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身着深蓝色的整洁工装,犀利的目光紧盯着旋转的零件,一双大手飞快旋转着车床摇把,进刀、车削、退刀一气呵成,他就是从一个“毛头小子”,成长为一名掌握精湛加工工装工具技能的高级技师洪家光。

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航空发动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洪家光团队加工的是用于航空发动机制造的工装工具产品,这些工具主要用来加工航空发动机的零部件。发动机用的零件精度要求非常高,洪家光对每一个微小尺寸都追求精益求精。他一次次观察记录,并比对调整。

一次,在加工修正金刚石滚轮工具时,掌握此项技术的师傅生病住院,洪家光主动承担起任务。为了提高工具加工精度,他在当时的车床无法满足加工要求的情况下,开始一项项改进,减小托盘与操作台的间隙,改造传动机构中齿轮间咬合的紧密程度。原有的刀台抗震性不强,他就重做刀台;小托盘与下面的托盘有间隙,他就想办法将小托盘固定……4年多里,经过无数次尝试,洪家光最终研发出一套用于打磨叶片砂轮的滚轮工具。这一砂轮工具被叶片加工厂使用后,加工叶片的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从1998年参加工作至今,洪家光先后跟随多位师傅,他们教导的工匠精神,深深地印刻在洪家光心中。跟着付百森师傅学习的经历让他记忆犹新。

“年轻人都愿意跟老师傅学,眼前这个师傅这么年轻,技术经验能丰富吗?”洪家光刚见到付师傅时有点失落。付师傅却让洪家光在旁边看。

只见付师傅把零件安装、调整、夹紧、左手启动机床,右手快速移动机床拖板。紧接着,他的双手就在机床上操纵着机床上的手柄,加工零件。麻利的动作,像电脑控制的机械手。

付师傅加工完说:“小洪,你测量一下各部分尺寸精度,再按照这个标准加工零件。”洪家光测量后发现公差微乎其微。他心想,这水平太高了,这可是纯手工!

到洪家光加工时,他满头大汗地忙活了十几分钟,发现自己的水平与实际要求差距很大。

付师傅语重心长地说:“光有技校学的知识是不够的,机械加工的实际技术深奥着呢,雄心壮志代替不了真才实学。当高水平的工人,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容易,你得从一点一滴做起。”那一刻,洪家光决心从头学,一切从零开始。

如今,洪家光先后完成200多项工装工具技术革新,解决300多个工装工具技术难题。他与团队成员研制的“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以他名字命名的“洪家光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洪家光技能大师工作站”承担起了“传帮带、提技能”的职责。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他说:“要扎根岗位,秉承献身航天事业的担当与责任。”未来,他将继续以精湛的技艺打造国之重器,为科研生产砥砺前行。

(摘编自新华社《洪家光:以心“铸心”的大国工匠》)

材料二:

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研发下线,打破了国外公司对大飞机产业的垄断,给我国航空产业乃至高端制造业带来深远影响。高铁通车里程位居世界第一,赢得国内外一片惊赞;C919大飞机试飞成功,民航之花含苞待放;家电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大步走出国门……近年来,“中国制造”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消费者认可。在此过程中,一大批大国工匠、劳动模范以及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我国几千年文明史中,工匠精神源远流长,“巧夺天工”“匠心独运”“技近乎道”等典故都是对这种精神的高度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人阶级不断为工匠精神注入新的内涵。也正是在工匠精神的激励下,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口、中国核电等,成为一张张让国人引以为傲的“中国名片”。

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讲究生活品质。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经济发展方面需要重视产品品质,医疗、教育、文化等社会服务领域同样需要精益求精,这样才可能提供更加丰富更能满足群众期待的高品质产品和服务。因此,必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矢志创新,戒除浮躁,为“中国制造”提供坚强支撑。

弘扬工匠精神,需要政府部门、广大企业和每一名社会成员共同营造有利于创造精品的“土壤”。如今,“工匠精神”已经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社会各界对其广泛讨论并达成普遍共识……一个有利于弘扬工匠精神、推动制造业品质革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环境已经形成,制造强国建设目标必将实现。

(摘编自马洪超《工匠精神支撑“中国制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闻标题注重体现价值性信息,材料一标题既写出了洪家光的身份,又生动形象地点明了他的工作内容。
B.材料一用较多笔墨描写出付师傅的娴熟技艺,既刻画了付师傅的人物形象,还与洪家光发现自己水平与现实有距离产生的失落心理形成对比。
C.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要求我们要重视产品品质,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提高产品品质和服务的要求。
D.材料二首先列举近年来我国取得的成就,引出话题,接着从历史发展和现实需要两个方面论证文章观点。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飞机、高铁、家电等中国制造的产品的品质不断提升,“中国制造”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
B.“巧夺天工”“技近乎道”“大庆精神”等典故体现了古代的匠人精神,可见工匠精神是中国人一直追求的。
C.我国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矢志创新,戒除浮躁,所以人们越来越来讲究生活品质,重视产品质量。
D.材料选取了多个标志性事件,彰显了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也为论证科技的重要性这一中心论点提供了论据。
3.下列事例不能用来论证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杨宁毅然回到家乡,成为大学生村官,在脱贫攻坚一线带领乡亲致富。
B.施品芳加工大型客机C919的一个小小零件,足足做了两个多小时。
C.吴书瑞“十年磨一剑”,探索并掌握了古建筑彩绘修复的沥粉技巧。
D.顾秋亮安装深水载人潜水器的零部件,精密程度达到了0.01毫米。
4.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工匠精神”展开报道,但在选材和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总是会面对很多未知。所谓未知,可以是未曾谋面的人、不曾见过的物,也可以是从未遭遇的事,还可以是充满不确定因素的环境。一场考试的结果,一个医生的诊断,一条没来由的短信,一个陌生的地点……未知的、不在自己控制中的情景总会让我们心怀忐忑、坐立不安。有的人会把未知当作一种威胁,力求尽快从这种不确定、不舒服的感觉里解脱;但也有人会将未知看作是挑战,并对此充满好奇心和兴趣。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伯牙琴·逆旅壁记

[宋末元初]邓牧

乙亥秋,余以贫故馆逆旅,楼广不二丈,深不八九,床榻几案外无余地,瓶无粟,衣敝履穿,漫不省。日得尊酒醉吟而已。或者问曰:“丈夫生不愿仕,犹当置田数千顷,筑五亩之宫,为子孙门地。子居旅客之舍,若将久焉,何也?”余笑应曰:“子恶乎知予哉,余家世相传,不过书一束,虽不敢谓尽古人能解,然公卿,莫不倒屣;行乡里,莫敢不下车。自以为富贵不足致。方欲南道三湘八桂行,薄海乘桴略扶桑,登鲁泰山,发古封识,读冯冀北,西游入秦,过昧谷观日之所入,十年然后归。今既不得如意,且卧琴挂剑歌诗纵酒使数百年后父老过其下者思而称之,何必为子孙计?门地之大莫大于刘汉中李晋阳矣,传世不数十,子孙已无置锥。子谓求田问舍为足以遗子孙邪?”曰:“唯。”余又曰:“六骸耳目,非吾有也,自天地委形而不得与之遗,及大化之往,如土委地,向之欲高名厚利强有力者,而今安在?子谓足以久居乎哉?是小逆旅也。”曰:“唯。”余又曰:“天地者万物所同有也,自古及今几何,百千岁其阅万物亦多矣,计万物之在天地间随世随化,乃如沧海一粟,子谓足以久居乎哉?是大逆旅也。”因识诸壁。

材料二: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节选自《<归去来兮辞>并序》)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且卧琴A挂剑B歌诗C纵酒D使数百年后E父老F过其下G者H思I而称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秋,指秋天的第三个月,也就是农历九月。“季”还可指兄弟中排行中最小的,如“项羽季父也”。
B.游公卿,“游”指游玩,出游。古代许多底层文人,为了进身仕途,常陪公卿权贵游玩以图得到提拔。
C.倒屣,又作“倒履”。典出《三国志·王粲传》,王粲急于迎客把鞋穿倒。后用来形容主人热情迎客。
D.登东皋以舒啸,“以”是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或不译,与“仁以为己任”的“以”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作者因为贫困的缘故寄住在旅社里,房间狭小,缺衣少食,生活境遇虽差但作者对此并不在意。
B.材料一中,作者认为置办田产房屋虽然可以长长久久地留存给子孙,但这样会害了子孙。
C.材料一中,作者所言“小逆旅”是指个人形体只是暂时寄寓于天地之间;   “大逆旅”是指世间万事万物的命运也只是暂时寄居于天地之间。无论是个人还是万事万物,皆为天地之过客。
D.材料二中,陶渊明天好则出游,农忙则耕种,登高则长啸,临水则赋诗,这正是诗人理想人生的写照。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之欲高名厚利强有力者,而今安在?
(2)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5.上述两则材料所体现的人生态度有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永远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远进步的人。

——爱因斯坦

②对坏事的好奇心是一种可诅咒的毛病,是从对一切不洁的接触中产生。

——谬塞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围绕“好奇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

这些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经典语句,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请从上述语句中任选其一,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故曰: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故曰:去好去恶,臣乃见;去旧去智,臣乃自备。故有智而不以虑,使万物知其处;有贤而不以行,观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尽其武。君臣守职,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贤者勃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穷于能。

(节选自《韩非子·主道》)

材料二:

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听有门户则臣壅塞。鲁哀公问于孔子曰:鄙谚曰:‘莫众而迷。’今寡人举事与群臣虑之,而国愈乱,其故何也?孔子对曰:明主之问臣,一人知之,一人不知也。如是者,明主在上,群臣直议于下。今群臣无不一辞同轨乎季孙者举鲁国尽化为一君虽问境内之人犹不免于乱也。

张仪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而惠施欲以齐、荆偃兵。二人争之。群臣左右皆为张子言,而以攻齐、荆为利,而英为惠子言。王果听张子,而以惠子言为不可。攻齐、荆事已定,惠子入见。王言曰;先生毋言矣。攻齐、荆之事果利矣,一国尽以为然。惠子因说:不可不察也。夫齐、荆之事也诚利,一国尽以为利,是何智者之众也?攻齐、荆之事诚不可利,一国尽以为利,何愚者之众也?凡谋者,疑也。疑也者,诚疑以为可者半,以为不可者半。今一国尽以为可,是王亡半也。劫主者,固亡其半者一也。

(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注]①纪,纲领,纲纪。②表异,表现违背正常情况,即伪装。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今群臣A无不一辞B同轨乎C季孙者D举鲁国E尽化为一F君虽问G境内之人H犹不免于乱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文中指万物本原,与《师说》中“吾师道也”的“道”词义不同。
B.素,本义是未经加工的丝织品,引申为本色,与文中的“雕琢”相对。
C.门户,指派别、门派,文中指一个派别之言,即“门户之见”的意思。
D.偃兵,指停止战争;其中的“偃”与“偃仰啸歌”的“偃”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主张用道来指导君主治国,认为圣明的君主一定要把握“道”这一本原和准则,去探知万物的本原、成败的原因。
B.君主不要表现出自己的好恶,去掉自己的成见与智巧,臣下才会各守其职、各尽其能,而不伪装自己去逢迎君主。
C.正如谚语所说的,不听取众人的想法就会迷惑,君主如果只听信某一个人的话,那么就可能会被臣下蒙蔽。
D.惠子劝说君王要明察臣子的进言,如果攻打齐、楚确实有利,且整个国家都因此获利,那就肯定有问题,因为聪明人多不这样认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
(2)今寡人举事与群臣虑之,而国愈乱,其故何也?
5.材料一强调君主要虚静无为,而材料二强调君主要主动察言,两者是否矛盾?请简要说明。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红旗下(节选)

老舍

在亲友中,二哥福海到处受欢迎。他长得短小精悍,圆圆的白净子脸,双眼皮,大眼睛。梳着不松不紧的大辫子,既稳重又飘洒。他请安请得最好看:先看准了人,而后俯首急行两步,到了人家的身前,双手扶膝,前腿实,后腿虚,一趋一停,毕恭毕敬。安到话到,亲切诚挚地叫出来:“二婶儿,您好!”而后,从容收腿,挺腰敛胸,双臂垂直,两手向后稍拢,两脚并齐“打横儿”。这样的一个安,叫每个接受敬礼的老太太都哈腰儿还礼,并且暗中赞叹:我的儿子要能够这样懂得规矩,有多么好啊!

他是熟透了的旗人,可是,他的惊人之笔是在这里:他是个油漆匠!我的大舅是三品亮蓝顶子的参领,而儿子居然学过油漆彩画,谁能说他不是半个旗人呢?

按照我们的佐领制度,他应该去当兵。可是,旗人越来越多,而旗兵的数目是有定额的。于是,老大老二也许补上缺,吃上钱粮,而老三老四就只好赋闲。于是福海二哥决定自己去学一门手艺谋生。

大哥不幸一病不起,福海二哥才有机会补上了缺。于是,到该上班的时候他就去上班,没事的时候就去做点油漆活儿,两不耽误。当二哥做活儿的时候,他似乎忘了他是参领的儿子,吃着钱粮的旗兵。他的工作服,他的认真的态度,和对师兄师弟的亲热,都叫他变成另一个人,一个顺治与康熙所想象不到的旗人。

大姐夫总觉得二哥的当油漆匠不足为法。大姐夫长脸,高鼻子、大眼睛,他坐定了的时候显得很清秀体面。可是,他总坐不住,像个手脚不识闲的大孩子。一会儿他要看书,一会儿想起应当放鸽子,一会儿又哼哼唧唧地往外走,到街上去看出殡的。

他很珍视这种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自由”。他以为这种自由是祖宗所赐,应当传之永远!因此,他觉得福海二哥去当匠人是失去旗人的自尊心。

在我降生前的几个月里,我的大舅、大姐的公公和丈夫,都真着了急。他们都激烈地反对变法。大舅的理由很简单,最有说服力:祖宗定的法不许变!大姐公公说不出更好的道理来,只好补充了一句:要变就不行!事实上,这两位官儿都不大知道要变的是哪一些法,而只听说:一变法,旗人就须自力更生,朝廷不再发给钱粮了。

大舅已年过五十,小辫儿须续上不少假头发才勉强够尺寸,而且因为右肩年深日久地向前探着,看起来颇欠英武。自从听说要变法,他的右肩更加突出,差不多是斜着身子走路,像个断了线的风筝似的。

大姐的公公很硬朗,腰板很直,满面红光。他每天一清早就去遛鸟儿,至少要走五六里路,尽管他这么硬朗,可是听到铁杆庄稼有点动摇,也颇动心,他的咳嗽的音乐性减少了许多。他找了我大舅去。

笼子还未放下,他先问有猫没有。变法虽是大事,猫若扑伤了蓝靛颏儿,事情可也不小。

“云翁!”他听说此地无猫,把鸟笼放好,有点急切地说,“云翁!”

大舅听出客人的语气急切,却不马上动问。他先去看鸟,而且相当内行地夸赞了几句。直到大姐公公又叫了两声云翁,他才开始说正经话:“正翁!我也有点不安!真要是自力更生,您看,我五十多了,可叫我干什么去呢?这不是什么变法,是要我的老命!”

“是!”正翁轻咳了两下,几乎完全没有音乐性,“云翁,您看我,我安分守己!可是,我总得穿得整整齐齐吧?我总得来个木樨肉下饭吧?我总不能不天天买点嫩羊肉,喂我的蓝靛颏儿吧?难道这些都是不应该的?应该!”

“咱们哥儿们没做过一件过分的事!”

“是嘛!真要是不再发钱粮,叫我下街去卖……”正翁把手捂在耳朵上,学着小贩的吆喝,眼中含着泪,声音凄楚,“赛梨口耶,辣来换!我,我……”他说不下去了。

老哥俩又讨论了许久,毫无办法。于是就一同到天泰轩去,要了一斤黄酒,几个小菜,吃喝得相当满意。吃完,谁也没带着钱,于是都争取记在自己的账上,让了有半个多钟头。

可是,在我降生的时候,变法之议完全作罢,云翁与正翁这才又安下心去,常在天泰轩会面。每逢他们听到卖萝卜的“赛梨口耶,辣来换”的呼声,都有点怪不好意思:做了这么多年的官儿,还是沉不住气呀!

大姐夫,在变法潮浪来得正猛的时节,佩服了福海二哥。他非常严肃地跟大姐讨论:“福海二哥真有先见之明!我看咱们也得想个法!”

“你有什么主意,就说说吧!”大姐问他。

大姐夫惨笑了几声,说:“现而今,当瓦匠、厨子什么的,都有咱们旗人。”

“你打算……”大姐微笑地问。

“我看哪,我就当鸽贩子去,准行!甭多了,每月我只做那么一两号买卖,就够咱们俩吃几十天的!”

“那多么好啊!”大姐信心不大地鼓舞着。

大姐夫挑了两天,才狠心挑出一对紫乌头(鸽子品种)来,去做第一号生意。及至到了鸽子市上,认识他的那些贩子们一口一个大爷,反倒卖给他两对鸽铃。他没敢再和大姐商议,就偷偷撤销了贩卖鸽子的决定。

变法的潮浪过去了,他横眉立目地满街走,倒仿佛那些维新派是他亲手消灭了的。同时,他觉得二哥是脚踩两只船,有钱粮就当兵,没有钱粮就当油漆匠,实在不能算个地道的旗人。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我”为叙述者,通过“我”的观察视角来反映旗人的生活状态,使作品更加真实可信。
B.小说中写到了二哥做活时的种种表现,意在塑造一个从旧秩序中寻找出路的人物形象。
C.正翁等人受变法影响,不得不做出改变,如学小贩吆喝等,旨在突出旗人已开始自谋出路。
D.小说人物性格鲜明,二哥和正翁等人面对时代浪潮的不同选择,揭露了八旗制度的腐朽没落。
2.关于文本和《茶馆》第一幕的比较鉴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故事都以戊戌变法为背景,都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写来展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B.大姐的公公和松二爷都十分喜欢养鸟,他们整日无所事事,是清朝晚期没落旗人的典型代表。
C.本文以旗人为切入点,剖析了他们的生存状况;《茶馆》讲述了各色人物生活变化,旗人只是其一。
D.本文侧重以描写和议论塑造人物形象;《茶馆》主要通过众多角色对话,展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
3.文本开头细致描写了二哥福海请安的场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使语言风趣幽默,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类型: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到了唐传奇,创作才真正进入自觉与成熟阶段。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说:“唐之举人,先藉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幽怪录》《传奇》等皆是也。盖此等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不仅道出了唐传奇的创作背景,更是精准地概括了它的文体特征与艺术特色。特别是诗意笔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化风格,使作品洋溢着诗的审美意蕴。

人物形象塑造的“诗笔”运用

虚实相生是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段,这种“诗笔”移植到唐传奇的写作中,创造了众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唐传奇塑造人物,通常是截取其重要生活片断,而把另外一些内容省略,留下大量空白让读者想象。如沈既济《任氏传》描写任氏,仅有“容色姝丽”四字正面叙写,但其美貌却如在目前,原因就在于作者全从侧面烘托,从虚处着笔,先写郑六一见钟情、不能自已;又写韦盎派遣家僮秘密察看之后两人的一段对话,先问之“容若何”,家僮答之“奇怪也!天下未尝见之矣”,简单的一问一答,让任氏的绝美之姿跃然纸上。

这些铺叙,全从虚处落笔,由虚入实,这正是诗歌意象创造中的虚实相生之法。其他像《莺莺传》《无双传》《虬髯客传》等作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都充分利用了虚实相生之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饱满,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叙事节奏的“诗笔”推动

古代诗歌长于抒情,但不排斥叙事,它在叙事上讲究取舍剪裁,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策略。这样的“诗笔”体现在唐传奇的写作中,形成了中国古代小说独特的叙事节奏与韵律。

具体说来,一是注重情境的塑造,突显人物的性格特征,演绎人物的不同命运。如李朝威的《柳毅传》,当宫中得知龙女的遭遇后“皆恸哭”,洞庭君听了非常惊慌,赶紧告诉左右的人:“疾告宫中,无使有声,恐钱塘所知。”钱塘君还没出场,其性格已宛然可见。接着写钱塘君离去,“语未毕,而大声忽发,天坼地裂……乃擘青天而飞去”。文辞华艳,极尽铺排,创设了一种惊心动魄的情境,有力烘托了钱塘君的勇猛。

二是通过空间的交错与转换,创造出一种有别于历史叙事的节奏美。比如《霍小玉传》,故事情节波澜起伏,高潮迭起。但其情节的组织和推进既非建立在线性时间链条上,也不是建立在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基础上,而是借助空间的交错与转换,在平行化的不同空间背景上,演绎人物不同的命运遭际,从而完成小说叙事的时空转化。

含蓄情感的“诗笔”表达

唐传奇中“诗笔”的运用,同样体现出含蓄蕴藉的艺术追求。不论是小说中人物的痴情,还是创作主体的情思,都不是直露式的宣泄,而是充分体现出诗歌抒情的含蓄蕴藉之美。

如李景亮《李章武传》对人鬼之恋的描写,感情真挚,催人泪下。比如王氏鬼魂与李章武相会之际的一系列动作语言描写,极力烘托出王氏真挚热烈的感情。“与章武连臂出门,仰望天汉,遂呜咽悲怨。”“连臂”可见依依不舍,“呜咽”正显悲情难抑。用字不多,却言简意丰,含无尽的悲情于举手投足之间,读来让人悲不自胜。这样的含蓄之美正是“诗笔”艺术特色的体现。

除了小说中的人物情感,作者主观情思的表达也往往十分含蓄。比如皇甫枚的《王知古》对张直方残暴跋扈的刻画,采用了夸张的笔法,“洛阳四旁翥者走者,见皆识之,必群噪长嗥而去”,鸟兽尚且如此惊惧,人民的水深火热也就可想而知。作者对张直方没有任何直接的评判,但其感情态度显而易见,批判的锋芒因“诗笔”的运用而更显犀利深刻。

总之,“诗笔”的运用,使唐传奇呈现出明显的诗化特征,而这一点是传奇小说最为独特的审美特征之一,并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滋养。

(摘编自韩伟《唐传奇中的诗意笔法》)

材料二:

唐传奇中的所谓“诗笔”叙事,是指以诗歌穿插于小说叙事过程中,或对叙事活动进行干预,或成为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或进行环境氛围的渲染、情感抒发等,具有很大的叙事作用。

在很多传奇作品中,诗歌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如《游仙窟》中,人物对话皆由酒令诗来完成,男女主人公以诗歌答问,而故事的情节也在这一唱一答中,不断向前推进。诗歌还常成为塑造人物的手段。如《莺莺传》末尾,莺莺赋诗赠张生,自叙别后为君消瘦,容颜憔悴,而今却又羞见张生,复劝张生:“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用情至深却为情所伤又无可奈何的悲剧人物形象立现纸上。诗歌的嵌入为唐传奇塑造了一批才情容貌俱佳、情感细腻丰富的人物形象。唐传奇中环境氛围的渲染也常借助诗歌来完成。《陈季卿》一文中,书生陈季卿归乡途中吟道:“霜钟鸣时夕风急,乱鸦又望寒林集。此时辍棹悲且吟,独向莲花一峰立。”以诗写眼前所见之景物,这在客观上增强了唐传奇的艺术表现力。

(摘编自石月清《唐传奇中的“诗笔”叙事简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小说发展到唐传奇,开始运用诗意笔法,形成独特的诗化风格,推动创作走向了自觉与成熟。
B.《任氏传》《莺莺传》《无双传》等作品,都使用了虚实相生之法塑造人物形象,使其生动,个性鲜明。
C.有些唐传奇善于借助空间的交错与转换创造叙事的节奏美,《霍小玉传》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D.作品中穿插诗歌,对塑造人物、渲染环境等有很大作用,这是唐传奇“诗笔”手法运用的形式之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赵彦卫认为唐传奇中“可见史才、诗笔、议论”,由此可推知,李朝威在《柳毅传》中描写的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B.《任氏传》中韦鉴与家僮对话的描写,《柳毅传》中“洞庭君听了非常惊慌”的描写,都属于侧面烘托,是虚实相生之法中“虚”的部分。
C.在小说创作中,作者不宜有直露式的宣泄,所以唐传奇中的人物情感和创作主体的情思的表达,都体现出诗歌抒情的含蓄蕴藉之美。
D.《陈季卿》一文借助诗歌来渲染作品中的环境氛围,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若换成其他方式进行景物描写,则不能取得理想效果。
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云麓漫钞》之语,指出唐传奇“文备众体”的特点,旨在引出其所运用的诗意笔法。
B.文章通过举多个例子,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诗笔”的运用形成了唐传奇独特的诗化风格。
C.文章在举例子时,常常边叙写事例,边进行评述,这使其“诗意笔法”得到了准确阐释。
D.文章整体为“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则从形象、叙事、抒情等方面层层递进加以论述。
4.材料一、材料二都论述了唐传奇中的“诗笔”,二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赏析下面这篇唐传奇中“诗笔”运用的妙处。

博陵崔护,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彼此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还。崔亦眷盼而归。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锁扃之。崔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数日复往寻之。闻其中有哭声,扣门问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护耶?”曰:“是也。”又哭曰:“君杀吾女!吾女笄年知书,未适人。自去年以来,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与之出,及归,见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死。岂非君杀之耶!”又持崔大哭。崔亦感恸,请入哭之,尚俨然在床。崔哭而祝曰:“某在斯!某在斯!”须臾开目,半日复活矣。父大喜,遂以女妻之。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榜样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人或事物。生活中,人们常以为,榜样的价值就在于可以复制,也有人不以为然。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材料一:

雅俗互动是推动审美意识变迁的基本动力之一。雅俗关系贯串于生活境界、宗教境界和审美境界之中。在审美趣味的发展历程中,俗是审美趣味发展的源泉,由俗而雅,由雅俗互动而创新,文学艺术的雅俗包括题材的雅俗和体裁的雅俗等,并体现在趣味和艺术样式中。成功的作品其雅俗无关优劣,更无关成败,而是互补共存,共同体现出全社会的审美趣味,并且积极互动,共同推进了审美趣味的发展。

雅俗观念在中国有着一定的变化和差异,自古就有雅俗区别。最初曾以王室官方趣味为雅,民间趣味为俗,后来又常常以文人趣味为雅,以普通民众为俗,逐步演变为雅谓上层和精英趣味,俗谓底层和平民趣味。雅俗审美趣味的差异,关乎地域和社会阶层,在先秦就很注意区别,例如先王之乐与郑卫之音的区别。

我们在与雅相对举讨论俗的时候,俗主要指通俗,是作为积极意义的俗,而排除作为贬义的俗。通常所谓避俗、脱俗,乃是脱庸俗,但通俗依然是市井、世俗的体现。俗的东西常常接近日常生活,往往是民间的,大众的,率性而为,自然纯真,纵情任达,不矫揉做作。徐渭说:语人要紧处,不可着一毫脂粉,越俗越家常,俗也常常不拘成法,乃至可以惊世骇俗。俗的内容更侧重于感性,更易于感发情意,震撼心灵。冯梦龙《古今小说序》云:虽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而深也。嘻!不通俗而能之乎?雅常常表现为质朴与精细,表现出正统、规范、清高。历代统治阶层以儒家正统思想为雅正,要求符合儒家的礼乐思想,两汉有所谓教化之雅正,以造就超凡即圣的人格。在文人隐士那里,雅常常超凡脱俗,不同于世俗。在艺术创造中,雅中体现了艺术家的自觉加工。求雅对于特定艺术形式的规范精致,境界的提升非常重要。盛唐诗歌的雅正,体现了兴趣、气象与法度的有机统一。但雅多有因袭,受制于程式,对雅的理解,常常需要知识的储备,造成受众的小众化,以区别于俗。

滕固在《古代乐教闲微》说:雅乐有不可存之理,郑卫之音,有不可废之理。随着明清市民阶层的兴起,雅俗关系呈现出以俗为雅,超越雅俗对立的趋势,王世贞《艺苑卮言》云:《孔雀东南飞》质而不俚,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情若诉,长篇之圣也。民歌《孔雀东南飞》质而不俚,故能雅。通俗小说中也是俗中有雅的。

朱自清说:‘雅俗共赏’虽然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固然,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赏’的。他虽然有正统的崇雅立场,但是也在倡导雅俗共赏,在求雅中沟通俗。为了强化艺术表现的效果,实现雅俗共赏的目标,艺术家常常力求化雅为俗,化雅入俗,雅俗交融。

(摘编自朱志荣《论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变迁的动因》)

材料二:

谢冕(北京大学教授):通俗文化也有很健康、很原始、能够释放生命力的东西,但是我们今天很大程度上将它完全等同于娱乐化,并且滑向低俗、恶俗的方向。这是因为总有些人打着贴近大众的旗号搞低俗甚至恶俗的东西,获得市场效益,而有了关注就有了经济效益,好像也有了群众基础,其实这是一种不良导向。可悲的是,有些创作者甚至把传统文化,比如国学,也进行简单化、娱乐化处理,美其名曰通过普及掀起国学热,其实是把它当做一个新的收视增长点去经营,但不是什么文化都能作娱乐化处理的。

肖鹰(清华大学教授):通俗文化的主导价值取向是消费和娱乐,不过在更广泛的社会文化活动中,它还应该表达出普通大众日常生活中的情态、情绪和情趣,但是,它的基本价值内涵依旧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贯彻,应当表达关爱、同情、尊重、正义。现在,一些作品实际上放弃了对健康、宽容的坚守,在单向追求消费价值和娱乐效果的生产和传播中,无底线地追求低俗甚至畸形的趣味,把变态作为常态来表现。

谢冕:优秀文化作品有共通的东西,对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不能以艺术形式来分类,两者有很多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汲取的地方,重要的是,都应该关乎人文精神。

肖鹰:在健康的文化环境中,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是互相冲突存在着的,这种冲突的建设意义在于:一方面通俗文化能促进高雅文化的创新,使高雅艺术更具生活性和现实感;另一方面,高雅文化的张力也能制约、规范通俗文化,避免它把其保守、颓废、低俗、消极的一面张扬到极致。相应的,两种文化内部的下滑也会相互造成不良影响。我们没能建立起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良性互动的环境,是造成它们互相敌对的根源。

中国的文化在整体上还处于一种单向的以经济效益和宣传效益为目标的创造。这就需要政府文化管理部门作出相对的调整,给高雅文化应有的发展和表达空间,制约文化的低俗发展。

(摘编自李春利(文化:要良性互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艺术有题材和体裁上的雅俗之分,但成功的作品其雅俗无关优劣,而是互补共存的,共同体现了全社会的审美趣味。
B.雅是守正的,更侧重于理性。在艺术家眼中,雅比俗要更有价值,求雅对于特定艺术形式的规范精致及境界的提升非常重要。
C.随着明清市民阶层的兴起,雅俗关系逐渐超越对立,走向融合,王世贞对《孔雀东南飞》的评价能体现这一趋势。
D.艺术雅俗尽管表现不同,但都是为了提高和充实广大民众的精神和心灵,艺术家要把目标瞄准国民精神的提升和完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自古就有雅俗之分,关乎地域和社会阶层,雅往往代表王室官方和上层精英的趣味,俗往往代表底层平民趣味。
B.在与雅相对举讨论俗的时候,俗主要指通俗,是一种积极意义的俗,而不是平庸的鄙俗或者矫揉造作的流俗。
C.消费和娱乐是通俗文化的主导价值取向,通俗文化和娱乐化完全相同,这使得当下很多人将二者混为一谈。
D.真正的经典能够雅俗共赏,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要局限于艺术形式的区别,而应力避雅俗文化的对立,让二者良性互动。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山东滨州市邹平县好生镇初中学生自己创作漫画《论语》,并动手绘制在学校的文化墙上,颇受同学欢迎。
B.广东电视台整容真人秀节目《美丽新约》精心挑选了14名女性,并将她们整容的全过程和心理变化全部展现在观众眼前。
C.易中天教授因《品三国》系列走红,虽然他招致不少非议,但是他这种“娱乐化”的讲评方式让大量的三国迷听得津津有味。
D.作为一个中华文化和文物科普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打破了沉闷的说教形式,用更加大众化的喜闻乐见的方式介绍文物,讲解历史。
4.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雅俗”之间的关系。
5.在当代社会,如何让雅俗文化之间良性互动,请结合材料二加以分析。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