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
下列对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意春芳”中“歇”的意思是休息。
B.“枫桥夜”中“泊”的意思是停船靠岸。
C.“身向榆关那行”中“畔”的意思是边。
D.“碎乡心梦不成”中“聒”的意思是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列各句中,对句子的表达方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描写)
B.第二天,我们划着船到一个朋友的家乡去。那是个有山有塔的地方。从学校出发,我们又经过那“鸟的天堂”。(记叙)
C.这真是比任何文学还要文学,比任何艺术还要艺术。(议论)
D.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平缓,松柏森郁,草莽绵连。(说明)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
( )( )   ( )( )   应接( )( )
( )( )   ( )( )   ( )( )
1.尊敬老人是我们年轻人___________的事。
2.站在船头,放眼大海,真叫人___________
3.灯会上各式各样的花灯,琳琅满目,令人___________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古诗阅读。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山居秋暝》的作者是_____
2.下面与《山居秋暝》的“暝”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A.落日残霞B.老树寒鸦C.明月清泉
3.全诗共四大句八小句,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小句描绘出一幅山中清晨的画面:秋雨过后,幽静闲适,清新宜人。
B.三四小句勾画出一幅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C.五六小句写竹林里传来阵阵欢笑,是姑娘们将要到河边洗衣去。
D.七八小句表达出诗人的心志:任凭秋天的花草凋谢吧,这里依然景色迷人,我愿留居山中。
类型:诗词曲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四季之美(节选)

①秋天最美是黄昏。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 (1)

②冬天最美是早晨。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就是在遍地铺满白霜的早晨,或是在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清晨,也要生起熊熊的炭火。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 (2) 和这 (3) 多么和谐啊!只是到了中午,寒气渐退,火盆里的火炭,大多变成了一堆白灰,这未免令人有点儿扫兴。

1.将选文中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2.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第①段中对大雁在高空比翼而飞的描写,属于动态描写。(      )
(2)第①段中作者选取了秋天的黄昏,只抓住了“夕阳斜照”这一时间点进行了描写。(      )
(3)第②段中,“铺满白霜”与“熊熊炭火”形成了动静和色彩的对比,画面感强。(      )
(4)第②段写出了冬天早晨的闲适,朗读时的语调应该舒缓一些。(      )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听古诗,并选正确的选项。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下列加横线的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A.一(jiàn)开B.徘(huí)C.(qú)D.(yuán)头
2.下列与作者朱熹不属于同一个朝代的是(     
A.陆游
B.林升
C.李清照
D.马致远
3.对“问渠哪得清如许”中的“如许”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样
B.如果
C.许多
D.允许
4.“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用了(     )的修辞手法。
A.比喻B.夸张C.顶真D.互文
5.人们常常用(       )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A.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D.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6.关于这首诗的说法错误的是(     
A.“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意思是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是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C.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D.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名诗。
类型:听读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听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1.下面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渭(wèi)B.朝(zhāo)C.舍(shè)D.更(gēng)
2.下列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客舍:旅店。B.浥:(yì):湿润。C.君:指孟浩然D.更:再。
3.下列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渭城/朝雨/浥/轻尘,
B.客舍/青青/柳色/新。
C.劝君/更尽/一杯/酒,
D.西出/阳关/无故/人。
4.中国历史上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     
A.李白B.杜甫
C.王维D.白居易
5.这是一首送别诗,下面不属于送别诗的是(     
A.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余马行处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6.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首诗是作者王维在渭城送别好友元二去安西,其中好友要途经阳关。
B.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C.三、四句写惜别。前两句为送别创造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后两句再写频频劝酒,依依离情。
D.“劝”字说明了希望好友再多留一刻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类型:听读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节选)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凡读书,须整顿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一字,不可牵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注释】大抵:大概。牵强暗记:勉强硬记,指没有读熟文章,就一句一句在心里硬记。云:说。见:同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      )       不可一字(      )       暗记(      )
2.根据注释和自己的理解,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第1自然段告诉我们,读书要先______,在此基础上进行______,这样才能有所得。
4.读书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请用“______”画出来。
6.多读的好处有哪些?请你根据短文归纳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

五月里的一个早晨,我们从西宁乘车向青海湖的鸟岛进发。汽车沿着青藏公路向前飞驰,翻过日月山穿过倒淌河,来到碧波万顷(qǐng)的青海湖。我们驾起一叶轻舟驶向美丽的鸟岛。

踏上鸟岛,眼前的景色令人眼花缭乱。抬头望,天空中是一群群的飞鸟,红的、蓝的、白的、花的,组成一幅幅色彩夺目的锦绣画卷。低头看,满岛都是各种各样的鸟、鸟巢和鸟蛋,几乎没有我们插足的空地。湖水里,那披着彩色花衫的是斑头雁,小巧玲珑(lóng)的是燕鸥,张着长长的嘴东张西望的是环嘴鹜(),还有洁白的天鹅,美丽的风头潜鸭,迈着长腿踱(duó)步觅食的黑颈鹤()……我们大概数了一下,就有一百多种鸟呢!天上飞的是鸟,地上跑的是鸟,湖里游的是鸟,好一个鸟的乐园呐!

这岛上生活着十万多只水鸟,它们相处得十分融洽。如果敌害来犯,岛上所有的鸟都能团结起来,共同时敌。我们刚上鸟岛不久,就亲眼看见了一场鸟岛保卫战

天空出现了两只黑鹰,企图掠(lüè)取岛上刚刚孵()化出来的幼雏(chú)。两只放哨的大雁发现了,一边呱呱地报警,一边勇敢地迎着黑鹰冲了上去。接着岛上所有的鸟纷纷起飞迎敌。

两只黑鹰高高地盘旋着,群鸟在下面低飞。忽地(hū dì),一只黑鹰俯()冲下来。只见斑头雁用自己的翅膀和身体组成一道铜墙铁壁,挡住了黑鹰。第二只黑鹰偷偷从另一边向地面冲击。这时,鸬鹳(lú guàn)群奋起回击,迫使两只黑鹰向高空飞去。群鸟在鱼鸡的带领下,发起冲锋,围住了两只黑鹰,时而上,时而下,叫着,啄着,两只黑鹰被啄得遍体鳞伤,急忙向远方逃去……

1.给下列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眼花缭________
A.用花或花纹装饰的。
B.颜色或种类错杂的。
C.模糊迷乱。
2.读画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这句话描写景物的角度是________(平视、仰视、俯视),从________(形状、声音、颜色)这方面来进行描写,运用了________(拟人、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
3.第②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主要是写鸟________(大、多、美),句中的“________”一词突出了青海湖的鸟岛是鸟儿的快乐家园。
4.第③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A.引起下文 B.承上启下     C.总结全文
5.请你给这篇文章加一个恰当的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     ,到处都是          的、     的、     的、     的,有的     在树枝上叫,有的     起来,有的在     翅膀。

1.按课文内容填空。
2.本段重点描写了________的情景,先写________;接着写________;最后写________,是从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进行描写的。
3.本段是写作者第________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众鸟纷飞的热闹情景,表达了作者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