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
先把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用“○”圈起来,再改正。
例:然(竞)
盛( ) 求绕( ) 投 ( )
拨河( ) 麻 ( ) 怀(       
叹( ) 报负( ) 份量( )
类型:信息匹配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

①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希望   盼望   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zhào)事的洋人,反而(训斥   斥责   批评)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②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

1.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打上“√”。
2.我能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惩处:近义词(      )                       反义词(      )
左顾右盼:近义词(      )                 反义词(      )
3.给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句中“中华不振”指的是(       )(填序号)
A.中华民族没有振奋精神。
B.中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侮。
C.中华民族萎靡不振,没有生气。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关”指的是(   )
A.关塞。B.关闭。C.牵连。D.关系。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容易0.94
收藏
纠错
详情

不懂就问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了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文字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1.语段中表示一点儿声音也没有的词语是:(     
A.寂静无声B.鸦雀无声
2.把“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改陈述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用。B.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没有用。
3.下面哪句话准确地概括了短文的中心,选一选(     
A.本文表现了孙中山胆子大。
B.本文赞扬了孙中山勤学好问的品质。
C.本文赞扬了孙中山专心学习的品质。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立志读尽人间书

①自幼聪明过人的苏轼,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常常出口成章,发言为诗。许多年长的人都来向小苏轼请教学问,渐渐地,小苏轼的名声就传出去了。

②小苏轼听多了众人的夸奖,再加上自家书房中已经找不到没读过的书,于是骄傲了起来。他觉得自己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代大赋、唐代诗歌都很精通,可以说到了“学富五车”的程度。小苏轼便在自己书房挂出了一幅自己写的对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③一天,有位远道而来的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一本书,上门向小苏轼求教。老人说:“这本书很多字我不认识,我问了几个文人,也郝不认识。大家都说你是神童,希望能得到你的帮助。”小苏轼听了,十分得意地接过老人手里的书,心想:不就是几个字吗?我肯定得!当他翻开书,看了老人图画的一些字,立刻呆住了。他对这本书很是陌生,(  )没有看过,(  )书里面很多字都不认识。这时,他恍然大悟,感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对着老人满含希望的眼睛,他惭愧地摇了摇头。

④自这件事后,小苏轼醒悟了: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以前真不应该骄傲自满!他忽然想起自己写的那幅对联不太合适,便连忙回到书房,准备扯下来扔掉。就在动手的一瞬间,小苏轼忽然停住了手脚。他略一思索,拿来笔,在这幅对联上下联的前面各加了两个字,变成了下面的字样: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⑤小苏轼仔细端详一番,满意地打开书本,又发愤用功学习了。这一切都被站在窗外的母亲看在眼里,她满意地笑了。

⑥苏轼从小常常对自己严格要求,在做学问上知错就改,刻苦勤奋,这让他受用终生。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1)精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恍然大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波浪线在文章第①自然段中画出表现小苏轼自幼“聪明过人”的语句。
3.文章第③自然段的括号里填写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所以……B.虽然……但是……C.如果……就
4.文章第④自然段“自这件事后,小苏轼醒悟了: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以前真不应该骄傲自满”中的“这件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苏轼后改的对联在原来上下联前各加的词语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第⑤自然段中“这一切都被站在窗外的母亲看在眼里,她满意地笑了”中,母亲“满意地笑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出塞》和《凉州词》都是著名的_________诗,《出塞》寄寓着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希望朝廷____________的美好心愿,《凉州词》刻画了将士____________的场面,反映出将士们_____________的豪迈精神,表现了诗人对这些将士们的______________
(2)《夏日绝句》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她借歌颂__________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抒发了对_________王朝的不满,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的爱国情怀。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B.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C.只要戏园子老板开出的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就拒绝了。
D.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列词语填入句子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          的问题。
A.严峻B.严格C.严厉D.严肃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

1.“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中的“如此的抱负和胸怀”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恩来的回答与大家的回答有什么不同呢?
__________________
3.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联系课文内容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习作
书信曾经是人们和远方的亲朋好友互通消息、交流感情的主要方式。请你给的亲人或者其他人写一封信,把你想对他(她)说的话写出来。字数400以上。
类型:书面表达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