较高地位。当时用“雅言”去读解经文是对读书人的基本要求。《论语·述而》云:“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春秋战国时期,全国性通用语已经不复存在。《吕氏春秋•知化》云:“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马上着手全国通用语言文字的确立。许慎《说文解字·叙》云:“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秦朝文字规范统一的措施对共同语的确立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到了汉朝,随着国家的统一和强盛,语言的统一性大大加强,扬雄《方言》中的“通语”即是可通行于四方的共同语,是以汉朝都城所在地的秦晋方言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导致其语言情况“南染吴、越,北杂夷虏”(《颜氏家训·音辞篇》)。由于洛阳是东汉乃至魏晋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洛阳方言的影响非常大,洛阳太学书生诵读经典的读书音“洛生咏”享有较高的声誉,为各方言区人所模仿。颜之推主张“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也就是以帝王都邑语音作为规范语言的基础语音,他反复校量,最后取南方金陵语音和北方洛下语音两相折中,作为南北通用的标准语音。“这种主张,奠定了隋唐统一中国后的语言规范的理论基础。”隋唐至宋,主要通过颁布官修韵书来确立和推广通用语的语音标准,比较重要的如《切韵》《唐韵》《广韵》等。因为洛阳、长安、开封等地区一直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这些地方的方言就具有了通语性质。元朝定都大都以后,学校教学都使用以大都语音为标准音的“天下通语”,国家的主导性或基础性方言由中原地区向北偏移。明朝和清朝继续以北京作为都城,北京地区方言作为全国通用语的基础方言地位进一步巩固,称为“官话”。

纵观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的历程,语言规范的主要内容就是选择何种方言作为全国通用语,一般都城所在地方言就成了全国通用语。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王朝的都城基本建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及华北平原——西安、洛阳、开封、北京等地,政治上的优势决定这些地方的方言先后成为全国性的通用语,通用度非常广,其使用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新老都城所在地,而是广泛存在于华北、东北、西北、西南、江淮等广大地区,最终成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摘编自刘楚群《当今语言规范观:中和诚雅》)

材料二:

语言规范的“雅正观”贯穿古今。现代汉语时期,强调“正”多于强调“雅”,讲“规范”多,讲“雅顺”少。在教育普及的当下,在重视文化的当下,既要讲“正”又要讲“雅”。当然,雅正是就规范而言,对语言本身,对语言生活,则不必也不应强调“纯洁”。通过语言规范来匡谬正俗,这种规范观虽然较为传统,也常有批评,但仍然在社会上较为流行,也确实是语言生活所需要的。

语言规范的行为,本质上是对语言变项的选择。语言在历时发展中,在共时应用中,都会出现变异和分歧,一个语言项目可能形成若干变项。语言变项的存在是常态,是语言丰富发展的一种表现,当然也是语言整合的对象。语言规范就是对语言生活中存在的语言变项的选择,就是依照语言发展规律的选择。认识语言规范的这一性质,树立语言规范的“选择观”,可以从根本上摆正语言规范与语言发展的关系,可以自觉地在语言规范过程中去发现语言发展的新规律。语言规范不是“无事生非”,而是在语言生活中出现了紊乱现象时,需要动用社会之力帮助语言的自组织机制发挥作用,从而使语言生活恢复到新的有序状态。

语言规范的根本目标是为语言生活服务。“语言生活观”要求语言规范既要反映语言生活现实,又能引导语言生活向前发展。评价语言规范是否合适,就看它是否客观反映了语言生活实际,看它能否科学地指导语言生活。

既然如此,了解语言生活,认识语言生活,是做好语言规范的必要条件。语言生活错综复杂,常要使用现代的各种观测方法,比如建立动态流通语料库,就如同水文监测、气象监测一样,利用这一语料库来监测语言生活的各种变化。观测语言生活,也包括观测语言舆情。语言舆情是社会语言意识的重要表现,同时,通过语言舆情也能够逐渐形成新的语言意识。

一个观念可以改换一个视角,改换一个视角可以发现一片新的学术视域。在雅正观、选择观、语言生活观的综合观照下,我们便会开拓更多新的学术视域,必然会对语言规范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语言规范研究必然会有一个跨越性的新发展。

(摘编自李宇明《语言规范试说》).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确立某种语言或方言作为全国通用的交际工具,是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的核心内容。我国最早有记载的通用语是“雅言”。
B.用“雅言”解读经典是对读书人的基本要求,材料一引用《论语》中的句子,证明全国性通用语在春秋战国时期已不复存在。
C.秦统一天下后,李斯倡导对全国通用文字规范统一,这一措施促进了共同语的确立,也为后世语言的统一性起到了推动作用。
D.隋唐以后,通用语的确立以颜之推的观点为理论基础,隋唐至宋,主要通过颁布官修韵书来确立和推广通用语的语音标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旦社会动荡不安,人口出现大规模迁徙,常常会出现各种语言相互融合的情况。
B.凭借政治方面的优势,古代王朝都城的语言一般更容易成为全国通用语的基础方言。
C.正确使用各种现代观测方法帮助我们了解、认识语言生活,就能够做好语言规范。
D.改换视角,综合理解语言规范,可以开拓新的学术领域,使语言规范研究跨越发展。
3.下列说法中,“雅言”的内涵与文中相同的一项是(     
A.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
B.清韵始啸侣,雅言相与和。(孟郊《同溧阳宰送孙秀才》)
C.雅言,正言也。(孔颖达《正文》)
D.文士雅言,与胥吏薄牍, 皆不可用。(章学诚《文史通义》)
4.两则材料都对语言规范进行论述,侧重点有何不同?   
5.“硬核”“干饭人”“绝绝子”等词汇已从网络流行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请结合材料二,从语言规范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期,电影《长安三万里》爆火,影片中演绎了李白、高适、杜甫等数十位顶流诗人群像。这些诗人用自己的方式,为我们展示了生命的诗意。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中魏晋到两宋时期的诗歌向我们呈现了古人不同的人生状态,他们用诗词书写着各自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世界,体现了不同的审美追求。

结合以上材料,请你谈谈古诗词对当代青年的意义与价值。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文。

欧阳修有言:诗穷而后工。意思是说,一个诗人在诗歌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常常和他人生遭遇的磨难有关,而且往往是磨难越大,作品越好。这种现象在我们第三单元所选名篇的作家身上就有体现:《短歌行》和《归园田居》是曹操和陶渊明遭逢乱世后的人生答案;《登高》和《声声慢》反应了杜甫与李清照天涯漂沦的真实心境;没有贬谪,没有经历过从巅峰跌入谷底的痛苦,恐怕就不会有《琵琶行》和《赤壁怀古》的名传千古……类似“磨难与成就”彼此关联的例子还有很多,而且在其它的领域也有体现,也许曾经还引起过你的注意。


请你以“磨难与成就”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体现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得抄袭,不得套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类型:话题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劝学   

荀子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乙)《劝学》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其说,因取”“”“”“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丙)《进学解》

韩愈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1.(丙)文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答案标号涂黑。
[A][B][C][D][E][F][G][H][I][J][K][L][M][N][O][P][Q][R][S]
2.下列选项中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我精骑三千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C.郦道元所谓环水也D.行成于思,毁于随
3.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绳,𫐓以为轮          中:合乎
B.泰山之                                 阳:山南
C.为若干卷                              勒:编
D.心其说                                 善:高兴
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尝终日思矣            侣鱼虾友麋鹿
B.喜从滑稽饮酒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
C.相与枕藉舟中                 吾前
D.余始循                    乾隆三十九年
5.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窈窕之章B.济水
C.顺流而D.明天南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作为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传授儒家经典、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B.朔:古代用“朔、望、既望、晦”等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C.美人,《赤壁赋》中写到“望美人兮天一方”,眺望美丽的女子,而美女却在天的那一边。表现作者对美丽女子的渴望。
D.“传”,是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对《春秋》的系统注释,流传下来的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7.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的《劝学》,“登高而招”等行为,说明人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可见学习的重要性。
B.韩愈在《进学解》中认为在“业”和“行”两方面刻苦努力,是立身处世之大端。
C.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
D.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9.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劝学》中的中心论点?请阐明你的理由。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根据要求作文。

面对不同的人生境遇,有的人不服输,拥有上进之志;有的人不偏倚,拥有凛然正气;有的人知取舍,拥有无畏勇气;有的人心向善,拥有悲悯情怀。

人生有时一帆风顺,有时一路坎坷。顺境时,别忘了居安思危;逆境中,莫忘记自强不息。回味毛泽东、史铁生、苏轼等文学大家的经典之作,围绕“人生”写一篇议论文,谈一谈你面对人生的思考和态度。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