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独怆然而涕下!
1.下列选项中关于“怆”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cuāng | B.cuàng | C.chuàng | D.chuāng |
A.李白 |
B.欧阳修 |
C.苏轼 |
D.于谦 |
A.萧萧梧叶送寒声 |
B.念天地之悠悠 |
C.湖光秋月两相和 |
D.后不见来者 |
A.前:过去。 |
B.后:未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
C.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
D.涕:鼻涕。 |
A.这首短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奈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
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古人是指古代那些文人。 |
C.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诗人面前仿佛出现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图景。 |
D.全诗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具有韵律美。 |
A.“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意思是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
B.这首诗对幽州台进行了具体的描写,成为了千古名篇。 |
C.这首诗写于公元696年(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
D.这首诗的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 |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这首诗的体裁是( )A.七言绝句 | B.七言律诗 | C.五言绝句 | D.五言律诗 |
A.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
B.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
C.杜牧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D.杜牧还有一些诗篇,如《清明》《忆江南》《秋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并积累。 |
A.山行:在山中行走。 |
B.径:小路。 |
C.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
D.坐:坐下。 |
A.春季 |
B.夏季 |
C.秋季 |
D.冬季 |
A.远上寒山石径斜 |
B.白云生处有人家 |
C.停车坐爱枫林晚 |
D.霜叶红于二月花 |
A.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
B.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
C.“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
D.诗人与许多一般的封建文人一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 |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紫(zǐ) | B.瀑(bào) | C. | D.落(là) |
A.遥望瀑布挂前川。 |
B.远看瀑布挂前川。 |
C.遥看瀑布挂前川。 |
D.远望瀑布挂前川。 |
A.遥看:从远处看。 |
B.挂:悬挂。 |
C.疑:怀疑。 |
D.香炉:焚香的器具。 |
A.比喻 拟人 | B.夸张 比喻 | C.夸张 对比 | D.对比 拟人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B.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C.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A.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 |
B.这首诗是七言绝句。此诗中的香炉,即第一首诗开头提到的香炉峰。 |
C.“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
D.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
易水送别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 | B.已 | C.冲 | D. |
A.骆宾王 唐 |
B.欧阳修 宋 |
C.苏轼 宋 |
D.柳宗元 唐 |
A.送别诗 |
B.山水田园诗 |
C.边塞诗 |
D.思乡诗 |
A.易水:在今河北省北部易县境内。 |
B.壮士,指身体健壮的人。 |
C.发冲冠,即怒发冲冠,愤怒到头发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非常愤怒。 |
D.寒:寒冷。 |
A.比喻 |
B.拟人 |
C.对偶 |
D.夸张 |
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的意思是想当年,荆轲和燕太子丹在此诀别,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
B.“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的意思是昔时的侠士已经不在了,然而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
C.这首诗题为“送人”但他并没有叙述别离之情,却可以让读者联想起一个激扬壮别的场景。 |
D.骆宾王精于遣词,“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一语双关,既写出江水之寒,更写出自己对友人的万般不舍之情。 |
九溪十八涧
九溪十八涧,__________。
昔久闻其名,今始穷其趣。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咚咚叮叮泉,高高下下树。
1.下列选项中关于“涧”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jiàn | B.jiān | C.jàn | D.jān |
A.俞樾 清代 |
B.欧阳修 宋代 |
C.王昌龄 唐代 |
D.于谦 明代 |
A.山中最胜处 |
B.临流客放杯 |
C.案头松叶响 |
D.百六辞歌吹 |
A.1个 |
B.2个 |
C.3个 |
D.4个 |
A.九溪十八涧,山中最胜处。 |
B.暮经南山南,曲涧一十八。 |
C.九溪十八涧,冷见帝青苔。 |
D.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A.作者认为冷泉一亭是西湖最美的地方。 |
B.作者在这首诗写到了山、路、泉水、树木等景物。 |
C.对于九溪十八涧到底怎么好法,诗人只不过连用四句叠字句表达:“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咚咚叮叮泉,高高下下树属。”这四句诗,不仅让诗人得以久享盛誉,也让九溪十八涧为天下所知。 |
D.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杭州山水的钟爱之情。 |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A.擎(qíng)雨盖 | B.菊残(cán)山 | C.橙(chéng)黄 | D.橘(jǘ)绿 |
A.《赠刘景文》——苏轼 |
B.《游园不值》——叶绍翁 |
C.《清明》——杜牧 |
D.《饮湖上初晴后雨》——欧阳修 |
A.尽:都,全。 |
B.擎:举,向上托。 |
C.犹:仍然。 |
D.须记:一定要记住。 |
A.春末夏初 |
B.夏末秋初 |
C.秋末冬初 |
D.初春时节 |
A.比喻 |
B.拟人 |
C.对偶 |
D.夸张 |
A.这首诗的意思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
B.这首诗的后二句所写的秋末冬初的景色虽然萧瑟冷落,但更是硕果累累的时节,显露出勃勃的生机。作者这样写是来比喻人到暮年,虽是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之际,勉励好友要珍惜大好时光,昂扬向上,不可意志消沉。 |
C.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此处诗人同样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表现出一种浓浓的愁情。 |
D.这首诗作于1090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情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下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A.萧萧(xiāo) | B.梧(wú)叶 | C.挑促织(tiāo) | D.篱落(lí) |
A.叶绍翁 宋代 |
B.苏轼 宋代 |
C.杜牧 唐代 |
D.欧阳修 宋代 |
A.萧萧:风声。 |
B.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
C.挑:挑弄、引动。 |
D.夜书所见:在夜里看书。 |
A.比喻 |
B.象征 |
C.夸张 |
D.拟人 |
A.借景抒情 |
B.动静结合 |
C.虚实相映 |
D.巧用典故 |
A.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
B.首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
C.第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 |
D.第三句写儿童挑促织,让人感受到儿童的快乐和无忧无虑,诗人也被他们深深感染,心中无比喜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