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非文学类文本,完成题目。

阅读的层次

[美]莫提默·J。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

①第一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基础阅读。也可以用其他的名称,如初级阅读、基本阅读或初步阅读。不管是哪一种名称,都指出一个人只要熟练这个层次的阅读,就摆脱了文盲的状态,至少已经开始认字了。在熟练这个层次的过程中,一个人可以学习到阅读的基本艺术,接受基础的阅读训练,获得初步的阅读技巧。我们之所以喜欢“基础阅读”这个名称,是因为这个阅读层次的学习通常是在小学时完成的。

②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中,要问读者的问题是:“”我们要做的努力就是去弄清楚这些字。只有当我们完全明白每个字的意思之后,我们才能试着去了解,努力去体会这些字到底要说的是什么。

③第二个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检视阅读。特点在强调时间。在这个阅读层次,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项阅读的功课。譬如他可能要用十五分钟读完一本书,或是同样时间内念完两倍厚的书。

④这个层次的阅读仍然可以用其他的称呼,譬如略读或预读。我们并不是说略读就是随便或随意浏览一本书。检视阅读是系统化略读的一门艺术。

⑤在这个层次的间读上,你的目标是从表面去观察这本书,学习到光是书的表象所教给你的一切。这笔交易通常是很划得来的。

⑥在这个层次要问的典型问题就是:“”这是个表象的问题。还有些类似的问题是:“这本书的架构如何?”或是:“这本书包含哪些部分?”

⑦用检视阅读读完一本书之后,无论你用了多短的时间,你都该回答得出这样的问题:“这是哪一类的书——小说、历史还是科学论文?”

⑧第三种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分析阅读。比起前面所说的两种阅读,这要更复杂、更系统化。分析阅读就是全盘的阅读、完整的阅读,或是说优质的阅读——你能做到的最好的阅读方式。如果说检视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那么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

⑨一个分析型的阅读者一定会对自己所读的东西提出许多有系统的问题。分析阅读永远是一种专注的活动。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中,读者会紧抓住一本书,一直要读到这本书成为他自己为止。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与消化一本书。我们还要强调的是,如果你的目标只是获得资讯或消遣,就完全没有必要用到分析阅读。

⑩第四种也是最高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主题阅读。这是所有阅读中最复杂也最系统化的阅读。主题阅读可以用另外的名称来形容,如比较阅读。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但只是书本字里行间的比较还不够。主题阅读涉及的远不止此。借助他所阅读的书籍,主题阅读者要能够架构出全新的主题分析。因此,很显然的,主题阅读是最主动、也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

⑪主题阅读不是个轻松的阅读艺术,规则也并不广为人知。虽然如此,主题阅读却可能是所有阅读活动中最有收获的。就是因为你会获益良多,所以绝对值得你努力学习如何做到这样的阅读。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基础阅读的学习通常是在小学时完成的,一个人能熟练进行基础阅读,就摆脱了文盲状态。
B.检视阅读是在无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分析阅读则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
C.分析阅读比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更复杂、更系统化。若只为消遣,完全不必用到分析阅读。
D.主题阅读虽然不是个轻松的阅读艺术,却可能是所有阅读活动中最有收获的阅读。
2.将下列两个选项分别填入文中相应的空格处。
A.这本书在谈什么?       B.这个句子在说什么?
________   ________
3.某中学语文老师布置了暑期阅读任务:“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红星照耀中国》为例探究‘红色经典’的现实意义。”请你结合本文内容,阐述完成此任务需要运用的阅读层次。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收蜂

傅菲

①大茅山之巅,五峰连绵,形似笔架,山麓古树参天,是山蜂安居之所。安顺每年冬季上结猪岭和笔架山刮山蜂蜜,从三月挂蜂房,他便盼着刮蜜的日子。

②第一年上笔架山刮蜜,他到了山顶,才知道积雪未化。白雪皑皑,雪重重地压在树冠上。山巅之下,森林苍莽。冬日高悬,阳光凛冽。在高空之下,他觉得自己是那么矮小,小如一棵珍珠楠。他察看了一下,十二箱蜂房有三箱收来了山蜂。蜂房是一个圆水桶,由底桶、继桶、桶帽(盖)组成,是他自己箍的。他打开干桶帽,抱出继桶,看见数千只山蜂在蠕动,他惊讶了。大雪之下,山蜂在顽强地活着,在暖暖的蜂房里冬眠。他抽出底桶,开始刮蜜。蜜封冻着,奶酪一般,白如麦芽糖浆。

③刮一箱蜜,用了他半个多小时。他把底桶套回去,看见桶底的一窝蜂蛹已被冻死了。安顺掏了蜂蛹,不再刮蜜了,他心疼那一坨坨的蜂蛹。

④山区有职业掏蜂蛹的人,不分季节,四处找马蜂、胡蜂的蜂窝。一个大的蜂窝,可以掏出二十多斤蜂蛹。蜂蛹以猪肉价的八倍,卖给餐馆。掏蜂窝,晚上去树林里,戴着大头夜灯,用床单包住蜂窝,摘下来,放在热热的大锅里滚。三滚五滚之后,蜂被活活烫死。掏蜂蛹的人捉着蜂窝,往冷锅里抖,蜂和蛹一起抖下来。

⑤安顺从不掏蜂窝,也不掏蜂蛹。作为一个收蜂人,他知道蜂的珍贵。他选择天暖的冬日刮蜜,这样蛹不会冻死。收山蜂一年,一箱可刮十二斤蜜,他刮八斤下山,蜂房里留三斤,桶帽涂一斤。他给蜂留下足够的过冬口粮。

⑥他对蜂舞声很敏感。他坐在屋檐下晒太阳或打瞌睡,耳朵像绽开的鸡冠花。蜂舞声是一种奇妙的声音,“嗡嗡嗡”,像森林轻音乐,万物和谐宁静。蜂箱有了第一只黄蜂,有了第一批蜂,有了家族,有了成千上万只蜂。要死掉无数只蜂,蜂才有大家族。昆虫生命短暂,蜂也无法脱离这个法则。大自然安排了世界的一切秩序,万物才得以相生、相融。大自然让有翅膀的、有长途奔袭体力的物种迁徙,让有根须的物种安营扎寨迎接枯荣,让有鳍的、浮游的物种随波逐流。它们彼此竞生彼此谦让,以独特的面貌、姿态、个性存活于大千世界。

⑦在大茅山,他放了六十多个蜂房,但大多是空箱,没收到野蜂。蜂在树桠、在树洞、在石缝、在农家瓦檐筑巢,或大如筐箩,或小如囊袋。在山坞,尤其在岩石峰嶙峋的向阳处,我时常看到蜂箱。我看过一处悬崖壁下,悬着八个蜂箱。在一栋旧屋,檐廊并列挂了六个蜂箱,但无蜂进出,蜂箱落满了灰尘,蜂孔都被堵塞了。蜂门沿板上,有几只死蜂,如一粒粒豆豉。蜂视高贵、洁净为生命,不会在肮脏的地方营巢。只有高贵、洁净的生命,才可以酿出存放千年而不变质的蜜。

⑧安顺不养家蜂,只收野蜂,由蜂自己安养生息。他要刮天然的蜂蜜,纯正的蜂蜜。有一年上山刮蜜,下山时,天突然下蒙蒙雨,野路溜滑,他踩在一块滑石上,重重地摔了一跤。当时,如果他扔掉手上的蜜桶,双手抱住树,就不会滑下岩石。但他舍不得那一桶蜜,数万只蜂一年的辛劳,全在这里。

⑨野蜂活动无定所。他每年都要走一遍大茅山。走山是极度消耗体力的全身运动,刮蜜也是。他已经收了二十三年的野蜂了,林中教不清的弯弯野路,消耗着他的腿骨和腿骨支撑的肉身。他想,刮了今年结猪岭的蜜,以后就不上结猪岭了,把山腰以下的四五十箱蜂房看管好就算了。当他刮山蜂蜜时,草涩的芬芳蜜香扑着他,他忍不住舀一勺子送进嘴里,舔吮着,咂舌,对自己说:高山之巅出好蜜,我拄着拐杖也要上山刮蜜。

⑩每次上山收蜜、刮蜜,安顺都走得艰难。他站在院子里,看见冬阳暖照下来,阳光慢慢铺满山坞,茅竹摇动着金色的光线,落叶从空中飘旋下来,群山慢慢收拢,聚成一个高昂的山尖,鹞子凌空盘旋。他穿上船底形的大头皮鞋,毫不犹豫地上山刮蜜了。安顺不想辜负被自己收服了的野蜂。野蜂满腔热情地活,虽然它们的生命很短暂。

来源:《微型小说选刊》2023年第3期,命题需要,原文有删减

1.阅读选文,完成下面的表格中的空白处。

收蜂

情节

心理

冬日收蜂见蜂

(1)

刮蜜见冻死的蜂蛹

(2)

(3)

舍不得

收蜜刮蜜很艰难

(4)


2.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⑨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草涩的芬芳蜜香扑着他,他忍不住舀一勺子送进嘴里,舔吮着,咂舌,对自己说:高山之巅出好蜜,我拄着拐杖也要上山刮蜜。
3.文中写“收山蜂一年,一箱可刮十二斤蜜,他刮八斤下山,蜂房里留三斤,桶帽涂一斤”,请探究安顺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4.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请你谈谈本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面的这篇文章就来自于小瓯的阅读本。请补充完成他的批注和感想。

给燕子留个门

①当河里最后一块冰被我们捣碎后,叮叮咚咚的水流声从村东一直响到村西。也就这么几天里,村里又多了一份热闹,门前的枣树上开始有叽叽喳喳的声音。老人便把门开得大大的。我们感到不解。老人说,燕子回来了,它们要筑巢,如果关着门,燕子会觉得主人不欢迎它们

②敞开的门,有春风灌进来。春风仿佛在铺一条无形的路,是空中温暖的路。燕子顺着赶过来。春风把沿途的树都弄绿了。于是,有一天,我们听见燕子的叫声,看见燕子的身影——像黑色的闪电。

③老屋横梁上的那只燕子窝,跟我们玩的那种烂泥炮形状差不多,上宽下窄,不过看起来有点疙里疙瘩。我们也不知道哪一年筑的,每年的春天总能看到两只燕子飞进飞出,然后孵出一窝小燕子。去年的燕子窝在守候今年的燕子。

④村里的房屋多是平房,有些还是茅草房。燕子似乎并不嫌弃,只要人们开着门,有一处可容它们筑巢的地方,它们就会把巢安在那儿。老人们说,家有燕子窝,那是一家人的福气,说明这家风水好。所以家里有老人的,每到春天总是盼望着门前呢喃的声音。我们那儿并不重视喜鹊,而把燕子看成喜鹊的化身。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如果身体不适,他们就把能不能熬过冬天作为给自己的一个命数。二月初燕子准时飞回来,那些躺了一冬的老人不管可不可以下床,都要起来在门口坐一坐,听听燕子的呢喃,看看燕子忙碌地衔草加固巢,心里觉得有一种踏实。

⑤我们不知道鸳鸯是怎么一回事,却知道家里的燕子是双飞双宿的。大清早,等门一开燕子马上飞去了,当它回来的时候嘴里肯定街着草什么的,有时独自回来,有时两只一块儿。你一口草我一口泥,共筑着它们的窝。到了傍晚,如果另一只还没有回来,那只先回来的燕子肯定停在门前的树上或屋檐下,歪着头一动不动,直到另一只回来,然后轻轻几声叽叽,便飞进窝里再也看不到它们的影子。村里小夫妻哪天吵架了,做妻子的就会责备自己的男人,怎么连燕子都不如,它们还懂得温情。刚才还气呼呼的男人,此时默不作声,一个人提了只筐出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筐里准有妻子爱吃的水果。

⑥燕子等窝筑好后开始产卵,大约一个月后窝里便会伸出几张黄黄的小嘴。此时是燕子最最忙碌的时候,两只燕子飞进飞出,喂养着它们的小宝宝。老人说,燕子一顿烟的工夫要飞出三次,一天下来将近要飞一百多次,直到小燕子能独立觅食为止。而小燕子长大的那阵子,家里是颇为热闹的。一会儿叽叽喳喳,一会儿唧唧啾啾,尤其当燕子爸爸与燕子妈妈从外面觅食回来的时候,横梁上是一片喧闹。只只张大着黄口,争先恐后地要食吃。等老燕子飞走了,它们才个个缩回窝里安静下来。再过一段时间,小燕子开始学飞,补棱棱地从窝里飞到窝外,再由屋檐下飞到树枝上,这样一路地飞远。如果还不到迁徙的时候,小燕子们绝不会飞走,到了晚上还是会飞到自己的窝里。

⑦我们家约定俗成,最晚进门的人,总会看一看燕子是不是到齐了,然后关门——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就像大人牵挂会玩的孩子迟归那样,我也会提醒家里人:给燕子留着门。

⑧村里开始有人建房,原来居住的老房子得拆掉。上了年纪的人遵循一个原则,五黄六月是不可以动土木的。所以村里很多人建房子多选择在秋天,这时候燕子已准备南飞了。那些拆了老房子的人家,把拆下来的燕子窝整个地端下来,然后放在树杈上,希望明年燕子归来的时候还能发现这个标记。然而,那些建了新房子的人家第二年再也不会有燕子进出。整天锁着的大门和平整的天花板,让燕子越飞越远了。

⑨当村里最后一栋楼立起来的时候,村子变得寂寞起来。年复一年,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喃,又渐渐消隐。以至回忆燕子确确实实的叫声,却模糊了。________。

(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给燕子留个门》,作者干亚群,略有删改)

1.为春天的燕子打开一扇门,表现了老人对于燕子的呵护。下文还有哪些村民的行为也表达了对燕子的爱?
2.写两只燕子,描形绘声。即使简单的“肯定”“直到”,也蕴含深意。我们从这两个词中读出了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把晚上关门这么平常的事情称为“仪式”?
4.读完全文,你觉得下面哪一个最合适做本文的结尾?说说你的理由。
【A】村民习惯了关门。
【B】我们与童年的生活渐渐远离,与自然世界的连接渐渐模糊。我们缺少的正是自己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与沟通,于是一些事物正慢慢消失,我们的心在渐渐迟钝,而我们对此却浑然不知。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鼓神

王雁

①那一年冬天,我流落到陕西省略阳县。这里地处秦岭腹地,山高坡陡,是李白为之嗟吁的蜀道第一关。我流连在这里,贩点山货,甚是凄惶可怜,甚至到了春节年关还不敢作归乡的打算。

②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鞭炮声鼓锣声从街巷小院传来,听得人心烦意乱,我裹掖着衣服离开县城走向一个熟悉的小山村。这里也在操练鼓锣作春节上街游行的准备。既然躲不掉就留下来听听吧。于是我就混在一帮老头婆姨姑娘小孩子中间看着坝中十来个中青年汉子把鼓锣敲得震天价响。

③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着狂傲,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这气氛使我这个异乡人感到更加的凄惶悲考,孤独孑孑。我准备悄悄地离开。正在这时,敲打大鼓的壮汉把双槌一收,抹一下额上的汗水,用眼光把人群扫了一遍,最后目光定在我身边的一个瘦老头身上,说:“张伯,你来玩一把。”“别,别……”,这个叫张伯的老头既瘦弱又邋遢,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操在袖筒中甚是羞惑地直往后退。我感到他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但姑娘媳妇们却揪住他往前推搡,说:“鼓神,来一个!”打鼓的汉子一脸虔诚地把有如婴儿手臂粗的双槌直往他面前送,那些打小鼓腰鼓铜锣铜钹的后生们也满脸殷殷地望着他。

④我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我等着往下看。他感到是再也推辞不掉了。布满皱纹和胡茬的脸上突然焕发出一股豪气,只见他把棉袄脱下来扔到一旁,走到大鼓前。就在他将双槌握在手中的时候,一个我不敢相信的奇迹出现了。一个在黄土中长大的像黄土一般平凡的汉子忽然间像天神似的顶天立地般站在了大家面前。他的眼睛充满光辉,脸上透出神圣,手臂像钢棍一样坚强起来,在轻轻地敲打了鼓沿几下后,双臂猛一挥,一声石破天惊的巨响倏地刺进了我的耳膜和心脏,接着小鼓铜锣一起轰鸣,一股原始混沌的神秘冲动和古老意念的混乱音符猛地从地底蹿出来通过双脚直抵进了我的心中,使我有了一种脱胎换骨般的剧痛的快感。

⑤我像被魔语诅咒了似的,双目紧盯着他,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

⑥就在敲击出的声声鼓鸣中,我似乎听到了天庭的意志,大地的精神,男人的粗犷,女人的娇娉,还有生命,婴儿落地开始的生命,老人撒手西去的生命……这些奇妙的幻象在锣鼓声交织而成的音韵的罗网中不断地冲突,纠缠,呼啸,狂乱……它们似在演绎着生命,似在点拨着生命,似在操纵着人类奔向精神将要达及的终点……

⑦我站在这群肃立的山民之间,观看眼前出现的不可思议的奇迹,大鼓在响,小鼓在响,铜锣铜钹铿铿锵锵,而指挥这支创造奇迹的鼓队的老人他已不再是一个蔫耷汉,而是一个飘逸的精灵!一串神秘的符号!一团无形的罡声!皇天在上,后土在下,人在其中。而他,这个人中的英杰此时就代表着人类在立地顶天!我惊愕了,世上竟有着这样的声音。我醒悟了,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我从人群中慢慢地退了出来,充满敬意地望着他们。我想我该回家过年了。

1.请简要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2.从词语的感情色彩角度分析第③段三个加点词语的作用。
3.本文在写鼓神奇迹般的表演之前作了多处铺垫。请细读原文,指出其中一处并作简要分析。
4.下列对鼓神的“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表蔫耷拉、卑微、落魄,拿起鼓槌却能突然焕发出豪气万丈,“神”在对鼓的特殊感情。
B.貌不惊人,却身怀绝技,双槌挥舞,出神入化,惊天动地,“神”在击鼓技艺精湛。
C.蕴藏黄土高原的豪气,代表人类立地顶天的精神,“神”在能随着鼓声迸发生命的力量。
D.使处境卑微的“我”受到震撼,脱胎换骨,变得心不卑微,“神”在这里是一串神秘的符号。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客观时间是用钟表和日历来衡量的,它是不可更改的,可预知的。相反,我们对时间的流逝都有自己独特的感觉,这是不可量化的,也无从比较,这就是主观时间,它是我们对钟表之外的时间的经验。有时候,我们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有时候,我们又觉得时间慢得像蜗牛爬。当你做喜欢的事情时,时间快得令人无法置信。但当你做一项不喜欢的工作,一分钟都感觉像一个小时那么长。

很多拖延者生活在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的严重冲突中,不愿意也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时间概念与钟表时间有很大的差异。

拒绝接受钟表时间并坚持遵循自己的主观时间会让你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进而导致拖延。按照自己的时间观念以自己的方式做事,无论结果如何都感觉自己可以掌控时间,这势必会造成拖延。而拖延又给了你一种全知全能的幻觉:你可以掌控时间、掌控他人、掌控现实

(选自简·博克《拖延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删改)


材料二:

每天早晨,我去车站等车,车来了,我上车,坐在习惯的座位上。到市中心的车程大约需要25分钟,我总是利用这段时间读些和工作有关的实用书籍。

在这25分钟里,想要和在家看书时那样,喝喝咖啡、看看电视、上上网,或者处理一两件突然想起的重要事情,都是不可能的。而且,一起乘车的人我大多不认识,偶尔我会对一张熟悉的面孔说你好,但仅此而已,基本上没什么干扰。

我在公车上读书的时间相对固定,活动单一,目标单一,成果却很惊人。早晨坐公车学到的东西,比其他时间都多。我在书本上倾注百分百的注意力,我知道到站的时候公车司机会喊我。

我不能为了达到这样的学习效率,而整天泡在公车上,你也不能。幸运的是,还有更好的方法。番茄工作法,就是帮你把每一天分成小段,和乘车时间差不多。你只要为自己的小公车确定目的地,并设好闹钟,然后专注在工作上即可

什么是番茄工作法?简单说,就是列出你当天要做的事,设置25分钟闹钟,然后从第一件事开始,集中注意力工作25分钟后,休息5分钟,然后继续下一个25分钟,如此循环往复。

番茄工作法能帮你与时间化敌为友,不会再因为还有一小时、一天、一周、一个月的时限而充满焦虑。


[注]①番茄:指番茄钟,番茄工作法创始人使用的是番茄形定时器,故把这一时间管理技术称作“番茄工作法”。

(选自诺特伯格《番茄工作法图解》,人民邮电出版社,有删改)


材料三:

许多考虑过人类有限性问题的哲学家明确地指出,管理我们有限时间的核心挑战不在于怎样做完所有事(那根本就不可能),而在于怎样明智地决定不做什么,以及怎样坦然不去做这件事。如美国作家兼教师格雷格·克雷奇所说,我们需要学会更善于拖延。某种程度上的拖延是免不了的:诚然,不管什么时候你都想把事情拖到以后再做,等到了人生的终点,可以说你没有做完理论上能完成的任何一件事。因此问题不在于根治拖延,而在于更明智地选择你要拖延何事,以便专注于最重要的事。

你越是努力管理时间,希望实现完全的掌控,挣脱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不如意,你的人生就会有越多的压力、空虚和挫败感。你越是直面有限性,与之合作而非对抗,你的人生就越充满效率、意义和乐趣。我认为焦虑感不会完全消失,没有任何时间管理技巧比直面事实更有效。

(选自奥利弗·伯克曼《四千周》,贵州人民出版社,有删改)

1.下列对三则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拖延者往往都坚持遵行钟表和日历上的客观时间。
B.公车上司机的到站提醒相当于番茄定时器的闹铃。
C.显而易见,材料三的作者是坚决反对时间管理的。
D.三则材料都在阐释拖延症产生的原因和应对方法。
2.揣摩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而拖延又给了你一种全知全能的幻觉:你可以掌控时间、掌控他人、掌控现实。(这里的“幻觉”能否改为“感觉”?说说你的理由。)
(2)你只要为自己的“小公车”确定目的地,并设好闹钟,然后专注在工作上即可。(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3.同桌积压了许多未完成的学习任务,感到很焦虑。请结合材料给他提几点建议。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特殊的圣诞礼物

(1)圣诞节前夜,鲍勃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想着第二天要干的事。他家里并不富裕,过圣诞节最使他高兴的,就是吃火鸡和母亲做的馅饼。他姐姐每年都要缝制一些圣诞礼物,而父母总给他买些他需要的东西,比如说一本书什么的。而他呢,也总是把零用钱攒起来,给他们每个人都买份礼物。

(2)他很爱他的父亲,可他父亲从没意识到他的爱,这让他感到很失落。他想,这个圣诞节他就十五岁了,该送给父亲一份更好的礼物,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老是到商店里去给他买条普通的领带。他侧身躺在阁楼的床上,眼睛望着窗外,心里琢磨着。

(3)记得小时候父亲告诉过他,耶稣是在牲口棚里诞生的。还说牧师和圣人来到牲口棚,给人们带来了圣诞礼物。想到这,他忽然闪过一个念头:对啊,我为什么不能在牲口棚里送给爸爸一件特殊的礼物呢?我可以早早起床,悄悄地去牛棚里,一个人给牛添草加料,把奶挤了,并将牛棚打扫得干干净净……这样,爸爸进去挤奶的时候,就会发现所有的事情都干完了。这不就是给父亲的最好礼物吗?他凝望着满天的星斗,不觉得意地笑了。

(4)这一夜,他醒了好多次,每次都要擦根火柴,借着火光看他那只旧表。

(5)凌晨两点半他就起了床,悄悄下楼,轻轻拉开房门,蹑手蹑脚地走向牛棚。牛棚里,一头奶牛睡眼惺忪地望着他,显出惊奇的样子,好像在说:“你好早啊!”

(6)过去,他从来没有独自挤过奶,现在觉得似乎要做一件极不简单的事。他开始干起来:给牛添草加料,挤奶,接着打扫牛棚……诸事完成后,他便小心翼翼地关上牛棚的门。

(7)回到房间,他一看表,离四点只差5分钟了。他赶紧脱掉衣服,跳上床,像地鼠一样钻进被窝,用被子捂住头,尽力控制自己激动的喘息声,生怕父亲听见。这时,房门开了。

(8)“鲍勃,”父亲的声音,“虽然是圣诞节,但我们也得起来干活啊,孩子。”

(9)“好——吧——”他故意装作还没睡醒的样子。

(10)“那我先去了,我得把事情先干起来。”

(11)门关上了。他仍躺在床上,忍不住笑出了声,想到等一会父亲就会明白一切时,他的心跳得都快蹦出来了。

(12)也不知道过了多久,他终于听到了父亲的脚步声,接着门开了。

(13)“鲍勃!”

(14)“嗯,爸爸——”

(15)“你这小鬼,”父亲激动得话也被哽住了,“你这家伙骗了我,是不是?”

(16)“这是给您的圣诞节礼物,爸爸!我爱您!”

(17)父亲紧紧地搂住了他,双臂在他的后背上下抚摸着,滚烫的泪水滴到了他的面颊上。

(18)“我也爱你!孩子,我真谢谢你!再没人比这干得更棒了!”

(19)那一瞬间,他心里猛然一暖,眼睛一下子湿润了,原来爱是需要表达的!

(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

1.“特殊的圣诞礼物”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请摘录原文语句回答。
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两个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不觉得意地笑了。
(2)父亲紧紧地搂住了他。
3.请从人物描写和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⑦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1)描写方法:________
(2)修辞方法:________
4.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简要回答第(19)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

(选自《出师表》)

【乙】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废廖立、李严於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在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意慢者,虽亲必罚。’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注释】①表:指上表建议。②廖立、李严:蜀汉之臣。③左衽: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而亡国。④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国志》。⑤卿:古代君对臣的称谓。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志虑纯:
(2)悉以之:
(3)严亮卒: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太宗房玄龄等曰                           太守
B.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                 求古仁人之心
C.立闻亮                                        获有所闻
D.病而死                                        于映亩之中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是以先帝简拨以遗陛下。
(2)诸葛亮为丞相,甚平直。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亮 之 为 政 开 诚 心 布 公 道

5.【乙】文中哪句话最能诠释诸葛亮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主张?(请用原文回答)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树王(节选)

阿城

①树王的叶子在烈日下有些垂,但仍微微动着。有鸟从远处缓缓飞来,近了,箭一样射进树冠里去,找不到踪影。不一会儿,又忽地飞出一群,前后上下地绕树盘旋,叫声似乎被阳光罩住,干干的极短促。一亩大小的阴影使平地生风,自成世界,暑气远远地避开,不敢靠近。

②我们向这棵树王走去。待有些走近了,才发现巨大的树根间,坐着一个小小的人。那人将头缓缓扬起,我心中一动:是肖疙瘩。

③肖疙瘩并不站起来,将双肘盘在膝上,眼睛直直地望着我们,一个脸都是紧的。李立望望树说:“老肖,你说这树,从什么地方砍呢?”肖疙瘩只直直地望着李立,嘴紧紧地闭成一条线。李立招呼我们说:“来吧。”便绕开肖疙瘩,走到树王的另一侧,用眼睛上下打量了一下,扬起手中的刀。

④肖疙瘩忽然说话了,那声音模糊而陌生:‚“那里不是砍的地方。”李立转过头来看着肖疙瘩,将刀放下,有些惊奇地问:“那你说是哪儿呢?”肖疙瘩仍坐着不动,只把左手微微抬起,拍一拍右臂:“这里。”李立不明白,探过头去看。

⑤矮短的肖疙瘩张开两只胳膊,稳稳地立起来,站好,又用右手指住胸口:“这里也行。”大家都呆住了,我也觉得心忽然跳起来。

⑥李立有些恼了,想一想,又很平和地说:“这棵树砍不得吗?”肖疙瘩手不放下,静静地说:“这里砍得。”李立真的恼了,冲冲地说:“这棵树就是要砍倒!它占了这么多地方。这些地方,完全可以用来种有用的树!”肖疙瘩问:“这棵树没有用吗?”李立说:“当然没有用!它能干什么呢?烧柴?做桌椅?盖房子?”肖疙瘩说:“我看有用。我是粗人,说不来有什么用。可它长成这么大,不容易。它要是个娃儿,养它的人不能砍它。这棵树要留下来,一个世界都砍光了,也要留下一棵,有个证明。”李立问:“证明什么?”肖疙瘩说::“证明老天爷干过的事。”李立哈哈笑了:“人定胜天。老天爷开过田吗?没有,人开出来了,养活自己;老天爷炼过铁吗?没有,人炼出来了,造成工具,改造自然。”

⑦肖疙瘩不说话,仍立在树根当中,李立微笑着,招呼我们。我们都松了一口气,提了刀,走近大树。李立抬起刀,说:“老肖,帮我们把这棵树王砍倒吧。”肖疙瘩一愣,看着李立,似乎有些疑惑,随即平静下来。

⑧李立举起刀,全身拧过去,刀从肩上扬起,寒光一闪,却没有砍下的声响。大家眨一下眼,才发现肖疙瘩一双手早钳住李立的刀,刀离树王只有半尺,李立挣了一下。我心下明白,刀休想再移动半分。李立狂吼一声:“你要干什么?!”浑身扭动起来,刀却生在肖疙瘩手上,肖疙瘩将嘴闭住,脸涨得青亮青亮的,筋在腮上颤动。大家“呀”的一声,纷纷退后静下来。

⑨寂静中忽然有支书的说话声:“肖疙瘩!你疯了!”

⑩大家回头一看,支书远远地过来,队长仍站在原地,下巴垂下来。

⑪支书走近了,指一指刀:“松开!”李立松开刀,退后了半步。肖疙瘩仍捏着刀,不说话,不动,立着。支书说:“肖疙瘩,你够了!”说着伸出手:“把刀给我?”

⑫不一会儿,又忽地飞出一群,前后上下地绕树盘旋,叫声似乎被阳光罩住,干干的极短促。

⑬支书走开,又回过身,缓缓地说:“老肖哇,你不是糊涂人,你种你的菜,树你管得了吗?农场的事,国家的事,你管得了吗?老肖,这砍树的手艺,全场你最拿手,要不你怎么落个‘树王’的称呼呢?”肖疙瘩缓缓地松下来,脸上有一道亮亮的痕,喉咙提上去,久久不下来。我们都呆了,眼睛干干地定着。原来护着树根的这个矮小汉子,才是树王!

⑭真树王呆呆地立着,一动不动,手慢慢松开,刀哐当一声落在树根上。余音沿树升上去,正要没有,忽然如哭声一般,十数只鸟箭一样,发一阵喊,飞离大树,鸟儿斜斜地沿山势滑飞下去,静静地又升起来,翅膀纷纷抖动,散乱成一团黑点,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有删改)

1.阅读全文,按照事件发展的过程,简要说说肖疙瘩的心理状态。
2.按要求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有鸟从远处缓缓飞来,近了,箭一样射进树冠里去,找不到踪影。不一会儿,又忽地飞出一群,前后上下地绕树盘旋,叫声似乎被阳光罩住,干干的极短促。(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2)肖疙瘩缓缓地松下来,脸上有一道亮亮的痕,喉咙提上去,久久不下来。(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3.文章反复写到肖疙瘩身材矮小,请说明这一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4.结合全文,探究题目“树王”的深刻意蕴。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列对《艾青诗选》和《水浒传》中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擅长绘画的艾青,在诗歌创作中明显地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作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如写于1940年的短诗《刈草的孩子》。
B.艾青的诗歌富有“五四”战斗精神和饱满的进取精神。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前,还是新中国成立后,他的诗歌的主要内容都是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C.鲁达打死镇关西后东奔西逃,智真长老收留了他,赐他法名“智深”,为了更好地保护他,智真长老又将他介绍到东京大相国寺。
D.林冲绰号“豹子头”,他经历了风雪山神庙、误入白虎堂,沂岭杀四虎后,最终被逼上梁山。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放下手机,不然你真的会瞎

①微软的报告称,77%的18岁到24岁的年轻人会在做任何事之前先伸手去找自己的手机。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博士亚当·奥尔特研究了这种技术上瘾的现象。在他的调查里,超过59%的人承认,他们依赖社交媒体,如果超过半小时没有上网查看,他们就会觉得焦躁不安,无法集中精力。在另一次调研中,46%的人表示,他们无法忍受没有智能手机的生活。显然,我们被眼前的这个屏幕迷住了,逐渐上瘾。

②为什么屏幕会吞没我们的生活,抢走这么多的时间?在采访了开发者,查阅了数据报告后,我终于开始明白,我们每个人身边究竟在发生着什么——根据微软加拿大分公司发布的关于人类注意力的研究报告,在2000年,普通人的注意力能保持12秒,而到了2013年,人们只能聚焦8秒。人类的注意力正在萎缩,但绝大多数科技产品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用户的注意力。所以,一个成功产品经理的职责,就是在一个又一个8秒内不断地释放新的刺激点,锁住用户的注意力。

③电子屏幕设计本身就是对眼睛的一种刺激,导致它无法实现完全地眨眼,每分钟眨眼次数减少一半,甚至减少至1/3,在正常状态下,人类的眼睛每分钟要眨15到20下,让眼球得到休息。更要命的是,屏幕还在源源不断地跳出新的刺激点,眼球就会不自主地被吸引过去,从一个刺激点接连不断地转移到另一个刺激点,在移动过程中,眼睛持续保持紧张状态,完全瞬目次数明显减少。

④屏幕上的这些设计,导致眼睛内膜泪液分布不均匀,增加了泪液的蒸发。最新的研究发现,长时间盯着屏幕最终会影响泪腺分泌,因为泪腺受到的刺激少了,总体分泌量就会受损。我们的眼睛会更容易疲劳,也更容易患上干眼症,进而诱发更多眼部疾病。这种看似并不严重的状态积年累月会影响人类视力,特别是代际视力变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预估,到2050年,全球会有超过一半的人近视,而东亚地区这个比例会更高。

⑤那么,医生能给我们提供帮助吗?

阳光对视觉发育的影响,是小儿眼科和视光学领域最热的课题之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眼科医生文静说。大量研究数据证明,太阳光照充足的环境,能够形成周边离焦,减缓眼轴伸长,还能刺激视网膜释放多巴胺,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光谱均匀的日照对眼睛也有保护作用。

⑦关于光照对视力的保护性作用,医学界有一个著名的对照实验。研究者对照了新加坡和澳大利亚悉尼华裔儿童的近视患病率,两个研究组中都是华商儿童,所以从遗传学角度看,他们身上的近视遗传特质应该会表现出相似性。可是,对照两组儿童的视力状况,生活在悉尼的儿童近视患病率仅为3.3%,而生活在新加坡的儿童近视率高达29.1%。研究者进而仔细分析了两组儿童的生活方式,发现悉尼儿童每周户外活动时间为13.75小时,而新加坡儿童每周户外活动时间仅为3.05小时。

⑧在此基础上,新加坡的研究者详细分析了户外活动与近视的关系,共有1249名青少年参与了此项研究。这些孩子的平均户外时间都达到每天3小时以上,但近视组的孩子活动时间为3.1小时,而非近视组为每天3.6小时。研究发现,在排除了年龄、性别、种族、阅读时长、家族遗传等因素后,仅仅是30分钟的户外时间差距,非近视小组的近视患病率就下降了10%。

⑨晒太阳很重要,这已成为视力研究者的共识,光照对于眼睛有保护性作用。尽管人无法治愈近视,但充足的光照能够避免情况向更糟糕的方向发展。研究者的建议是,儿童需要每天在至少1万勒克斯的光照下待3个小时,才能有效避免近视。但问题是,它很难实现。

⑩最大的问题在于代际传递。相比父母双方均无近视的人来说,父母单方近视,孩子患近视的概率增加了3倍;但如果父母双方都是近视,孩子患近视的概率会增加6倍,而且这些都是后天发生的近视。所以屏幕给眼睛带来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虽然出生的时候,人眼轴长度没有太大区别,但是在后天的环境中,眼睛出现问题的概率更高。在漫长的代际传递后,或许有一天,人类会像退化尾巴一样,对眼睛功能的需求也发生变化。

⑪只不过,活在此刻,还是要放下工作,走出房间,去晒晒太阳。

1.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光照充足的环境,能够形成周边离焦,减缓眼轴伸长,还能刺激视网膜释放多巴胺,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光谱均匀的日照可以保护眼睛和完全改善视力下降的状况。
B.电子屏幕设计本身就是对眼睛的一种刺激,导致它无法实现完全地眨眼,每分钟眨眼次数减少一半,甚至减少至1/3;眼球还会不自主地被一个接一个新的刺激点吸引过去。
C.普通人的注意力从2000年的12秒,到2013年降为8秒,说明了人类的注意力正在萎缩,所以一个新产品只有能在8秒内不断地释放新的刺激点,才能锁住用户的注意力。
D.屏幕给眼睛带来的影响,会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虽然出生的时候,人眼轴长度没有太大区别,但是在后天的环境中,父母单方或双方都近视,其小孩患近视的概率会更高。
2.下面对于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第⑦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突出了光照对视力的保护性作用。
B.文中第③段“在正常状态下,人类的眼睛每分钟要眨15到20下”中的“在正常状态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C.第①段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对人们的影响巨大,眼前的屏幕已经让大部分人逐渐上瘾。
D.文章由浅入深,从现实情况说起,介绍了电子屏幕给人们眼睛带来的危害及防治和改善的办法,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2000年,普通人的注意力能保持12秒,而到了2013年,人们只能聚焦8秒。”这句话只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B.选文主要说明了手机的作用、危害及如何有效避免近视。
C.“每一次完全的瞬目过程,上下眼睑完全覆盖眼球表面,让泪液均匀分布在角膜和结膜上,保持它们的湿润,并且让眼球得到至少0.2秒的休息。”一句中的“完全”不能删除,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
D.第⑧段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太阳的光谱养护着人类的眼睛。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