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继光》节选
①东方升起了启明星,营参谋长看看表,已经四点多了。如果不很快摧毁这个火力点,在黎明前就攻不下597.9高地的主峰,已经夺得的那些山头就会全部丢失。
②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他转过身来坚定地对营参谋长说:“参谋长,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营参谋长紧握着黄继光的手,说:“好,我相信你一定能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③黄继光带上两个战士,拿了手雷,喊了一声:“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便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
1.黄继光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任务的?
在德国的一个小火车站,一位扳道员正要走向自己的岗位,去为一辆徐徐驶来的列车扳道岔。
这时他无意识地回了一下头,突然发现自己的小儿子正在那段铁轨上玩耍,而那辆行驶的列车马上就要驶上这条铁轨。
怎么办?他可以立即飞奔过去,把儿子抢救上站台。但是,迎面驶来的列车将会有上百人面临丧生的厄运。
他强忍巨大的痛苦,决定不违反自己肩负的巨大责任。这位工人向他的儿子大一声:“卧倒!”随即快步奔向岗位扳动了道岔。一眨眼的工夫,这辆火车安全进入预定铁轨。
他的儿子由于平素就习惯了服从长辈的命令,没有显出丝毫的慌乱,主即笔直地躺倒在铁轨中央,一辆满载乘客的火车从他的头顶呼啸而过。
车上的旅客们毫不知情,他们的生命曾千钧一发。那位父亲向着儿子的方向狂奔而去,然而儿子站立起来,竟未受一点伤。
德皇知道了这位扳道员的勇敢举动,颁发给他一枚奖章,上面刻着:“一位尽职的公民”。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词语。一个男孩的座右铭
一个男孩生性怯懦,屡遭同伴们的嘲弄。男孩为此苦恼不已,做梦都想成为个勇敢且受人尊重的人。
后来男孩应征入伍了,原以为新的环境会给他的境遇带来改观,但由于秉性使然,他再次沦为大家戏谑的对象。男孩对此非常苦恼。
一天,教官让新兵进行投掷训练。他突然把一枚手榴弹向着新兵掷过去。新兵们个个大惊失色,纷纷溃散。教官沉下脸来,气愤地说:“这只是一枚不会爆炸的手榴弹。我这样做是想测试一下你们的心理素质,看你们在突发事件前,能否保持镇定和勇敢——要知道,对一名军人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
恰巧,那天男孩因病未能出练。第二天,当他出现时,教官暗示新兵们不要声张,然后故技重施,将手榴弹像昨天那样再次投掷。大家掩面窃笑,期待一场闹剧的上演。
同他们一样,男孩并不知道手榴弹不会爆炸。然而,在那一瞬,他却奋不顾身地扑了上去,用瘦弱的身体把手榴弹压在自己身下,并伴以紧迫而短促的一声大吼:“快!快闪开!”
大家惊诧了,面面相觑。谁也没想到,男孩竟试图用牺牲自己为代价,来换取战友们的生命。男孩在那一刻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果断勇敢征服了大家。
过了好久,男孩才明白过来,缓缓地从地上爬起来,羞臊地低下头,等待同伴们的奚落。然而,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无限崇敬和感激,化作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男孩哭了。这是他平生头一次为受到如此厚重的礼遇而流泪。
从此以后,男孩渐渐从卑怯中走了出来,屡立军功,赢得了人们的无限崇敬。
想及年少的际遇和今日的辉煌,已荣升为军官的男孩总是感慨万分地说:“忘掉自己,你就会变得勇敢;关怀别人,你就会赢得尊重!”
这句话成了男孩恪守不渝的座右铭
1.结合上下文说一说“故技重施”的意思。A.生性怯懦 | B.苦恼不已 | C.大惊失色 | D.奋不顾身 |
黄继光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了。这是朝鲜战场上最激烈的一次阵地战。
黄继光所在的营已经持续战斗了四天四夜;第五天夜晚接到上级的命令,要在黎明之前夺下敌人的597.9高地。
进攻开始了,大炮在轰呜。战士们占领了一个又一个山头,就要到达597.9高地的主峰了。突然,敌人一个火力点凶猛地射击起来。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东方升起了启明星,指导员看看表,已经四点多了。如果不很快摧毁这个火力点,在黎明前就攻不下597.9高地的主峰,已经夺得的那些山头就会全部丢失。
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他转过身来坚定地对指导员说:“指导员,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指导员紧握着黄继光的手,说:“好,我相信你一定能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黄继光带上两个战士,拿了手雷,喊了一声“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
敌人发现他们了。无数照明弹升上天空,黑夜变成了白天。炮弹在他们周围爆炸。他们冒着浓烟,冒着烈火,匍匐前进。一个战士牺牲了,另一个战士也负伤了。摧毁火力点的重任落在了黄继光一个人的肩上。
火力点里的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
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他举起右臂,手雷在探照灯的光亮中闪闪发光。
轰!敌人的火力点塌了半边,黄继光晕倒了。战士们赶紧冲上去,不料才冲到半路,敌人的机枪又叫起来,战士们被压在山坡上。
天快亮了,规定的时间马上到了。指导员正在着急,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冲啊 为黄继光报仇 喊声惊天动地 战士们像海涛一样向上冲 占领了597.9高地 消灭了阵地上的全部敌人
1.给文章最后一段加上标点符号。董存瑞看看四周。这座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炸药包放在哪儿呢?他想把炸药包放到河沿上,试了两次,都滑了下来。要是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毁碉堡。就在这时候,嘹亮的冲锋号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 )在桥底中央,左手( )起炸药包,( )住桥底,右手猛地( )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
1.选段括号里分别填入动词,最恰当的一是( )A.立 举 抵 拉 | B.站 拖 顶 扯 | C.站 托 顶 拉 |
爆破英雄侯满厚
在一次战斗中,敌人的暗堡挡住了我军前进的道路。侯满厚请命要去炸毁,连长答应了他。“轰!”“轰!”两声巨响,侯满厚接连炸掉了两个暗堡。他匍匐来到第三个暗堡旁,点着导火索,把爆破筒塞进暗堡,自己马上向一个炸弹坑滚去。这时敌人发现了爆破筒,就把它扔了出去。侯满厚看见爆破筒的导火索已经烧了一半,就急忙抱住爆破筒,使劲往暗堡里塞。敌人吓得拼命往外推,侯满厚用尽全身力气往里顶;眼看就要爆炸了,敌人松了手。侯满厚就地一滚,刚滚进炸弹坑,只听见“轰”的一声,他被震得昏了过去……醒来时,他发现还有一个暗堡的枪眼正在喷着火舌。突然,有一颗炸弹在他不远处炸响。在弥漫的硝烟中,他摸索着爬到这个暗堡顶上,选择一个有利位置,点着爆破筒的导火索。他想,这次不能让敌人再有时间推出来。他双手抱着爆破筒,眼睛盯着吱吱响的导火索,心里数着一、二、三……刚数到七,他眼明手快,一下子把爆破筒塞进暗堡,自己滚了几下,滚回了炸弹坑。“轰”,这最后一个暗堡也炸飞了。
1.事情发生的时间是跨越海峡的希望之翼
张平宜曾是台湾《中国时报》的资深记者。在2011年之前的十多年里,这个台湾女记者放弃了原本衣食无忧的优越生活,投身四川凉山一个麻风康复村的教育事业。为了让这些与世隔绝的孩子能尽快地融入现代社会,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
在那些麻风村的孩子看来,“张阿姨就像妈妈一样”。她熟悉每一个孩子的家庭状况与脾气秉性。
200年之前,这所已经成立了十几年的小学,还没有出现过一个毕业生。因此,与家长“抢孩子”,就成了张平宜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只要发现一个孩子消失,她就会跑到对方家里,“胁迫恐吓那孩子回来读书”。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很少有孩子能够坚持读完中学,“走路又远,功课会跟不上,还常常被同学歧视和欺负。”最让张平宜难过的是,愿意继续留在学校读书的孩子正在逐年减少。为了给孩子们找出路,她又让在青岛开办工厂的弟弟,为想要外出打工的学生们提供职业技术培训。
“我的十几年青春,就这样献给了这里。”张平宜感叹道。她有时候,遇到一些烦心事儿,她只有请朋友抽烟斗,“借助烟草气息,放松濒临失控的情绪”。她有一定程度的神经衰弱,常会失眠,她的手袋里总塞着几包松弛神经的药物。
许多台湾人都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个疯子要跑到一个山坳坳里的麻风村,去吃这样的苦。”但对张平宜来说,在这片大山里,她似乎背负着某种使命,“我是一个母亲,看到麻风村的那些孩子,我无法掉头离去。”张平宜这样说道。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四字词语。A.张平宜并不是真正恐吓威胁那些孩子,而是哄着他们来上学。 |
B.张平宜为了挣钱,采取打骂等手段。 |
C.张平宜经常吓那些孩子,使他们不得不来上学。 |
我的祖国(节选)
张海迪
有一天,父亲和母亲带我去看电影《上甘岭》,一位美丽的志愿军护士唱了一首歌,那优美的旋律深深打动了我幼小的心,祖国就是城市宽阔的马路,高高的楼房,美丽的公园,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都像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叔叔姑姑,就像很多我在书中和电影里认识的人。他们勤劳善良,热情真诚,他们爱亲人,爱朋友,爱邻居,爱同事,也爱工作,爱和平……
有一天,母亲带着我坐火车去远行。当火车隆隆地驶过黄河大铁桥,我看见黄河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波涛滚滚,真的仿佛从天而降,一刻不停地向远方奔去……再看看,大地是那样辽阔,天空是那样高远,村庄,森林,山脉,都在远方的地平线上旋转。白云在蓝天上悠悠飘荡,鸟儿自由自在地在天地间飞翔,风把人们的歌声和鸟儿的鸣唱传播到更加遥远的地方……
后来我当了作家,我用自己的笔写我少女时代生活的故事,也写壮丽的雪山,浩瀚的沙漠,神奇缥缈的的星空。我渐渐懂得了,祖国不仅是我生长的土地,不仅是我感受温暖亲情的家园,祖国也是亿万人民的共同体,我是其中之一。我为她学习,为她工作,为她创造。
1.文中作者对祖国的认识有一个过程,请选出理解错误一项。( )A.从小就知道祖国的深刻含意。 |
B.看电影,打动了幼小的心。 |
C.坐火车,知道了黄河。 |
D.当了作家,懂得了祖国的内涵。 |
海军将领邓世昌
①邓世昌是清末的一位海军将领,他为保卫祖国的海防献出了生命。
②1894年7月25日,日本侵略军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向中国海军发动突然袭击。8月1日甲午海战爆发了。
③9月17日中午,我方舰队在黄海海面与日军舰队相遇,展开了一场激战。战斗打响后,邓世昌指挥的“致远”号冒着密集的炮火,纵横海面,频频开炮,屡中敌舰。以先锋舰“吉野”为首的四艘日本军舰,进逼北洋舰队的旗舰——“定远”号。为了保护旗舰,邓世昌指挥“致远”开足马力,抢到“定远”前面,迎战来敌。“致远”在四艘敌舰的包围之中,顽强作战,不断炮击敌舰。不久,“致远”舰上的炮弹打光了,邓世昌命令用步枪射击。
④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激战,“致远”舰弹孔累累,水线以下也多处受伤,船身倾斜,眼看就要沉没。邓世昌怒视着在海面横冲直撞的“吉野”号,对大副说:“日本舰队全仗‘吉野’横行,如果撞沉它,我军一定能取得胜利。”他登上舰桥,慷慨激昂地向全舰宣布:“我们为国作战,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现在我舰船伤弹尽,无力再战,我决定撞沉‘吉野’,与它同归于尽。”全舰官兵齐声高呼,表示拥护。
⑤邓世昌登上驾驶台,两手紧握舵轮,开足马力,向“吉野”猛冲过去。敌人发现“致远”向“吉野”冲来,立即集中火力,轰击“致远”。“致远”的甲板起火了,但是它在继续前进,像一条火龙乘风破浪,冲向“吉野”。敌舰上的士兵见了,惊恐万状,纷纷跳水逃命,“吉野”的舰长也吓得手足无措。可是,一颗日本鱼雷击中了“致远”,顿时全舰爆炸起火,不久它就沉没了。
⑥落水以后的邓世昌,仍然高呼杀敌不止。随从把救生圈抛给他,他拒绝了。他饲养的“太阳犬”游到他身边,衔住他的衣袖,想救起自己的主人。邓世昌亲手淹死爱犬,自己也沉没在汹涌的波涛之中。全舰200多名将士,除27人遇救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
⑦邓世昌的英雄行为大大激发了海军将士的爱国热情,他为国捐躯的英雄形象,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拱桥
老臣
拱桥是一个人,不是一座桥。
我认识他时,他的腰已经很弯,人也已经很老。那时,他在村庄东边的一座老石屋里,已经当了许多年的校长。
说是校长,其实是抬举他,因为他只管一个老师,那老师也就是他自己。
下雨天,他的弯背就成了一座真的拱桥。校舍三面倚山,一面临沟。我和其他十来个学生,上学放学都是要过沟的。那条四丈宽的沟,雨天浊流滚滚。水( )仅齐校长的膝盖,( )对十来岁的孩子来说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了。没有木桥、石桥、铁桥,只有校长这座肉做的桥。一次,洪水把我们隔在这边,校长便从对岸过来,在水中蹚来蹚去。我是不好意思让他背的,一是觉得自己平时太捣蛋对不起他,二是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不能再让人背,尤其是让一个老人去背。最后,八个同学都被背到了对岸,只剩下我了,再没办法躲。他浑身湿透,喘气的声音像是在拉风箱。
“来吧,孩子。”拱形的脊背一动不动,静等我伏在上面。
我急得要哭了,我该怎么办呢?
“别不好意思,爷背孙子嘛。该上课了,快来。咱爷儿俩得赶紧过去,同学们在等呢。”他不容拒绝地说道。
临上岸时,校长趔趄(liè qiè,身体歪斜,脚步不稳)一下,但我并没有掉下去,因他宽大的手紧紧扳着我。
“这不过来了吗?”他说。是的,过来了,我从桥上滑下,落在坚实的大地上,站着。
校长却没有站着,而是瘫坐在地,大张着缺牙的嘴倒气,苦笑着脸,说:“老了,老了,我背你们爹妈时,可不是这副模样。”他的模样,真像一座坍塌(tān tā,倒塌)的拱桥。
喘了一会儿,他站起来,我们拥着他走向老旧的教室。二青靠近我,说:“校长背你过河,( )走的,( )爬的。”“爬”用来说人是贬义,我讨厌他说校长“爬”,便狠踹了他一脚。
许多年过去,我过的桥比小时候走的路还多,但我忘不了那座拱桥。那座宽厚、踏实、温热的血肉拱桥,让我一生都走不到头。
1.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A.这句话表现了校长的劳累,体现出他作为教师的责任和奉献。 |
B.校长全身被气势汹汹的洪水打湿了,他感冒了。 |
C.他已经背了八个学生,此时他已很劳累,喘着气,并且喘气的声音是低沉的。 |
A.校长担心自己摔倒,所以紧紧扳着“我”。 |
B.校长对“我”的爱护以及害怕“我”受到伤害的紧张。 |
C.“我”太重了,校长差点儿背不动“我”,所以要用手扳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