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二世即位”之谜

2016年,湖南益阳兔子山出土了一批秦竹简,其上记载的内容引发了史学界关于“二世即位”是“即位”还是“篡位”的激烈争论。

材料A:前 209 年,始皇帝薨,举国哀悼,朕(即胡亥)奉诏即位。

——改译自兔子山秦简《秦二世元年文告》

材料B:前 212 年,始皇坑儒,皇长子扶苏上谏,始皇怒而放其去上郡监军。前 210 年,始皇病重,召扶苏回京,令未发即病逝。李斯胡亥改诏赐死扶苏,篡位。

——改译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C:按当时的传统,皇太子一般不出京,不担任军中职务,而扶苏出京担任监军,这就 是不立他的意思。《史记》所载篡位一说不尽可信。

——吕思勉《秦汉史》(1944)


(1)以上三个材料,属于传世文献的是______,属于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的是______,属于后世学者著述的是______。(填编号)
(2)根据材料,完成下列时间轴。

(3)判断上述材料分别属于“即位说”还是“篡位说”。
材料一:______;材料二:______; 材料三: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二世即位”之谜?请说明理由。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化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变革最剧烈、涉及范围最宽广、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变革。俯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其基本特征主要有:一是生产的动力来源,由人力、畜力及自然力等生物性能源,向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等非生物性能源转变;二是经济结构从以传统农业和畜牧业等第一产业为主,向以工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为主转变;三是社会关系从以亲缘和地缘为主的封闭社会和分工粗略的机械社会,向社会成员之间超越血缘和地域空间广泛而密切联系为主的开放社会和有机社会转变;四是政治体制从世袭、专制的传统模式,向民主、科学的现代模式转变;五是文化观念从非理性、神秘性,向理性化、世俗化方向转变。

中国的现代化始于19世纪60年代,一直延续至今。这一个半世纪多的艰难曲折历程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从1860年洋务运动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为早期现代化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

——摘编自何明、周皓《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典型国家或一个历史时期,围绕材料所述现代化的特征,作出合理的解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类型:论述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公元634年到公元750年,阿拉伯人建立起一个西起比利牛斯山脉,东至帕米尔高原的帝国,伴随着帝国建立,伊斯兰教也传往世界各地。经济繁荣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迹踏遍了亚、非、欧三洲,在地中海、印度洋甚至远至中国东南沿海的辽阔区域,阿拉伯商人都一度是最活跃的群体。9世纪初,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采用文化宽容政策,鼓励并组织对希腊古典哲学的大规模翻译活动。“智慧之城”巴格达拥有一大批专门的翻译人才。据说,翻译的稿酬以与译著重量相等的黄金来支付。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托勒密、希波克拉底等大批希腊、印度和波斯的经典得以保存。这使人类古典文明的辉煌成果在中世纪得以继承。公元771年,一位印度学者将一篇数学论文带到巴格达,其中包括从09等十个数字,阿拉伯人发现印度数字的优点,在帝国境内推广应用。随后,阿拉伯人又通过西班牙将印度数字传入欧洲,并传播到世界各国。公元712年,阿拉伯人在占领撒马尔罕时从中国人那里学会了造纸技术。公元794年,阿拉伯人在巴格达建立了第一座造纸作坊,当他们占领了西西里岛和西班牙以后,造纸技术也传进了欧洲。

——摘编自张帅《阿拉伯文明的起落》

材料二   我国的科技翻译始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止于18世纪中叶,延续了近一二百年的历史,明末清初,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我国东南沿海,许多西方耶稣教会人士以科学传教为名进入中国进行宗教传播活动,当时中国的学者与他们合作翻译西方科学著作,著名的有徐光启、李之藻、杨庭筠,他们三位被耶稣教会人士称为“中国圣教三柱石”,还有意大利人利玛窦、熊三拔,日耳曼人汤若望。利玛窦开创了“中西合译”的翻译形式,也成了翻译传统。虽然徐光启他们未能留下详细的翻译方法理论,但他们的看法却很有创造性,如徐光启指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李之藻提出“借我华言,翻出西义”;杨庭筠指出抓紧培养翻译工作者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所有这些都体现了译者的唯物思想和上进精神,同时也体现了译语中心的翻译传统。利玛窦等人之所以能在中国这个文化中心主义的国家生存并备受敬重,都是源于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熟悉,他们采用“科学传教”和“儒教合一”的手段传播天主教,他们对《圣经》进行了归化处理,甚至用儒家的词汇如“天”“仁”“仁慈”来翻译《圣经》中的“Deus” “mercy” “benevolence”。

——摘编自韩敏《从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看中国翻译传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伯帝国出现大翻译时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翻译活动的特点。
(3)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阿拉伯帝国时期和明清时期翻译活动的差异。
类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1947年3月,英国在印度的一位官员这样描述当时的局势:“印度是一艘舱中满载弹药而在大洋中着火的船。当时的问题是在大火延烧到弹药之前把火扑灭。事实上,除了像我们所做的那样去做之外,在我们面前并无选择的余地。”这一言论反映出(     
A.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B.战争使英国的实力严重下降
C.统一的印度共和国由此建立D.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走向崩溃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华盛顿会议期间,日、美、英、法、意五国签订《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五国海军条约》。条约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的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为5:5:3:1.75:1.75。对航空母舰的总吨位也进行了限制;美国和英国不得在菲律宾、关岛、中国香港及太平洋东经110°以东的岛屿修建海军基地和新的要塞,日本则主要承诺不在台湾设防。这一条约反映出(     
A.国际关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B.英美日在亚洲的扩张受到限制
C.亚太地区的和平得到有效维护D.列强既合作又竞争的复杂关系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1977年12月,邓小平分析当时的国际形势时指出:“苏联的全球战略部署还没有准备好。美国在东南亚失败后,全球战略目前是防守的,打世界大战也没有准备好。所以,可以争取延缓战争的爆发。”这一论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A.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B.敢于同错误思潮进行斗争的政治品质
C.善于在历史关键节点发现战略机遇D.积极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钱玄同在《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一文中写道:“一九○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文——推翻而复于古。”钱玄同意在(     
A.赞美中国古代文化悠久博大B.借用传统文化为反清革命服务
C.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D.阐明民主共和体制的进步意义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北宋哲宗元祐时期,史官编修神宗朝国史、实录时,多选取司马光《涑水记闻》等资料,尤其是其中的反变法重要人物事迹。因其取材具有明显偏向,以至于被蔡京称为“谤史”。这表明,在北宋(     
A.党争激烈导致政治腐败B.帝王好恶决定史学风气
C.社会变革成为时代议题D.国家放松对社会的管控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欧洲启蒙运动中,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价值观重建运动,是在面对过去、反叛过去的激烈态度中形成的。在民主方面,从对西方的议会制度产生兴趣和仰慕,到君主立宪主张的提出,再到民主共和方案的设计,最后人们认识到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在科学方面,从“师夷长技”阶段对西方“坚船利炮”的羡慕,到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引进,再到自然科学的传入,最后人们认识到科学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知识和研究。

——摘编自薛于燕《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4年的价值观重建》


有学者认为,社会环境是外来文化作用于思想启蒙的主要原因。概括上述材料关于近代中西方思想启蒙所采用的外来文化,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观点均可,并阐述理由)
类型:论述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制度建设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注重通过制度创新,完善国家治理。摘编自《中国通史》
这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历经数千年,各项制度既前后相继、互为关联,又不断发展、持续变革。摘编自李国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
治理体系的深厚历史底蕴》
(拓跋魏)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
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围绕“制度建设”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类型:论述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