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
-
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登录
|
注册
试卷
|
试题
|
走进学进去
|
学进去
试题
试卷
字/词
搜索
购买服务
首页:
小学语文 苏教版(2001) 五年级上册
>
3 古诗两首
苏教版(2001)
|
五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上册
四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二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四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课文
1 师恩难忘
2 陶校长的演讲
3 古诗两首
习作1
练习1
第二单元 课文
4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5 装满昆虫的衣袋
6 变色龙
7 金蝉脱壳
习作2
练习2
第三单元 课文
8 成语故事
9 推敲
10 嫦娥奔月
11 读书莫放“拦路虎”
12 伊索寓言
习作3
练习3
第四单元 课文
13 在大海中永生
14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15 艾滋病小斗士
习作4
练习4
第五单元 课文
16 黄山奇松
17 黄果树瀑布
18 莫高窟
习作5
练习5
第六单元 课文
19 天火之谜
20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21 诺贝尔
22 滴水穿石的启示
习作6
练习6
第七单元 课文
23 林冲棒打洪教头
24 少年王冕
25 黄鹤楼送别
26 清平乐 村居
习作7
练习7
学和做(1) 说名道姓(语文综合性学习)
试题
题型:
全部
选择题
填空题
语言表达
现代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信息匹配
书面表达
句型转换
连线题
判断题
排序题
书写
诗词曲鉴赏
修改病句
简答题
其他
听读鉴赏
难易程度:
容易
较易
一般
较难
困难
排序:
综合排序
试题难度
使用次数
真题次数
共
11
道相关试题
火眼金睛。比一比,再组词。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火眼金睛。比一比,再组词。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魔力多音字。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根据提供的实际情况,运用学过的诗句填空 。
(1)当我们浪费粮食时,爷爷经常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 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的________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4)现在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____________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5)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我不禁想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_______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_________
_。
(7)老师的话语像春雨一样滋润了我的心田,使我不由得想起了杜甫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积累。
明月别枝
,
清风半夜
。
稻花香里
,
听取
一片,
星天外,
雨山前。
旧时
,
路转
忽见。
(1)把原文补充完整。
(2)《 》是
代
的作品,描写了作者在夜行黄沙道中看见了
、
,听见
、
、
、
。
(3)解释下阙的意思,说说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看谁见识多?
(1)《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是
,
族人,字
,字号
、
、杜工部等。他生活在
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
。
(2)《书湖阴先生壁》的作者是是
,字
,号
,世称
,今传
、
。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
、
、
和大诗人,他还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并在宋神宗时他任宰相,创新法,改革旧政,世称王荆公,被列宁誉为是
。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你知道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吗?请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1)桃花一
簇
开
无主
簇:
主:
(2)
茅檐
长扫
净
无苔
茅檐:
净:
(3)两山
排闼
送
青
来
排闼:
青: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填空。
1.《寻隐者不遇》是( )代诗人( )的作品,古诗记叙了诗人( )这件事。诗中通过诗人与( )的问答,得知那位隐者已经( )。从而突现了诗题中“( )”一词。
2.《所见》是( )代诗人( )的作品,诗人通过( )、( )、( )、( )这四个动词,鲜活地呈现出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闲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心情。同时抒发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想一想,填一填。
(1)《寻隐者不遇》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诗题的意思是:________。诗人在寻访隐者的过程中心情不断变化,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见》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诗中动静结合,动在“________”,静在“________”。从“________”一词我们可以看出诗中描写的是夏天的景色。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默写《如梦令》
(1)这首词的作者是
。
(2)读一读,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吧。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