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六年级下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怀念祖国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而作

 

月光照在茫茫的海上,

望着大海我心情惆悵。

大洋彼岸是我的家乡,

还有我那年迈的爹娘。

为了求学我远渡重洋,

为了子女我留在异乡。

不是我不爱国不思乡,

我能够向谁诉说衷肠。

祖国繁荣我其乐融融,

祖国兴旺我心情舒畅。

祖国富强我挺起胸膛,

五星红旗在心中飘扬。

不管是住洋楼或山庄,

我还是留念的我家乡。

不管外界多灿烂辉煌.

总忘不了老祖宗炎黄。

千变万变赤子心没变,

千山万水隔不断思念。

怀念您祖国怀念中国,

我爱您祖国我爱中国。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惆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衷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诗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所写的一首(____________)的诗。
3.诗中最能表达作者对祖国怀念和热爱的一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光照在茫茫的海上”这一句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主要针对什么写的这首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你尝试为祖国60周年生日写一首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诗词曲鉴赏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根据诗歌填空答题。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第一个“死”的意思是 _________。表达了作者 _____________的情感;第二个“活”的意思是__________ 。饱含着作者 _____________的情感。
2.这首诗中写到了两种人,一种人是指 ___________,一种人是___________ 。全诗通篇运用 _________ 的方法,写出了两种人的人生选择和人生归宿,赞美了___________及像他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的高贵品质。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选择题。
1.《有的人》这首诗是作家臧克家为纪念谁而作的(            )
A.鲁班B.鲁肃C.鲁迅D.鲁达
2.下列诗句与“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昼出耘田夜绩麻B.俯首甘为孺子牛
C.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D.勿言牛老行苦迟,我今八十耕犹力。
3.“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句话中对“野草”理解错误的是(         )
A.野草暗指鲁迅,因为他作《野草集》,以象征手法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B.野草生命力顽强,不怕风吹雨打,更不怕火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情愿作野草的人顽强不屈,斗志昂扬,永不言败。
C.野草野蛮生长,到处蔓延,不受控制,会侵占庄稼和有益植物的领地。
D.因为鲁迅先生有一部作品叫《野草集》,作者借此赞美鲁迅先生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抗争。
4.“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下列词语哪一项不是这样的人的品格(         )
A.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B.助人为乐 舍己为人
C.大公无私 乐于奉献D.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
5.“给人民做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除了鲁迅,下列哪一项中都是这样的人(         )
A.雷  锋   彭德怀    周恩来     陈毅B.张思德   李大钊   汪精卫   任弼时
C.焦裕禄   周佛海    叶  挺     邓中夏D.任长霞   顾顺章   江  姐   徐向前
6.下列不是鲁迅先生的诗句的一项是(         )
A.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C.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D.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7.下列不是鲁迅先生的作品的一项是(         )
A.《故乡》   《孔乙己》B.《狂人日记》   《阿Q正传》
C.《祝福》   《论雷峰塔的倒掉》D.《有的人》     《大堰河——我的保姆》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读了这句诗,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积累与运用。
1.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要热爱祖国,正如李纲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如陆游告诉我们的:______
2.《伯牙鼓琴》中,“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伯牙对钟子期的深厚情谊。
3.鲁迅先生为了让国民觉醒、与敌人斗争,这样说过:“____________,中国才有真进步。”他还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这样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______的人,有______的人,有______的人……这就是______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朋友,你要我告诉你关于那个老人的最后的事情。我现在不想说什么话,实在我也不能够说什么。我只给你写下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在万国殡仪馆里面,我和一些年纪差不多的朋友,过了四天严肃而悲痛的日子。灵堂中静静地躺着那个老人,每天从早到晩,许许多多的人到这里来,一个个地或者五六个人站成一排地向他致最深的敬礼。我立在旁边,我的眼睛把这一切全看进去了。

一个秃顶的老人刚走进来站了一下,忽然埋下头低声哭了。另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已经走出了灵堂,却还把头伸进帷幔里面来,红着眼圈哀求道:“让我再看一下罢,这是最后的一次了。

灵堂里灯光不够亮。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鞠躬了,其余的人马上低下头来。有的在第三次鞠躬以后,还留恋地把他们的头频频点着。孩子们的心是最真挚的。他们知道如今失掉一个爱护他们的友人了。“救救孩子”,我的耳边还仿佛响着那个老人的声音。

我所认识的一个杂志社的工友意外地来了。他红着脸在灵堂的一角站了片刻,孩子似的恭恭敬敬行了三个礼,然后悄悄地走开了。

我还看见一个盲人,他穿着一身整齐的西装,把一只手扶在另一个穿长衫的人的肩头,慢慢地从外面走进来。到了灵前那个引路人站住了。盲人从引路人的肩上缩回了手,向前移动一步,端端正正地立着,抬起他那看不见的眼睛茫然望了望前面,于是低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了三鞠躬礼。他又伸出手,扶在引路人的肩上默默地退去了。

两个穿和服的太太埋着头,闭着眼睛,默默地合掌祷告了一会儿。我给她们拉帷幔的时候,看见了她们脸上的泪痕,然后在惟幔外面响起了悲痛的哭声。

我的耳朵是不会误听的,像这样的哭声我每天至少要听到几次。我的眼泪也常常被它引了出来我的眼睛也是不会受骗的。我看见了穿粗布短衫的劳动者,我看见了抱着课本的男女学生,我也看见了绿衣的邮差、黄衣的童子军,还有小商人、小店员,以及国籍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的各种各类的人。在这无数不同的人的脸上,我看见了一种相同的悲戚的表情这一切的人都是被这一颗心从远近的地方牵引到这里来的。

1.短文的结构是(   )。
A.总一分一总B.总一分C.分一总
2.短文重点描写了哪些人?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中的“那个老人”是指______。短文一再强调“我”的耳朵不会误听,“我”的眼睛不会受骗,说明______。
4.读短文中画“______”的句子,其中的“不同”指的是“相同”指的是______。
5.下面对短文中画“”的句子理解不准确的是(  )。
A.老人逝世后,有人组织“这一切的人”来这里吊唁,来表达人们的悲痛之情
B.老人的逝世让“这一切的人”悲痛,正是“这一颗心”牵引着这些人来到这里
C.老人的人格魅力吸引着每一个人。“这一切的人”是在老人的精神感召下来到这里,为老人送行的
6.结合下面的资料和你对“那个老人”的了解,谈谈为什么“那个老人”的葬礼会如此隆重。
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说,他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他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他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