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湘教版(2003)| 六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阅读课文,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蜜蜂有超常的记忆力。                              (        )
2.“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中“听说”这个词说明了法布尔做试验的原因,体现了他不盲目轻信、严谨的科学态度。                       (       )
3.“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这句话是说蜜蜂飞得太低了,肯定飞不回家。                                                     (       )
4.法布尔是德国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        (       )
5.这篇课文选自法布尔的《昆虫记》。             (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判断正误。
1.空间顺序只适合于说明文,其余类型的文章是不适合用这种顺序的。( )
2.用空间顺序描写事物,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这样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1.课文《蜜蜂》的作者是法布尔,课文节选自他的《昆虫记》。(______
2.课文《蜜蜂》的作者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______
3.在实验过程中,二十只左右的蜜蜂都准确无误地飞回了家。(______
4.蜜蜂的飞行靠的是超常的记忆力。(______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判断正误。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1.“几乎”“大概”说明做实验的人十分马虎。(______
2.“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意思就是不能看到遥远的家。(______
3.因为不知道蜜蜂为什么会飞得这么低,所以“我”只能猜测它是想减少阻力。“大概”正是体现了“我”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是作风。(______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判断题,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1.《花钟》这篇课文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原因,是和温度、湿度、光照和昆虫的活动有关。(____
2.植物开花的时间只与温度、湿度和光照有密切的关系。(____
3.昙花的花瓣又大又娇嫩,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到了那时,它便开花了。(____
4.《蜜蜂》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方式写了法布尔所做的一个实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____
5.“我”觉得蜜蜂辨认方向靠的是记忆力。(____
6.法布尔做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____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判断题,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1.《蜜蜂》的作者是美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_____
2.昙花的花瓣又大又娇嫩,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到了那时,它便开花了。(_____
3.“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句话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叶的数量多、形状大、颜色美。(_____
4.所有的昆虫都有复眼。(_____
5.《小虾》这篇课文抒发了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_____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判断题,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1.“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一句是比喻句。(___
2.“刻舟求剑”的意思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___
3.“赵”和“历”的结构不一样,“赵”是左右结构,“历”是半包围结构。(___
4.《蜜蜂》的作者是美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___
5.万寿菊在晚上八点开放。(___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