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出师表(节选)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今南方/已定
D.深追先帝/遗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不求达于诸侯                           隔篁竹,水声
B.以伤先帝之                                 灭可见
C.先帝不以臣卑                           肉食者
D.兵甲已                                        为外人道也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B.选文中作者分别明确了自己要尽兴德之言、朝臣应尽讨贼兴复之效、刘禅应“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的责任。
C.选段语言华丽,言辞间充满殷切期望,每句话既不失臣子身份,也切合长辈口吻。
D.选文以议论为主,融合叙事和抒情,集中表达了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心情,情感真挚,催人泪下。
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5.选文中作者追述了哪几件事?有何用意?
类型:课内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微型小说精彩的故事情节戛然而止,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B.毕业典礼筹备会上,同学们热烈讨论,纷纷提出真知灼见的意见。
C.在“向未来”演讲比赛中,他得意忘形地说:“要让青春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姿态!”
D.“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娄底市与时俱进,因地制宜打造“秀美屋场”。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作。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美好的生活需要我们用心去体悟,更需要我们努力去创造。将快乐写进生活,便添了一米阳光;将关爱写进生活,便多了一份温情;将奋斗写进生活,便拥有一股力量;将诗意写进生活,便添了一份浪漫……


请以“将________写进生活”为题目作文。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补充的内容不超过5字;
(2)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定立意;
(3)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600字;
(4)不得抄袭、套作;
(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光华中学正开展“墨香书法”语文实践活动。学校拟邀请著名书法家陈振濂先生下周四下午3点到学校礼堂为全体同学作书法欣赏指导讲座。假如你是学校“墨缘”书法社的李华,让你前去邀请陈先生,你该如何说呢?
类型:语言表达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①《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节目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透过诗词之美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在诗词题目的甄选上注重“普及性和专业性”,入选的题目大多数出自中小学课本,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等众多类别,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主题。

材料二:下图是《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画面之一。


(1)请简要概括材料一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这档节目。
(2)《中国诗词大会》舞台画面构图唯美,寓意丰富,你能理解其中的画面内容并写出其寓意吗?(一点即可)
类型:综合性学习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父亲的肖像

迟子建

①我记忆中最寒冷的冬日,是1986年的腊月,年仅49岁的父亲突发疾病,与亲人永别在年关。

②父亲走了三十二年,他的影子却从未从我们心底和梦里消失。父亲盛年离世,他留给我们的形象,也就儒雅潇洒,从无老态。我还记得父亲过世后,我初来哈尔滨工作,去探望抚养过父亲几年的四爷爷,他见了我,也不顾我是女孩家,扯着一条白毛巾,失望地擦着泪说:“你不随你爸啊,你爸小时那个好看!你爸找的你妈,是一般人啊!”四爷爷是第一次见我,那时我二十多岁,不算漂亮,但也不丑吧。而父亲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因贫穷不能继续求学,自愿报名去了大兴安岭参加开发建设,再没回过哈尔滨。四爷爷记忆中父亲最后的形象,是他不到二十岁的模样。记得我将四爷爷的话转给孀居的母亲时,她直撇嘴,要知她年轻时算是美人呢。而姐姐弟弟不无调侃地对我说:“咱家还数你好看呢,四爷爷要是见了我们,不得哭迷糊啊。”只能说四爷爷为了强调父亲的英俊,不惜嘲讽他的骨肉。

③但不久前我突然接到故乡一封来信,说明父亲在别人眼里是其貌不扬的。写信者是父亲的生前同事,说是见到了父亲的几位学生,他们忆起父亲的几段往事,觉得很有意义,所以整理给我。

④其中一位回忆说,他10岁随父亲来到大兴安岭永安时,这里还没学校,所以他过了上学年龄却无书可读。1966年,新学校在永安东头开建了,他满心欢喜,每天都跑过去看。领着工人建校的校长姓迟,一个瘦弱的小伙子,个子不高,面貌寻常,和工人一起光着膀子举着土坯垒墙,满脸流汗,灰头土脸的。而最终落成的茅草苫顶的土教室,课桌也是土坯垒的,粗糙不堪,椅子则是用原木锯成的木墩。那时没有本子,他们每人发一块石板,用粉笔写字,而身为校长的父亲,一个人承担好几门课的教学。

⑤我向母亲求证这些细节,她说的确如此。父亲从哈尔滨高中毕业,是当年大兴安岭的人才了,所以一个人得兼多门课。而他建学校的时候,我才两岁,正是流着涎水傻呆呆啃手指的年龄,记忆还没发芽呢。

⑥父亲的学生还回忆到,1970年清明节,父亲带领学生去烈士墓扫墓。仪式结束,忽然间天昏地暗,暴雪袭来,学生们被狂风吹打得站不稳,父亲连忙让学生趴倒在地,然后再一个一个将他们转移到桥洞。待暴风雪止息,父亲吓坏了,一会儿看看这个的脸,一会儿摸摸那个的头,生怕暴风雪伤着了学生。

⑦这个事情虽然感人,但老实说,我对此毫无记忆。一看年份,是年六周岁的我,已被母亲从永安送到漠河乡的姥姥家,所以父亲带领学生扫墓的事情,我自然不知。

⑧能和记忆重叠上的,是信尾记叙的一件事,说是永安学校第一届小学生毕业时,父亲从家里端了一盆新烀的土豆和新炒的黄豆,师生们吃着土豆,嚼着黄豆,开着毕业式。这确实是父亲的风格。父亲喜欢把家中吃食拿给别人,也常把他喜欢的孩子带到我们家吃饭。姐姐讲过一件有趣的事,她参加工作后,有一天突然回家,发现不是饭点,我家灶台前却蹲着三个陌生的小家伙,一人捧个饭碗,吃得热火朝天的。饭碗里是大米饭,灶台上是一盘炒鸡蛋,是我们家平素都不舍得吃的。这三个孩子是新来我们山镇的,因为家里生活拮据,孩子们穿得破烂,肚子也没油水。姐姐说父亲这是趁母亲出去干活,我和弟弟在暑假中跑出去疯玩,在家偷着做给他们的。

⑨父亲的善心和慷慨,本是人性的阳光,但投射回来的,有时却是阴霾。他欣赏人才,有一年从教育局为我们山镇学校,要来一位大学毕业生做教师。因为学校还没建起教工宿舍,他就让这位新教师携着家眷,在我们家一住两年,吃一锅饭却分文不要,直到他们有了宿舍搬出。其后永安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来此做教师的,就不止一人了。记得有一年涨工资,身为校长的父亲,把仅有的一个指标,给了另一位大学毕业的老师,因为先前住过我家的老师已涨过一次,谁知这位老师认定还应该是他调资,找父亲去闹。父亲没满足他的要求,他对他的恩情,也就被一笔勾销。父亲自此很难过,常说有的知识分子真是难交,你对他一百个好,只要一个不顺他意,你就成了他的敌人了。

⑩父亲做了二十年山镇学校的校长,直到辞世。我在永安学校读的小学和初中,也在大兴安岭师范毕业后,分配回母校,成为他麾下的一员,那时土教室早被红砖瓦房的教室取代了。我最初学写小说的时候,悄悄告诉给他,谁知他立刻告诉给母亲,带着惊喜和揶揄的口气,说:“咱家二小姐要写小说啦!”

⑪我记得父亲最沮丧的一件事情是,北头有户人家多子多女,他们的父母不许所有孩子上学,只派去两三个,其余的在家跟他们干活,父亲几次三番上门相劝,可家长认定,一家有几个识数认字的就够了。父亲许诺减免部分孩子的学杂费,他们依然不允。以致后来他们看见父亲远远过来了,赶紧关门闭户。父亲无计可施,曾想让能接受教育的那几个孩子,回家将知识传与兄弟姐妹,可他们没一个好成绩的。父亲每每说起,痛心不已。

⑫我很感激这封故乡来信,唤醒了我对往事的一些回忆,父亲的学生帮我勾勒了他肖像的另一侧面。如今永安学校不复存在,但校址还在,我们家半塌陷的老宅还在。我很担心父亲的灵魂出游时,对着空荡荡的校舍会伤感,怎么不闻读书声了呢?看见我家荒草萋萋的老院也会伤感,家里的烟囱咋不冒烟了呢?父亲大约明白大地没他的春天了,他不再醒来。

1.在不同人的眼中,父亲的肖像各是怎样的?不同的肖像又是因为怎样的原因?阅读全文填写下表。
不同人眼中父亲的肖像原因
“我”及家人
四爷爷英俊,好看
父亲的一位学生即将有书读,满心欢喜,忙碌的校长给他的印象
2.依括号内要求,赏析文中语句。
(1)父亲连忙让学生趴倒在地,然后再一个一个将他们转移到桥洞。待暴风雪止息,父亲吓坏了,一会儿看看这个的脸,一会儿摸摸那个的头,生怕暴风雪伤着了学生。(描写角度)
(2)父亲的善心和慷慨,本是人性的阳光,但投射回来的,有时却是阴霾(加点词语含义)。
3.选文运用多种写法来刻画父亲的形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四段“和工人一起光着膀子举着土坯垒墙,满脸流汗,灰头土脸的”,运用动作描写,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不辞辛苦的人。
B.第五段“我向母亲求证这些细节,她说的确如此”,直接写出父亲的吃苦耐劳、勤劳能干。
C.第九段“记得有一年涨工资,身为校长的父亲,把仅有的一个指标,给了另一位大学毕业的老师”,写父亲将仅有的调薪指标给了更需要的老师,可见父亲是一个宽厚慷慨的人。
D.第九段“父亲的善心和慷慨,本是人性的阳光,但投射回来的,有时却是阴霾……谁知这位老师认定还应该是他调资,找父亲去闹。父亲没满足他的要求,他对他的恩情,也就被一笔勾销。”运用对比,突出了父亲朴实善良、慷慨无私、不辞辛苦、为山村教育事业奉献青春、死而不已的高尚精神。
4.本文与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在情感和选材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各题。

楚江怀古(其一)

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注释】①楚江:应指沅江。②微阳:夕阳。③广泽:指洞庭湖。④乱流:形容涌荡的江波。⑤云中君:神话传说中的云神。也兼指屈原《九歌·云中君》,借写屈原之事。⑥竟夕:通宵。
1.下列各项中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在现实与神话的诗意交融和古人与今人的精神相接中,完美和谐地完成了“怀古”的主题。
B.颔联一句写听觉,一句写视觉;一句写物,一句写人;上句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
C.“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写诗人站在木兰舟上观景,忽然听到了洞庭湖边树丛中猿猴的鸣叫,表达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境。
D.表达诗人遭贬后悲凉落寞的心境和远谪他乡的孤单离索的情怀。
2.结合全诗,分析本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外婆的香橼树

①在乡间,散步的路上可以看到果实累累的香橼(yuán)树。金黄的果实仿佛一个个粗糙的小瓜。轻拉树枝到鼻尖,深深地闻一下,柑橘家族特有的迷人香气沁入鼻腔。正在门口溪边洗衣的老妇,上到坡道,踮起脚尖,采了三个最大的香橼。她笑吟吟地对我说:“多摘点,回去用蜜腌渍了,就可沏香橡茶喝了。”

②我从老妇眼角笑纹里,看到外婆的影子。

③20世纪40年代,曾经是大户人家小姐的外婆嫁给了贫寒的外公,靠做各式各样收入微薄的小生意带大四个孩子。最困难的时候,她有两个孩子在远方插队,买完米、油,头一件事就是用剩下的收入买一大版邮票。她心急火燎地给远在大西北的心灰意冷的孩子写信,她总要在信上给孩子新的希望:江南的小红萝卜下来了,她承诺要给孩子做五香萝卜干。吃螃蟹的季节到了,她承诺给孩子寄蟹粉油——她要省下一个月的肉票去买油膘,自己熬炼;半大的螃蟹一买就是一网兜,蒸熟后剥得两手的指甲都裂了,剥出满满的膏黄与雪白的螃蟹肉,用油热封,用玻璃瓶装好,再用蒲叶包好,寄到大西北去。

④写完信,外婆骑一辆自行车,专门到邮局去寄。她总是疑心路上的邮简收寄信件要比邮局慢一些。孩子们埋怨大西北缺乏水果和蔬菜,外婆便想把香橼树苗种到大运河河岸的荒地上去。三年,河岸边的香橼树真的被她种成了。到了深秋,外婆借了两个大箩筐,来回三趟,一次性把河岸上的香橼都采了回来。外婆将香橼洗净,切成薄片,在大团匾中晾干表面的水分。紧接着,垒出珍贵的糖,一层糖一层香橡片,紧紧码好,在大陶瓮里密封一夜,再将这些被充分糖渍的查橼片平摊到大团匾中去晒。一直晒到捏起来硬铮铮,丢在碟子里当当响,而后,外婆开始缝制邮寄用的小布包:她要把这些香橼片寄到正在冰天雪地中捞河泥、种小麦与青稞的孩子手里。

⑤外婆能在艰苦的生活中支撑那么多年,始终保持淡定乐观,与她舍得留给自己一点儿精神生活也有关系。我至今还记得,外婆将带着果柄的香橼一个个串起来,吊在衣橱里,为衣服熏香;外婆的娘家虽然早已败落,但自己的那些陪嫁,外婆依旧小心翼翼地保管了很多年,那些宝贝包括一个可以插梅花的大铜瓶、一个可用来陈列果实的古铜青绿旧盘、一个宣德暗花白盘……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月,简直没有什么用场。然而,外婆把采回来的香橼摊放在盘子上,每个盘子里放8-9枚,满屋都是黄灿灿的颜色以及清冽又扑鼻的芬芳。

⑥回看外婆这一生,大起大落。17岁前,半条街的娘家商铺伙计们都喊她“大小姐”:结婚后,她不得不成为卖炒货的小贩,后来又在里弄办的小厂成为一名两手都是机油味的女工;最后,她在为居民打酱油的小店中退休,她似乎从未抱怨过什么。她嫁了个像木桩一样少言寡语的男人,文弱书生一般,遇到事只会往她背后躲,家中买100块煤饼也挑不动,还要她一起去挑,她也无一丝怨怼。外婆从不计较她这一辈子为家族、为后辈付出了多少,她只是深信,一条河要不断地朝前走,才可能冲刷出深深的河床,汇聚无尽的溪流与雨水,蹬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直到汇入大海。

⑦基于这种朴素的认知,外婆从不把时间花在抱怨上,遇见事儿,她只是不断地去想办法,不断地去行动。从起了在运河边种树的念头,到从乡下以板车载了树苗回来种,她只花了3天时间;从运河边将香橡摘回来,到晒出可以泡茶的果干,她花了10天时间;而劝说两个在外插队的儿女一定要“把书读起来,就像在大风中拢住一粒火星”,她分别花了8年和10年。最后,孩子们放下锄头,在1978年考上大学,这却是外婆完全没有料想到的。但小舅舅和三姨能从痛苦与迷茫中觉醒,我以为,与外婆辛苦攒下寄出的几十版邮票息息相关。

⑧外婆离去多年,那些运河河岸上的香橡树还在,每次回到故乡,我就去看望那些树,外婆若有所思的样子就会浮现在脑海中。这些香橼,听到过拖船的声音,听到过船上人网鱼、炒菜的声音,也听到过源源不尽的水声,它们的香味,比佛手还要好闻。不知道为什么,闻到它,我就觉得这辈子遇到再大的沟坎都能心平气和地过去。

(选自《读者》2023年1月有删改)

1.梳理文本线索,用动词串起外婆与香橼的故事。

___________香橼片②_________香橼果
2.请结合全文内容梳理,分析外婆的人物形象。
3.散文语言独特有味,请从词语的运用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外婆将香橼洗净,切成薄片,在大团匾中晾干表面水分。紧接着,拿出珍贵的糖,一层糖一层香橡片,紧紧码好,在大陶瓮里密封一夜,再将这些被充分糖渍的香橡片平摊到大团匾中去晒。
4.在小组阅读探究过程中,有同学提议将文章标题改成《外婆的信》,你认为是否合适?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文学类文本,完成各题。

门缝里看戏

卞毓方

①五岁半那年,祖父带我到剧场看了一出京戏《失空斩》。几年后我才知道,这出戏演的是《三国演义》的《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当时却懵懵懂懂:三国人物为啥长成、穿成那个模样?讲话为啥是那个腔调?平常为啥在街上看不见他们?难道他们是单独住在一个叫三国的地方……一切都云里雾里,稀里糊涂。

②心头痒痒,觉得太玄妙、太神秘。很想再看一次。那是另一个世界,灯光灿亮,景色辉煌,人物相貌堂堂,气宇轩昂,一动一静、一言一语都像是在仙境,绝不是我们所在的人间。

③祖父啥时再看戏呢,天晓得。我是小孩子脾气,上午栽树,下午就想吃果子。戏票分二等,我记住了,最便宜的是五分钱。

④是日午前,天朗气清,母亲在屋后小洋河的码头洗衣服。我站在后面哼:“我要五分钱,我想看戏。”母亲摸摸口袋,又缩回手,不同意。不给我就不走,一直站着磨。母亲是疼我的,每当我和大姐、二姐闹别扭,母亲不问青红皂白,总是站在我这一边。这天,母亲洗完衣服,却头也不回,径自走了。

⑤断念,知道这戏票是买不成了。

⑥午后,我到底不死心,又一个人跑去剧场。

⑦剧场在小镇的中心,正门朝北,有人查票。转来转去,转到西南门。那是扇木门,右侧有道竖形的裂缝,约一拃长,中间像被小刀挖过,有拇指宽,状如一只狭长的细眼,我踮起脚,还是够不着,看来是比我高的孩子干的。

⑧剧场南边临河,我去河浜搜索了一圈,捡得几块半截砖头。转回去,门眼已被一个大孩子占领,也许那洞就是他挖的。无奈,只得在一旁干站。他故意激我,大呼好看。我让他讲讲怎么好看。他说,两个女的站在台上,穿的衣服好看,头上插的簪子好看,一扭一摆好看,后面的布景也好看。他没文化,我已经在私塾读了一年,刚才在正门,看到海报上写的是盐城淮剧团,演的是《西厢记》。

⑨好不容易等到他大发慈悲,把门眼让给我,垫好砖头,站上去,勉强够到,闭上左眼,拿右眼对着,却是一片漆黑——门里有人挡着。难怪那大孩子放弃,他看不到了。好无奈!

⑩身后嘁嘁喳喳,来了两个女的。年纪大些的,比我母亲年轻,短发,圆脸,蓝洋布旗袍;年纪小些的,比我二姐大,长辫,瓜子脸,粉红衫。柴禾堆南边有块空地,两人摆开架势,一比一画,开始对唱。我不懂唱词,但觉曲调婉转,声情并茂。后来恍然,她们唱的是淮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位女子唱罢《梁祝》,又唱了几首歌曲,然后,像完成了一次街头演出,击掌庆贺,兴高采烈地离开。

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我都觉得她俩是受老天指派的,特意前来为我一人表演,以安抚我反复受挫、濒于绝望后的失落。

过了一段时光,中秋节,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剧场,老地方,仍是西南门。谢天谢地,门眼还在,也没有旁人,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垫着正好。

这回是建湖淮剧团,剧目是《秦香莲》。

因为缝隙太窄,角度又偏,只能看到半个戏台,人物面对观众,于我仅是个侧影。俗话说“门缝里看人——把人瞧扁了”,是说把人看小了,或者扁平化了。我倒不这么认为,反而觉得更聚焦,更诡秘。往小了说,有点像把两掌并拢,从掌缝里瞧风景;往大了说,仿佛从两壁夹峙的缝隙觑探蓝天。无论如何,这是一个特殊的与众不同的视角,你要是没经历过,就很难理解什么叫山阻水隔的世外桃源,什么叫让人叹为观止的“一线天”。

干扰也有,中途有一位观众,大概是后排的,蹭到了门前,正好遮住我的视线。我比前番来得机灵,清了清嗓子,奶声奶气地求人家:“大叔,让开一点好吗?”门里的人听到我的话,回头瞟了一下,立马移开了。

是日我看完全场,尽兴而归。

是日我一步三跳,心花怒放。

我怒放的心花中有一朵是:哪天我挣了钱,要买头排的票,把他们剧场的戏挨个看完;如果钱有富余,就买好多张票,送给那些穷人的孩子。

半个世纪后,我历尽沧桑,风尘仆仆还乡。像武陵人重访桃花源,我去探望那座老剧场。是它,就是它。它还屹立在那里。外形虽然苍老,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功能完好,不时还有演出。我大喜过望,向陪同的朋友提出想看一场淮戏。这是乡愁,另一种生命的盐分。朋友积极安排,钱嘛,自然不用我掏。我掏的是热泪——没有人知道,此刻,我又变回了那个从门缝里看戏的小男孩

(选自2023年3月14日“学习强国”平台,有删改。)

1.文中记述了作者小时候看戏的几次经历和看戏后的心理感受。请根据文意和提示,补全下面表格的内容(用文中词语):
看戏经历看戏地点戏名心理感受
第一次剧场《失空斩》
第二次剧场门缝《西厢记》
第三次局场门外《梁山伯与祝英台》庆幸,感到些安慰
第四次剧场门缝《秦香莲》

2.选文倒数第2自然段,作者说“我怒放的心花中有一朵”,表达了他当时的心愿。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把他的心愿概括出来。
3.文中画横线处在语言表达上很有表现力,请结合文意进行品析。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结尾处画波浪线的句子蕴含了“我”的哪些情感。
5.闽南文化源远流长,乡风民俗别具一格。请你选一个自己熟悉的家乡民俗简要介绍一下,并谈谈你的感受。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