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直到我仰着头躲开树,甜丝丝的雨点儿又滴到我嘴唇上时,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我几步跑回家,理直气壮地打开柜门,拿出雨衣冲妈妈说:“妈妈,下呢,还在下呢!”
……
1.第①段中,行人加快走路的速度,而“我”A.游兴 | B.望而 |
C.东 | D.匪 |
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1.这一自然段写夏
夏天到了。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了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和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做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间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通读全文,作者笔下的“夏”有( )等特点。(多选)A.夏天的色彩是碧绿的 |
B.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
C.夏天的旋律是轻松的 |
D.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 |
A.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 |
B.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
C.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 |
D.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 |
说来也怪,雨果真像我希望的那样停了。四周一下子变得那样安静。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我扑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着明天雨点打在雨衣上的事。
1.短文是按“雨后美景”和“心中盼望”来写的,请用“∥”把短文分作两层。A.四周变得安静 | B.清爽的空气 |
C.明晃晃的马路 | D.挂满雨滴的小杨树 |
送考
丰子恺
今年早秋,我伴送一群小学毕业生到杭州来投考。
坐船出门那天,乡间旱象已成。运河两岸,水车同体操队伍一般排列着,“咿呀”之声不绝于耳。村中农夫全体出席踏水,有的水车上,连老太婆、妇人和十二三岁的孩子也出席。这不是平常的灌溉,这是一种伟观,人与自然奋斗的伟观!我在船中听了这种声音,看了这般情景,不胜感动。但那班投考的孩子们对此不闻不见,只管埋头在《升学指导》《初中入学试题汇解》等书中。我喊他们:“看这许多人工作!这是百年来未曾见过的状态,大家看!”但他们的眼向两岸看了一看就回到书上,依旧埋头在书中,后来却提出种种问题来考我:“穿山甲喜欢吃什么东西?”“耶稣诞生时中国是哪个朝代?”“无烟火药是用什么东西制成的?”
我被他们难倒,一个问题都答不上。我装着长者的神气对他们说:“这种题目不会考的!”他们都笑起来,伸出一根手指点着我,说:“你考不出!你考不出!”我管自笑着倚船窗上吸香烟。后来听见他们里面有人在教我:“穿山甲喜欢吃蚂蚁!……”我管自看那踏水的,不去听他们的话;他们也管自埋头在书中,不来睬我,直到舍舟登陆。乘进火车里,他们又拿出书来看;到了旅馆里,他们又拿出书来看,一直看到赴考的前晚。
赴考这一天,我五点钟就被他们噪醒。有几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愁容满面地上车,好像被押赴刑场似的,看了真有些可怜。到了晚上,许多孩子活泼泼地回来了,一进房间就凑作一堆讲话:那个题目难,这个题目易;你的答案不错,我的答案错。议论纷纷,沸反盈天。
他们每人投考的都不止一个学校。大概省立的学校是大家共同投考的。其次,市立的,公立的,私立的,教会的,则各人所选择不同。从考毕到发表的几天之内,投考者之间的空气非常沉闷。有几个女生简直是寝食不安,茶饭无心。终于有一学校录取案发表了,我便想出一个调剂紧张的方法来:我同一班学生坐在学校附近一所茶店里,叫他们的先生一个人去看。约一刻钟之后,大家就眼巴巴地望着他回来。有的人伸长了脖子向他的去处张望,有的人跨出门槛去等他。等了好久,那去处就变成了十目所视的地方,凡有来人必牵惹许多小眼睛的注意;其中穿夏布长衫的人,尤加触目惊心,几乎可使他们立起身来。久待不来,那位先生竟无辜地成了他们抱怨的对象。终于他拖了一件夏布长衫,从那去处慢慢地踱回来。“回来了,回来了!”一声激动的呼喊后,全体肃静,许多眼睛集中在他的嘴唇上,听候发落。
“谁取的”“谁不取”——从先生的嘴唇上判决下来。他的每一句话好像一个霹雳,我几乎想包耳朵。受到这霹雳的人有的脸孔惨白了,有的脸孔通红了,有的茫然若失了,有的手足无措了,有的哭了,但没有笑的人。结果是不取的一半,取的一半。我抽了一口大气,开始想法子来安慰哭的人,胡乱编造出些话来说那学校办得怎样不好,所以不取并不可惜。说过之后,哭的人果然笑了,而满足的人似乎有些怀疑了。我在心中暗笑,孩子们的心,原来是这么脆弱的啊!
但不久,所有的学生都捞得了一个学校。
(选自《缘缘堂随笔集》,文学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有改动)
1.下列哪一项是送考过程中考生们拿来考“我”的问题?( )A.“刺猬喜欢吃什么东西? ” | B.“烟花是用什么东西制成的?” |
C.“耶稣诞生时中国是哪个朝代?” | D.“特洛伊战争发生在哪两个国家之间?” |
A.教会学校 | B.市立学校 | C.私立学校 | D.省立学校 |
A.送考途中 | B.考试完后 | C.探听消息 | D.最终录取 |
A.紧张一急切一抱怨一欣喜。 | B.紧张一害怕一抱怨一激动。 |
C.失落一害怕一抱怨一坦然。 | D.紧张一急切一抱怨一激动。 |
A.这帮孩子很好骗。 |
B.作者为自己的计策成功而洋洋自得。 |
C.孩子非常天真、可爱,让作者忍俊不禁。 |
D.考试对孩子幼小纯真的心灵造成了深深的创伤,表达了作者对孩子们的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