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补写出下列古诗文名句。
(1)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3)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4)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表达人事已非,恍如隔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湖心亭看雪》中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句子默写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发(bān)          形(jī)          然(qiǎo)        痛疾(è)
B.退(kuì)          (sài)          红(fēi)          锐不可(dānɡ)
C.首(qiào)          (qì)          歼灭(qiān)        藏污纳(ɡòu)
D.黑(yōu)          利(xī)          息(zhì)          无消息(yǎo)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蚕儿

陈忠实

①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

②他很年轻,穿一身列宁式制服,胸前两排大纽扣,站在讲台上,笑着给我们介绍自己:“我姓蒋……”说着,他转过身,从粉笔盒儿里捏起一节粉笔,在木头黑板上,端端正正写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③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报姓名, 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④有一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了一抱最鲜最嫩的桑叶,扔给风葫芦,就往下溜,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半天爬不起来,嘴里咸腻腻的,一摸,擦出血了,烧疼烧疼的。俩站在教室门口。

⑤“脸上怎么弄破了?”他走到我跟前。

⑥他牵着我的胳膊朝他住的小房子走去。这回该吃一顿教鞭了!

⑦走进小房子,他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撕下一块,缠在一根火柴棒上,又在一只小瓶里醮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就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温暖。他那按着我的头顶的手使我想到母亲按抚我的头脸的感觉。

⑧“怎么弄破的?”他问。

⑨“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⑩“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

⑪“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⑫“噢!”他高兴了,“你们养蚕干什么?”

⑬“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说的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来了。”

⑭“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⑮“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⑯于是,后晌,他领着我们满山满沟跑,采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⑰这天早晨,我和风葫芦抱着桑叶,刚走进老师的房子,就愣住了。

⑱老师坐在椅子上发呆,一副悔恨莫及的神色。看见我俩,轻声说:“我对不起你们!”莫名其妙,和风葫芦对看一眼。

⑲“老鼠昨晚……偷吃了……几条蚕!”

⑳我和风葫芦奔到竹箩子跟前,蚕少了!一指头长的又肥又胖的蚕儿,再过几天该网茧子了。可憎的老鼠!

㉑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斤文文地像吟诗。风葫芦高兴地喊:“它要网茧儿咧!”

㉒老师把他装衣服的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一个小方格,把那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㉓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米……

㉔陆续又有一条一条的蚕儿爬上箩沿儿,被我们提上网架。

㉕“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按捺不住,像个小孩,“这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㉖第二天,早饭后,上第一节课了。他站在讲台上,却忘了朝我们点头还礼,一只手把粉笔盒儿也碰翻了。

㉗我们挤进老师窄小的房子,全都默默地站着。

㉘他的被卷和书籍,早已捆扎整齐。他站在桌边,强笑着说:“我等不到丝片儿网成了。你们……把蚕儿……拿回家去吧!”说罢, 他提起网兜,背上被卷。

㉙后来才听说,老师被调走是有人把他反映到上级那儿了,说他把娃娃惯坏了!

㉚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一点儿先生的架势嘛!

㉛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

㉜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

㉝“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㉞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老师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

(有删改)

1.请以“蚕”为线索,补充学生与老师之间发生的主要事件。
①“我”因爬树采桑叶养蚕而受伤, 老师为“我”上药。
________
________
④多年后,“我”把珍藏多年的丝片送给他,老师十分感动。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走进小房子,他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撕下一块,缠在一根火柴棒上,又在一只小瓶里醮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就往我的脸上涂抹。
3.文章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的构思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文末写蒋老师“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请结合全文,探究其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广州人的春天,从一朵木棉花开始。走在广州街头,街坊随处可见熟悉的木棉花绽放,满树红花高擎入天,如漫天红霞洒满天际,描绘出广州最美三月天。

②木棉,别名红棉、英雄树。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省份。喜光,生长适温20℃~30℃,树姿巍峨。每年3、4月份是花开季节,往往未叶先花。花形硕大,五片厚实的红色花瓣,包围着一束黄色的花蕊,花朵艳丽而不媚俗,即使凋落,落地时坚实的花托也让花保持着盛放的姿态,颇有阳刚之气。

③木棉和广州渊源深厚。南越王赵佗曾向汉帝进贡木棉;宋代《南海百咏》曾记找,唐代会昌年间、时任广州节度使的卢钧带领百姓夹溪南北三四里,皆植刺桐、木棉。唐宋以来,文人骚客以木棉意蕴岭南春色,诗人杨万里的却是南中春色别,满城都是木棉花描写了广州木棉花怒放时的胜景。

④自清代以来,木棉被赋予更深的文化内涵,代表着岭南精神与岭南风骨,明末抗清志士李云龙是广州人,他看到一树树火烧天际的木棉花,写下了枝头犹是英雄血,无奈流花不待君的诗句。明末清初的陈恭尹也在《木棉花歌》中写下了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的诗句,充满阳刚之气的木棉成为南国英雄树

⑤20世纪以来,广东革命风潮此起彼伏。木棉花以其般红的花朵,被赋予了革命精神。1911年4月27日,黄花岗起义失败,潘达微冒死收敛了72具烈士遗体葬于广州东北郊的黄花岗。1920年营建黄花岗烈士墓纪功坊,纪功坊的浮雕上,两边各刻一棵红棉,花朵盛开,代表的正是英雄气。1954年,为纪念广州起义烈士,广州修建了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在高耸的烈士纪念碑四周遍植红棉树。

⑥灿烂的木棉自古以来受到广州人的钟爱。除了观赏价值,广州人还发现木棉在生活中的妙用————以木棉为棉絮,做棉衣、棉被、枕垫。木棉花还是岭南家喻户晓的中药,当木棉花掉落在地上,广州的街坊会将其捡起、晒干,然后用来煲汤、煲粥、煲凉茶,在湿热的季节可以祛湿、清热解毒。

⑦广州人有着深厚的木棉花情结。红棉牌吉他、红棉牌自行车、红棉牌红塘等本土产品,是几代广州人的美好记忆。华南理工大学,花园酒店等使用有木棉花图案的标志。从小蛮腰(广州塔)开出的有轨列车、车身绘着木棉花,穿梭于风景如画的珠江沿岸,被称为开往春天的列车。一朵大红色木棉花装点在宝蓝色的飞机垂直尾翼上,构成南航的航徽标识,木棉花亦随着飞机飞遍全球。

(摘编自刘幸《木棉花开满城红,浓须大面好英雄》)


材料二:

①2023年3月15日上午,听见花开·红棉颂——广州中山纪念堂第二届木棉文化节启动仪式在中山纪念堂举行,为英雄花开英雄城2023广州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系列活动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②广州中山纪念堂园区内共有29株木棉,其中木棉王如今已是350多岁高龄。在2018年全国组织开展的中国最美古树遴选活动中,获得中国最美木棉称号。木棉王树高27米多,身姿雄壮。据专家预测,今年木棉王开花8万朵左右。英雄花开英雄城,为城市注入勃勃生机,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广州满满的文化情怀和奋发向上的城市活力。

(摘编自《广州中山纪念堂第二届木棉文化节开幕》)


材料三:

①1982年,广州举行市花评选活动,推荐的候选市花多达58种。最终,木棉以75.9%的支持率,以压倒性的优势获得了最高投票数,被选为广州市市花。

②市花是城市的一张名片,代表着该市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要成为市花,至少具备三个条件:首先栽培历史悠久,适应当地的环境特征并生长良好;其次文化内涵深厚、花姿、花色等特性能够体现城市文化特色,代表城市形象;三是用途广泛,具有较高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深受市民喜爱。评选市花活动,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激发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和知名度、带动城市绿色产业的发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网络)


材料四:

中国34个省会城市及其市花统计表

省会城市市花省会城市市花省会城市市花
北京市*
石家庄
郑州
天津市*
南昌
西安
杭州
合肥
南京
昆明
武汉
重庆市*
月季、菊花
月季
月季
月季
月季、金边瑞香
石榴、月季
桂花
桂花
梅花
山茶花
梅花
山茶花
拉萨
兰州
银川
乌鲁木齐
沈阳
长沙
台北
澳门
济南
呼和浩特
哈尔滨
西宁
玫瑰
玫瑰
玫瑰
玫瑰
玫瑰
杜鹃
杜鹃
莲花
荷花、玫瑰
丁香花
丁香花
丁香花
福州
南宁
成都
海口
长春
太原
上海市*
香港
广州
贵阳
茉莉
朱槿
木芙蓉
叶子花
君子兰
菊花
白玉兰
紫荆花
木棉
兰花
注:香港、澳门为特别行政区。表中“*”标注为中国4个直辖市。

(摘编自李晶、蒲训《中国省会城市市花调查》)

1.下列关丁“木棉”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木棉花色红艳,花形硕大,凋落后也保持着盛放的姿态,深受广州市民的喜爱。
B.木棉的文化内涵丰富,自唐宋以来,艳丽而不媚俗的木棉成为岭南精神的代表。
C.木棉用途多,既可以用来做棉衣,还可以当中药,近年来开始在广州广泛栽种。
D.木棉树姿巍峨,往往未叶先花,广州中山纪念堂的“木棉王”今年开花8万朵。
2.下列选项,不话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白玉兰是上海的市花,开放时朵朵向上,契合了上海开拓创新、奋发向上的城市精神。
B.紫荆花是香港的市花,寓意兄弟和睦、家庭和美,象征香港和祖国团结和睦,繁荣昌盛。
C.桂花是杭州的市花,原产于我国西南部,在我国栽培历史有2500多年,寓意杭州富贵吉祥。
D.莲花是澳门的市花,圣洁无瑕,与澳门古称“莲岛”相应,寓意澳门清廉祥和,兴盛美好。
3.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1982年,木棉以75.9%的支持率当选为广州的市花,可见木棉深得广州人的喜爱。
B.木棉盛开,在春天的广州随处可见,但却十分珍贵,承载了几代广州人的美好记忆。
C.木棉是“英雄花”,被刻在黄花岗烈士墓纪功坊浮雕上,体现广州这座英雌城的精神。
D.在34个省会城市中,多个城市选择了月季或玫瑰作为市花,可见这两种花备受青睐。
4.木棉为什么适合做广州的市花?请结合其特点及市花评选条件谈谈你的理解。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莽昆仑》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莽昆仑

墨村

中士下岗的时候,“白毛风”刮得正紧,雪雾弥漫,雪山冰峰若隐若现,利刃般的寒气,如钻心之虫剥皮噬骨。中士不管,似乎听得见自己周身血液撞击管壁的声音。

②中士抱紧枪,裹紧大衣,顺石阶路往下走。风声尖哨着,撕扯他的皮大衣,雪团也纷纷横着往身上扑,吹得眼睛生疼。中士不反抗,反抗也无望。雪团狼命亲中士的嘴巴、鼻孔,堵得他喘不过气。

③一排石头砌成的营房在山坡背风处,包括中士在内,驻守着八九个兵。中士顺石阶路一级级往下走,岗楼便被扔在了脊背上。岗楼上的五星红旗,刚换上的旗面又被风咬碎了。接岗的士兵持枪而立,如雕塑,生根般稳。

④中士走近石头房,跺跺脚,抬手推了一下门,结了冰的木门闪开一条缝。

⑤巡逻归来的兵们正围在火炉边取暖,侧身而入的中士摘下了皮手套,一只手便去抓怀中的枪,猛然醒悟了似的急缩手,但为时已晚,冰冷钢蓝的枪身已生生啃去手掌内的一层皮肉。这一切,被走出厨房的军士长看个真切,“嗤”地笑出了声,“又不是新兵!”中士抬起手掌,用嘴吮吮,翻眼瞅着,“我想提前退伍,就今年。”

⑥军士长望着中士又望望大家,他们的脸都一模一样,长期的高原生活,被强烈的紫外线亲吻得黑红干燥,飞翘的死皮一揭,便蹦出一条红白的鲜嫩肉色,极像画家即兴的一个飞笔。军士长说:“别忘了,咱是军人。 ”

⑦去年开山时,一名画报记者从北京来,人上了哨卡可就是瘫在床上,脸如黄纸。中士用土法给记者治高原反应,在他太阳穴、人中穴等处,耐心地一下一下按压,一口一口喂罐头汁。 中士说:“初来乍到,都这样。“记者感动:“我来半天,就成这副熊样。”中士说:“习惯了。”“你们太不简单了,我要把你们全都拍下来,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在喀喇昆仑山这天寒地彻的冰峰哨卡上,战斗着一群多么可亲可敬可爱的了不起的战士! ”

⑧记者咬着苍白的嘴唇,手握相机,挣扎着硬是滚下床。站不住,就跪在地上,边流泪边给中士他们一张接一张地拍照,嘴里不住地念叨着:“太伟大了!太了不起了!”中士和战友们憨厚地笑着,“咱是军人哩! ”

⑨中士用嘴吮吮手掌虎口,避开军士长的眼,抬头望向屋顶。

⑩屋顶上, 团团重重叠叠的图案,浑圆,发黄——这归功于长期的烟熏。抽象的图案曲里拐弯,中士很自然想起家乡那一眼望不透的沟沟岔岔、梁梁峁峁。

⑪他突然嗓子发痒,想唱,于是就唱:“墙头上跑马还嫌低,面对面坐着还想你……”

⑫他唱得心酸,嘶哑的声音破了,如一缕破布条,在屋子里绕过来绕过去。

⑬军士长进了厨房,接连端出几种罐头菜肴,对大家说:“同志们,今天是刘根同志的生日,我们一起祝刘根同志生日快乐! "

⑭“嗯?啊!”中士胸口一热,泪水夺眶而出,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这是几个月前我女朋友来的信,说我的邻居们出外打拼,一个个家里都盖起了小洋楼,我要再不早点退伍回去,什么都耽误了。”

⑮军士长沉默半晌,猛然抓起桌上的暖水壶,依次倒满一排空碗:“喝!”七八只碗无声高举,“咣”地一声,几线水珠溅起来,落在火炭上,腾起一股裹了灰末的水蒸气……

⑯火炉里焦炭没劲了,屋内已冷。军士长撮起几块焦炭投进去,一缕蓝烟飘起来,又用火钳在火炉里搅了搅,“叭叭”炸起几串火星,溅在了大家的身上、帽子上。

⑰突然,军士长大声唱起来:“什么也不说,胸中有团火,一颗滚烫的心哪,暖得这钢枪热……”

⑱中士和几个兵精神为之一振,雄壮的歌声在清冷的雪山哨卡上飘荡回响,经久不散:“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一颗博大的心哪,愿天下都快乐……”

1.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中士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请阅读全文后填空。

2.赏析句子。
中士下岗的时候,“白毛风”刮得正紧,雪雾弥漫,雪山冰峰若隐若现,利刃般的寒气,如钻心之虫剥皮噬骨。
3.从记叙顺序上看,第⑦⑧属于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莽昆仑”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知耻近乎勇”语出《礼记中庸》。人们会有这样的疑问:“知耻”说的是心怀沉重的耻辱感□还是说人要有羞耻之心呢? 答案自然是后者。龚自珍说过:“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有了知耻之心,就会自觉追求高尚,做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有了知耻之心,就会自觉知错改过,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从而让人生行稳致远。
A.,   ”。     B.?     。”     
C.?   ”。     D.,     。”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高贵的清贫

徐贵祥

①油菜花开时节,我们来到方志敏的故乡——湖塘村。此处是个宜居的山坳,四面环山,一幢阔大而又古色古香的木楼坐落在山根处,旁边是两汪平静的水塘。这就是方志敏故居。

②一路上,不时听到当地朋友介绍方志敏家族的历史,有几个年轻女子,还眉飞色舞地说方志敏是她们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据说,方志敏身高1米82,高大俊朗,才华横溢自不必说,在担任闽浙皖赣苏维埃主席的时候,身穿白色西装,骑一匹白色骏马,当真是白马王子的标志性装束。

③是的,方志敏有阔绰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事实上,回顾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些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大都有殷实的家境,他们不缺吃穿,不乏体面的生活,可是他们放弃了,因为信仰,因为要革命,因为要建设可爱的中国。从他们的手里经过的财富成千上万,可是他们自己,却往往连一个铜板也没有。

④并不是每个人都配得上“清贫”这个字眼的,仅仅身无分文,还不是清贫。清贫是一种境界,只有精神高贵的清贫才是真正的清贫。

方志敏的故事很多,散珠碎玉一般在闽浙皖赣的山水草木之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他被俘之后,国民党屡次派出高官劝降,甚至蒋介石亲自出面许以高官厚禄,均被方志敏在谈笑中拒绝。

⑥我们后来从各种渠道看到的方志敏,戴着镣铐,神色泰然自若。在方志敏创立的闽浙皖赣苏维埃根据地首府葛源,我看到一张方志敏身穿军装挥手告别的照片,那是在他率部北上抗日的前夕,在葛源的枫林村,那个高高举过头顶、直直指向天空的手势,让我好像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女孩子说方志敏是她们的梦中情人。那个手势沉稳、自信、决绝,释放出一个男人、一个具有骑士精神的革命者勇敢无畏的力量。那一瞬间,我对身边的朋友说,方志敏不仅是一位革命英雄,也是一个贵族。

⑦贵族是什么?不是世代因袭的爵位,也不是显赫的权势,真正的贵族,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有一腔实现理想信仰的热血,有一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铮铮铁骨。这个当年才30多岁的年轻人,在闽浙皖赣四省交界的地方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兴办学校,开设医院,还构建了股市,这一切都是超前的。他是按照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经营着他的根据地,让那里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那时候的方志敏,掌管着闽浙皖赣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可谓一言九鼎,从他手里经过的真金白银不在少数,可是,在“方志敏式”的苏维埃政府内,节俭却蔚然成风,连铅山县委买了12元黄烟,都受到严厉的批评,被挖苦为“好阔气的铅山县委”。

⑧回想小学时代读过的《清贫》,我突然发现那个时候我并没有真正读懂,不,几十年后仍然没有读懂。放眼望去,如今在心里再默默地诵读那些文字,似乎从字里行间领略到另一种风景。北上部队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在生死考验的关头,方志敏拒绝脱离部队,拒绝逃生,坚持和同志们战斗在一起,后因叛徒出卖,在藏身的柴堆里被俘。在敌人的刺刀下面,这个命系一线的囚徒,就像个调皮的孩子,居高临下地打量着因为搜不到铜板而失望的士兵,冷静地看着他们的眼神和表情,甚至还有几分幸灾乐祸:“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齿冷三天?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⑨尽管多少年过去了,我至今仍然记得英国作家伏尼契的小说《牛虻》中的那个情节,作为革命者的牛虻——亚瑟被执行枪决的前后。亚瑟从一开始就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谈笑风生并且评头论足,唇枪舌剑拒绝忏悔。在士兵向他射击时,他一次次地嘲笑和校正士兵的枪法,“来吧,孩子们,不要害怕,朝这儿打!”

⑩而在今天,行走在蒙蒙细雨的湖塘村,我清晰地看到了另一个更加伟大的亚瑟。他领导了更多的亚瑟,而他的清贫是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今天的清贫是为了明天不再清贫,这样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到方志敏的故乡——湖塘村参观方志敏故居,缅怀英雄的经历。
B.文章告诉我们:清贫是一种境界,只有精神高贵的清贫才是真正的清贫。
C.文章第⑧段通过回忆读《清贫》的感悟和联想,展现了无畏的革命英雄形象。
D.《牛虻》中亚瑟被执行枪决的情节体现出亚瑟的英勇从容,比方志敏更加可敬。
2.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方志敏的故事很多,散珠碎玉一般在闽浙皖赣的山水草木之间”有语病,请你将正确的句子写出来,让文章的表达更加通顺。
3.阅读全文,概括方志敏是“真正的清贫”的原因。
4.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这个命系一线的囚徒,就像个调皮的孩子,居高临下地打量着因为搜不到铜板而失望的士兵,冷静地看着他们的眼神和表情,甚至还有几分幸灾乐祸。(从描写角度进行赏析。)
5.在阅读文章过程中,小湖同学觉得第⑨段写到亚瑟这个人物有些多余,你认为呢?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
6.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高贵的清贫”的理解?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班级开展“探访北京地铁”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同学们结成了历史、艺术、文学等小组参加本次活动,共同完成研究报告。
1.历史小组撰写了研究报告的“北京地铁溯源”部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196571日,经过精心规划和设计,北京第一条地铁开工建设,其线路沿西长安街与北京城墙南缘,自西向东guàn     )穿北京市区,设有从苹果园到北京站共17座车站,全长23.6公里。该工程于196910月建成通车,1971115日开始试运营,被称为北京地铁一期工程。1981915日,一期工程正式对外运营。此后,该线路沿长安街部分自南礼士路站逐步向东延伸,最终于2000628日开通至四惠东站,成为了今天的地铁1号线。北京第二条地铁始建于1969年,其线路沿北京内城城墙自建国门至复兴门,呈U字形,这就是北京地铁二期工程。19871228日,该工程和原地铁一期的长椿街至北京站区间重组成环线,即今天的地铁2号线。北京地铁一期和二期工程从选线、设计、施工到车辆制造及配套设施建设,都是我国发扬自力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独立完成的。此后,北京市按照城市发展的需要相继修建了多条地铁线路。而今,北京地铁已走过50余年的发展历程,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极为重要的城市公共交通工具。未来,北京的城市轨道交通将呈现出高速度增长、高密度聚集、高强度使用的特点,将更为快jiè     )方便地为市民提供出行服务,促进首都的绿色低碳发展。


(1)对于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根据拼音所写的汉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倒U字形”此处的意思是“上下倒转的U字形”,“倒”应读“dào”。
B.“更生”本意是重新得到生命,这里指兴建事业,“更”应读“gèng”。
C.“guàn穿”在此处的意思是“穿过;连通”,应写成“贯穿”。
D.“快jié”在此处的意思是“快;敏捷”,应写作“快捷”。
(2)理解加点词“自强不息”的含义。查《现代汉语词典》,“强”的主要义项有:①力量大;势力大。②感情或意志所要求达到的程度高;坚强。③使用强力;强迫。④使强大或强壮。根据词典释义及研究报告内容,选择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勇猛强壮,不畏挫折            B.奋发进取,持之以恒       C.力量强大,充满希望
2.艺术小组撰写了研究报告的“探究地铁公共艺术”部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作为一个每天有数十万人使用的公共空间,地铁被当成城市交通的骨干,担负起主要的乘客运输任务。地铁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世纪80年代,北京地铁2号线首次在车站内设置壁画,开创了国内地铁公共艺术设置的先河。后来,北京地铁4号线开始根据各车站的特点进行公共艺术设计,比如:【甲】圆明园站以大水法残垣和圆明园四十景正楷题记为元素,设计了大型浮雕文化墙,突显其背后如雷贯耳的思考;【乙】西四站以色彩鲜艳、细节丰富的街景为元素,设计了主题为京华旧梦的壁画。其民俗气息与西四地区的老北京闹市氛围相得益彰。置身其间,我们仿佛感到,【丙】圆明园站的文化墙在诉说着历史沧桑,西四站的壁画在讲述着民俗故事。2012年,北京市统筹协调地铁公共艺术建设,整合各条线路的每一车站特色,形成了各条线路的独特主题,例如6号线一期为京华映像,8号线二期南段为中轴印象。自此,一条线路一个主题的特色延续至今。

总之,地铁中的公共艺术既融合了北京古都的历史文化,又兼顾了城市发展需要。【丁】地铁车站已经成为了服务百姓、展示文化、促进城市发展的艺术之窗。


(1)文段中画线句子的成语或修辞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请结合语段内容,用“不仅……还……”句式,在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学小组撰写了研究报告的“探秘地铁站名”部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地铁车站的命名是地铁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北京地铁车站的命名既遵从符合历史,照顾习惯,体现规划,好找好记的原则,同时又注重突显北京的地域特色,比如一些站名就是以老北京地名命名的。有些地名听起来不够文雅,如公主坟、白堆子、泥洼、土桥等,但体现着老北京特色,是一种历史记忆,用来做站名可彰显深沉的人文情怀。在这方面,《北京地铁站名掌故》一书给我们的探究带来很大帮助。《北京地铁站名掌故》是国内第一部研究城市地铁站名文化的著作,其编写的主要难度在于文史资料的阅览检索量巨大,站名来源的实地寻访考据工作繁重,以及相关资料的采集整理工作庞杂。为探寻北京地铁站名的历史渊源,十余年来,作者呕心沥血,遍赏车站周边景观,查阅了大量文史书刊,广泛采录资料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分析与整合,逐一攻破难关,最终编写成书。


(1)文段中画线句有两处表达欠妥,请结合语境进行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同学就此编写了对联。依次填入对联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显特色,__________,留存京城记忆
下联:创先河,编写苦,著作助力
A.①老地名   ②地铁   ③人文探究        B.①老地名   ②站名       ③掌故探索
C.①情怀深   ②地铁   ③掌故探索        D.①情怀深   ②站名       ③人文探究
4.同学们还发现,一些有特色的北京地铁站雄姿也出现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绘画作品展”中。展览“山河日新【甲】新中国成立以来绘画作品展”的主题源自《礼记·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乙】“日新”一词,旨在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创新不已,不断进取。请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甲】——【乙】”。B.【甲】,【乙】”
C.【甲】——【乙】。”D.【甲】,【乙】”。
类型:基础知识综合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王亚平曾说:“航天员最无上的荣光便是能够见证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与辉煌。”“见证”,指当场目睹可以作证,也指见证人或可作证据的物品。长城是历史的见证,足迹是成长的见证……


请以“见证”为题,写一篇文章。可写实,可想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纸上。(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3)字数在600﹣800之间。(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肩膀》,完成下面小题。

肩膀

王愿坚

①西天,一抹晚霞正在消退;远处丘陵的后面,淡淡的雾气慢慢地升腾起来。通信员小秦望着前面茫茫的草地,忍不住皱起了眉头。现在,整个草地空荡荡的,看不见火光,听不见人声。他摸着肩上的扁担,愁烦地想:“要不是它,也许早就赶上队伍了。”他轻轻地叹了口气,把扁担换了个肩,又吃力地向前走去。

②这副担子,是两个钟头以前落到他的肩上的。

③还是刚过正午不久,一阵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他在离队处理伤口返回时走错了方向。当他顶风冒雨在烂泥里奔跑的时候,猛地撞到了这副担子上。这是两个不大的木箱,被棕绳紧紧地捆在一根小竹扁担上,里面装着不多的药品、纱布和几件医疗器械。就在担子前一米多远的泥塘里,它的主人——一位中年红军战士牺牲了。小秦摘下他那顶小小的八角军帽,默默地注视着这位没走完长征道路的烈士,含着眼泪,挑起了这副担子。

④起初,这一切是那么简单:担子,是战友留下的革命财产,必须挑上它;再说它也并不算重——参加红军以前,他给地主放牛、割草、砍柴,哪一担不比这重得多呢。因此,他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一定能挑着它赶上队伍,走到宿营地。但是,长征路上的艰苦和困难却像铁锤一样,一下下敲打着他的体力和信心。现在,当他走了两个小时以后发现,坚持下去越来越困难了:他觉得自己肩上挑着的好像是两座山,肩膀被压得钻心地痛;两条腿软绵绵的,抬不起、迈不动,还直打绊子;路,似乎也忽然变得崎岖不平了。再加上寒冷和饥饿一齐袭来,他头晕得天旋地转,浑身一点儿劲也没有了。

⑤他咬着牙,挺着脖筋,好不容易跨过了一段烂泥塘,跌跌撞撞地爬上了一块小高地。就在这时,他脚下被草根一绊,猛然摔倒了。他歪坐在地上,望着在眼前晃动的水草、矮树和那对木箱,心想:“不行了,我是挑不动啦!也赶不上队伍啦,就在这里歇一会儿。只一会儿……不要紧的,反正后面还有部队,反正……”这么一想,他觉得浑身的骨头架子都散了,那抓着扁担的手一松,倒了下去。

⑥小秦睡着了。蒙眬间,听见有人在说话。那话音是那么远,像从天边飘来的:“……怎么办?”

⑦“带起走嘛!”答话的是个浓重的四川口音,“锻炼一下子,这娃儿会成为一个好战士的!”

⑧小秦用力睁开了眼睛,发现自己正在一个人的怀里躺着呢——一位同志一只手把他抱在怀里,另一只手在他额角上轻轻抚摸着。他仰脸望去,只见这位同志已经不年轻了。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宽阔的额角上刻着几条深深的纹路。大约好些日子没有刮脸了,敦厚的嘴唇上生着一抹浓密的胡茬。尤其吸引他的,是那两道平直的一字眉下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⑨“醒了!”那同志微微一笑,那双眼睛更温和、更慈祥了。他向旁边的战士问道:“做好了没有?”

⑩“好了。”一个背着驳壳枪的战士端着一个小搪瓷碗走过来。

这时,小秦才看清,在他身边已经生起了一堆篝火,七八个同志正围着火忙活着。

【甲】那位老同志接过碗,放在嘴边试了试,又轻轻地吹了吹,然后慢慢送到小秦嘴边。碗里,是加上青稞面粉煮的野菜汤。小秦吃着却是那样香甜。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那位老同志亲切地问道:“小鬼,你怎么掉队啦?”小秦边吃汤边简要地把事情的经过说了说。

“对,那是一个好战士啊!”老同志深情地点了点头,“小鬼,你也是个好同志。看!你接过来,又把它挑了那么远。”得到了老同志的夸奖,小秦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可是,”老同志亲切地摸着小秦的臂膀,又问了,“你为什么不继续往前走了呢?”“我,我想歇歇。”小秦坦白地说。

“噢,想歇歇?”老同志指了指木箱,“那么,这东西怎么办呢?”

“这……”小秦觉出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对了,他嗫嚅着说,“我一点儿劲也没有了……”

“不!”老同志收敛了笑容,慢慢地摇了摇头,“你有劲,知道吗?你有很多很多的劲。”

小秦不解地望着这位老同志。老同志没再说什么,把他扶着站起来,从背驳壳枪的战士手里拿过一个皮盒子,慢慢打开,拿出了一件东西。小秦认得出,那是一架望远镜。老同志把望远镜拿在手里,调整了一下距离,然后递给了他。

他把镜子举在眼前,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望去。草地顿时变得清晰起来,就在夜幕垂下的天际,现出了点点火光。他高兴地跳着叫起来:篝火!”

“对,那里就是今天的目的地。”老同志把一只大手搭在小秦肩头上,轻声地说,“篝火后边是什么地方呢?”

小秦仔细地看了半天,摇了摇头:“我看不见了。”

“看不见吗?”老同志笑了,“那里,是草地的边边。再往前,是陕北革命根据地——那里,就是我们明天、后天的目标。”

“陕北?”

“对,陕北。”老同志深情地重复了一句,“党中央带着红一方面军,去年就到了那里。现在,毛主席正在等着你,等着我,等着我们大家呢!”他那双搭在小秦肩头上的大手按得更重了,“在那里,有好多好多事情正等着我们去做啊!”

小秦觉得这些话又亲切,又有意思。这些话,像眼前的镜子一样,为他显现了未来的目标。【乙】这些话,像只看不见的大手,在推着他,拉着他,向一个新的天地前进。他放下望远镜,激动地望着这位老同志。

“小鬼,要鼓起劲来,继续前进!要知道,将来,革命的将来,属于你们,也依靠着你们哪!”

话,一下子钻进了这个小红军战士的心,引起了他深深的思索。

就在他想着的工夫,同志们已经收拾好行装,准备上路了。刚才讲话的那位老同志弯腰抄起了扁担,放到自己的肩上。他挑着颤悠悠的担子走了几步,又转过身来,向小秦说道:“小同志,赶上前去呀,不要掉队!”说完,他挑着担子,迈开大步在队伍的前头走着。那魁梧的身躯和宽阔的肩膀那么结实,那么健壮。仿佛就靠这个坚强的人的带动,整个队伍才走向前去。

这时候,一个干部模样的人迎面跑步过来,向那位老同志敬了个礼,又朝小秦这边跑来。

小秦不禁向干部问道:“前头那个挑担子的同志是谁呀?”

“嘿,你这小鬼!”干部笑了,“那是我们的朱总司令啊!”

“啊,是他?!”小秦怔住了。刚才,那使他感到温暖、引导着他奋力向前的那些情景和那些话,又重新清晰地浮现出来,占满了他的心胸。他连忙拔腿向前跑去,紧紧地抓住了扁担。

“我说你有劲嘛!”朱总司令爱怜地摸了摸小秦的肩膀,把扁担搁上去,“好,挑着吧!【丙】肩膀,挑重担子的肩膀,就是在前进的路上磨出来的!

小秦把肩上的担子扶稳了。就在这一霎时,他又看到了那双眼睛。那眼睛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祥。

小秦挑着担子,望着朱总司令那健壮的背影,踏着前边的脚印,大步走着。就在这时,他明白了:这副担子本来就是属于他的。现在是他的,将来也是他的。

(有删改)

1.文章叙述了小秦在长征路上的一段经历。阅读全文,在下面横线处将相关内容补充完整。
在雨中迷路,偶遇牺牲的烈士,挑起担子→__________→通过望远镜看到目标,有所领悟→____
2.这篇文章的语言质朴生动,富有感染力。请从【甲】【乙】【丙】三处划线句中任选一处,结合上下文进行品析。
3.文章结尾段写道:“他明白了:这副担子本来就是属于他的。现在是他的,将来也是他。”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此处语句的理解。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