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经过中考的洗礼,你成了一名高中生。你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也有缺点和不足。也许你长大成熟了,不再懵懂幼稚,但你想更上一层楼;也许你正在走向成熟,不想浑浑噩噩,决心重塑自我。开学以来,学过的课文,亲历的活动,无不给你的思想、生活甚至是生命带来冲击,催你清醒,促你奋进崛起,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你自己!


请以“改变自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写出你的真情实感。3.不抄袭,不套作。4.标题自拟。5.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类型:话题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人在行动中塑造自我,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写作。

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对以上说法,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说与做”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记叙文,选材源于现实生活,故事性强,主题积极向上;议论文,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在作文纸上端规范涂上所选文体标志:记叙文涂A,议论文涂B。不少于700字。

类型:命题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古风(其四十六)

李白

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

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

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

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

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

当涂①何翕忽,失路长弃捐。

独有扬执戟②,闭关草《太玄》。

注:①当涂:当权。②扬执戟:指扬雄。汉哀帝时朝政腐败,扬雄不愿为官,专心著书。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起笔不凡,开篇即从唐王朝一百多年的历史入手,诗人以“何赫然”三个字来感叹大唐帝国的繁盛辉煌。
B.“隐隐”写长安城宫阙层层叠叠、连绵不绝,与“横三川”相呼应;“峨峨”则突出这些建筑雄峻壮丽的气势。
C.五、六两句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众多宾客簇拥着权势显赫的王侯的场景,意在表现他们之间的地位悬殊。
D.这首诗气势宏大,笔力纵横,全诗融叙述、描写、抒情为一体,笔墨酣畅,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2.诗歌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观雨

[宋]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本诗作于建炎四年(1130)夏,这一年春天,金兵进逼长沙,守帅向子諲组织了有效的防御,形势略有好转;而作者从汴京陷落后,一路流离,此刻正在湖南邵阳。

1.按体裁分类选诗,可以与本诗编辑在一起的一项(     
A.曹操《短歌行》B.杜牧《赤壁》
C.杜甫《登高》D.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以下对本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     
A.雄沉慷慨B.含蓄内敛C.高雅明丽D.沉郁哀婉
3.结合全诗,具体分析诗题中“观雨”所寄寓的情志。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学评论。

天问

余光中

水上的霞光呵,一条接一条,何以都没入了暮色了呢?

地上的灯光呵,一盏接一盏,何以都没入了夜色了呢?

天上的星光呵,一颗接一颗,何以都没入了曙色了呢?

我们的生命呵,一天接一天,何以都归于永恒了呢?

而当我走时呵,把我接走的,究竟是怎样的天色呢?

是暮色吗,昏昏?是夜色吗,沉沉?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词原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然而后人却又往往从这种歌辞中看到了比兴寄托的深意,比兴寄托有广义的解释,也有狭义的解释;有字面的解释,也有引申的解释;有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先讲“比”“兴”二字,词天生有这一特质,容易把作者引向比兴寄托的路子,也容易引起读者比兴寄托的联想。本来“比”“兴”二字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如果换一种较新的说法,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见物起兴,是由物及心。

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以《诗经》来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外在的物象,所谓“物象”是眼睛所能看见的,耳朵所能听见的,凡是感官所能感受的统称物象。这在中国诗歌中有很久远的传统,即如《诗品·序》中就曾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又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都是说你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你内心的感发,是由物及心的物与心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兴”。李后主《鸟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种由于看到“林花谢了春红”而引起的感发就属于此类。

什么叫“比”呢?“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因为诗歌这种美文,如果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所以常要把抽象概念的情意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才能引起读者的感发。由心及物的例证如《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是用一只吃粮食的大老鼠来比喻剥削者,这是他心中先有一个剥削者的概念,然后用硕鼠这一形象来表现的,是先有内心的情意然后找形象来比喻,是由心及物的心与物的关系,这就是所谓“比”。秦观的“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说你要看到我内心中那千回百转的情意,就如同像篆字般曲折的小篆香一样,寸寸燃尽,以此形容他回肠的寸断,这也是“比”,是先有其回肠的情绪而后以小篆香来做比喻的。

所以一般说来,比兴就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或者是由物及心,或者是由心及物,这是对“比兴”最简单的解释。

不过,“兴”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有时是正面的感发,有时是反面的感发,而且同样的物象可以引起不同的感发,所以“兴”这种感发的范围是非常自由的,不是理性所能够完全掌握的。相对而言,“比”是比较有理性的。总之,“比”与“兴”基本上应该是指诗歌创作中“心”与“物”相交感时的两种方式和作用,但是汉儒却对“比兴”有了另一种解释,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而“兴”则是“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功之”(《周礼·春官·大师》郑注)。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因为从《诗经》的作品分析,用兴的方法写的对象不一定都是美的,用比的方法写的对象也不一定都是恶的。总而言之,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始有了另外的意思,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意思。这以后,在诗歌创作中说到“比兴”就再难只以单纯的心物交感的比兴来衡量,而有了一种言外之意可以追寻体会的意思了。

(摘编自叶嘉莹《诗显而词隐》)

材料二:

有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宿命,好像是注定了要让一个诗人亡一次国,然后李煜才会写出分量那么重的几个句子出来。就是如果不是遭遇这么大的一个事件,他的生命情调不会从早期的有点轻浮、有点淫乐转到那么深沉。就是一个亡国,忽然让这个才华横溢的人领悟到繁华到幻灭。所以我们读到《虞美人》,读到《浪淘沙》,读到他这些后期的作品的时候,忽然带动了一个很不同的生命经验。这种在亡国之后产生出来的创造力,其实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五代词刚好是诗词这两种文体的连接,因为在唐诗的黄金时代之后,你要写诗超过李白杜甫,想都不必想了。所以要另辟蹊径,另辟一条新路出来,反而走到了通俗的这个世界上去,把通俗重新开创新经验。当时有一批傻傻的人,还在那边继续模仿唐诗的,全部都完了。反而走到流行歌曲的这批人出现了新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五代词的变革意义,就是词根本就是流行歌曲。

大家也许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今天读到“林花谢了春红”这样的句子,我们会隐约感觉跟唐诗不一样。“太匆匆”,就是一个很直接的民间感情,就是觉得好快啊。所以你会发现,把这些东西变成歌,变成现代的流行歌曲非常容易,因为它本来就是歌。我们现在读的《虞美人》《乌夜啼》都不是文学的名字,而是音乐的名字,等于现在我们讲的“降G大调”之类的意思,升调、降调的意思。

(摘编自蒋勋《为什么唐诗会变成宋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嘉莹认为,词天生就有“比”“兴”的特质,作者容易运用比兴寄托,而读者也容易产生比兴寄托的联想。
B.汉儒对“比兴”兴美比恶的解释,叶嘉莹认为并不可信,但其引出了一种言外之意的美刺托喻的解释。
C.叶嘉莹认为比兴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兴”是由物及心,“比”则是由心及物,也是写诗的两种作法。
D.蒋勋认为,李煜遭遇了亡国破家的大事件,从而产生出艺术上的创造力,创作出《虞美人》等震撼人心的作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因为“兴”感发的范围非常自由,其情况也比较复杂,所以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
B.叶嘉莹引用《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是为了解说“比”的概念,蒋勋引用“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是为了说明五代词与唐诗不同。
C.“比兴”有各种解释,在材料一中叶嘉莹选择的是最简单的、广义的和引申的解释,是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来分析的。
D.唐诗达到了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继续模仿唐诗是没有出路的,而另辟蹊径将通俗的词进行创新,反而超越了唐诗。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见物起兴”的一项是(       
A.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B.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C.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D.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关内容,说明“比兴”的表达效果,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作为《论语》首章,并不必具有深意。但由于首章突出的二字,似可借此简略谈论《今读》的一个基本看法:即与西方罪感文化、日本耻感文化相比较,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乐感文化乐感文化的关键在于它的一个世界(即此世间)的设定。它具体呈现为实用理性(思维方式或理论习惯)和情感本体(以此为生活真谛或人生归宿,即道德之上的准宗教体验)。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乃华夏传统的精神核心。作为儒学根本,首章揭示的,就是此世间的快乐:它不离人世、不离感性而又超出它们。学习为人以及学习知识技能而实践之,当有益于人、于世、于己,于是心中悦之,一种有所收获的成长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会,来相见面,来相饮酒,来相聊天,不也愉快?特别又从远方来,一定是很久没有见面了,在古代,这就更不容易,当然更加快乐。这完全是世间性的,却又是很精神性的,是我与你的快乐,而且此还在之上。仅关乎一己本人的实践,则是人世间也就是所谓主体间性的关系情感。那是真正友谊情感的快乐。

(选自李泽厚《论语今读》)

材料二:

乐感文化不仅是对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高度概括,更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对中国人诗性智慧的精神总结。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孔颜乐处所揭示的安贫乐道、豁达自信的处世理想和人生态度,曾点气象所描述的寓无限于有限、即自由而超自由的审美精神,无不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因此,笔者尝试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的内涵并进行分析。

第一,乐生的生命精神。《论语·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厩失火,孔子从朝廷回来之后首先问伤人了没有,没有问马,这可以看出夫子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此其一。其二,《论语》中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强调人们要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其三,《论语》中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慎终,追远的生命关怀。

第二,乐群的生存智慧。中国乐感文化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因此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自己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从物质上到精神上的相互扶持,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对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的重视,对人际和谐的强调。因此,《学而》中才会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言论。为什么《论语》要求我们这么做呢?这是由于乐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认为,我们人类走不若马、力不若牛,又没有外在的上帝可以依靠、没有一个超人帮助我们。怎么办呢?只能自己依靠自己,只能相互依靠,彼此团结。

第三,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儒学为核心的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天主可以依赖,人生一无所本,被偶然扔掷在此世间,无所凭依,无所依皈。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悲观失望,而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以人为本,依靠乐群的生存智慧,相信人自身的力量。这种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体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第四,乐感的人性追寻。就人性完满的角度而言,乐感文化表现为乐感的人性追求。所谓人性完满,是通过”“等艺术形式的熏陶塑造一个完人,更是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完满呈现。通读《论语》可以发现,在以儒家为代表的人生哲学中,很重视”“在君子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因之,当孔子问及曾点之志时,曾子不假思索地答出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点气象。由此可见,此一乐感的人性追寻,仅靠”“等艺术形式的熏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的相互配合,这样才能最终培养出理想型的君子,最终将中国乐感文化这一文化——心理结构内在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

总之,乐感文化包含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乐感的人性追寻等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对乐感文化的研究在坚持中华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应对异质文化之间的价值冲突,特别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选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有删节)

1.关于“乐感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有“罪恶文化”,日本有“耻感文化”,中国文化精神有“乐感文化”。
B.在“乐感文化”中,“乐”比“悦”层次更高,是超乎个人的关系情感。
C.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表现为“孔颜乐处”和“曾点气象”两种类型。
D.对“乐感文化”的研究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篇引用《论语》首章内容,引出“乐感文化”这个概念。又进一步从分析“悦”“乐”的内涵和关系中去理解“乐感文化”的特征。
B.材料二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要分析了“乐感文化”的内涵在《论语》中的体现,并且呼吁人们要重视“乐感文化”的研究。
C.“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句话以人为本,相信人自身的力量,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
D.“乐感”的人性追寻,需要和“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相互配合,才能将“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
3.下列各项中,能体现“乐感文化”内涵的一项是(     
A.非礼勿视,非礼勿听。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D.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乐感文化”有怎样的特点。
5.阅读下面二则语言材料,结合材料二分别谈谈你对其含有的“乐感文化”的认识。

1938年抗战期间,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武汉街头拍下一张照片——民众纷纷举起旗帜,其中一面醒目地写着:不死!

②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骑师驯了一匹好马,他认为给这样的马加上缰绳是多余的。有一天,他骑马出去时,就把马的缰绳解除了。马在原野上飞奔,当它知道自己身上没有任何束缚时,胆子便越来越大,跑得越来越快。它把骑师掀了下去,不管不顾地加速往前狂奔,最后不小心冲下一处深谷,摔得粉身碎骨。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受与思考?请以“自由与约束”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现代文阅读Ⅱ文本一中,谭婶婶、荷妹努力去做符合社会和他人期望的事,她们都有一颗热烈的心,这心,是在引人去过真正的生活……

日本学者上野千鹤子却表示:请一定要对自己保持诚实,过那种自己满意、认可的人生。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