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发现每幅画的下角都已经别了小纸条,分别写着:冈村宁次长官订、汪精卫主席订、周佛海院长订……梅兰芳看得直冒火,他抄起桌上的裁纸刀,“哗哗哗”“哗哗哗”,霎时,将他用半年时间画成的国画,全划破了。
正在这时,一辆轿车“哧”的一声,在画苑门口停住。伪中央政府外交部长褚民谊急忙下了车,对走来相迎的伪警官说:“快作些准备,汪主席带着记者马上要来了。”
伪警官献媚讨好地说:“正巧,梅兰芳本人也来了。”
褚民谊一听,乐得直咧嘴,一边喊着“梅兄,梅兄”,一边直奔展厅。他把门一推,突然惊呆了:只见红红绿绿的画纸片洒了一地,他望着伫立的梅兰芳,气急败坏地说:“梅兄,这些画多大价值!你怎么忍心……”
梅兰芳摸着胡须,哈哈大笑起来:“褚部长,我是中华儿女,梅兰芳这三个字,一不肯供人借卖,二不肯供人戏弄!”
褚民谊恼羞成怒,吼道:“不管你名声多大,今天这举动,本政府就可定你亲共通匪之罪!”
梅兰芳铿锵有力地回道:“请放心,梅兰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说着,扬长而去。
1.给短文拟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三顾茅庐
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就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青天。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有位同学一直默默的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强 坚定)的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 果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 夸奖):“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1.划去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A.“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崛起”的意思是兴起。 |
B.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是因为不相信中华不振的状况能改变. |
C.周恩来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读书,他铿锵有力的话语让我们体会到了他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此时的周思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1.选文主要写了少年周恩来目睹了A.敢怒不敢言 | B.欺软怕硬 | C.不明事理 |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
但使龙城飞将在, 。
1.按原文填空。A.赞美国家将领英勇 | B.说明边塞生活艰辛 |
C.赞美边塞的月亮皎洁。 | D.希望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
A.一种水果。 | B.一种弦乐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