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
判断下列每组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打“√”,不完全相同的打“×”。
1.归 好 衣锦(      )
2.仿 一一样(      )
3.量 成 外 恰如其(      )
4.死不屈(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梅兰芳发现每幅画的下角都已经别了小纸条,分别写着:冈村宁次长官订、汪精卫主席订、周佛海院长订……梅兰芳看得直冒火,他抄起桌上的裁纸刀,“哗哗哗”“哗哗哗”,霎时,将他用半年时间画成的国画,全划破了。

正在这时,一辆轿车“哧”的一声,在画苑门口停住。伪中央政府外交部长褚民谊急忙下了车,对走来相迎的伪警官说:“快作些准备,汪主席带着记者马上要来了。”

伪警官献媚讨好地说:“正巧,梅兰芳本人也来了。”

褚民谊一听,乐得直咧嘴,一边喊着“梅兄,梅兄”,一边直奔展厅。他把门一推,突然惊呆了:只见红红绿绿的画纸片洒了一地,他望着伫立的梅兰芳,气急败坏地说:“梅兄,这些画多大价值!你怎么忍心……”

梅兰芳摸着胡须,哈哈大笑起来:“褚部长,我是中华儿女,梅兰芳这三个字,一不肯供人借卖,二不肯供人戏弄!”

褚民谊恼羞成怒,吼道:“不管你名声多大,今天这举动,本政府就可定你亲共通匪之罪!”

梅兰芳铿锵有力地回道:“请放心,梅兰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说着,扬长而去。

1.给短文拟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写在括号里。
(1)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形容十分慌张或恼怒。(      )
(2)由于羞愧和恼恨而发怒。(      )
(3)大模大样地径直离去。(      )
3.梅兰芳为什么将他用半年时间画成的国画全划破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1)画线句子是对梅兰芳的(      )(      )的描写。
A.外貌       B.神态       C.动作     D.语言
(2)画线句子表现了梅兰芳(      )的精神。(多项选择)
A.不畏强权       B.精忠报国
C.铁面无私       D.热爱祖国
5.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梅兰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词语积累。
甚至       顽皮       脖子       大概       昏乱       无缘无故       排练       事到临头       通情达理       头罩
撤换       哄堂大笑       砸锅       冰天雪地       否则       旋转       重整旗鼓       况且       得心应手
仍然       尤其       手舞足蹈       恨不得       摇头晃脑       不动声色       溃败自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语言表达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昔日(        )                如果(        )
破旧(        )                奥秘(        )
美妙(        )                仿佛(        )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填入合适的词语。
_________的太阳                _________的小树
_________的茅屋                _________的土炕
_________的脊梁                _________的春光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理解。

三顾茅庐

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就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青天。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             )
(2)真心实意。形容十分真诚。(             )
2.“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句话可用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来概括。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知道这篇文章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
5.结合短文内容,判断下列情节属于故事的起因、经过还是结果。
(1)刘备有了诸葛亮,如鱼得水。(             )
(2)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未见到。(             )
(3)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             )
6.你喜欢文章中的谁?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小题。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的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强 坚定)的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 果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 夸奖):“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1.划去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2.选文通过对魏校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突出了魏校长对周恩来的回答感到_____________。“有志者”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效”的意思是______,“此生”指的是____________
3.对这段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崛起”的意思是兴起。
B.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是因为不相信中华不振的状况能改变.
C.周恩来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读书,他铿锵有力的话语让我们体会到了他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4.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请仿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此时的周思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1.选文主要写了少年周恩来目睹了______________的事。因为这件事,他真正体会到了“________”这个词语的含义,立下了“_______________”的远大志向。
2.说一说你对文中“中华不振”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比以下两个句子,可以体会到①句的语气更加强烈,更能体现出围观中国人的(       
①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②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A.敢怒不敢言B.欺软怕硬C.不明事理
4.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呢?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但使龙城飞将在,            

1.按原文填空。
2.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但使:____________   飞将:___________   教:___________
3.根据故事内容,判断对错。
(1)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
(2)“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
(3)“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时间久远,关塞坚固。(     )
(4)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
4.诗歌的主题是(       )。
A.赞美国家将领英勇B.说明边塞生活艰辛
C.赞美边塞的月亮皎洁。D.希望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类型:诗词曲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欲饮琵琶马上催(       
A.一种水果。B.一种弦乐器。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