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①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②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1.联系上下文理解填空。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报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1.“崛”字查字典,可先查音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
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1.简述选文的主要内容。A.平淡无奇 | B.疑惑不解 | C.无奈、愤怒 |
孔融智斗陈炜
孔融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从小就聪明过人。
孔融十岁时,跟随父亲来到了洛阳。当时,洛阳有一位大名鼎鼎的文人叫李膺(yīng)。因为他多才多艺,品行高尚,所以很多读书人都很崇拜他,想拜访他的人更是络绎不绝。但是李膺只与当时的社会名流或亲朋好友一起讨论学问。小孔融也很想见一见这位大学问家,他多次央求父亲带自己去见李膺,但父亲怕孔融不懂礼节,冒犯了李膺,所以一直没有同意。
一天,孔融瞒着父亲,独自一人来到李膺家。他向守门人行了个礼,说:“我是李大人的亲戚,麻烦你们帮我通报一声。”守门人看孔融不像在说谎,于是前去通报李膺。李膺觉得奇怪,也想知道是什么亲戚,于是让人把孔融领进了家。
孔融来到大厅后,李膺觉得他很面生,于是问:“你说我们是亲戚,我怎么从来没见过你?我们是什么亲戚啊?”孔融从容地说:“我们两家的关系很久远了。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是师生关系(孔子曾向老子请教礼仪),我们两家是世交啊。”李膺见这个小孩说得头头是道,连连称赞他好口才,而且在座的宾客也佩服孔融的才智。
这时,一个叫陈炜的人来李膺家做客。他听到大家在赞扬一个小孩子,便好奇地问是怎么回事,大家就把刚才发生的事告诉他。陈炜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不一定有出息。”大家觉得他说的话很扫兴,但又不好意思反驳。
孔融却不慌不忙地说:“我想陈大人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炜心想:
陈炜小看了孔融的才智,以致自取其辱。但是陈炜的话也有一定道理,小时候再聪明,如果不多学习知识,那么长大后是不会有什么作为的。
1.短文中“我代表我的祖国
1919年到1922年,我国著名的画家徐悲鸿在欧洲留学。那时,中国留学生在外国,不仅经济上困难,政治上也很受歧视。有个外国学生向徐悲鸿挑衅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来就是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把你们送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被激怒了,他斩钉截铁地说:“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等学习结业的时候,再看到底谁是天才,谁是蠢才!”
从此,徐悲鸿怀着为中华民族争光的满腔激情,刻苦努力,争分夺秒,不知疲倦地发愤苦学。他不仅努力学好学校里规定的所有课程,还经常到巴黎的各大博物馆去临摹世界名画。一去就是一整天,不到闭馆的时候不出来。
星期天,法国学生回家度假,外国学生到各地游玩,徐悲鸿却到巴黎郊外去写生,有时连饭也顾不上吃。他的刻苦学习精神,使老师们深受感动。
有志者事竟成,徐悲鸿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的第一年,他的画受到法国艺术家的好评,在几次竞赛考试中,他都取得了第一名。1924年,他的油画在巴黎展出,轰动了美术界。那个向他挑衅过的外国学生,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是失败者。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