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试题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0.40
所属科目: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作为《论语》首章,并不必具有深意。但由于首章突出的二字,似可借此简略谈论《今读》的一个基本看法:即与西方罪感文化、日本耻感文化相比较,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乐感文化乐感文化的关键在于它的一个世界(即此世间)的设定。它具体呈现为实用理性(思维方式或理论习惯)和情感本体(以此为生活真谛或人生归宿,即道德之上的准宗教体验)。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乃华夏传统的精神核心。作为儒学根本,首章揭示的,就是此世间的快乐:它不离人世、不离感性而又超出它们。学习为人以及学习知识技能而实践之,当有益于人、于世、于己,于是心中悦之,一种有所收获的成长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会,来相见面,来相饮酒,来相聊天,不也愉快?特别又从远方来,一定是很久没有见面了,在古代,这就更不容易,当然更加快乐。这完全是世间性的,却又是很精神性的,是我与你的快乐,而且此还在之上。仅关乎一己本人的实践,则是人世间也就是所谓主体间性的关系情感。那是真正友谊情感的快乐。

(选自李泽厚《论语今读》)

材料二:

乐感文化不仅是对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高度概括,更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对中国人诗性智慧的精神总结。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孔颜乐处所揭示的安贫乐道、豁达自信的处世理想和人生态度,曾点气象所描述的寓无限于有限、即自由而超自由的审美精神,无不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因此,笔者尝试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的内涵并进行分析。

第一,乐生的生命精神。《论语·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厩失火,孔子从朝廷回来之后首先问伤人了没有,没有问马,这可以看出夫子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此其一。其二,《论语》中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强调人们要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其三,《论语》中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慎终,追远的生命关怀。

第二,乐群的生存智慧。中国乐感文化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因此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自己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从物质上到精神上的相互扶持,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对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的重视,对人际和谐的强调。因此,《学而》中才会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言论。为什么《论语》要求我们这么做呢?这是由于乐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认为,我们人类走不若马、力不若牛,又没有外在的上帝可以依靠、没有一个超人帮助我们。怎么办呢?只能自己依靠自己,只能相互依靠,彼此团结。

第三,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儒学为核心的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天主可以依赖,人生一无所本,被偶然扔掷在此世间,无所凭依,无所依皈。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悲观失望,而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以人为本,依靠乐群的生存智慧,相信人自身的力量。这种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体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第四,乐感的人性追寻。就人性完满的角度而言,乐感文化表现为乐感的人性追求。所谓人性完满,是通过”“等艺术形式的熏陶塑造一个完人,更是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完满呈现。通读《论语》可以发现,在以儒家为代表的人生哲学中,很重视”“在君子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因之,当孔子问及曾点之志时,曾子不假思索地答出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点气象。由此可见,此一乐感的人性追寻,仅靠”“等艺术形式的熏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的相互配合,这样才能最终培养出理想型的君子,最终将中国乐感文化这一文化——心理结构内在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

总之,乐感文化包含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乐感的人性追寻等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对乐感文化的研究在坚持中华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应对异质文化之间的价值冲突,特别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选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有删节)

1.关于“乐感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有“罪恶文化”,日本有“耻感文化”,中国文化精神有“乐感文化”。
B.在“乐感文化”中,“乐”比“悦”层次更高,是超乎个人的关系情感。
C.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表现为“孔颜乐处”和“曾点气象”两种类型。
D.对“乐感文化”的研究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篇引用《论语》首章内容,引出“乐感文化”这个概念。又进一步从分析“悦”“乐”的内涵和关系中去理解“乐感文化”的特征。
B.材料二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要分析了“乐感文化”的内涵在《论语》中的体现,并且呼吁人们要重视“乐感文化”的研究。
C.“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句话以人为本,相信人自身的力量,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
D.“乐感”的人性追寻,需要和“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相互配合,才能将“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
3.下列各项中,能体现“乐感文化”内涵的一项是(     
A.非礼勿视,非礼勿听。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D.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乐感文化”有怎样的特点。
5.阅读下面二则语言材料,结合材料二分别谈谈你对其含有的“乐感文化”的认识。

1938年抗战期间,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武汉街头拍下一张照片——民众纷纷举起旗帜,其中一面醒目地写着:不死!

②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

编辑解析赚收入
收藏
|
有奖纠错

同类型试题

优质答疑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我要答疑
编写解析
解析:

奖学金将在审核通过后自动发放到帐

提交
我要答疑
我要答疑: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