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科学发现有赖于创造性思维,这需要文化底蕴的涵养。科学与人文传统、人文关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艺术人文并不妨碍科学研究,往往还是创新的源泉。现代学科高度分工,在科学、艺术两方面均取得高成就难度很大,可很多科学大师依然热爱文学艺术。当代著名数学家丘成桐练习书法,念唐诗、宋词,背诵古文,精研鲁迅、王国维、冯友兰等的著作,他说:这些书看起来与我后来研究的数学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这些著作中所蕴含的思想对我后来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学者的成长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历史上未曾出现过一个大科学家在没有文化的背景里能够创造出伟大发明的情况。可见,在求索未知的阶梯上不断攀登,艺术与科学可以相互激发。原创性的科学发现、颠覆性的科学创新、01”的科学突破,离不开想象力、创造力的激发,这就需要让科学与人文携手同行。当前,我们正走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上。无论是探索未知奥秘,还是攻克卡脖子难题,无论是加强基础研究,还是提供科技解决方案,都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支撑,而科学精神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促进科学与人文融合,不仅能树立科技为民、科技向善的价值导向,更能为科技创新带来丰富的源头活水。

(摘编自喻思南《科学琴键演绎人文旋律》)

材料二: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一个民族对其文化基因的自觉与坚守。爱国、创新、求实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也是历代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全社会对优秀科学家群体精神禀赋的基本认同。回顾我国科技发展史,无论在哪个时期,科技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科学家自身所展现的求真务实、不断精进的精神支撑。

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以探讨社会秩序为己任,以政治伦理、道德伦理为主要研究对象。儒学的理性与求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心之精爽,有思辄通的理性认识论。《孟子字义疏证》中有言:耳目鼻口之官接于物,而心通其则。心之于理义也。这也就是说,虽然心可以支配感官,但却不能代替感官的功能;人还具有认识和把握事物及其规律的理性能力。其二是科学的怀疑精神。在北宋初期,部分儒学家对儒家经典提出了大胆怀疑,疑古思潮颇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沈括,他不仅批判了宋以前的历法,还亲身参与证明凹面镜焦点和凹面镜成倒像的科学实验,并借此批驳了《酉阳杂俎》所谓海翻则塔影倒的说法,认为影入窗隙则倒,乃其常理

道学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脉络。所谓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道学的核心概念。对自然规律的依循、对法天贵真的尊崇以及相对主义中的认识论对中国的科学家精神产生了深厚影响。首先,讲求事物的原初性、自发性和实有性,力求探索宇宙万物的根本。在《周易》中,有与无、长与短、难与易、高与下等基本要素并非二元对立,而是可以彼此转化且周行不殆的,这表明了道学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行变化的基本态度。其次,法天贵真旨在回答人类如何把握对象世界这一问题。法天,即崇尚自然;贵真,即反矫伪。法天贵真的精神内涵与科学活动的目的高度一致,也是当今坚决抵制科研不端的哲学基础。最后,道学中的相对主义对科学家精神的影响也颇为深厚。相对主义主要表现在齐万物、齐是非、齐物我三个方面,对客观科学认识事物本身具有重要价值。

理性、求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有显现,而创新和爱国则在五四运动之后有更为集中的表现。一方面,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能力关乎国家命运。历代科学家们孜孜不倦、勇于奋进的创新精神为改革开放后的人才储备和科技革新提供了最有生命力的精神保障。另一方面,创新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最鲜明的禀赋,但爱国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根本。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科学家的任务不仅是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不仅是为生产力的提高提供技术支持,更是通过科技强国来维护民族独立与民族尊严,并将爱国之情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行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更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推进制度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科学家精神虽然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历程,但正像绵延数于年的华夏文明一样,从未间断。有此历史成就,不仅取决于历代科学家自身的优良品质,更取决于他们对中国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也正是这种传承与弘扬,才沉淀出弥足珍贵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所独有的文化基因。

(摘编自徐靖《从传统到现代: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文化基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艺术人文著作中所蕴含的思想对科学研究有深刻的影响,所以很多科学大师热爱文学艺术。
B.儒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它的理性认识论与怀疑精神,为我国历代科学研究提供精神支撑。
C.道学“法天贵真”的思想包含尚自然和反矫伪两个方面,是当今坚决抵制科研不端的哲学基础。
D.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影响科学家精神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要相融,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要相融。融则利,离则弊。
B.科学是客观现实,是从实际出发的;而人文则是主观感受,是从想象出发的。
C.材料二多次征引传统文化典籍中的言论并进行解释评论,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D.新时代科学家应坚持科技强国、科学报国,为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正是音乐赋予我无边的想象力。
B.数学家苏步青说:丰富的文学历史知识帮助我开拓思路,加深我对数学的理解。
C.机械工程专家杨叔子提出:博士生通过论文答辩要先背过《老子》和《论语》。
D.理学家倭仁认为“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4.请从材料二所论述的科学家精神中选取两,运用袁隆平、屠呦呦、钟扬三位科学家的事迹加以说明。一种精神用一个事迹说明即可。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应如何更好地进行科研才人的培养?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青年人一旦确立了奋斗目标,须执着、专一,不可半途而废,如此,方能终成大业;也有人认为,青年人确立了奋斗目标,也不必做茧自缚,可因时更换,顺势调整,这样才能不负此生。

对于以上意见,你有怎样的理解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见解与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

岑参

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

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

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

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


[注]《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先写自己“年纪四十”,“头白始为郎”,有年华已逝、自伤身世之感。
B.颔联描写了作者读书的清幽环境,既照应题目,也为下文的抒情言志做了铺垫。
C.颈联通过写“惊蝉““求高树”,“旅雁”“厌后行”,直露心迹,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D.全诗写作者于秋夕读书之时,生幽思、发慨叹,有“语奇体峻,意亦造奇”之妙。
2.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诗人流沙河生前有一次回母校,写过一副对联:正当花朵年龄,君须有志;又见课堂灯火,我已无缘。

材料二:现在,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睡前抖音熬半宿,早上头条看世界,全家微信学养生,好友全刷拼多多。小视频用户调查显示,抖音上的用户90%都是24岁以下,这个年龄或许在读书,或许刚刚进入社会、进入职场。


读了以上的材料,你有哪些认识和感想?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近年来,博物馆成为公众喜爱的文化打卡地,一些精品大展现场经常出现排长队的景象。但是线上展览的观展热度似乎远远不及线下。是什么阻挡了公众的观展热情?

首先,在电脑或手机屏幕上欣赏文物、浏览展厅,与身临其境面对实物所带来的审美体验、艺术震撼是不一样的。线上展览受到观展设备、展示程序、网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操作不便捷、画面不清晰、切换不流畅,都会让观展体验大打折扣。

其次,线上展览消除了空间感,也隐去了观展同伴,参观者难以直观地感受到展厅布置的精美、展线设计的巧妙,在观展过程中也没有伙伴可以交流,相应地减少了一些乐趣。

线上展览虽然存在不少局限,但它也有自己的优势。它在云端持续开放,没有闭展时间,让亿万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参观。线上展览借助先进的数字技术,文物图像可以多角度清晰显示,可以让观众看到一些现场看不到的细节。独自观展省去了排队、拥挤的烦恼,能让人更专注地欣赏文物。

线上展览和线下展览在很多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别,因此,线上展览不应是简单地把线下展览搬到网上,而是要对展览进行延伸、拓展,甚至再创作。从三维到二维,少了空间的束缚,线上展览可以打破原有的展线设置,为观众提供多样化的观展线路和更丰富的展示内容。线下展览无法实现的检索、细读等功能,在网络平台都可以实现,能更好地满足文博发烧友(线上观展核心人群)的需求。

线上展览还应在增强互动性上做文章。博物馆要改变我展你看、我说你听的传统思路,让观众更多地参与其中。线上展览可以借鉴网络游戏的方式,带给观众生动有趣的体验。今年春节期间,中国文物报社、全国近30家博物馆与腾讯博物官合作推出《2020生肖之力创意文物H5》,将线下举办的庚子鼠年新春生肖文物图片展转化为可以互动参与并分享给朋友的网络小游戏,让人眼前一亮。

一个优秀的线上展览需要以扎实的研究、整理、策划工作为基础,同时也离不开强大的技术支持。博物馆一方面要修炼内功,另一方面可以和先进的网络科技公司开展合作。随着文博机构不断探索创新和跨界合作的深化,线上展览必将绽放更多精彩。

(摘编自吉光《线上展览靠什么圈粉》,《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3月17日)

材料二:

进入新时代,面临新受众,敦煌文化如何更好地面向社会,适应当下,打造时代的新坐标,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命题。而文物数字化、数字敦煌项目建设、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汇集,正是我们对该命题的重要探索与实践。特别是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莫高窟等石窟不得不停止对外开放,如何让广大群众在家也能体验、欣赏敦煌艺术,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敦煌研究院利用数字资源,推出了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数字敦煌’精品线路游敦煌文化数字创意精品展览等一系列线上云展览活动,有效地推动了文物数字化,为新时代更好地传承敦煌文化提供了新思路。

云游敦煌让用户可以参观敦煌艺术,利用腾讯云的技术优势,用户可以看到敦煌石窟艺术的细节,仿佛进入真实洞窟。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科技十文化的方式,让千年传统文化入更多寻常百姓家,与大众产生互动。与此同时,云游敦煌小程序也在QQ上线,让大量年轻人宅家上课之余也可以获得丰富的文化滋养。

除了一系列线上云展览,我们还尝试用音乐、游戏、文创产品等形式,结合数字科技融合线上线下,让古老的敦煌文化释放新的活力,让文物起来,走进人们的生活,使其成为引领时代风尚、构筑时代美学、满足美好生活的新动能。

线上数字化展览和线下展览是相辅相成的,可以比翼齐飞。前者加速了信息传播,用户也能够打破时空界限,以更低的成本观展。同时拥有线上和线下两个展览渠道,能够取得信息发布更广、内容传递更深、互动形式更多、展览效果更持久的效果。这对我们下一步持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都有所启发。

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既给文博界带来挑战,也推动我们进一步广泛运用人工智能、虚拟漫游等新技术,借助5G和云计算带来的高速率的传输,进一步构建线上线下相融通的传播体系,多渠道传播敦煌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用匠心呵护遗产,以文化滋养社会。

(摘编自赵声良《打造敦煌文化时代新坐标》,《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3月9日)

材料三:

云游博物馆并非简单、直接地将线下展览、博物馆搬到网上,相关方需要在视觉呈现、展品设计、观众互动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这些都需要资金、人才等的支持。从目前来看,与些起步快、资金相对充足的大型博物馆相比,中小型博物馆在这轮数字化发展中还有提升空间。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就指出,博物馆管理和运营更加智慧化、定制化和科学化,特别需要一大批既懂博物馆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参与。由于项目周期更长,科技含量更高,智慧博物馆建设需要更多的资金和人才。

互联网时代,创意显得更为重要。与知名的大博物馆相比,中小型博物馆可以在创意上下功夫,做好观众的互动和体验,增加用户黏性。在这方面,国外博物馆的做法值得借鉴。荷兰阿勒姆的弗兰斯·哈尔斯博物馆有着新奇的线上展厅。观众除了观赏画作外,还能参与一些颇具巧思的互动小游戏。新的视角、新的创意,无疑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摘编自王珏《博物馆数字化进程加快》,《人民日报》2020年4月5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线上观展让观众身临其境,与面对实物的线下观展相比,其所带来的审美体验、艺术冲击力更令人震撼。
B.线上展览使观众在观展过程中减少了与伙伴交流的乐趣,但也省去了排队、拥挤的烦恼,能专注地欣赏展品。
C.打造优秀的线上展览,研究、整理等只是基础工作,更重要的是跟网络公司合作以寻求强大的技术支持。
D.“云游敦煌”让用户“云”参观敦煌艺术,观众仿佛进入真实的洞窟,但是作为微信小程序,其忽视了年轻用户群体。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敦煌研究院为打造敦煌文化时代新坐标,有效推动文物数字化,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重要探索和实践。
B.敦煌研究院致力于构建线上线下相融通的传播体系,结合数字科技融合线上线下,让文物“活”起来。
C.如果没有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和推动力,敦煌文化就不会汇集文物数字化、“数字敦煌”等成果。
D.与大型博物馆相比,中小型博物馆存在资金、人才等方面不足的问题,在此轮数字化发展中还有提升空间。
3.下列说法中,与上述三则材料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线上博物馆应该有个性,不能变得“千馆一面”,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不同群体的观展需求。
B.“云游”给公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突破了传统旅游形式的局限,节省了时间和经济成本,使游客足不出户就能拥有“诗和远方”。
C.要加速文化的数字化转型,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存、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留下来,“活”起来
D.在博物馆热中,还需要一些“冷思考”,比如:如何让博物馆成为培养公民意识的舞台?如何让观众的热情跨越走马观花式的参观?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博物馆线上展览有哪些优势?如何进一步提高线上展览的质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完成作文。

社会调查数据显示,00后最常用的十个APP分别是QQ、微信、微博、QQ音乐、天天酷跑、爱奇艺、bilibili、美拍、我的世界、淘宝。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法国哲学家萨特说,人往往被冻结在他者的凝视中,被贴上物质的标签。

年轻人在他者的凝视中长大。生活中,他者的凝视如影随形,即使他者缺席,凝视却永远在场。

然而,重要的是如何将凝视内化为自我的审视。比他人的评价与期待更重要的,是如何看待自我,才能成为梦想中的自己。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朝气蓬勃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盛唐气象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飞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材料二:

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南朝的“文”装点了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至于外国的使臣更是络驿不绝。在宗教方面。佛教之外,伊斯兰教、祆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流行。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交流也给盛唐社会注入新的气息。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局面,文献不乏记载。“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元结《问进士》)“四方丰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郑崇《开天传信记》)从中宗神龙元年到玄宗天宝十四年,短短的五十年间,唐朝人口增幅达40%,人均粮食达到700斤。

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思想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李白信道,杜甫尊儒,王维崇佛。他们的不同信仰。对于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与此同时,文化也从少数士族文人手中转移到中下层庶族文人手中。这批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苦。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

(摘编自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气蓬勃作为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既是盛唐诗歌独有的艺术风格,更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特征。
B.作者认为,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有描述黑暗的,也没有程度上的要求。
C.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与尔同销万古愁”不仅仅在说愁之多、愁之长,更体现出形象的充沛饱满。
D.在儒、释、道三教并用的唐代,诗人们可以多方面汲取营养,李白、杜甫、王维不同的诗风与其不同的信仰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带着光明的展望来歌唱,他的《离骚》表现出强烈的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倾向,是盛唐气象的源头和先声。
B.盛唐气象是与大唐帝国政治、经济、思想、外交、艺术等相适应的文化风貌特征,“浑厚”是其鲜明的风格。
C.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来留学、供职、经商、求法、传教,盛唐气象因此形成。
D.唐朝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文化新人诞生,门阀士族长期以来垄断政治的局面因此被打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       
A.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D.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4.材料一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5.假如你是青少年盛唐文化研究会的一名成员,请你为课题“盛唐气象的成因探析”写一份报告。请结合材料二列出提纲。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其实生活有意义:云卷云舒,花开花落,袅袅炊烟……“到中流击水,浪遇飞舟”的凌云壮志,“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担当,“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无私奉献……

根据材料,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根据要求写作。

请以“逆风飞翔”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50字的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类型:命题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