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1876年、2010年中美世界博览会展品表(        

表格中两届博览会展品的变化表明
A.中国国际地位有较大提升B.中国传统手工业日渐凋零
C.环境保护引起更多关注D.两国产业结构逐渐趋同
类型:单选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面是2010~2016年中国直接利用外资额和对外直接投资额的统计表。这说明此时的
A.利用外资呈下降趋势
B.贸易逆差趋势明显
C.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D.融入世界的步伐加快
类型:单选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由下图可知,当时我国农村

我国部分年份粮食产量和粮食收购量的变化柱状图
A.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
B.集市贸易不断发展
C.大力支援工业化建设
D.经济体制出现变动
类型:单选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有为认为,孔子改制的精义,以《春秋公羊传》阐释最为精妙,所谓“传经只有一公羊一函。《孔子改制考》从维新运动的政治需要出发,指认“据乱世”就是西方的君主专制时代,“升平世”就是君主立宪时代,“太平世”即民主共和时代。三世循序渐进是人类进化公理,而中国当时正处据乱世,必须经由变法维新而进入升平世,即由君主专制走向君主立宪。

材料二   法国伏尔泰说,孔子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应成为处世原则,称孔子是宣扬伦理道德的圣人,把中国文化看成是最合乎理性和人道的文化。欧洲启蒙思想家还赞美孔子“仁攻”学说,说儒学统治的“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自唐宋以来,特别是近代,中国人大批移居海外,海外华人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随着华人的足迹,儒学传播到全世界。日本经济腾飞,亚洲四小龙崛起,中国经济快速增长,都发生在儒学文化圈内,西方汉学家对儒学研究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忱。儒学的新评价、儒学与现代化成为国际学术界热门新课题。中国召开孔子学术国际研讨会,与会国、到会外国专家一次比一次多,规模一次比一次大。

——材料一二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如亚洲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东南亚等地区孕育了众多古老文明,彼此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的亚洲,多样性的特点仍十分突出,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汇聚交融,共同组成多彩多姿的亚洲大家庭。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说过:“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2015年3月5日习近平在博鳌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儒学的古代、近代和现代价值。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世界文明交流的看法。
类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宋时,黄山南麓的徽州以生产笔墨纸砚文房四宝闻名。商人们将其运销各地,后逐步形成徽商。图2是当时徽商的主要经营地区。


材料二 元朝时期,黄道婆从海南岛回到松江,在这里传授擀弹纺织的技术,带动松江地区成为棉纺织业中心。图3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棉花种植分布图。



根据材料中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并说明原因。阐释两则材料之间的历史联系。
类型:论述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经济政策是左右国家发展关键的因素。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433年中国的远征(郑和下西洋)是这条航线的最后一次,三年以后一项皇帝诏书禁止建造海船……诚然这项决定有一种似乎有理的原因。帝国北部边疆再次遭受蒙古人的威胁,把军事资源集中到这个比较脆弱的地区或许是谨慎的。在这种情况下,一支强大的海军是一种耗费巨大的奢侈……中国倒退的关健因素是信孔子学说的官员们的保守性。这一保守性在明朝时期因对蒙古人早先强加给他们的变化不满而加强了,所有重要官吏都关心维护和恢复过去,而不是基于海外扩张和贸易的更光辉的未来。根据孔子学说的行为准则,战争是一种可悲的活动,而军队只有在担心蛮族入侵或内乱时才有必要。达官贵人对军队(和海军)的厌恶伴随着对商人的疑虑。私人资本的积累、贱买贵卖的做法、暴发户商人的铺张阔气,都冒犯了这些权贵士大夫……同样禁止海外贸易和海洋渔业,更消除了刺激经济持续发展的另一潜在因素。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二   1914年时的欧洲霸权不仅在广度上,而且在深度上也是前所未有的;这一点能从欧洲所实行的经济控制中察觉出来。欧洲已变成世界的银行家,为建造横穿欧洲大陆的铁路、开凿沟通海洋的运河、开发矿山、建立种植园提供所需的资金,欧洲不仅成了世界的银行,而且已成为世界的工业工场。1870年,欧洲的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64.7%。……欧洲资本和技术大量输出的结果是全球经济空前统一:到1914年时,除了在全球陆地上架设了庞大的电报和电话线路网外,已有总吨位为5000万吨的3万多艘船只货物往返于世界各地。几条运河的开凿便利了世界贸易,几条横贯大陆的铁路建成打开了诸大陆经济开发的大门……诸大陆这一经济上的一体化导致了全球生产率的惊人发展。1860年至1913年间,世界工业产量至少增加了6倍,1851年至1913年间,世界贸易额增加了12倍。正如所预料的那样,欧洲在这一经济腾飞中得益最多……据估计,1800年,欧洲宗主国的人均收入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地区人均收入的差距大约是31,而到1914年时这一差距则增加到约71.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二战以来部分国际机构

时间 国际组织或机构 总部或发起国
1945联合国 美国纽约
1957国际原子能机构 奥地利维也纳
1960石油输出国组织 奥地利维也纳
1970天然橡胶生产国联合会 斯里兰卡等亚洲国家
1989亚太经合组织 新加波
1993欧盟 比利时布鲁塞尔
1995世界贸易组织 瑞士日内瓦
2001上海合作组织 中国北京
2015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中国北京

——按人民版历史教科书等材料编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一政策的消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述“欧洲霸权”在广度、深度上的表现,分析“欧洲霸权”在客观上是如何助推经济一体化的。
(3)写出材料三所反映的世界大势,简要回答四十年来中国政府为适应这一大势所做的政策调整
类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一种平等双向式的交流方式,但这种“平等”,不是建立在双方理解基础上,而是在“不得已”情况下的平等方式。第一,欧洲1617世纪内部连年战争,自顾不暇,况且中国当时所具有的综合国力也使殖民者认识到:中国难以以武力征服,只有平等对待之。另外,欧洲在其崛起之后固执地坚持“欧洲中心论”,他们从内心深处不情愿与中国平等交流。第二,14世纪以后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低于世界其他任何国家,尤其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当时的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第三,当时欧洲对中国的认识,一方面通过从中国输入的商品、绘画,如瓷器等工艺品认识中国;另一方面通过商人和传教士的转述。这使得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就受到扮演文化使者的商人、传教士眼界、观点的局限。因此,早期的中西文化交流受到局限,双方的相互交流是在对彼此一知半解的状态下进行的。

——摘编自李晓丹王育林《1718世纪中西建筑文化交流中的“中学西传”》

材料二   明朝时期,中国社会以枳积极的姿态应对“东西方的碰撞交流”。商人们突破政府的限制把自己的活动范围向海外延伸进展。不仅局限于商人层面,国内的文化知识界也同样呈现出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势,出现了以李贽等人为代表的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提倡人的个性,肯定人们的物质欲望,强调独立思考的精神。这些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激烈变动中的下层平民的要求,特别是反映了那些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城市市民的要求,在当时的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万历后期至明末,中国学者和欧洲耶稣会士合作,编译了一批介绍西方科技的著作。

——摘编自陈支平《从世界发展史的视野重新认识明代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17—18世纪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时期社会各阶层面对西方文化的碰撞所做出的反应。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认识。
类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不久就走上对外扩张之路,主要是因为日本
A.国内市场狭小,资源不足B.明治维新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
C.资本主义发展,国力提升D.明治维新时期大力发展军事工业
类型:单选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沙龙文化的发展历史,既是一部文化史,也是一部政治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沙龙”一词的原文是salon(客厅)。是上流社会社交的中心。14、15世纪,沙龙开始发展起来了。在那不勒斯国王罗伯特的宫廷里,人们仔细谛听着薄伽丘与彼特拉克的学术谈论。在16世纪的梵蒂冈,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皇宫里,在马尔比诺城堡的聚会中,宫廷的沙龙与贵族的沙龙在繁华与人文之风中竞相角逐。从根本上说,有闲阶级的存在是沙龙存在的基本环境。18世纪是法国沙龙发展的鼎盛时期,从路易十四时代的庄重谢幕到摄政王时时期的尽情狂欢再到路易十六登基后励精图治的改革,以及最后大革命的激情爆发,这是一个狂飙突进式的过程,这是个处在大张大阂的剧变当中的世界,各种观念冲突激荡,思想空前活跃。18世纪的沙龙是属于启蒙时代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喜剧、哲理小说都要先在夏特莱夫人的沙龙里朗诵再复印。19世纪中叶,由于贵族制度的彻底消亡,工业革命的兴起、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文化批判的公众成为文化消费的公众,资产阶级倡导的简朴、物质之风主导着社会的潮流.沙龙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全部基础而淹没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了。

——摘编自肖琦 《法国文化:沙龙的演变与法国大革命》


(1)编写一幕18世纪发生在法国沙龙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法国当时政治、经济或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 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西方近代以来沙龙的发展变化,说明沙龙的历史是一部“文化史”。
类型:论述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迫于沉重的人口压力,大批破产贫民涌入长江流域的山区,进行垦殖,政府发给路费、耕牛、种子等并免征赋税。甘薯、玉米等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低、南方种植更为便利的作物推广,也加速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垦。随着南方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供应增加,经济出现了一些新趋势。永佃制和货币地租也开始推广,城市工商业进一步繁荣,江南新兴市镇星罗密布。流民的垦殖方式十分原始,开辟农田采用撂荒式农业,砍伐林木也是不间株,只伐不植,破坏性开垦引发了长江中下游河道泥沙淤塞和水患频发。

——摘编自齐涛《中国通史教程教学参考:古代卷》

材料二随着经济发生巨变,新问题也层出不穷。狄更斯描绘兰开夏郡的焦煤镇:“一片不自然的红色与黑色,像生番所涂抹的花脸一般……到处都是机器和高耸的烟囱,无穷无尽长蛇似的浓烟,一直不停地从烟囱冒出来”。泰晤士河“已变成伦敦的公共污水沟。每天大量令人作呕的混合物随水而入,而这水就是欧洲最文明之都居民的日常饮料。”随着农村人口涌向经济发达区,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一些工商业发达城市居民的疾病和体质恶化也日益严重。此时“自由放任”之风盛行,“藐视市政当局和嘲笑地方利益已成为一种风气”,以致市政议会及官员们对河流污染的治理迟迟未起步。

——摘编自刘金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流民涌入长江流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国经济出现的相似趋势,以及英国环境问题呈现出的不同特点。

类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