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字上画一头“牛”
①小时候酷爱猜谜。有人曾问我:“一口咬掉牛尾巴’,这是个什么字?”我想,这一定是“牛”字后面跟个“口”字,而“牛”没有尾巴,整个字不就成了“告”字吗?果然被我猜中。
②《经典释文》中说:“告上曰告,发下曰诰。”“告”是以下达上,而“诰”是以上传下,两者的使用范围是不一样的。所谓“祷告”,是在神灵或祖宗面前念念有词;“禀告”是向君主或上司呈报下情;“控告”,是向代表国家政权的司法机关检举揭发……这些用法,都和“告”的本义有关后来的实际使用中,“告”的这一特点逐渐淡化,“告”可以用来泛指表达、诉说,不太计较上下之别。而且,“告”的行为可以和“告”的内容直接组合,如告成、告贷、告负、告急、告竣、告老、告假……因为可以广而“告”之,“告”成了一个高产语素。
1.“一口咬掉牛尾巴”的谜底是:A.“告”是以下达上,“诰”是以上传下。 |
B.“告”和“诰”都有告诉的意思。 |
C.“告”已无表达、诉说之意。 |
D.“告”和“诰”的使用范围是不一样的。 |
【汉字之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走红,让不少选手和观众惊呼自己“不会写字”。例如:在这次“听写大会”中,“熨帖”一词只有1%的书写正确率,“癞蛤蟆”一词也只有2%的人能够写对。这也再次引发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断裂这一现象的忧虑。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说:“很多人说汉字有危机了,我觉得并不是汉字有危机,而是汉字的书写能力下降了,正确规范使用汉字的能力下降了。”
【现实之痛】汉字危机,并非危言耸听。用惯了电脑和手机,好多人常常会“提笔忘字”。不少中小学生在作文中滥用网络语言,狼牙山的壮士们英勇就义,也被他们恶搞为“挂了”。日常生活中,各种店铺的招牌、广告牌上的错别字层出不穷。一些商家为了引人注意,把成语乱改为广告词更是家常便饭(见下面由某校五年级学生整理的图片)。
A.夹 倔 托 刻 鸣 贤 |
B.夹 崛 托 刻 名 贤 |
C.夹 崛 托 刻 鸣 贤 |
D.荚 崛 托 刻 鸣 贤 |
A.举例子 | B.下定义 | C.作比较 | D.打比方 |
A.汉字文化传承出现了断裂,让人忧虑。 |
B.汉字书写和正确规范使用汉字的能力下降了。 |
C.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失写症”。 |
D.汉字间架结构越来越复杂,不易书写。 |
A.表示特殊称谓。 | B.表示着重强调。 |
C.表示引用。 | D.表示特殊含义。 |
A.许多人常常“提笔忘字”。 |
B.不少中小学生在作文中滥用网络语言。 |
C.店铺招牌、广告牌上的错别字层出不穷。 |
D.人们接触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语委于2013年推出的大型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大会邀请来自全国的学生160人,组成32支代表队,以独特竞赛形式构成多场紧张精彩的晋级竞赛框架。该节目寓意唤醒更多的人对文字基本功的掌握和对汉字文化的学习。正如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总监金越介绍——“这不是一个秀场,呈现出来的状态可能非常单纯、简朴,但却可以吸引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
“猜谜语、出谜语”这种文化活动在中国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性活动,其中还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流传千年的出灯谜、打灯谜游戏已经成为元宵佳节独特的文化活动,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元宵节增添欢乐喜庆的节日气氛,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举办首届大型电视益智竞技节目《中国谜语大会》。
1.材料一中介绍的电视节目是见鸡而作
从前有一个地主,很爱吃鸡,佃户租种他家的田,光交租不行,还得先送一只鸡给他.
有一个叫张三的佃户,年终去给地主交租,并租第二年的田.去时,他把一只鸡装在袋子里,交完租,便向地主说起第二年租田的事,地主见他两手空空,便两眼朝天地说:“此田不予张三种。”张三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立刻从袋子里把鸡拿了出来。
地主见了鸡,马上改口说:“不予张三却予谁 ?”
张三说:“你的话变得好快呵!”
地主答道:“方才那句话是‘无稽(鸡)之谈’,此刻这句话是‘见机(鸡)而作’。”
1.这里的谐音是“枇杷”和“琵琶”
古时候,有人送枇杷给一个县官,可他在礼单上把“枇杷”错写成了“琵琶”。县官笑道:“‘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有个客人应声道:“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1.读短文,填空。汉字的幽默对话
熊对能说:哥们儿,穷成这样啦,四个熊掌全卖啦?
电对曳说:好好歇会行不,你这姿势不累呀?
兵对丘说:兄弟,踩上地雷了吧,两条腿咋都没了?
王对皇说:哥们儿,当皇上有好处呀,你看,头发都白了。
果对裸说:哥们儿,你穿上衣服还不如不穿!
巾对币说:你戴上博士帽,就身价百倍了。
臣对巨说:和你一样的面积,我却有三室两厅。
晶对品说:你家难道没修?
自对目说:你单位裁员了?
茜对晒说:出太阳了,咋不戴顶草帽?
个对人说:不比你们年轻人了,没根手杖几乎寸步难走。
办对为说:平才是硬道理!
占对点说:买小轿车了?
1.边读边把对应的两个字写在一起,比较一下它们的异同。任选两组写下来。推敲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当参知政事后,决心改革,推行新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坚决反对,没几年就被罢了官。他在京城闲居无聊、定回南京去看看妻儿。
第二年春天,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扬州,又乘船西上回金陵(今江苏者向京市),路过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到了隔江相望的瓜洲时,船靠码头,不再走了。他站在船头上,极目西望,但见青山隐隐,江水滔滔,春风绿野,皓月当空,触景生情,更加怀念起在金陵钟山的亲人来了,他走进船舱,拿出纸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题为《泊船瓜洲》的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体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盘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
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增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它为例。
1.试想一下,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推敲”。神奇的“打”字
陈原
在生活中,人的不少动作都可以用“打”字来表示。比方“打毛衣”“打草鞋”,
“打酱油”——这里面的“打”,当然不是“打破”酱油瓶,也不是“编织”酱油,而有“买”的意思。凡是买液体的东西,常常用得上“打”字,比方“打酒”“打二两酒”“打香油”“打半斤油”。光说它是“买”的同义词,那也不对。“打水”并不等于买水,而是到井边或河边用桶提一桶水来;“打洗脸水”,也不是买洗脸水,而是在自来水龙头那里接一盆水就行了。
“买”同“打”更不能等同。“打”不能代替“买”你不能说“到百货公司去打文具”“到商店去打个收音机”,这样用就不知所云了。但是在某种情况下,却又不然。“打票”“打船票”“打火车票”“给我打一张五分的票”——票虽然不是液体,却又可以“打”一下,“打”字可真有点儿“神奇”了。
“打”宇还有玩的意思。人们常常说“打牌”“打扑克”“打纸牌”,这当然不是揍牌,而是玩牌。某些球类运动也叫“打”,比如“打篮球”“打排球”“打乒乓球”“打高尔夫球”,这也绝不是要把什么球打碎,而是去玩球。平衡木、吊环、鞍马虽都是一种健身器材,却不能用“打”字,“打平衡木”,这就不知什么意思了。
其实除了某些运动外,生活中的一些动作,也用“打”字来表达,如“打伞”“打电话”“打的”。一些生理现象也用“打”字来构词,如“打嗝”“打哈欠”“打哆嗦”“打喷嚏”……
你看,“打”字是不是挺神奇呀?!
(有删改)
1.“作对”在字典里的意思有:①做对头,跟人为难;②成为配偶。在画“﹏﹏”句子中的意思是A.“打”字的意义和用法有很多。 |
B.在生活中,人的不少动作都可以用“打”字来表示。 |
C.“打”在汉语中出现的频率最高,是十分重要的汉字。 |
猜诗谜
祝枝山与唐伯虎是好朋友。有一天他去拜访唐伯虎, 不料他刚进庭院就被这位好友拦在屋门外。
祝枝山不解其意,故作生气地说“:唐寅,老兄我前来拜访,你如此无理,究竟是为什么?”
唐伯虎笑道“:老兄息怒,小弟我有诗谜一首请你猜一猜。猜对了,热情招待;猜不对,就不能怪我闭门谢客了。”
祝枝山说“:好吧,一言为定!”
唐伯虎解释说“:我这首诗共有四句,每句打一个字。”说完,唐伯虎念出了四句诗:言有青山青又青,两人土坡观风景,三人牵牛少只角,一人坐在草木中。
祝枝山听了笑道“:如此简单的诗谜也值得我去猜吗?”他说着便自信地走进屋去,坐到太师椅上就朝唐伯虎招呼到“:好,佩服!佩服!快奉茶吧!”唐伯虎见诗谜已破,立即端上香茶一杯,连连说“:此谜破得妙!”
这首诗的谜底就是“别别别的
有一天,学校开大会向同学们宣布了一条新规定,内容是“除了校徽,胸前别别别的”。同学们听了感到莫名其妙。
上课时,王老师解释说“:这三个‘别’字意义各不相同。第一个‘别’字是 的意思,第二个‘别’字是 的意思,第三个‘ 别’字是 的意思。”同学们这才恍然大悟。
1.文中三个“ 别”字各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