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的上游,而古典文学的载体——文言文,是根底,是骨架。不读文言文,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包括文学,我们很难吸收,很难理解。先秦时代是中国文言文形成并逐渐成型的重要时期。那个时代的文言文虽然离所谓今古文还较有距离,但已经为后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汉代华丽的赋体、魏晋风骨、唐诗宋词做了铺垫。应该说,从先秦开始,中华绚烂的文化便和文言文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所以说,不熟读古文,就不会见识到中文能美到什么程度,也不会领悟古人的造诣能抵达怎样的深度和高度。学习古文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人格修养。文以载道,经典古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背诵和学习这些经典古文,对我们的眼界、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大有帮助。

有很多人对学习古诗文有误解,认为学了这些诗文也不能吃,也不能喝,甚至想到是不是还要回到古代那样的生活。我必须告诉各位,其实这是一种功利思想在作怪。当然,读了古诗文,的确可能不能马上看到什么成效,获得什么收益。但是,学习古诗文一个最大的好处在于能涵养一个人的心性并为之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而最重要的是,这样一种文化熏陶正是我们作为一个现代人与自己的先人进行对话的基本途径。现代著名文史学家顾随先生曾经说过:学古诗文的目的是为了做一个现代人。一个人学习了古诗文,能够爱生活、有情趣、平等待人、学会宽容,而且可以获得阅读体验和精神感悟,这无疑是最大的收获。一个现代中国人,没有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从严格意义上讲,尤其从文化意义上来说,不能算作一个真正的现代人。

(摘编自张胜强《古诗文学习的现代意义》)

材料二:

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当人们吃饱穿暖,自然就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古典诗词以短小的形态、精准的表达、高度的思想性、动情的内涵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最近,抖音发布的《古诗词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古诗词短视频在抖音上累计播放量达178亿,同比增长168%。无独有偶,来自图书销售市场的数据显示,近几年古诗词图书销量猛增。这些充分说明,在精神文化产品极度丰富的今天,古诗词依旧热度不减。

古诗词中,唐诗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体裁之一。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人们依然能在唐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找到与古人强烈共鸣的情感瞬间。那些经过时间洗礼的经典诗句,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之所以大家喜欢唐诗,一方面是因为诗歌本身的节奏韵律十分便于朗诵记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唐诗兴盛的时代极具魅力。历史上的唐朝,风气开放、兼收并蓄,出现了许多英雄和天才人物,涌现出大量诗人、艺术家。现存的5万多首唐诗,基本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再加上高超的艺术水准、高深的思想境界,因此唐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领域最为璀璨的明珠,让后来历代人充满敬仰。也因此,有一种说法认为,唐诗是中国人情感的最大公约数

今天我们如何阅读古诗词?以唐诗为例,许多经典篇目都是诗人在困境中的有感而发,今天我们回顾这些诗句时,不仅要读出诗人们曾经遭遇的困难和挫折,更要读出他们展现的乐观心态。比如,《行路难》,李白在诗中感慨将登太行雪满山,欲渡黄河冰塞川,显示出他对前途困难的清醒认识。面对艰难险阻,诗仙李白也会有迷茫,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种豪迈自信之力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我们的诗人没有回避人生面对的困难、遇到的阻力,但是最终释放出来的是希望、理想和前景。当然,这并不是说大家一读古诗词就能百病皆消。只是希望大家遇到困难时,能够学习诗人的自信、乐观:我遇到了困难,我承认这个困难,我也敢于面对这个困难,并最终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诗里有悲伤、有泪水、有痛苦,还有挫折和烦恼,但最终传递给人们的是希望,是未来,是阳光,这也是许多古诗词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

总之,人们对于古诗词的热爱,就在于它能够变成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当你读一首绝句或者律诗时,文字背后的诗意、韵律也被深深印入脑海,使我们看月不仅是月,还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之情;看水也不仅是水,还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情。时代在发展,但古诗词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仍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滋养着我们的精神。我想这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摘编自康震《古诗词在今天为何热度依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古文即能见识到中文的美,也能领悟古人造诣的深度和高度,还能提高一个人的人格修养。
B.功利思想造成很多人对学习古诗文有误解,然而学习古诗文能涵养一个人的心性并为之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
C.阅读古人面对困境之作,不是为了体会其遭遇的困难和挫折,而是要学习其展现出来的自信、乐观的心态。
D.中国古典诗词之所以热度不减,是因为它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和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为当代人提供精神动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古诗文(词)在当今社会的作用,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材料一中引用顾随先生的观点,意在分析人们对学习古诗文产生误解的原因。
C.现存的唐诗,基本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这是唐诗受人敬仰的原因之一。
D.唐诗以其特点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的追求,人们能在唐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找到与古人强烈共鸣的情感瞬间。
3.下列选项,与材料一观点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A.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请简述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文中引用著名文史学家顾随先生的话,“学古诗文的目的是为了做一个现代人”,请结合材料一谈谈学习古诗文对一个现代人的意义。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读书要用“巧力”,读得巧,读得实,读得深,懂得取舍,注重思考。——习近平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尤其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

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如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在这个“入”和“出”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虚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要能“入”,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把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

(摘编自黄振萍《传统中国的读书方法与意义》)

材料二:

站在今天回望,不论是“泛观博取”还是“熟读精思”,都是我国阅读史的重要思想遗产和方法遗产。中国古代文人的阅读范围,重心在读《诗》《书》等经典、诸子及史籍,由于其内容深湛,当然需要仔细揣摩。但对于浩如烟海的集部著作,泛观才能博取,也是应有之义。近代以来,随着纸质媒介的普及,阅读的内容大大扩展了。我国近现代有不少专门论及读书法的著作,这些著作虽然也多是谈论如何治学或如何阅读整本书,但其中也有不少著作明确提出了具体的阅读方法,比如陈莘《读书法》提出了精读、粗读、熟读,文经纬《读书方法》提出了朗读、粗读,徐应昶和赵源景的《读书法》提出了精读、略读、做读书笔记。

晚清至1949年期间关于阅读方法的著述,较有代表性的是马雪瑞的《读书法》。该书中的“读书”是指狭义的阅读书籍,不再是泛指“治学”,作者所说的“读书方法”即“阅读方法”,包括短篇文章的阅读,也包括整本书籍的阅读。作者认为读书的方法(即阅读方法)有“精读”和“阅读”两种,这两种方法是对我国古代“熟读精思”和“泛观博取”两种方法的继承发扬,但作者没有像朱熹一样将两种方法对立起来,而认为“精读和阅读,是读书方法的两个方式,须双方兼顾,不能偏废的”。“精读着重认识文字,在这个认识文字的范围中,包含正确的读音,确切的解释,字的写法、源流和它代表的种种观念”,“阅读但求明白大意和作法罢了”。可见,这里的“阅读”实际上就是前文所说的“泛读”,其目的在于求“博”。值得注意的是,马雪瑞提出,不同长短的阅读材料应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这是值得肯定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摘编自靳彤《中国文人阅读方法的演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一样为了获取新的知识,还为了“存心复性”“学以成人”“经世致用”。
B.南宋人陈善提出的“出入法”包含体会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扩充自己狭隘的生命体验,用之于天下国家这一过程。
C.中国古代文人的阅读范围,重心在读《诗》《书》等经典、诸子及史籍等,由于其内容深湛,当然需要仔细揣摩、精思。
D.马雪瑞认为读书就是阅读书籍,不能包含“治学”,所说“读书方法”即“阅读方法”,包括短篇文章和整本书籍的阅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读书只是为了获取新知识,这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存在方式相背离。
B.材料一中南宋人陈善提出的“出入法”与材料二陈莘《读书法》中的观点一致,强调要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读书。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朱熹”的论据,目的是更好地论证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但采用的论证方法迥异。
D.材料一、二中的读书方法和观点,在现代社会的信息化背景下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有利于阅读素养的提升。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在材料二中进行论述的一项是(       
A.不求甚解B.胸有成竹C.三月不知肉味D.汗牛充栋
4.结合材料一,请简要分析怎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5.在材料一、二中提到多种读书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适合帮助自己阅读《乡土中国》?结合《乡土中国》的具体内容作简要说明。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瑞典学院将202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挪威剧作家约恩·福瑟,以表彰他“创新的戏剧和散文,为不可言说的事情发声”。这也是继2005年的哈罗德·品特之后,再次由剧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此,有人认为戏剧在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没有太大的价值,诺贝尔文学奖自然也没必要关注剧作家。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增加了戏剧体裁的课文,其中必修下册教材的第二单元为戏剧专题,选取了三部经典悲剧作品——《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单元导语的第一段内容是:“对他人的不幸抱有同情,心怀悲悯;鄙弃丑恶,追求正义,坚守良知:这些都是人类应该具有的品格。”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并结合教材中的相关篇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和吴尉子似

辛弃疾

我见君来,顿觉吾庐,溪山美哉。怅平生肝胆,都成楚越,只今胶漆,谁是陈雷。搔首踟蹰,爱而不见,要得诗来渴望梅。还知否,快清风入手,日看千回。

直须抖擞尘埃。人怪我柴门今始开。向松间乍可,从他喝道:庭中且莫,踏破苍苔。岂有文章,谩劳车马,待唤青刍白饭来。君非我,任功名意气,莫恁徘徊。


【注】①作于庆元五年(1199)前后,时稼轩罢居铅山瓢泉。吴子似,时任铅山县尉,有史才,并善诗,与稼轩交往颇密,常相互唱和。②肝胆、楚越:语出《庄子·德充符》:“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③胶漆、陈雷:据《后汉书·独行列传》陈重、雷义两人交谊甚厚,每当官府举荐时,他们都互相推让而不应命。④岂有文章,谩劳车马:化用杜甫《宾至》诗句:“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漫劳:劳驾您。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见君来”三句写友人的到来让词人顿觉茅屋生光,山水增辉,可见词人欣喜之情。
B.“怅平生肝胆”四句连用典故,既写词人与知交疏远的怅然,又写与吴子似的友谊之坚。
C.“要得诗来渴望梅”一句写词人想以友人之诗聊解相思之情,表达词人盼诗之心切。
D.结尾三句是激励之语,词人认为友人不像他那般已看淡功名,希望朋友不要再犹豫彷徨。
2.全词多处化用《诗经》及杜甫的诗句来表情达意,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出了自己在双腿残疾之后的沮丧,失落,难过。那时的他,看到的,想到的,思到的,都只有自己的苦。在他母亲去世之后,他才明白母亲当时承受的苦要加倍于他,也只有在此时,他才看到了,想到了,思到了母亲的不易。看自己时,他想到的是自己要不要活;看母亲时,他想到母亲的艰难,坚韧,明白要好好地活。从看自己看母亲产生的结果差别竟然如此之大。

结合材料的含意,请谈谈你对“看自己”“看他人”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莫言春色无人赏,野菜花开蝶也来是宋代著名诗人饶节的名句。诗句的意思是说,不要认为山野里春天的美景无人欣赏,野菜花开,也会吸引蝴蝶前来舞动。诗歌不仅仅描绘了一种自然美景,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请你根据自己阅读诗歌时的理解和思考,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羌笛是一种源于古羌人的民族民间乐器,传说是秦汉之际游牧在西北高原的羌人所发明,故名羌笛,传入中原后,形制经过了改变。从南朝至唐宋的诗词中,经常能见到它的身影。羌笛既是唐诗中最常出现的意象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文化符号。

《说文解字》对字的解释中有笛,七孔箭也。从竹,由声。羌笛三孔之描述。应劭《风俗通义》引《乐记》云:笛者,涤也,所以荡涤邪秽,纳之于雅正也。长二尺四寸,七孔。其后又有羌笛,马融笛赋曰:‘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见已,截竹吹之音相似,剡其上孔通洞之,以当便易持,京君明贤,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后出,是谓商声五音毕’。”“京君即西汉末学者京房,马融认为正是京房加了一个最高音按孔,使羌笛成为五孔。

沈括的《梦溪笔谈》也对羌笛进行了描述:笛有雅笛,有羌笛,其形制所始。旧说皆不同,周礼笙师教篪篷。或云汉武帝时,丘仲始作笛,又云,起于羌人。后汉马融所赋,长笛空洞无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李善为之注云:七孔长一尺四寸,此乃今之横笛耳。唐代李善还曾对双笛进行释解:然羌笛与笛二器不同,长于古笛,有三孔,大小异,故谓之双笛。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双笛后注谓五孔,给人感觉双笛为一件乐器,其形制乃双管并列,具备五孔。近代黄侃在《文选平点》中亦云“曰近世双笛,别于古笛也,将双笛古笛视为两种乐器。清代胡彦升在《乐律表微》中认为横笛始于羌,与竖笛为双笛。马融《长笛赋》谓‘近世双笛从羌起’者,古笛,非出于羌。世有双笛,乃从羌之有横笛起耳

概言之,羌笛本是流行于古代西北羌人日常生活中的民间乐器,后来成为南朝至唐宋诗词中的重要意象,展现了羌笛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属性。

羌笛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声音廖亮清越,幽咽动人,有助于突出缠绵悱恻的诗意和蕴藉含蓄的形象,因而成了诗词歌赋中表达边塞将士戍边意志和思乡之情的最佳隐喻。

南朝梁虞羲最早将羌笛引入诗词创作之中,其在《咏霍将军北伐》中所作的胡笳关下思,羌笛陇头鸣,借胡笳”“羌笛歌颂汉名将霍去病的丰功伟绩,也表达出自己立志为国效命、马革裹尸的壮志豪情。南朝梁庾信奉使北上,羁留长安,被迫仕于西魏、北周,再未回南方,在这种心境之下,庾信写下了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再借胡笳”“羌笛之音,抒发自己羁旅的孤寂凄凉。南朝陈张正见在《陇头水二首》中也用羌笛含流咽,胡笳杂水悲,表达出戍边将士听着胡笳”“羌笛之音,饱受思乡之苦,守卫边塞的家国情怀。南朝诗人的创作,是羌笛在唐代边塞诗词中密集出现的前奏。

唐代诗人尤其爱在诗作中用羌笛的意象。尤其是边塞诗人借物咏志,将“羌笛”低沉、伤痛、深幽的曲调,与边塞荒凉、久戍边疆征未还的思乡之情形成对应。如李颀的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岑参的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等。而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更将这种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另外,唐代李氏皇帝崇信道教,拜老子为始祖,崇尚虚无、淡然、自然的审美风尚。而羌笛廖亮清越的声音特点,正符合道家哲学的审美偏好,所以羌笛受到唐代上层社会的追捧。胡震亨《唐音癸签》:玄宗幸蜀,行次骆谷,谓高力士曰:‘吾不用张九龄之言,至此。’索长笛吹一曲,潸然流涕。后有司录成谱以进,且请曲名,上曰:‘吾因思九龄,可名此曲为《谪仙怨》。’其音怨切,诸曲莫比。

至唐代中期,羌笛从最初表达戍边艰辛和思乡之情,逐渐演变为倾诉别离之情的符号,曾经的边塞、戍边、瀚海、大漠等情境表达被弱化。如李白在《清溪半夜闻笛》所作的羌笛梅花引,吴溪陇水情。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声,描绘的荒凉壮丽与哀怨婉转,悲愁之情尽显。沈宇《武阳送别》中的菊黄芦白雁初飞,羌笛胡笳泪满衣。送君肠断秋江水,一去东流何日归,此处的羌笛已成为表达离别悲伤之情的代名词。杜牧《见吴秀才与池妓别,因成绝句》中的红烛短时羌笛怨,清歌咽处蜀弦高以及南唐冯延巳《芳草渡》中的燕鸿远,羌笛怨,渺渺澄波一片,更是道尽了满腔的离愁别绪。此时的羌笛已脱离其器用功能,主要表现出其文化属性。

(有删节)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羌笛是古羌人的民间乐器,也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历史见证。
B.羌笛音律雅正,能够帮助人们清除思想上的邪恶污秽,因而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
C.南朝虞羲、庾信等人的诗歌创作,为“羌笛”在唐代边塞诗词中的出现开了先声。
D.羌笛作为器物或者意象大量地出现在唐代诗歌中,促进了唐代文学和艺术的发展。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马融的笛赋可知,京房对羌笛形制上的改变,弥补其缺陷,才使之五音毕具。
B.按李善所言,“羌笛”“双笛”应皆源于古羌,可见古羌在乐器制作上颇有造诣。
C.根据沈括对“羌笛五孔”的描述可推断,至少在汉武帝之前,羌笛已流行于中原。
D.清代胡彦升虽与汉代马融、唐代李善的观点有差异,但均认为“双笛”源于古羌。
3.下面句子中“羌笛”意象所寄寓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B.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
C.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D.健儿击鼓吹羌笛,共赛城东越骑神。
4.请为文章拟写一个合适的标题,并简要阐述理由。
5.请简要概括唐代诗人爱在诗作中使用“羌笛”这一意象的原因。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国家对中学生美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学生们对于审美标准产生了争论,有同学认为具有功用性的美才是真正的美,追求这样的才有价值和意义;也有同学认为不应该有评判标准,是独立、纯粹的存在。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知晓的是道义,小人知晓的是利益。

有人认为:不应把义与利绝对对立起来,耻于言利未必就是好的传统。

对于“义与利”,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