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形神俱似

揭方晓

小岛四周香樟环绕、古木参天,如冠盖,似园林。大群白鹭栖息其间,或引颈鸣叫,或展翅飞翔,或轻快舞蹈。河面辽阔,小岛四周的河水,酣畅淋漓,奔腾远去……

画家付长风经常欣赏爷爷这幅题为《鲤湖岛》的水墨画,心中总有感触,也有丝丝遗憾。

付长风出身书画世家,爷爷是全国著名画家,笔墨所及,皆丰筋俊骨、凤翥鸾回,令人拍案叫绝。其一生获奖无数,也有许多作品被知名博物馆、书画院收藏,人誉之为“江右圣手”。让人不解的是,爷爷临终前,将所有的画作都捐赠给了江右书画院,却唯独留下了这幅《鲤湖岛》,以为传家之用。

说实话,付长风并不认为这幅画是爷爷的代表作,论手法,论功底,论意境,比它好的作品多了去了,这幅画充其量只是中品之作。可每回欣赏这幅作品,自己总是觉得非常亲切。这种亲切,说不清,道不明,这也是付长风遗憾的地方。

“爸,爷爷为什么唯独将这幅《鲤湖岛》留了下来?”一次,付长风忍不住问自己的父亲。父亲也是画家,跟爷爷是父子,也是师徒,朝夕相处,应该知道答案。

可是,父亲却面色凝重,久久没有开口,因为他也不知道答案:“除了绘画,你爷爷几乎不跟我谈论他的过去。或许,鲤湖岛是你爷爷生命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地方吧。”

苦于自己的创作陷入瓶颈,迟迟找不到突破口,付长风毅然背着行囊和画夹,游历祖国大好河山,以期在壮丽风光与旅途磨难中,增长自己的阅历,提升自己对美的鉴赏、理解和表达能力。那天,付长风信马由缰,来到一条大河边。远远望去,河中有座小岛,岛上郁郁葱葱,在率性河水的包围中,似几欲沉没的舰船,又如傲然挺立的巨石。付长风突然生出登岛一游的想法。转头望去,见河边有一废弃小舟,遂仗着自己有些艄公本事,驾舟而去。

登岛后,他发现这岛是由河中泥沙堆积而形成的一座小岛,面积虽不大,四周却罕见地环绕着一排排茂密的古树,将其印染成一颗江水中沉浮的绿珍珠。更令人惊奇的是,那一棵棵古树上,枝丫间、绿叶后,总是白色点点,或随风摇曳,或轻微浮动,似是中国写意水墨画中最随意的那一点,一撇,一捺;抑或一抹意象,一个表征,一段念想。而只要周围声音稍微响些,这点点白色便会倏地飞起,在天空闪电一样掠过,继而展翅徐徐滑翔,不久就收翅而归,重新躲在枝丫间、绿叶后了,将自己所有的优雅、自如、纯洁、朴素,还有那一点点戒心,全都一览无余地给了天空,给了抬头仰视的付长风。

付长风大惊失色,这画面、这意境,与爷爷那幅《鲤湖岛》简直毫无二致,而自己也没来由地,对此岛倏地心生亲近。

付长风在岛上蹑手蹑脚地走了一圈,只看到一位农户,是岛上果园的看护者老林。付长风按捺住心头的惊涛骇浪,故作平静地问:“这岛叫什么名啊?”

老林淡淡回答道:“鲤湖岛。”

付长风心都快跳了出来,急切地问:“岛上还有村民不?”

“曾经有啊,以前这岛上有好几十户人家呢,都姓付。由于年年涨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资助这些村民外迁。迁得近些的,就在对岸的村子里;迁得远些的,就天南地北了,断了音讯。”老林依旧不慌不忙,一句停一字顿地讲起了鲤湖岛的往事。

付长风激动万分,原来这里才是自己的故土啊。他突然明白,爷爷留下那幅画,与艺术无关,与财富无关,他只是想为子孙后辈,留一个念想,留一段传承,留一抹血脉。

回到家里后,付长风挥毫泼墨,抑扬顿挫间,也创作了一幅题为《鲤湖岛》的水墨画。尽管他刻意展现与爷爷那幅画不一样的场景,不一样的意境,可父亲眯着眼,将两幅《鲤湖岛》放一起打量,半天,还是吐出四个字:“形神俱似。”

付长风笑了。自己离开鲤湖岛已经有段日子,可那群白鹭分明一直就在眼前,没有,也永远不会离开。不知怎的,只要想起,付长风心里一下子就圣洁起来,高贵起来,那些衣角的烟尘,肩头的负累,心里的愁怨,了无踪影。有的,只是莫名的亲切。

“形神俱似!”付长风痛快地认可了父亲的评价。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付长风欣赏爷爷的《鲤湖岛》时,“总是觉得非常亲切”,但这种情愫又是朦胧的。
B.付长风和父亲都不知道爷爷留下《鲤湖岛》的用意,说明爷爷一直将乡思藏于心底。
C.付长风创作《鲤湖岛》时刻意展现不同场景与意境,是为了对爷爷画作的艺术超越。
D.“形神俱似”既指两幅画的画境相关,也暗示付长风与爷爷对那片土地的情感相通。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付长风的爷爷留下中品之作《鲤湖岛》作为传家之用,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B.小说细致描写了鲤湖岛风光,将景物描写人情化,又借助描写展现人物细腻的情感。
C.“心都快跳了出来”,这句话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付长风得知岛名后的激动之情。
D.小说叙事节奏舒缓,在静态描述中,把主人公付长风的精神成长过程缓缓地表现出来。
3.小说中的“白鹭”具有多重意蕴,请具体说明。
4.“沉底”是小说创作中一种常见的结构艺术,即将最撼动人心的文字置于作品的结尾部分。请结合小说相关内容,分析其“沉底”的艺术效果。
类型: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沈从文

北京城什刹海杂戏场南头,煤灰土里新垫就一片场坪,白日照着。

一个年纪已经过了六十的老人,扛了一对大傀儡从后海走来,到了场坪,四下望人,似乎很明白这不是玩傀儡的地方,他既无小锣,又无小鼓,除那对脸儿一黑一白、简陋呆板的傀儡以外,其余什么东西也没有!看的人也没有。

他把那双发红的小眼睛四方瞟着,场坪地位既那么不适宜,天气又那么热,心里明白,若无什么花样做出来,绝不能把游海子的闲人牵引过来。老头子便瞻望着坐在坪里傀儡中白脸的一个,亲昵地低声打着招呼,也似乎正在用这种话安慰他自己。

“王九,不要着急,慢慢地会有人来的。玩得好,还愁爷们不赏三枚五枚?玩得好,大爷们回家去还会同家中学生说:‘嗨,王九、赵四摔跤多扎实,六月天大日头下扭着、蹩着、搂着,还不出汗!’”

他又轻轻地说:“可不是,你就从不出汗,天那么热,你不出汗也不累,好汉子!”

来了一个人,正在打量投水似的神气,把花条子衬衣下角长长地拖着,做成京城大学生特有的丑样子,在脸上,也正同样有一派老去民族特有的憔悴颜色。

老头子瞥了这学生一眼,微笑着,以为帮场的“福星”来了,全身做成年轻人灵便姿势,把膀子向上向下摇着。重复自言自语地说话,亲昵得如同家人父子应对。

“王九,我说,你瞧,先生可来了。好,咱们动手,先生不会走的。你小心别让赵四扔倒。先生帮咱们绷个场面,看你摔赵四这小子,先生准不走。”

于是他把傀儡扶起,整理傀儡身上那件破旧长衫,又从衣下取出两只假腿来,把它缚在自己裤带上,一切弄妥当后,就把傀儡举起,弯着腰,钻进傀儡所穿衣服里面去,用衣服罩好了自己,且把两只手套在假腿里,改正了两只假腿的位置,开始独自来在灰土坪里扮演两个人殴打的样子。他用各种方法,变换着傀儡的姿势,跳着,蹿着,有时他便替王九用真脚绊倒了赵四的假脚,装作掼跤盘脚的动作。他自己既不能看清楚头上的傀儡,又不能看清楚场面上的观众,表演得却极有生气。

大学生忧郁地笑了,而且,远远的另一方,有人注意到了这边空地上的情形,被这情形引起了好奇兴味,第二个人跑来了。再不久,第三个以至于第十三个皆跑来了。

闲人为了傀儡的殴斗,聚集在四周的越来越多。众人嘻嘻地笑着。傀儡与藏在衣下玩傀儡的,一齐颓然倒在灰土里的时候,场面上起了哄然的笑声,玩意儿也就做了小小结束了。

老头子从一堆破旧衣服里爬出来,露出一个白发苍苍满是热汗的头颅,发红的小脸上写着疲倦的微笑,离开了傀儡后,就把傀儡重新扶起,自言自语地说着:“王九,好小子,你真能干。你瞧,我说大爷会来,大爷不全来了吗?你玩得好,把赵四这小子扔倒了,大爷会大把子铜子儿撒来,回头咱们就有窝窝头啃了。你累了吗?怕热吗?来,再来一趟,好劲头,咱们赶明儿还上南京国术会打擂台,给北方挣个大面子!”众人又哄然大笑。

正当他第二次钻进傀儡衣服底里时,一个麻着脸庞收小摊捐的巡警从人背后挤进来。他记起要缴的浮摊捐来了,但他手上还无一个大子。他看看围在四方的帮场人已不少,便四向作揖打拱说:“大爷们,大热天委屈了各位。爷们身边带了铜子儿的,帮忙随手撒几个,荷包空了的,帮忙待一会儿,撑个场面。”

观众中有丢一枚两枚的,与其他袖手的,皆各站定原来的位置不曾挪动,一个青年军官,却掷了一把铜子皱着眉毛走开了。老头子为拾取这一把散乱满地的铜子,照例沿了场子走去,系在腰带上那两只假脚,便很可笑地向左向右摆着。

收捐的巡警已把那黄纸条画上了记号,预备交给老头子,他见着时,赶忙数了手中铜子四大枚,送给巡警。这巡警就口上轻轻说着“王九王九”,笑着走了。

这老头子同社会上某种人差不多,扮戏给别人看,连唱带做,并不因做得特别好,就只因为在做,故多数人皆用稀奇怜悯眼光瞧着。应出钱时,有钱的照例也不吝惜钱,但只要有了件新鲜事情,大家便会忘了这里,各自跑开了。

场中剩了七个人。

老头子看着,微笑着,一句话不说,两只手互相捏了一会,又蹲下去把傀儡举起,罩在自己的头上,两手套进假腿里去,开始剧烈地摇着肩背,玩着之前的那一套。古怪动作招来了四个人,但不久去了五个人。等另一个地方真的殴打发生后,人便全跑去了。

老头子依然玩着,等待他从那堆敝旧衣里爬出时,四周已经没有一个人了。

他于是同傀儡一个样子坐在地下,数着铜子,一面向白脸傀儡王九笑着,说着前后相同既在博取观者大笑,又在自作嘲笑的笑话。他把话说得那么亲昵,那么柔和。他不让人知道他死去了的儿子就是王九,儿子的死,乃由于同赵四相拼,也不说明。他决不提这些事。他只让人眼见傀儡王九与傀儡赵四相殴相扑时,虽场面上王九常常不大顺手,上风皆由赵四占去,但每次最后的胜利,总仍然归那王九。

王九死了十年,老头子城里外表演王九打倒赵四也有了十年,真的赵四,五年前早就害黄疸病死掉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生“把花条子衬衣下角长长地拖着”“在脸上……憔悴颜色”,突显他生活很贫穷。
B.青年军官“掷了一把铜子”,离开时却“皱着眉”,主要是因为他极其心疼他的“铜子儿”。
C.老艺人为了傀儡戏情节波澜起伏,总是让那个叫赵四的傀儡先占上风最终又让他失败。
D.小说写了多人的笑,大学生的笑很忧郁,众人的笑略带冷漠,老人的笑疲倦而无奈。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没有直接写老汉的悲惨遭遇,而是通过不同的人看傀儡戏的反应来反映当时社会人情的淡漠,从而拓展了小说的主题,达到很好的警醒效果。
B.小说开头,老人扛了一对大傀儡,却只瞻望着坐在坪里傀儡中白脸的一个,亲昵地低声打着招呼,也似乎正在用这种话安慰他自己,这设置了悬念。
C.小说结尾才揭晓老人行为的原因,呼应了前文,增强了情节的曲折性与感染力,又丰富了老人的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题,加重作品的悲剧性。
D.小说截取坪场这个场景,运用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多种人物描写手法;同时,运用先扬后抑手法,将打架事件始末留给读者想象。
3.傀儡戏贯穿小说始终,它在小说中有什么意蕴?请结合内容简要说明。
4.沈从文善于在小说中描绘人生中的各种况味,请探讨小说中描绘了老人哪些“生”的境况和情味?
类型: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岭记(节选)   贾平凹

草花山的顶上是片草甸子,有两个碗大的泉,日夜发着噗噗声,积怨宿愤似的往外吐水泡。①两个泉也就相距几十丈,却一个泉的水往南流下山,流往长江流域,一个泉的水往北流下山,流往黄河流域。草甸子上还有四间房的一个屋院,从中分开了,各有各门,住着姓钟和姓段两家人。其实这是同母异父的两兄弟,姓钟的年纪轻,有媳妇,也生了儿子,姓段的已经四十五岁了,还是一人。

四十年前,五岁的段凯随娘改嫁来的钟家,他坚持了生父的姓。那时钟家在山下的村子,继父在草甸子上放牛,常常太晚了,或者刮风下雨,就住在草甸子搭就的草棚里。为了一家人能在一起,继父把他和他娘也接了来。过了十二年,娘就在草棚子里生下了钟铭。后来,他们把草棚盖成了四间瓦房,再不养牛了,开垦荒地,就一直住下来。

段凯皮肤黑,长了个圆头,因为家里没个女人,便不注意收检,喜欢蜷脚,随时随地就躺在地上,不避肮脏污垢。但他会做各种农活,舍得出力,一天到黑都忙在地里。而钟铭一对小眼睛总是眨巴,耽于想象,自作聪明,孩子才周岁,就跟了山下村子里的一些人到城市务工。他是出去三个月就回来一次,回来了带着收音机呀、手电筒呀,或是手摇压面机和缝纫机。第三年秋天,回来自己掏钱从山下村里往草甸子上拉电线,家里有了电灯,就买了电视机。他给段凯也接上电线,段凯不要。

段凯给锻头新安了镢把,用瓷片倒刮过无数遍了,坐在院门口吃烟,双手还是在镢把上来回地搓。他就爱他的那些农具,锄、锹、耙子、砍刀,甚至管篮、簸箕、土筐子,每次用过了就擦拭,件件光滑锃亮。钟铭走过去,说:哥,你还是不拉电灯?段凯说:天一晚就睡了,睡就睡在黑里么。钟铭说:那你要看电视了,就到我那儿去。段凯说:我不看,也看不懂。钟铭说:你得把你生活搞好。段凯说:好着哩,有米有面的。钟铭说:不光是米面,要吃些肉呀菜呀水果,再回来我给你捎些麦乳精和蛋白粉。段凯说:不捎,吃啥还不是拉一泡屎。钟铭不知道再说什么,段凯却说:你那块红冀地也该翻蔓子拔草了。

钟铭又一次回来,买了烧水壶、洗衣机,这一天,坐在院子里喝茶,突然看看房子想,这梁上搭椽,分两边流水,最早是咋设计出来的呢?门是两扇,上下有轴,一推就开,一合就闭,门闩子上就能挂锁?有门了还要有窗,厢房里是方窗,门脑上是斜窗,山墙上还是吉字窗?窗上为什么有棂有格,还刀刻了图案?刀是谁第一个做出来的?那柜子、箱子、桌子、桌子上的茶壶,哦,有了茶壶又有了茶盘、茶杯、茶盅?还有茶,咋种的?有茶了煮茶,那灶、风箱、水桶、火钳,灶台的锅盆碗盏、勺子、铲子以及孩子吹的气球,媳妇的发卡,手指上的顶针,爹留下来的烟袋、掏耳勺、老花镜,世上的东西太多了,不说城市里的,就仅家里这一切,都是如何发明的?钟铭就觉得自己一直生活在了别人的创造中,竟在这以前浑然不觉,习以为常。

太阳把院墙的影子挪了位,钟铭被晒着,他端了凳子又移坐到树荫下,院外是一阵一阵鸟叫和虫鸣,烦嚣像空中起了风波。

他脑袋嗡嗡的

他开始琢磨自己也应该给这世上添些什么呀!比如,把擀面杖插在土里能不能开花呢?在枕头上铺一张纸,会不会就印出梦呢?到山坡上的田地里去送粪,到后山林子里去采蘑菇,或者去山下的村子,路太远了,能不能呼来一朵云,坐在云上,说去就去了呢?

钟铭兴奋起来了,浑身膨胀,大声地叫他媳妇。他媳妇在厨房的案板上切南瓜,刀和案板碰得咣咣响,没有回应。他便想,有什么办法我不张口,心里的意思她就知道呢?媳妇切完了南瓜却走出来,说:你在院里发啥呆的?我熬南瓜呀,瓮里没水了,你到泉里担水去。钟铭说:又让担水,泉那么远的。哎,几时我买些皮管子,把水从泉里接过来。媳妇说:这顿饭就没水。钟铭说:南瓜不熬了,咱炒着吃。媳妇说:你就是懒!钟铭还说着:③懒人才创造呀!媳妇把两只空桶咚地放在了他面前。

这时候的段凯正在地里挖土豆。今年的雨水厚,土豆结得特别多,每棵蔓子下都是三四个,有拳头大的,甚至还有碗大的。他早晨起来没有洗脸,因为那个搪瓷脸盆底烂了,盛不成水,现在挖了半畦土豆,一身的汗,手在脸上搓痒,搓出了垢甲。那不是垢甲,是土撮撮。人是土变的么,越搓土撮撮越多。肚子咕咕叫起来,是饭时了,想着回家也是一个人做饭,不如就在地里烧土豆吃吧。他放下镢头,在地塄上掏出一土洞,把地头的柴草塞进去点着,火燃红了,再放进去五个土豆,土豆上又再塞上柴草,然后就把土坷垃垒上。让土豆慢慢去煨熟吧,他将挖出来的土豆堆在一起,就坐土豆堆跟前吃烟。

地头上壅了一行葱,葱长势好。那三排用竹棍儿撑着的西红柿枝上,结着的柿子还没有红,却一颗上面有了虫眼。④他便自言自语起做了个梦,自己也是个蛀虫,竟然钻在了一个苹果里,但他见过苹果并没有吃过苹果,怎么就梦苹果呢?

钟铭到底还是担了桶往泉里去,他的儿子撵着他,手里拿着一嘟噜气球,媳妇在喊:拿好拿好,小心飞了。钟铭却对儿子说:给我两个,系在桶梁上,或者担着轻。他和儿子经过那片土豆地,地塄上有烟,闻见了一股土豆煨熟的香气,却见段凯靠着土豆堆,嘴里还噙着烟锅子,睡着了。睡着了的段凯头和土豆一个颜色,那头就是一个大土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随娘改嫁的段凯“坚持了生父的姓”,这一做法表明他从小就是一个性格倔强、不愿接受别人帮助的人。
B.段凯独身一人,会做各种农活,可是因为家里没个女人,所以生活邋遢,家中物品也脏乱得不成样子。
C.“擀面杖开花”“机头铺纸印梦”“坐在云朵上来去”这些奇思妙想,写出了钟铭对创造发明的种种幻想。
D.“刀和案板碰得咣咣响”“咚地放在了他面前”,表现了娘妇对钟铭在院里发呆和没去接皮管子的不满。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交代了两个泉虽然相邻,却流入了不同的水域,暗示了同母异父两兄弟的不同性格和不同命运。
B.句子②钟铭“脑袋嗡嗡的”,既是受到“一阵一阵鸟叫和虫鸣”的影响,也与他想了太多的问题有一定的关系。
C.句子③虽然是钟凯对媳妇说他懒的辩解,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也确实揭示出一种被人们普遍认可的事实。
D.句子④写了梦里变虫钻到苹果里的荒诞梦境,表明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段凯似乎有了想吃苹果的想法。
3.小说第十段详细描述段凯烧土豆的过程,其用意是什么?
4.作者对待段凯和钟铭各是什么态度?请简要分析。
类型: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园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兵车行

唐栋

六月的喀喇昆仑山依然贼冷。风裹起细碎的砂粒,拍打得车体啪啪作响。

“同志,请开快一点。

司机慢慢地扭头看了我一眼:“这车,不能开快。”

“真见鬼啦!”

“你!”司机的脸冷峻得像块冰岩,但很快又恢复了常态,“你不知道,这车……只能跑这么快。”

“耽误了病员怎么办?”

司机神情坚毅沉稳,催促是没用了。我把头往后一靠,想像看病中的上官星。

不知这次领导怎的开了恩,竟派车专程送我。一辆军车静静等候在卫生队院子里,车厢用帆蓬严严实实地罩着,夜色下犹如一块巨大的岩石。

这不是上官星的卡车吗?

车子颠了,司机竟如临大难,绕车察看了一圈,发现一切完好无损才不安地驾起车缓缓前进。

“自己班长的病一点也不急,车上的东西倒这么经心!”我嘀咕着,心想,这车要是上官星开,早就飞起来了……

那是我第一次接到去5700哨卡处理病员的命令,司机就是上官星。车子呼地窜了出去,罗盘上的指针一下就指到了八十。

“开这么快干什么!”

“不是去救护战友吗?哪能慢慢腾腾!”

一团旋风旋起高高的尖柱,在山谷间游动。我感到头有点疼痛。

“不大好受吧?这儿是死人沟,海拔四千米以上。”

“你少唬人!谁不知道前面是个兵站。”

他哈哈大笑起来,“那不是灯火,是鬼火,一代代的商队和朝圣者留下的,我们哨卡就守卫在这条丝绸之路上,多有意思!”

军灯下,路两旁尽是片片白骨。我胸口直跳,只想快点走出这死人沟……

司机突然停车,看看路线,才慢慢开过河。磨磨蹭蹭,上官星的病……我想起过河的情形他会不会是自那以后病倒的呢?

那天水势真吓人!只记得上官星挠着脑袋思索片刻,一咬牙:要闯了。

他像尊铁塔稳操着车艰难推进。突然,车熄火了;顷刻,冰块撞击着车体,水从门缝直往驾驶室灌!

忽地,我闻到股浓浓的酒味——上官星举着酒瓶咕咕嘟地猛喝!

这深的水,冷的冰,怎么可以………

他光身站在齐腰深的水中,用手摇柄狠劲地摇着发动机,摇柄猛击着水面,整个车都在晃动。我仿佛觉得站在水中的不是他,而是我自己;那冰冷的水似无数把锥子,直往骨头缝里钻……

车发动了!他磕碰着牙踏进驾驶室,我只管为他擦身上的冰水,忽然,他咳嗽了,先是一声两声,很快成了一串……

……

车子开始登山了。曲曲弯弯的盘山公路紧贴着悬崖,一头钻进了天,难怪叫它天神达坂。恼人的司机走一阵就停下来检查,稍微有点灌风的地方都要严密堵好。我连催他的气力都没了。“顶住,这次一定要闯过达坂,上官星在等………”

那天天气可不像这么平静。刚挨上达坂,挡风玻璃上顷刻就落满一层雪。上官星打开车门,将身子探到外面辨路,不一会儿就成了个雪人,脸色发紫,眼睛又红又肿。

正行间,不料车子被一溜暗冰滑了一下,半个后轮已经掉到了路外,那雾腾腾的深谷像只张大了嘴巴的饿狼!

“冰雪太厚,车挖不出来了。趁天还早,我步行去哨卡上搬兵。”

“我跟你一起走!”

“开玩笑,雪这么深,海拔又高,你怎么行?这是打火机,冷了就点燃汽油。祝你……保重了。”

“你也保重!”泪水情不自禁地打湿了我的睫毛。

他对我留下意味深长的一瞥。雪地上一串深深的脚印,仿佛是一条永远不断的线,牵动着我的心……

像谁把一盆鲜血泼给了夕阳,天际间一片艳红;满山满谷的冰雪静静地注视着天空。风照旧在刮,雪地上卷起层层白浪。绕过一段“之”字形的山路,整个哨卡豁地展现在眼前。几十名战士,分列两行,肃立在大门旁……

仿佛无数朵白花在眼前旋转起来。战士们从车上抬下一副盖着白布的担架,扫架上躺着的就是上官星!

原来他就跟我在一辆车上……

我扑过去,呆呆地注视着他坚毅安详的种情,感到整个世界都凝固了……

连长告诉我,上官星留下话;把他送回“家”,埋在积雪的山岗;希望秦月能到哨卡为他送行,因为在所有熟识的战友中,只有我这个唯一的女性。

“秦月同志。”连长拿来一封信,信里是一首诗:

我是星星,你是月亮,我们同在永恒的天上;美丽的夜晚,我们闪耀着理想!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兵车行》为题,既是对小说情节内容的高度概括,又暗示了此次出行的背景,赋予作品主人公以悲壮的色彩。
B.死人沟、天神达坂等处都是小说情节的关键连接点,对它们的描述不只是简单的环境描写,更是美与力的象征,充满着诗性意味。
C.上官星倒下了,他是在风雪中为战友探路而倒下的。在远离战争的和平年代,这样的举动无异于战争时期第一个去滚雷区的壮举。
D.通过作者的叙述,读者了解到了那些可能并不熟悉的人物和生活以及略喇昆仑山上的军人们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境界,令人肃然起敬。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官星已经牺牲,他就静静地躺在送秦月去哨卡的军车的车厢里。这个最后才解开的悬念并不让人意外,因为在情节叙述中已留下了多处伏笔。
B.“仿佛无数朵白花在眼前旋转起来”,这一心理刻画简单而深刻,既与周围风雪环境融为一体,又预示着上官星的牺牲即成事实,冷峻而又悲壮。
C.作品构思巧妙,一开始就以军车的缓慢行驶与女卫生员秦月急于接病人构成矛盾,这一慢一急之间,把事情的真相表露了出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小说通过描写驻地环境的严酷,反衬出新时代军人意志的坚韧、刚强和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
3.小说结尾处上官星留给秦月的小诗,堪称全篇表现主人公的点睛之笔,请作简要分析。
4.作者在小说中运用了电影艺术里的“闪回”手法,结合文本分析“闪回”的作用。

链接;闪回,又称“闪念”,意为“瞬间回忆”“短暂回忆”,“闪回”是用短暂形象来表现人物精神活动、心理状态和情感起伏的一种艺术手法。它不同于倒叙和回忆,“闪回”展现的时间比较短促,常常是几个镜头一闪而过。闪回的主要作用,在于表现人物一瞬间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用看得见的画面来表现人物看不见的内心变化和发展。但它必须与人物此时此刻的行为、感受、以及固有的思想、感情、性格相联系,并符合人物或情节的逻辑,具有它的特定性。闪回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窥视人物的心灵奥秘,较一般回忆,能更直接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类型: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鲁迅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里边的小屋子里,也发出一阵咳嗽。

唔。老栓一面听,一面应,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那屋子里面,正在悉悉窣窣的响,接着便是一通咳嗽。老栓候他平静下去,才低低的叫道,小栓……你不要起来。……店么?你娘会安排的。

老栓听得儿子不再说话,料他安心睡了;便出了门,走到街上。②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天气比屋子里冷多了;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

老栓正在专心走路,忽然吃了一惊,远远里看见一条丁字街,明明白白横着。他便退了几步,寻到一家关着门的铺子,蹩进檐下,靠门立住了。好一会,身上觉得有些发冷。

哼,老头子。”“倒高兴……

老栓又吃一惊,睁眼看时,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老栓看看灯笼, 已经熄了。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仰起头两面一望,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定睛再看,却也看不出什么别的奇怪。

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远地里也看得清楚,走过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的镶边。——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这给谁治病的呀?老栓也似乎听得有人问他,但他并不答应;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囗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

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城根右边的一座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呆呆的坐在地上。微风起来,吹动他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

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的走。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座坟前,放下了篮子。

那坟与小栓的坟,一字儿排着,中间只隔一条小路。华大妈看他排好四碟菜,一碗饭,立着哭了一通,化过纸锭;心里暗暗地想,这坟里的也是儿子了。那老女人徘徊观望了一回,忽然手脚有些发抖,跄跄踉踉退下几步,瞪着眼只是发怔。

华大妈见这样子,生怕她伤心到快要发狂了;便忍不住立起身,跨过小路,低声对他说,你这位老奶奶不要伤心了,——我们还是回去罢。

那人点一点头,眼睛仍然向上瞪着;也低声痴痴的说道,你看,——看这是什么呢?

华大妈跟了他指头看去,眼光便到了前面的坟,这坟上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的黄土。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花也不很多,圆圆的排成一个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齐。那老女人又走近几步,细看了一遍,自言自语的说,这没有根,不像自己开的。——这地方有谁来呢?孩子不会来玩;——亲戚本家早不来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九一九年四月二十五日

《药》评点

吴中杰

一开场就两次写小栓的咳嗽,既点染氛围,也暗示老栓此行的目的。

丁字街口是杀人的刑场,真是写得鬼气森森。


眼里闪出攫取之光者,盖即用人血馒头来换取他衣袋之银元者也。


鲜红的馒头,蘸的是革命者的热血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却被当作商品来交易。何其冷峻的笔触!

人血馒头当然不能救治小栓的痨病,两个母亲终于在坟地上相遇了。

因为儿子夏瑜是死刑犯,所以夏大妈上坟时羞于被人遇见,可见儿子干的革命事业,连母亲也并不理解。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有时候忍不免呐 喊几声,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所以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

关于《药》的主题,评论家有说是表现亲子之爱的,有说是表现革命者英勇气概的……其实,鲁迅的命意并不在此。

1.下列对文章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第一段写华老栓夜间没有睡着,暗示了身为人父的华老栓一直在等待着什么,描述了为儿子治病不辞辛苦的情状。
B.华老栓想用人血馒头来治好小栓的病,表现了华老栓一家的愚昧与自私,读者也从中看出作者希望提高中国的医疗水平。
C.小说通过“掏了半天”“抖抖地装”“按了两下”等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出华老栓夫妇因生活贫困而小心谨慎。
D.“古囗亭口”暗指秋瑾烈士的牺牲地点“古轩亭口”,“黯淡”二字与华老栓的满怀喜悦形成了反差。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线句子①处开篇描绘极其安静的秋夜,渲染了冷清、凄寂的气氛,烘托了华老栓的心理活动,为后文老栓买药做铺垫。
B.画线句子②处阴冷肃杀的自然景物与老栓的爽快、兴奋、充满希望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华老栓的愚昧,同时也为夏瑜的牺牲渲染了沉寂、冷漠和悲壮的氛围。
C.画线句子③处虚写杀人场面,实写看客的动态。颈项如鸭子的比喻,形象地刻画出这类人的神情,他们没有同情,没有义愤,极具讽刺意味。
D.画线句子④中“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运用交易用语,活化出“黑色的人”贪婪嘴脸;“眼光正像两把刀”形象地写出了他的凶残;“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老栓的懦弱一面。整个画线语句,勾勒出一个凶残、蛮横的刽子手形象。
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参考其它评点,为第⑤处画线部分写一则70字左右的评点。
4.鲁迅曾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试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当时的社会有哪些病态。
类型: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冯至

在人口稀少的地带,我们走入任何一座森林,或是一片草原,总觉得它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人类的历史演变了几千年,它们却在人类以外。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其中可能发生的事迹,不外乎空中的风雨,草里的虫蛇,林中出没的走兽和树间的鸣鸟。我们刚到这里来时,对于这座山林,也是那样感想,绝不会问道:这里也曾有过人烟吗?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

那条石路从距谷口还有四五里远的一个村庄里伸出,向山谷这边引来,先是断断续续,随后就隐隐约约地消失了。它无人修理,无日不在继续着埋没下去。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因为我想,这条石路一定有一个时期宛宛转转地一直伸入谷口,在谷内溪水的两旁,现在只有树木的地带,曾经有过房屋,只有草的山坡上,曾经有过田园。

过了许久,我才知道,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在七十年前,云南省的大部分,经过一场浩劫,有多少村庄城镇在这里衰落了。现在就是一间房屋的地基都寻不到了,只剩下树林、草原、溪水,除却我们的住房外,周围四五里内没有人家,但是每座山,每个幽隐的地方还都留有一个名称。这些名称现在只生存在从四邻村里走来的砍柴、背松毛、放牛牧羊的人们的口里。此外它们却没有什么意义;若有,就是使我们想到有些地方曾经和人生过关系,都隐藏着一小段兴衰的历史吧。

我不能研究这个山村的历史,也不愿用想象来装饰它。它像是一个民族在这世界里消亡了,和它一起消亡的是它所孕育的传说和故事。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

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其次就是鼠麴草。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有谁要认识这小草的意义吗?我愿意指给他看: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麴从杂草中露出头来。这时我正从城里来,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这使我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像是这个少女,抱着自己的朴质,春秋佳日,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后来一个横来的运命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

雨季是山上最热闹的时代,天天早晨我们都醒在一片山歌里。那是些从五六里外趁早上山来采菌子的人。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我们望着对面的山上,人人踏着潮湿,在草丛里,树根处,低头寻找新鲜的菌子。这是一种热闹,人们在其中并不忘却自己,各人盯着各人目前的世界。这景象,在七十年前也不会两样。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的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

秋后,树林显出萧疏。刚过黄昏,野狗便四出寻食,有时远远在山沟里,有时近到墙外,做出种种求群求食的嗥叫的声音。更加上夜夜常起的狂风,好像要把一切都给刮走。这时有如身在荒原,所有精神方面所体验的,物质方面所获得的,都失却了功用。使人想到海上的飓风,寒带的雪潮,自己一点也不能做主。风声稍息,是野狗的嗥声,野狗声音刚过去,松林里又起了涛浪。这风夜中的嗥声对于当时的那个村落,一定也是一种威胁——尤其是对于无眠的老人,夜半惊醒的儿童和抚慰病儿的寡妇。

在比较平静的夜里,野狗的野性似乎也被夜的温柔驯服了不少。代替野狗的是麂子的嘶声。这温良而机警的兽,自然要时时躲避野狗,但是逃不开人的诡计。月色朦胧的夜半,有一二猎夫,会效仿麂子的嘶声,往往登高一呼,麂子便成群地走来。……据说,前些年,在人迹罕到的树丛里还往往有一只鹿出现。不知是这里曾经有过一个繁盛的鹿群,最后只剩下了一只,还是根本是从外边偶然走来而迷失在这里不能回去呢?反正这是近乎传说了。

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1942年,写于昆明。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人类的历史演变了几千年……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能让人感悟到人类历史短暂而大自然永恒。
B.“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一条路”指现实用石块砌成的旧路,“另一条路”指想象历史的路。
C.“这风夜中的嗥声对于当时的那个村落,一定也是一种威胁”,告诫人们面对威胁、恐吓,要不畏惧、不退缩,勇于抗争。
D.“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这句话表明“消逝了的山村”不仅让作者获得心灵的愉悦,而且让他思考生命的本源。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写“路”“小溪”“鼠麴草”“彩菌”等景物,营造出一种充满生命活力和原始野性的山村意境。
B.作者引用诗句“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表明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也增添了文章的诗意韵味。
C.文章以描写为主,同时把议论缀于其中,还不时插入了抒情等方式,看似有些散漫,但不影响整体的表达。
D.文章采用诗化的语言,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对现代文明与现代人生的赞美,读来自然剔透,不觉沉重。
3.“其次就是鼠麴草”这个段落,写出了作者的多重感受,请简要概括。
4.同学们在研习本文时提取出两个关键词:秘密和余韵。请任选一个关键词,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的发言提纲。
类型: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之书

[阿根廷]博尔赫斯

线是由一系列的点组成的;无数的线组成了面;无数的面形成体积;庞大的体积则包括无数体积……不,这些几何学概念绝对不是开始我的故事的最好方式。如今人们讲虚构的故事时总是声明它千真万确;不过我的故事一点不假。

我单身住在贝尔格拉诺街一幢房子的五楼。几个月前的一天傍晚,我听到门上有剥啄声。我开了门,进来的是个陌生人。他身材很高,面目模糊不清。也许是我近视,看得不清楚。他的外表整洁,但透出一股寒酸。

他一身灰色的衣服,手里提着一个灰色的小箱子。乍一见面,我就觉得他是外国人。开头我认为他上了年纪;后来发现并非如此,只是他那斯堪的纳维亚人似的稀疏的、几乎泛白的金黄色头发给了我错误的印象。

我卖《圣经》。他对我说。

我不无卖弄地回说:这间屋子里有好几部英文的《圣经》,包括最早的约翰·威克利夫版。我还有西普里亚诺·德瓦莱拉的西班牙文版,路德的德文版,从文学角度来说,是最差的,还有武尔加塔的拉丁文版。你瞧,我这里不缺《圣经》。

他沉默了片刻,然后搭腔说:我不光卖《圣经》,我可以给你看看另一部圣书,你或许会感兴趣。我是在比卡内尔一带弄到的。

他打开手提箱,把书放在桌上。那是一本八开大小、布面精装的书。显然已有多人翻阅过。我拿起来看看,异乎寻常的重量使我吃惊。书脊上面印的是圣书,下面是孟买

我信手翻开。里面的文字是我不认识的。书页磨损得很旧,印刷粗糙,像《圣经》一样,每页两栏。版面分段,排得很挤。每页上角有阿拉伯数字。页码的排列引起了我注意,比如说,逢双的一页印的是40514,接下去却是999。我翻过那一页,背面的页码有八位数。像字典一样,还有插画:一个钢笔绘制的铁锚,笔法笨拙,仿佛小孩画的。

那时候,陌生人对我说:仔细瞧瞧。以后再也看不到了。声调很平和,但话说得很绝。

我记住地方,合上书。随即又打开。尽管一页页地翻阅,铁锚图案却再也找不到了。我为了掩饰惶惑,问道:是不是《圣经》的某种印度斯坦文字的版本?

不是的,他答道。

然后,他像是向我透露一个秘密似的压低声音说:我是在平原上一个村子里用几个卢比和一部《圣经》换来的。书的主人不识字。我想他把圣书当做护身符。他属于最下层的种姓,谁踩着他的影子都认为是晦气。他告诉我,他那本书叫沙之书,因为那本书像沙一样,无始无终。

他让我找找第一页。

我把左手按在封面上,大拇指几乎贴着食指去揭书页。白费劲:封面和手之间总是有好几页,仿佛是从书里冒出来的。

现在再找找最后一页。

我照样失败,我目瞪口呆,说话的声音都变得不像是自己的:这不可能。

那个《圣经》推销员还是低声说:不可能,但事实如此。这本书的页码是无穷尽的。没有首页,也没有末页。我不明白为什么要用这种荒诞的编码办法。也许是想说明一个无穷大的系列允许任何数项的出现。

我和他谈话时,继续翻弄那本无限的书。我假装兴趣不大,问他说:你打算把这本怪书卖给不列颠博物馆吗?

不,我卖给你。他说着,开了一个高价。

我老实告诉他,我付不起这笔钱。想了几分钟之后,我有了办法。

我提议交换,我对他说。你用几个卢比和一部《圣经》换来这本书;我现在把我刚领到的退休金和花体字的威克利夫版《圣经》和你交换。这部《圣经》是我家祖传。

“好吧,就这么定了。他对我说。

使我惊奇的是他不讨价还价。后来我才明白,他进我家门的时候就决心把书卖掉。他接过钱,数也不数就收了起来。

那人离去时已是夜晚。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他,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

我上了床,但是没有入睡。凌晨三四点,我开了灯,找出那本怪书翻看。其中一页印有一个面具。角上有个数字,现在记不清是多少,反正大到九次幂。

我从不向任何人出示这件宝贝。随着占有它的幸福感而来的是怕它被偷掉,然后又担心它并不真正无限。我本来生性孤僻,这两层忧虑更使我反常。我有少数几个朋友,现在不往来了。我成了那本书的俘虏,几乎不再上街。我用一面放大镜检查磨损的书脊和封面,排除了伪造的可能性。我发现每隔两千页有一帧小插画。我用一本有字母索引的记事簿把它们临摹下来。簿子不久就用完了。插画没有一张重复。晚上,我多半失眠,偶尔入睡就梦见那本书。

夏季已近尾声,我领悟到那本书是个可怕的怪物。我把自己也设想成一个怪物:睁着铜铃大眼盯着它,伸出带爪的十指拨弄它,但是无济于事。我觉得它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是一件诋毁和败坏现实的下流东西。

我想把它付之一炬,但怕一本无限的书烧起来也无休无止,使整个地球乌烟瘴气。我想起有人写过这么一句话: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的地点是树林。我退休之前在藏书有九十万册的国立图书馆任职,我知道门厅右边有一道弧形的梯级通向地下室,地下室里存放报纸和地图。我趁工作人员不注意的时候,把那本沙之书偷偷地放在一个阴暗的搁架上。我竭力不去记住搁架的哪一层,离门口有多远。

我觉得心里稍稍踏实一点,以后我连图书馆所在的墨西哥街都不想去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其中最高潮部分是“沙之书”使我备受折磨,烦恼不堪。
B.小说最出人意料的情节有两处:一是“沙之书”逐渐显现的奇妙特性,一是“我”将“沙之书”藏在了图书馆。
C.“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地方是一片树林”一句话的含义是:个体因为无限的同类得以永存,也因此而容易被忽略。
D.小说结尾通过“我”将“沙之书”藏起来的举动,表现了人类在面对无限的事物时从无所适从到冷静应对的心理。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展开叙述,情节荒诞离奇而又引人入胜,与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风格相近。
B.小说前面介绍许多《圣经》的版本,为下文用《圣经》换取“沙之书”作了铺垫,前后照应合理。
C.“他不讨价还价”“决心把书卖掉”“数也不数就收了起来”设立了悬念,为下文我得到书以后的感受和做法埋下了伏笔。
D.小说采用象征手法,以一本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无限延展且有无限可能的书,折射出了现实世界的无限性和复杂性。
3.小说中“我”对“沙之书”的情感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
4.作家博尔赫斯将荒诞的内容写得煞有其事,像真的一样。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达到“真实”效果的。
类型: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色的阿尔泰

红柯

兵团政委张仲翰点名要营长去阿尔泰。营长和几个专家提前走。专家里头有搞测绘的,有搞土壤的,他们坐一辆美式吉普,晃荡了三天,第四天到达阿尔泰。

那正是1958年的秋天,中亚细亚大草原和那座贵族气质的群山出现在他们面前。那座山跟任何山都不一样,它是从北亚大草原到中亚大草原中间慢慢隆起来的,牧草从远处来,从四面八方来。来到阿尔泰,牧草就高起来,来到阿尔泰,草原花就自然地排列组合成图案向高处蔓延。就这样从牧草和花的海洋里伸展出灰蓝色的岩石,那些石头跟天空连在一起,坡度平缓,畜群会不自觉地吃草吃到天上。人却望而止步。阿尔泰静悄悄的,平缓而灰蓝的山体让人满目生辉,让人脖子伸长,胸腔和血液里升腾起一团雾气。营长小声说:“我的灵魂飘出来啦。”

1958年的阿尔泰,跟个小集镇差不多。营长很容易走出大街,走进山野。有时一整天不回来。专署的人提醒他:山里有土匪。

专署的人喜欢营长,他们给营长一匹马。

营长骑上马就不想在街上呆,他一直跑到山外,在平坦的原野上调转马头,马和他都伸长脖子望着阿尔泰山。枪响他没听见,他以为是鸟叫,马也没听见。土匪冲到跟前,马刀在阳光里一闪,顺势一拉,营长分为两半从马的两侧落地。营长的枪在枪套里叭响一下,土匪胯下的马狂奔起来,子弹打中了匪徒的脑袋,土匪挂在马镫上。滑过去的地方牧草闪出一道灰绿的波光,马刀把许多牧草划断了。

另一个土匪拦住狂奔的马,把伙伴解下来。看着伙伴已失去意识的脸,他很生气,他手里提着美式轻机枪,里边全是达姆开花弹,他偏腿儿上马,奔上斜坡,撕一棵摇晃的芦苇,嚼一口,哒哒哒一个点射,营长和马跳起来。机枪大叫,达姆弹惊慌失措往外蹿。营长带着满身黑黑的弹洞冲过来,机枪噎住了,达姆弹缩在弹夹里死活不出来,土匪狠扣扳机也不顶用,营长一把夺过机枪,营长说:“是马克南给你的吧?”

营长从土匪手里夺过枪说:“兄弟,牧鞭和坎土镘比这玩艺儿好哇。”土匪的脸一下红了,红了脸的汉人就不再是土匪了,他打马走了,去找他的羊群和鞭子。

营长挨了许多枪子儿,达姆弹炸不开,达姆弹跟死面疙瘩一样淤在他身上弄得他很难受。马也在流血,血顺着腿往下流,水一样踏踏响,一下把马冲垮了。马倒在地上,脑袋高高扬起来,像在泅渡滔滔的血液之河,马眼睛闪射灰蓝色的光芒。营长不忍地蒙住马的双眼,顶着马脑门放了一枪,那片灿烂的灰蓝色光芒就消失了。

营长摇摇晃晃往前奔走,他的血不断往下淌,他奔到洼地的桦树林里。那里有顶蒙古包,营长受伤的样子把蒙古族老妈妈吓了一跳,营长说:“老妈妈快止住我的血。”老妈妈用香灰堵都堵不住,老妈妈哭了:“孩子,佛爷也救不了你啦。”老妈妈拔出蒙古刀揭桦树皮,很新鲜的桦树皮冰凉冰凉,裹在枪眼上,营长硬邦邦跟一棵树一样。老妈妈把他搬进蒙古包。

营长说:“我的血快流光了,我身上全是洞,我这样子怎么活呀?”

老妈妈说:“流掉的血会回来,洞会发芽长肉。”

……

十天后,蒙古老妈妈叫起来:“肉长出来啦,跟春天的草一样。”肉猛猛地长,血猛猛地流,营长一下子坐起来。老妈妈喊:“你的命回来了,你的命跟海子里的红鱼一样跳起来啦。”

营长是跳着站起来的。

在他虚弱的日子里,老妈妈不停地用马奶喂他。他喝了好多好多马奶,他还能闻到自己身上的奶香。营长不好意思了,他感到自己像个婴儿。老妈妈太高兴了,她喂活了一条命。她说:“我们蒙古人就是在一天里从婴儿长成大小伙子的,我们刚开始弱得跟草一样,我们的成吉思汗弱得连一丁点儿好肉都没有,谁能把命存在骨头架里,成吉思汗就让蒙古人的命从他男子汉的骨头缝儿里挣出来,蒙古就是这样从柔弱的草猛长成鹰。”

营长长了一身好筋肉,桦树皮揭不掉啦。他的脸上身上留着树皮上的疤。老妈妈说:“你可以活到二百岁,你有树的寿命,你还会有树那样的根,能扎在群山和草原的任何地方。”

营长说:“我扎在荒原上。”

“那你要吃好多苦。”

“我愿意吃那么多苦,我可以把整个荒漠吃下去。”

“那你就会成为绿洲。”

“我就是一片绿洲。”

专署的同志在草原上找到营长的马,马早断气了。专署的人认定营长让土匪杀害了。

张仲翰将军带着基建处长、灌溉管理处长一大帮人到阿尔泰。规划组建建设兵团第十个农业师。营长从旷野深处走出来,大家看到的是一个树人,一个白桦人。将军还是认出了他的部下,营长向首长敬礼,营长的手发出树叶的哗哗声。

将军说:“我已经听到绿色家园的声音了。”营长说:“给我们的家园起个名吧。”

他们呆的那个地方是当年成吉思汗的点将台,叫多尔布尔津,是个很荒凉的地方。张仲翰注定要成为建设兵团最有诗意的将军,将军绿色的大手一挥:“这里是我们兵团人最北的家,就叫北屯吧。”

(有删改)

【注】:①张仲翰,新疆军区副政委、新疆自治区党委常委、中央农垦部副部长,为建设新疆,保卫祖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②马克南,外国特工,新疆和平解放后,留下执行销毁密码设备工作,同时策划了新疆尧乐博斯和乌斯满匪帮叛乱。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兵团政委”“美式轻机枪”“阿尔泰”的出现,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暗示了建国初期新疆错综复杂的形势。
B.“草”除了指真实的牧草,比喻新生肌肉与力量,还象征了一开始弱小的蒙古人,意蕴丰富,呼应了“绿色家园”的主题。
C.“从婴儿长成大小伙子”既承接上文营长婴儿般的“新生”,又指蒙古人由弱到强,还指“兵团”的从无到有、发展壮大。
D.文中张仲瀚因具有文才和魄力而被认为一定会成为“兵团最有诗意的将军”,小说也因他和马克南的出现而增添了历史感。
2.关于文中营长与土匪对战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分为两半从马的两侧落地”“带着满身弹洞冲过来”等情节魔幻怪诞,分别表现了营长的身手不凡和英勇无畏。
B.“红了脸的汉人就不再是土匪了”,表现了土匪当时羞愧难当以及决心改过自新的心理,赞扬了汉人的知耻明理。
C.“机枪大叫”与“达姆弹惊慌失措往外蹿”,运用了拟人手法,既突显了土匪的凶狠,又暗示了剿匪工作的艰难。
D.牧草与马都散发出色彩与光芒,它们生命消逝后光芒也随之消失,在作者笔下阿尔泰万物有灵,洋溢着生命的光辉。
3.本文结尾划横线处写到“大家看到的是一个树人,一个白桦人”,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本文因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浪漫色彩”体现在哪些方面?
类型: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晓风杨柳

唐弢

柳枝弯弯地划着东方正在发白的天空,像是无数灰白的眼睛,在黑夜里张望着,俯临着。

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一点儿也没有睡好,这时才觉得有点朦胧,然而也给那跷石板的声音惊醒了。他睁开眼,向纸糊窗外望出去,天还没有亮。夜来想过的事情,又来打搅他,他索性从床上缓缓地竖起上身,但还没有能够竖直的时候,便是一阵咳嗽,喘了些时,才把身子坐正了,披上了上衣。

“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纸糊窗的破洞里吹进一阵初秋的凉风。渊明打了个呵欠,脑子昏昏沉沉的,他从被窝洞里伸出手来,在靠床的书桌抽屉里,摸出一本书。渊明摸出打火石,猛地记起了灯盏盘里已经没有了菜油。他合上书,闭着眼睛。这本书是慧远亲自抄来送他的,抄得非常整齐、洁净,正和慧远的为人一样,可是现在,这个善良高洁、一世清修的和尚早已从尘世超脱,涅槃了,只有那些争名夺利的东西不会死,做到了相国,封了王,还想……

隔壁传来一阵鼾声。

还想……那个浓眉毛,阔下巴,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渊明记忆里浮了上来。他恍然记起二十年前,在镇北将军的帐幕里,和这个黑而且丑的面孔是同事,这个人非常会说话,会钻营,成天和这个那个忙着什么,从来不见他发过火。他能喝几杯酒,和自己倒还相得。虽然听说他颇有异志,终以为未必是事实。三年前他收复关中,朝廷很有中兴的气象,自己高兴得很,本想北上游历一转,谁知……

“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

陶渊明在院子里来回踱步。

他垂着头,显得非常颓唐,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风吹动宅边的柳树,时时落下一瓣两瓣枯叶来。

渊明的脚尖触着枯叶,低头沉思。

猛的。

“刘寄奴不会已经做皇帝了吧?”他一面问,一面回过头来,这才发现身边并没有人。

“阿舒!”

廊屋里走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来,瘦长个子,被太阳炙黑了的脸孔,带着幽郁的表情。他垂着手,很恭敬地问:

“爹有什么吩咐?”

渊明望了他一眼。有什么吩咐呢?他挖空肚皮想了一回,觉得也实在没有什么话要说。挥了挥手说:

“没有什么。”

院子里依旧是一片静。

阿舒站了会儿,就回转身,仍旧向着廊屋里走去。可渊明又叫住他。

“早稻每亩能收多少,计算了没有?”

“还有十几箩潮谷没有扬晒,依眼前估计,大约有三袋零。”

渊明不作声,阿舒接着说:

“去年半粒都没有哩,年成的确还不错!”

饥饿的回忆带来感伤的情调,在阿舒的声音里跳动,他忘不了一年来艰苦的挣扎,

“乐天安贫”的庭训,再也不能弥补他心上的罅隙——被穷困灰暗的生活所蛀蚀的罅隙。

“高粱和糯米怎么样?”

“都很好!”阿舒回答说,“高粱生得很多,珍珠米也不坏,糯稻的梗子已经没上膝盖。”

酒香从渊明的脑子里一直转到鼻子里来,他咽了口唾沫,一丝寂寞的微笑浮上面部。

“年成的确还不错,只是……”阿舒喃喃地自语着。

“什么?”

“只是,听说又要加粮税。”

“加粮税,谁说的?可是京城里有什么消息来?”

“大概是京城里有消息吧,镇上的人们都这么说,加二成!”

“他们还说些什么?”渊明的面上充满疑怪和忧虑,唾沫溅在花白的胡髭上,在太阳下亮晶晶地发着光,他要知道京城里还有什么消息传了来。

“大清早碰见阿仲从镇上回来,他就告诉我这一句。”

沉默笼罩了陶渊明,笼罩了整个院子,整个世界。初秋的中午静得像盛夏。“变了!变了!县里出了告示啦!”阿宣满头大汗地跑了进来,喘息着说。

“什么?”大家合口问。

“唉!”阿宣学着渊明的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接着说,“县里出了告示,说是宋王登了大宝,大赦天下。现在得叫作大宋永初元年七月了。是永久的永,起初的初。”

已经交了亥时了,陶宅里还没有熄灯。渊明坐在床沿上,疲乏而又幽郁,眼睛深深地陷了进去。身边放着一只竹箧,他好像在整理什么,脸色是那么枯黄,刻板,仿佛病酒的样子,使人看不出一点活气来。

窗外的月光晶莹地照着,院子里像是洒了水。阿雍和阿通走进来,后面跟着阿舒和阿宣。

“我们现在都是遗民了。”过了一会儿,渊明放下手里的诗稿,叹气说。

“怎样啦,遗民?我们不再照旧活下去了吗?”阿通问。

“活是总得活下去的。”阿雍参加了意见。

“不过,”渊明说,声音似乎有点嘶哑,“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轻……唉!唉!”

“亡了国,我们不食宋粟,我们到南山采薇去,大家做伯夷,做叔齐。”阿端跑进来说。

“唉!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阿通批评。

“我们要淡泊,要清静无为,不要去管这些俗事,我们得学老聃。”这回是阿雍的意见。

“唉!你的还要像。”阿宣说,“不过,顶好是去请和尚拜几天忏,或者来一个什么法会,祈祷祈祷,救救国家。”

“不要胡说。”渊明厉声喝道。

阿宣吃了一惊。

“年轻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渊明解释着。

“留名声的事情,”阿宣说,“得让大哥去干,我不该抢先。兄弟要友爱,谦让,爹说过的。”

“但是,”阿舒嗫嚅着,“我的身体不行,不及二弟结实。近来还有点神经衰弱。”

“唉!你们都去睡觉吧!”渊明说。

大家一哄而散以后,房间里又开始沉寂了。灯光更加暗下去,蚊虫唱着歌,蝎子偷偷地爬出来,在泥壁上布好阱。

渊明搔着脚趾,默默地,兀自生着气。他觉得人类是没有理智,没有情感,蠢过于一切生物的东西。他悲愤,愧悔。那个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他的眼前晃动,摇摆,再也驱不走。忽然变成了青面獠牙,伸出鸡爪似的两手,把他的儿子一个个抓去了,他们柔弱得像羔羊,一点儿也没有反抗。渊明感到一阵内疚。他定定神,在案头坐下了,摊开诗稿,心里一片乱麻。

但终于动起笔来,这一晚,他写了不少诗。写了《述酒》,写了《咏荆轲》,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不曾停笔,呵欠已经打了几十回,然而他想:“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

杨柳枝叶里萧萧地吹起了一阵晓风。

一九三六年五月二日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灯盏盘里已经没有了菜油”“他……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等语句反映了陶渊明饱受清贫之苦的生存状况。
B.在阿舒和陶渊明在院子里的对话中,阿舒关注着自我生存,他对田地的收成了如指掌,而陶渊明不仅关注这些,还关心着国家的命运。
C.“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轻……唉!唉!”写出了陶渊明对当年“辞官”行为的愧悔和现在的无奈。
D.“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你的还要像”,陶渊明的孩子们互指对方像父亲,表明他们深受父亲的影响,以父亲为榜样,在言行中模仿父亲。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两次出现,直接表达了陶渊明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为后文写刘寄奴篡位作了铺垫。
B.文章通过陶渊明对“二十年前”的刘寄奴的回忆,交代了刘寄奴能说会道、善解人意、热衷交际的性格特点。
C.“蚊虫唱着歌,蝎子偷偷地爬出来,在泥壁上布好阱”,这一环境描写衬托了陶渊明此时的愤懑和悲伤的情绪。
D.文章以晓风杨柳之景开篇、结篇,开篇以“划”字写柳条摇曳的动景,暗写晓风吹拂,结尾以“萧萧”一词描摹了柳条随风摇动的声音。
3.小说用了较多的笔墨写陶渊明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4.《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陶渊明表现出了强烈的归隐意愿,而本文中陶渊明却关心着国家命运,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所学及本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类型: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阿吾斯奇

董夏青青

云霭封锁了雪峰之间偶尔显露的天际远景。阴冷彻骨的北风越刮越大。靶场上掀起少尘,落到正在一座墓地上挥动铁锨、铁铲的几个人身上。

来靶场之前教导员跟他讲,上世纪七十年代连队骑乘巡逻,一个战士的马在山口甬道的雪崩中受惊。被甩下马背的战士一只脚被马铨挂住,拖行近一公里才挣脱,事后昏迷不醒,等不及送下山医治人就没了。拾捡骨骸装箱时,烈士的弟弟跪倒在地,放声恸哭……

回到连队,通讯员热了饭菜端上桌。

“营长,来。”教导员冲他扬了下下巴。

“您是这儿的营长?“烈士的弟弟问。

“忘了介绍。”教导员说,“这是南疆军区来指导工作的殷营长,他弟弟是咱们连队的三班长。”

“那这正好能跟兄弟见面了。”烈士的弟弟说。

“三班长现在正在总医院住院……休养好了就回来。”教导员说。

“生病了?”烈士的弟弟问。

他拿起盘子里教导员掰剩下的半块馍,没作声。

这两年不知说过多少回要来阿吾斯奇,可想不到有一天在这儿了,会是帮小弟收拾放在连队的被褥衣物和储藏室的行李,然后带走。

去年阿吾斯奇的雪下得早、下得多。连队烧锅炉,攒的煤渣子多了没地方放,拖拉机上山运煤渣的时候没油了,驾驶员给连队打电话,说车没油了,让人快给送来。小弟一听就拿上一桶油,开着辆皮卡去给拖拉机送。路上,小弟将皮卡车停在窄道边,跑下去找拖拉机。送完油顶着风雪往回跑时,对面驶来一辆扛粮食的大半挂车,司机没刹住,车头把皮卡车推出去十几术远,小弟当时就站在车斗后边,被撞进砌在路边的雪堆里埋住了。   

小弟还活着,至少将来睁开眼是躺在一张干干净净的病床上。

他端起热水瓶冲了杯茶,起身拉上窗帘。这时屋门被推开,教导员走进来。

“我跟指导员说了,下午你跟他们一块去巡逻。到界碑看看,你弟去年刚带人上去描的字。”教导员说。

他点点头。

坐在勇士车的副驾驶上向外看,而前灰暗、阴沉的天空,已经被清澈明亮、瞬息万变的光芒冲破,无垠无底的草野上闪耀着星星点点。

“快看,殷营长!”一个战士抱着枪站起来,头盔撞到车窗上。

他顺着战士手指的方向,看见几匹棕黑色的马伫立在山坡上。

“那是我们班长养的马!”旁边的战士摇下车窗玻璃,头伸向窗外朝着那几匹马吹口哨。“那他跟你们说过,他去俄罗斯给普京表演吗?”他苦笑道。

“班长和我说过!”二条兵大喊,“班长去看了克里姆林宫,然后走总统办公室的特殊通道去的红场。”

小弟被送进少林寺那年,他正在高三复读。二00九年,小弟在给他的一封信中说,少林寺受邀参加第一届俄罗斯国际军乐节,普京总统亲自接见了他们。信的后半部分,小弟提到身边很多师兄弟已开始寻求未来更好的出路。小弟说,他有两条路可选,一是大师兄推荐他去曼哈顿的华人街当私人武术教练;另一份工作,是和同班一个德国同学回他在巴伐利亚的老家支教。信的末尾小弟问他,到底是选美元还是欧元。

他那会儿已在南疆部队当班长,深夜趴在锅炉房的地上给小弟回信。信中写到童年时奶奶家的老屋,晚上到处是老鼠的叫声,夏天雨水大,室内的积水没到脚脖。哥俩每天吃的面饼磨嗓子,印象中最好的一顿饭是猪油酱油热水泡煎饼。奶奶家有两只羊,每天奶奶都背着筐出去打草。

他在信里拉杂说了两页纸才切入正题。他说,希望小弟参军,为家庭争得荣誉。

信寄出后的第三个月,小弟入伍进疆。先在团里的步兵营待了几年,后被调往阿吾斯奇。

二十八号界碑与哈萨克斯坦的边防哨楼毗邻。车开不进去,人走进去稍不小心也会摔倒。走过一截铺着碎石子的土路快进草滩时,指导员招呼大伙停下,各自栓查裤腿和袖口是否扎紧。指导员向他解释,草丛里有一种叫草瘪子的虫,专把脑袋钻进人的肉里吸血。

“报告营长,上回班长带我们来给界碑描红,被草瘪子咬了。”

见他没反应,二条兵沉下脸,正了正头盔。

“营长,我亲眼看见的,班长小腿那一块都烂了。”“正常。”他说,“他身上有各种各样的伤。”

“班长说他在少林寺的时候没有买保险,有病就自己治。”

太阳当空,界碑上新描的红色字眼看起来醒目极了。他站在界碑前向四周远望,阳光在光滑舒缓的大地上流泻。

招待室旁的图书室敞着门,屋里有灯。他经过时,看军医正坐在长条桌前翻书。见他走进来,军医起身摘下老花镜向他打招呼:“三班长有一回给我说你要他多看书,我就推荐了曾国藩的传记和家书,还有苏东坡的传记。曾国藩和他的兄弟连心,仗打得好。苏东坡和他的弟弟苏辙,两个人同朝做官,官做得明白,文章也写得好。”

他回到招待室时已响过熄灯号。外头下雪了。广大空旷的天地间,每一片雪花都标示出风的力道和方向,在窗外,在他眼前连缀而下,蕴藏着沉甸甸的寒光。

那晚在阿吾斯奇的图书室,军医从书柜里拿出一幅字赠他。他接过字在桌上展开。写的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选自《人民文学》2019年第8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烈士的弟弟的询问,营长拿起盘子里的半块馍,却没有回答,是因为他对弟弟的受伤感到十分心痛。
B.小弟曾经在少林寺习武,有不错的就业选择,但他还是咨询哥哥的意见,体现了他对哥哥的敬佩和信赖。
C.营长在写给弟弟的信中提到童年生活条件艰苦,是想引起弟弟的责任感,让弟弟为改变家庭现状去参军。
D.军医向三班长推荐有关曾国藩和苏东坡书,是希望他提升文化素养,同时也是启示他要和哥哥兄弟齐心。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突出了边境生存条件的恶劣,营造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
B.小说多次提到的“界碑”,象征国家主权,标志边疆军人戍边卫国的崇高使命。
C.小说以军医给营长的赠字为结尾,戛然而止,富有深意,使小说主题更加多元。
D.小说语言平静克制,尽管故事具有悲剧色彩,但冷静客观的叙述中却不乏温情。
3.小弟在小说中并未出场,但其形象十分生动,请结合文本分析小弟的形象特点。
4.作家卢一萍说:“董夏青青几乎每一篇(小说)都有不同的视角,她总能找到故事中的高光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类型: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