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书要多读,因为只有多读才能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也有人认为,读书贵精不在多,因为精读才是提升阅读水平的关键途径。

以上观点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充满了生活气息,请同学们按照一定的写景顺序,使用至少一种写景手法,写一段文字,来表现自己熟悉的田园风光。不超过150字。
类型:小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如下要求,完成如下作文。

有人说秋天是金色的季节、成熟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也有人说秋天是萧索的季节、凄凉的季节、思念的季节。

请以“又是秋天”为题,加入适当的景物描写,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楚。

类型:命题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作文1:

“续航”一词,原指连续航行,今天在使用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如为青春续航、科技为经济发展续航等。

请以“续航”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700字。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类型:命题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席慕蓉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莎士比亚说:青春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它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年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李大钊


作为正值青春、风华正茂的高一新生,你的“青春”有些什么故事?请结合上述名言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类文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七)

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注】①裛(yì):通“浥”,沾湿。②聊复:姑且,如此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二句写出诗人爱菊、采菊,通篇之高远寓意,也都是由“秋菊”引发。
B.“泛此忘忧物”,诗人纵情饮酒,既见兴致之高,也透出了郁愤之情。
C.“壶自倾”,运用拟人手法写酒壶也似颇解人意,为诗人的酒杯勤添注。
D.“啸”是古人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生动刻画出一位豪迈奔放的隐者形象。
2.王国维《人间词话》:“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据此,请简要赏析“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妙处。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诗人春日一次具体的自我观书经历和感受,形象地说明开卷有益之理,抒发了对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B.“直下”“三千”两词,写出了书的吸引力之大和读书速度之快,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如饥似渴的读书情状。
C.“活水源流随处满”化用了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形象地写出了坚持读书的作用。
D.这首诗运用了拟人、夸张、对偶、用典、反衬等表现手法,盛赞读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乐趣,十分有感染力。
2.诗人认为读书有哪些乐趣?请简要概括。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师(节选)

双雪涛

母亲还在的时候,我就跟着父亲出去下棋,父亲走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背着板凳。母亲常说:儿子,你也不学好,让你妈还活不活?我说:妈,作业也写完了,去看大人玩,算个什么事儿啊。你好好活着。就背上板凳跟着父亲走。父亲从不邀我,也不撵我,愿意跟着走就走,不跟着也不等,自己拿起板凳放在自行车后座,骑上车走。只是看了两年,父亲的棋路还没看懂,大树下,修车摊,西瓜摊,公园里,看父亲下棋,大多是赢,有时也输,一般都输在最后一盘。终于有一天,我好像明白了一些,回家的路上,下起了雪,我把板凳抱在怀里,肩膀靠着父亲的后背。我说:爸,最后一盘你那个“仕”支得有毛病。到了家,父亲拿出象棋,说:咱俩来三盘,不能缓棋,否则不下。那次我输了个痛快,每一盘棋都没有超过十五分钟,我心中所想好像全被父亲洞悉,而父亲看起来的闲手全都藏着后续的手段,每个棋子底下好像都藏着一个刺客。父亲说:现在来看,附近的马路棋都赢不了你,但你还是个臭棋,奇臭无比。今天教你仕的用法。

现在我回想起来,那个夜晚特别长。

从那以后出去,背上了两个板凳。我十一岁的时候,有人从新民来找父亲下棋。那人坐了两个小时的长途车,到父亲常去的大树底下找他。“黑毛大哥,在新民听过你棋好,来找你学学。”那人戴着个眼镜,看上去不到三十岁,穿着白色的衬衫,汗把衬衫的领子浸黄了,用一块手帕不停地擦着汗。

眼镜不是第一个。从各个地方来找父亲下棋的人很多,高矮胖瘦,头发白的黑的,西装革履,背着蟑螂药上面写着“蟑螂不死,我死”的,什么样子的都有。有的找到棋摊,有的径直找到家里。找到家里的,父亲推开一条门缝,说:辛苦辛苦,咱外面说。然后换身衣服出去。一般都是下三盘棋,都是两胜一负,最后一盘输了。有的人下完之后说:知道了,还差三十年。然后握了握父亲的手走了。有的说:如果那一盘那一步走对了,输的是你,我们再来。父亲摆摆手说:说好了三盘,不能再下了。不行,对方说,我们来挂点东西。挂,就是赌。所谓棋手,无论是入流的还是不入流的,都有人愿意挂,小到烟酒,大到房子、金子和存款,一句话就订了约的有,找个证人签字画押的也有。父亲说:朋友,远道而来别的话不多说了,我从不在棋上挂东西,你这么说,以后我们也不能再下了,刚才那三盘棋算你赢,你就去说,赢了黑毛。说完父亲就站起来走。还有的人,下完棋,不走,要拜父亲当师傅,有的第二天还拎着鱼来,父亲不收,说自己的棋,下可以,教不了人,瞧得起我就当个朋友,师徒的事儿就说远了。

那天眼镜等到父亲,拿手帕擦着汗,说要下棋,旁边的人渐渐围过。父亲坐在板凳上,树上的叶子哗啦哗啦地响,他指着自己的脑袋说:老了,酒又伤脑子,不下了。那年父亲四十岁,身上穿着我的校服,胡须长了满脸,比以前更瘦,同时期下岗的人,有的人已经做生意发达了,他却变成一个每天喝两顿散白酒,在地上捡烟蒂抽的人,话也比过去少多了,只是终日在棋摊泡着,确实如他所说,半年来只是坐在板凳上看,不怎么出声,更不下场下棋。

眼镜松开一个纽扣说:我扔下学生,坐了两小时汽车,又走了不少路,打听了不少人,可是你不下了。父亲说:是,脑袋坏了,下也没什么用。眼镜用手帕擦着汗,看着围着的人,笑了笑,说:如果新民有人能和我下,我不会来的。父亲想了想,指着我说:朋友,如果你觉得白来了的话,可以和他下。眼镜看了看我,说:你儿子?父亲说:是。眼镜在眼镜后面眨了眨眼,说:你什么意思?父亲说:他的棋是我教的,你可以看看路子,没别的意思,现在回去也行,我不下了。脑子坏了。眼镜又看了看我,用手摸了摸我的脑袋说:你几岁了?我说:十一。他说:你的棋是你爸教的?我说:教过一次,教过仕的用法。大伙儿笑了。眼镜也笑了,说:行嘞,我让你一匹马吧。我说:别了,平下吧,才算有输赢。大伙儿又笑了。眼镜蹲下,我把板凳拉过去,把棋子摆上。到了残局,我一车领双兵,他马炮单兵缺仕象,被我三车闹仕赢了。眼镜站起来,从兜里掏出一支钢笔放在我手上,说:收着吧,自己买点钢笔水,可以记点东西。父亲说:钢笔你拿回去,他有笔。我们下棋是下棋。眼镜看了看父亲,把钢笔重新放进兜里,走了。

回家的路上,我在后座上想着那支钢笔,问:爸,你真不下了?父亲说:不下了,说过的话当然是真的。又说,你这棋啊,走得太软,应该速胜,不过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在学校不要下棋,能分得开吗?我说:能,是个玩嘛。父亲没说话,继续骑车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母子之间的对话,间接表明父母的关系已因父亲痴迷于下棋而变得紧张。
B.父亲下棋多在街头,这表现出一个民间高手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
C.“我”拒绝“眼镜”让马,表现的是孩子下棋时的心理,既充满自信,又在意输赢。
D.“眼镜”是个温和友善的人,又是个和父亲一样的棋痴,他们相互理解彼此尊重。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写回忆父亲教“我”用仕的“那个夜晚特别长”,表述虽然平淡,却写出了“我”的心理感觉,以及对父子雪夜论棋那一场景深深的怀念。
B.本文在“眼镜不是第一个”话头之后,插入一段下棋人众生相的描写,烘托了父亲的“大师”形象,为下文“眼镜”与父亲对弈的高潮做了铺垫。
C.父亲评价儿子的棋“走得太软”,但又说这样也好,看似不无矛盾的态度中,包含着父亲对儿子下棋之道及处世之道的指点。
D.本文的叙述整体而言沉静克制,偶尔出现的幽默语句,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写出了追忆中的少年时光那不乏温情轻松的一面。
3.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
4.父亲说“我们下棋是下棋”,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类型: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

(材料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老师对诗词有一种形象的表达:我时常比喻唐诗宋词就像一个U盘,握在手中很小,但释放出来的容量非常大。它是中华文明一种高度集中、概括的表达形式,也是我们民族典范的情感记忆,属于最中国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化里的精灵,早已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里,塑造着我们的容貌,淬炼着我们的思想,熔铸着我们的精神。你感受到了自己血脉里的那份诗意了吗?


近日,太原五中文学社以“生命的诗意”为主题向全校学生征文。要求结合读过的古典诗词,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寻找“生命的诗意”,表达感悟和思考。
要求:
①自拟标题,立意明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要出现个人信息;
③书写规范,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文,回答各题。

宏观文化背景下的乡土文学史观

丁帆

①这些年地域文化和文学艺术研究的兴起,已经成为文学艺术界和史学界的一个热点,人们试图重新建构起新乡土文学的宏大格局。但是,我们的作家和批评家,以及历史学家,如果失去纵向的历史比照,放弃横向的各个国别乡土社会历史与现状的参照,只是______,我们就会像盲人骑瞎马那样危险。

②近百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乡村乡镇地域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地域文化中的农耕文明差序格局只是极少地保留在偏远的文化隔离地域中。而在文化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却是在短短的四十年间,走过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三叠纪时代,将西方两百多年的文明和文化进程,浓缩在这样一个大变局的时空之中。毋庸置疑,在中国地域文化的版图上,尚存在着一个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的文明与文化的梯度形的落差格局反差格局,我们如何面对这样一个表面光鲜、内里矛盾重重的历史现象?

③我们必须从当下的现实状态入手,用客观中性的价值理念,去统摄以往的历史和当下正在发生的历史,尤其是后者,那是最高难度的学术整理与思考工作,它不仅仅是面对一堆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和素材,让我们展示条分缕析的逻辑梳理功夫;更重要的是,它必须靠着史学家的远大历史眼光,预见性判断历史的走向与未来的发展趋向,形成一种大格局的研究局面。同样,在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作家倘若不向历史发出诸多的叩问,他(她)的历史题材故事构架一定是没有深度的叙述模式,他笔下的人物也一样会坠入概念化和雷同化的深渊。

④我们的学者具备这样似常识又非常识的知识储备了吗?我们的作家准备好了这样的主观意识思考和创作主体意识的植入了吗?

⑤林林总总的历史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发掘和整理,而面临当下无法言说与难以辨析的现实中国乡土社会,要我们做出历史性的预判,我们该如何抉择呢?!如果说这种历史的书写对于一个学者来说,难度很大的话,那么,作家则是可以用曲笔的手法,去形象化地叙写这样的历史题材作品的,因为恩格斯早就赞扬过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对于作家来说,观点越隐蔽对作品越好。

⑥从这一角度再看这四十多年来中国地域文化历史发展的进程,我们在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呢?我希望作家能够在自己的作品中深刻地折射出这样复杂的历史场景,就像今年我阅读到的陈彦的《星空与半棵树》那样,具有马克思、恩格斯所倡导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伟大情怀,这样的地域文学才具备了既有对历史的批判性反思,又有理想主义人性情怀的精神和素养。

⑦生长在当下不同历史文明语境中的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各个地域文化不平衡发展格局的差异性,也就让不同的人各自有了不同的价值判断。当然,即使是在同一时空语境中生活的人,因为其知识储备和认识世界的价值理念的差异性,其认知的差异性也是有距离的,如何塑造具有历史共性价值理念,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虽然我们的文学理论提倡多元化的创作局面,但是,顺应主流的创作观念仍然是当下许多作家的不二选择,他们无法将历史的、人性的和审美的创作三元素植入自身的创作主体思想中,因此,许多棘手的问题都无从谈起。然而,不解决这些问题,文学的个性特征就无法彰显,是生还是死呢?!

⑧所以,无论是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学的学者,还是研究当代历史和文学的学者,最重要的还不是获得第一手的史料与素材,史料和素材是死的,人的思想是活的,你的价值观就决定了你选择什么样的史料和素材,由此而切入你的研究和创作的焦点;反之,在新发现的史料和素材中,你与史料和素材形成的对话关系,才是活的历史叙述。

⑨我们无法准确地预见未来,但是,我们可以对未来做出理性的研究判断,我们更可以从幻想的创作中虚构未来的历史进程。

⑩这既是我们的理想,也是我们对历史的尊重和文学的期待——透过本质看到虚拟世界历史的奇迹发生。

(刊于《文艺争鸣》2023年第7期,有删改。)

1.根据文意,在第①段画线处填入合适的内容。
2.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差序格局”范式已经完全不适用于今日中国的乡土社会。
B.对于史学家而言,最重要的是对史料条分缕析的逻辑梳理。
C.作家只有叩问历史,历史题材故事构架才能实现有深度的叙述模式。
D.文明与文化的阶梯形的“落差格局”严重损害了中国乡土社会发展。
3.根据行文逻辑,将下面这段话插入原文,位置最适合的一项是(     
“不可否认的是,即便是马克思那样伟大的思想家、史学家,也无法准确地预见历史的未来。直至今日,资产阶级的“变形记”漫漶渗透在现代城市当中,这些问题似乎是当下最现实的问题。然而,从根本上来说,它仍然是一个宏大的历史问题,是一个所有前辈历史学家都没有也无法预见的历史难题——它面对当下,也面对历史。”
A.③与④之间。B.④与⑤之间。
C.⑤与⑥之间。D.⑦与⑧之间。
4.根据文意,《星空与半棵树》一书不可能出现的一项是 (     
A.有批判现实主义的情怀。
B.对历史进行批判性反思。
C.有理想主义的人性情怀。
D.人物有概念化和雷同化。
5.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类型: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