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有一种品质,可以使一个人从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这个品质不是天资,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可事实上,凭借自律而脱颖而出的人屈指可数,绝大多数人的成功往往还需要亲人、老师、朋友,甚至陌生人的劝诫阻止,也少不了伦理、纪律、法规等的管制约束。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大雪封门

徐则臣

这个叫林慧聪的南方人,①竟然比我还大两岁,家快远到了中国的最南端。去年高考,作文写走了题,没考上。考的是材料加半命题作文。材料挺有诗意的,题目是“如果……”。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写“如果大雪封门”。说实话,他们那里的阅卷老师大多一辈子都没见过雪长什么样,更想象不出什么是大雪封门。他洋洋洒洒地将种树和大雪写到了一起,不知道从哪里找来的逻辑。在阅卷老师看来,走题走大了。

父亲问他:“怎么办?”

他说:“我去北京。”

在中国,你如果问别人想去哪里,半数以上会说北京。林慧聪也一样,他去北京不是想看天安门,而是想看冬天下大雪的北京是什么样子;也是因为他叔叔在北京。他爹自豪地说,那好,投奔你二叔,你也能过上北京的好日子。

二叔在北京放广场鸽,定时定点往各个公共场所和景点送。鸽子太多他忙不过来,侄儿来了正好,给他两笼。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慧聪自己管。

“管得了么?”我问他。我知道在北京自己管自己的人绝大部分都管不好。

“凑合。”他说,“就是有点儿冷。”

慧聪住七条巷子以南。也是平房,房东是个抠门的老太太,自己房间里生了个煤球炉,一天到晚抱着炉子过日子,不大管房客。慧聪经常半夜迷迷糊糊摸到暖气片,冰得人突然就清醒了。

“我就是怕冷。”慧聪为自己是个怕冷的南方人难为情,“我就盼着能下一场大雪。”

大雪总会下的。天气预报说了,最近一股西伯利亚寒流将要进京。不过天气预报也不一定准。但我还是坚定地告诉他,大雪总要下的。

出于同情,回到住处我和行健、米箩说起慧聪,问他们,是不是可以让他和我们一起住。我们屋里的暖气好,房东是个修自行车的,好几口烧酒,我们就隔三差五送瓶“小二”给他,弄得他把我们当成亲戚,暖气烧得不遗余力。他俩说行。

我屁颠屁颠到七条巷子以南。②慧聪也很想和我们一起住

我帮慧聪把被褥往我们屋里搬,他睡宝来那张床。他还带来一只褪了毛的鸡。我们在门外重新给鸽子搭窝,找了一些石棉瓦、硬纸箱和布头把鸽子房包挡起来,防风又保暖。

“我一直想到屋顶上去,”慧聪踩着宝来的凳子,悠远地四处张望,“抬个头就能看见北京城。”

我跟他说,这地方没什么好看的,除了高楼就是大厦。

“我想看大雪把整座城覆盖住。你能想象那会有多壮观吗?”

他又回到他的“大雪封门”了。如果大雪包裹了北京,站在屋顶上我能看见什么呢?那将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北京就会像我读过的童话里的世界,清洁、安宁、祥和。

“下了大雪你想干什么?”他问。

不知道。我见过雪,也见过大雪,过去很多个大雪天我都无所事事,不知道想干什么。

“我要踩着厚厚的大雪,咯吱咯吱把北京城走遍。”

训练鸽子习惯新家,花了慧聪好几天时间。但是鸽子隔三差五在少。

我和慧聪追着鸽子跑,跑遍了北京西郊的大街小巷,鸽子还在少,雪还没有下。白天他去各个广场和景点放鸽子,出门前、回来后都要清点一遍鸽子。数目对上了,很高兴;少了一只,我们就闷不吭声。慧聪会冷不丁冒出一句:

“都怪鸽子营养价值高。我接手时,叔叔说总有人惦记鸽子。”

鸽子的失踪慧聪无计可施。鸽子越来越少,让他满怀焦虑。他二叔知道了这情况,警告他说就算把鸽子交回去,也得有个差不多的数。“我的要求不高,”慧聪说,“让我来得及看一场大雪就行。”

天气预报为什么就不能说说大雪的事呢。一次说不准,多说几次总可以吧。

鸽子继续丢,大雪迟迟不来。慧聪为了鸽子几近寝食难安,白天鸽子放出去,常邀我一起跟着跑,一直跟到它们飞回来。夜间他通常醒两次,到院子看鸽子是否安全。就算这样,鸽子还是在丢。

一月将尽的某个上午,我刚进屋,行健戴着收音机的耳塞对我大声说:“告诉那个林慧聪,要来大雪,傍晚就到。”

“真的假的?气象台这么说的?”

“国家气象台、北京气象台还有一堆气象专家,都这么说。”

我出门立马觉得天阴下来,铅灰色的云在发酵。看什么都觉得是大雪的前兆。我在当代商城门前找到慧聪时,他二叔也在。“不能干就回家!”③二叔说话像个乡镇干部,“首都跟咱老家不一样,这里讲究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慧聪低着脑袋,都快哭了。

“专家说了,有大雪。”我凑到他跟前,“绝对可靠。两袋鸽粮。”

慧聪看看天,对二叔说:“再给我两天,就两天。”

一定要坐着看雪如何从北京的天空落下来。到十二点时,慧聪跑出去五趟,一粒雪星子都没看见。我们就睡了。上午十点时,什么东西抓门的声音把我们惊醒。我推了一下门,没推动,再推,还不行,猛用了一下劲儿,天地全白,门前的积雪到了膝盖。我大喊:

“快,快,大雪封门!”

慧聪穿着裤衩从被窝里跳出来,赤脚踏入积雪。他用变了调的方言嗷嗷乱叫

我和慧聪爬到屋顶。大雪后的北京和我想象的有不小的差距,因为雪没法将所有东西都盖住。但慧聪十分满意,他觉得积雪覆盖的北京更加庄严,有一种黑白分明的肃穆,这让他想起黑色的石头和海边连绵的雪浪花。他团起一颗雪球一点点咬,一边吃一边说:

“这就是雪!这就是雪!”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比较详细地交代林慧聪高考作文一事,是因为这件事对他影响很大,并促成了他的北京之旅,故事由此展开。
B.林慧聪的房东是个抠门的老太太,不大管房客,以至于林慧聪经常半夜被冻醒,字里行间流露出“我”对她的憎恨。
C.虽然林慧聪特别在意鸽子,可鸽子还是越来越少了,他之所以还能支撑下去,是因为他心中还有个没有实现的梦想。
D.听说傍晚时会下雪,“我”和林慧聪就一直等到晚上十二点,林慧聪多次出去,也没见着一粒雪星子,可见我们对雪的期待,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竟然”突出了“我”的惊讶程度,说明林慧聪看起来比“我”年轻。
B.句子②中的“也”,暗示了林慧聪和“我”的想法一样,彼此都渴望新的友情。
C.句子③画出了二叔装模作样时的冷酷无情,也写出了他为适应环境而产生的变化。
D.句子④极富画面感,简单的几个动作就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林慧聪当时的激奋之情。
3.“鸽子”在小说中起到了哪些作用?请加以概括。
4.小说主要的故事情节都与鸽子有关,却为何要以“如果大雪封门”为题?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类型: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COS圈、电竞圈、潮玩圈、宠物圈、古风圈……我们似乎进入了时代。一些有着相似兴趣或文化品位的青年群体因成圈,他们既在圈层内部抱团成圈,获得存在感、认同感归属感,又在圈层之间画为牢,产生了排他化、封闭化、审美固化等问题。


立足于新时代,你对以上材料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农具的眼睛

迟子建

①农具似乎与树木有着亲缘关系,农具的把儿几乎都是木柄制成的。你能从光滑的农具把儿上,看到树的花纹和节子。那些大大小小的木节个个圆圆的,有黑色的,也有褐色的,好像农具长了眼睛似的。

②农具当中,我最憎恨的就是犁杖了。由于家中没养牲口,用犁杖耕田的,爸爸就把我们姐弟三人当成牛,套在犁杖上,让我们拉犁。我一拉犁就有屈辱的感觉,常常是直着腰,只把绳子轻飘飘地搭在肩头。这时父亲就会在后面叫着我的乳名打趣我,说我真不简单,能把绳子拉弯了。我父亲是山村小学的校长,曾在哈尔滨读中学,会拉小提琴。他那双手在那个年代既得写粉笔字,又得摸农具,因为我们上小学时,学工学农的热潮风起云涌,我们每周都要到生产队的田地里劳作一两次。而且家家户户又都拥有园田,种植着各色菜蔬,自给自足,所以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没有没摸过农具的。

③农具当中,我不厌烦的是锄头和镰刀。锄头的形状很像道士帽,所以你若把它倒立着,俨然是一个清瘦的道士站在那里。锄头既可用于铲除庄稼中的杂草,又可给板结的田地松土。我扛着锄头去田间劳作,一般是到土豆地里去了。土豆地一般要铲三次,人们称之为头趟、二趟、三趟。铲头趟,苗才出齐不久,土豆秧矮矮的,杂草极好清除。铲二趟呢,是在土豆打垄之后,粉的白的蓝的土豆花也开了,杂草与土豆秧争夺生长的空间,这时就得抡起锄头驱邪扶正。铲三趟的时候,稗草疯长,有的和秧苗缠绕在一起,颇有绑票的意味,这时候为土豆清除异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铲三趟的时候最累,有时候你得撇下锄头,亲手二下一下地把纠缠在土豆秧身上的杂草摘除。我喜欢铲二趟,我爱那些细碎的土豆花,它们会招来黄的或白的蝴蝶,感觉是在花园中劳作。干活乏了小憩的时候,躺在被阳光照耀得发烫的泥土中,感受着如丝绸一样柔曼滑过的清风,惬意极了。清风拍打着土豆花,土豆花又借着风势拍打着我的脸颊,让我脸颊发痒,那是一种多么醉人的痒啊!渴了的时候,我会到田边草丛中采上几枝酸浆来吃。它长得跟竹子一样,光滑的身子,细长的叶片,它的茎能食用,酸甜可口,十分解渴。我铲地时就。不背水壶,因为酸浆早已存了满腹的清凉之汁等着我享用。

④我喜欢镰刀,是因为割猪草的活儿在我眼中是非常浪漫的。草甸子上盛开着野花,割草的时候,也等于采花了。那些花有可供观赏的,如火红的百合和紫色的马莲花;还有供食用的,如金灿灿的黄花菜。用新鲜的黄花菜炸上一碗酱,再下上一锅面条,那就是最美妙的晚饭了。我打猪草归来,肩上背的是草,腰间别的是镰刀,左手可能拿的是一束马莲,右手握的就是黄花菜了。所以我觉得猪的命运也不算坏,它一天到晚除了吃就是睡,窝里絮的草还来自于芳菲的大草甸子,比耕田的牛马要有福气,可惜它的命太短太短了。

⑤我父亲是个知识分子,他伺候庄稼的本事与他的教学本领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我们家的地不是因为施肥过少而使庄稼呈现一派萎靡之气,就是垄打得歪歪斜斜,宽的宽,窄的窄。进了我家园田的庄稼,很像是被送入孤儿院的弃婴,命运总是不大好。我们家的农具,也比别人家的要邋遢许多,锄头上锈迹斑斑,镐头和犁杖上携带的尘土足够蓄一只花盆的,镰刀钝得割草时草会发出被剧烈撕扯的痛苦的叫声,如乌鸦一样呀呀呀地叫。而那些地道的农家,农具总是被磨得雪亮,拾掇得利利索索的,不似我们家的农具,一律被堆置在墙角,任凭风雨侵蚀,如一群衣衫褴褛的乞丐。即便如此,我还是热爱我们家的农具,热爱它们的愚钝和那满身岁月的尘垢。

⑥我们家使用过的那些农具早已失传了。但我忘不了农具木把儿上的那些圆圆的节子,那一双双眼睛曾见证了一个小女孩如何在锄草的间隙捉土豆花上的蝴蝶,又如何在打猪草的时候将黄花菜捋到一起,憧憬着一顿风味独具的晚饭。我可能会忘记尘世中我所见过的许多人的眼睛,那些或空洞或贪婪或含着嫉妒之光的眼睛,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农具身上的眼睛,它们会永远明亮地闪烁在我的回忆中,为我历经岁月沧桑而渐露疲惫、忧郁之色的眼睛,注入一缕缕温和、平静的光芒。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了父亲“山村小学校长”的身份,也交代了他“不善于伺候庄稼”的特点,切合“学工学农”的时代背景。
B.文中由“我”喜欢的锄头和镰刀牵引出好几件有趣的事,我们能从中读到作者热爱生活的纯美心灵和乐观积极的态度。
C.文章写了打猪草时在草甸子上赏花的悠然和夕阳下对一顿风味独具的晚饭的憧憬,展现了人与大自然之间的亲密联系。
D.“比耕田的牛马要有福气”中的“牛马”暗指曾经被当作“牛马”耕地的“姐弟三人”,因此“我”赞赏“猪”的命运。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善用比喻,把锄头比作“清瘦的道士”,锄头的状态和道士身姿相似,锄头形象跃然纸上,新颖、独特、贴切。
B.本文语言生动活泼,句式整散结合,既有大量内涵丰富的散句,又多使用节奏明快的排比句,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C.本文描写独具特色,用细节描写呈现了“我”打猪草归来时的收获,刻画了一个满载而归、天真快乐的儿童形象。
D.本文以“农具”为线索,围绕“我”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写了“犁杖”“镰刀”等多个农具和相关生活,“形散神聚”。
3.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确定关键词为“幽默生动的语言”和“苦中作乐的情怀”。请以第五段为例,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4.本文以“农具的眼睛”为题,却只在开头和结尾写到“农具的眼睛”,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类型: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要说当今热度最高的网络语言,“内卷”当仁不让,各大主流媒体关于“内卷”的讨论层出不穷,简直“万物皆可卷”。豆瓣话题“你所在专业或从事行业有哪些‘内卷’现象”下,已有千万级的浏览量,数百条回答涉及求职、晋升、育儿、升学、婚恋各个领域。那么,到底什么是“内卷”呢?

据考证,“内卷”原本还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最早由人类学家吉尔茨在《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一文中提出,意思是“边际效用递减、没有发展的增长”。后来,中国的历史社会学家黄宗智用“内卷”来研究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的小农经济,据此解释为什么当时的社会运行没有出现大突破。如今作为网络热词的“内卷”,显然没有那么深奥的学术含义,而是带上了调侃的意味,其最早流行可能源于几张清华学霸的照片,有同学边骑自行车边看电脑,因其过分努力的行为给旁观学生带来焦虑和压力,被称为“清华卷王”。由此生发的网络用法层出不穷。可以作为名词,如“人生是张饼,内卷是宿命”;可以作为动词,如“今天你又内卷了吗”;也可以作为形容词使用,如“这个人也太内卷了”。

从学术意义上的“内卷”到网络语言中的“内卷”,它经历了一个语义指称对象泛化,同时语义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在网络语言中,“内卷”主要表达以下几种隐含意义:

竞争的白热化导致竞争的无序化。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拼尽全力,以使自己在社会上获取竞争优势,但最终却会导致竞争的无序化,让整个群体在这种“不良竞争”中受损。比如外卖小哥原本有10分钟送餐时间,结果有人通过提速、占道等不良竞争行为,提前几分钟抵达,公司通过大数据计算,觉得他们还能再快,就会进一步缩短送餐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外卖小哥尽管已经非常努力,甚至因闯红灯等行为有生命危险,但规定的送餐时间却越来越短,工作环境越来越恶化。

过度精益求精带来无意义的重复。比如新时代的母亲们在育儿活动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往粗糙的养育方式被过度精细化取代,各种紫外线消毒奶瓶、针对婴儿不同部位的护肤品层出不穷,各位母亲绝不敢让娃输在“起跑线”,这被戏称为“母职的内卷化”。

大众身不由己地被裹挟进入无处不在的竞争。这里的意思强调了“内卷”不是主观努力、主动选择的结果,而是出自被逼无奈、不努力就被别人甩下的恐惧。这一点在“教育内卷”“育儿内卷”“职业内卷”上都有充分的体现,比如补习班广告就利用这一点:“您来,我们培养您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这样的广告词,立刻使家长产生一种焦虑,从而被胁迫进入内卷轨道,结果“越能吃苦,却越过越苦”。

(摘自刘心萌《要奋斗,别内卷》《咬文嚼字》)

材料二:

如今,从大学生中“出圈”的“内卷”一词出现在各行各业中,成为无处释放的社会压力的代名词。人们常说,大学是一个小的社会,对于正在经历“内卷”的大学生来说,如何正确看待“内卷”,并从“内卷”中脱身,是一个重要课题。

当大学进入“严字当头”的时代,严把教学关、为大学生增负成为高校的重点工作,大学生也就自然感受到了更大的学业压力。压力并不是逃避的借口,适当的学业负担是帮助大学生成长的良药。但是,如何积极看待这样的压力,不仅需要大学生的自我调节,也需要高校给予相应的指导。

“学生说的内卷,往往想表达这样一种困惑:自己明明忙忙碌碌,学得很刻苦认真,但是好像并没有实现太大的突破,并没有提高太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陈阳告诉记者。

对未来的迷茫、对当下的困惑,让不少大学生陷入“内卷”。2019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一项调查显示,29.2%的被调查本科学生既无明确的自我发展规划,自主性学业参与也较低,32.8%的学生虽抱有清晰的自我发展目标定位,却在行动上滞后。在本科院校中,近42%在校生对于未来没有清晰的生涯规划。

陈阳表示,“内卷化”本身是一个人类学的学术概念,最早由人类学家吉尔茨提出。有学生把“内卷”看成竞争,认为高强度的竞争使人精疲力竭。“严格来说,这种理解其实脱离了吉尔茨、黄宗智的初衷”。

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于涵宇在工作中发现,很多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也时常陷入“内卷”中。“比如说,有的毕业生找工作,如果我看你发朋友圈说,你这周参加10场宣讲,下周我就铆足劲儿参加20场,而且我的简历要花很多时间精力,甚至付费去排版美化。”于涵宇说,“现在内卷更多地表达一种消耗精力的死循环。作为辅导员,我们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会引导学生要有意识去思考,不要让自己进入这个陀螺式的死循环中。”于涵宇表示,自己经常向学生强调要有“思维意识”。她认为,很多大学中的考核并不是比量的竞争,因此学生们要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跳出自己认为的高度一体化的竞争,静下心来向内分析自己,再向外分析整体竞争环境,结合大势锻炼和发展自己。

陈阳认为,无论是相对于个体而言,还是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面对“内卷”都是一项挑战。她表示:“学生自己需要想明白‘我希望成为怎样的人’;而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以及学生父母、需要想清楚‘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为了培养怎样的人才’‘我们希望看到孩子成为怎样的人’。”

(摘自叶雨婷《大学生的内卷是竞争还是内耗?如何不被?》《中国青年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宗智所说的“内卷”,其逻辑思维过程,是从我国农业生产现象推演到社会发展现象。
B.网络上的“内卷”一词,既有调侃意味,也反映出人们因他人过分努力而带来的焦虑感和压力感。
C.文中所举外卖小哥的例子,说明那些本想获取优势的良性竞争行为,反而有损整个群体的利益。
D.简单地把“竞争”当成“内卷”,认为竞争是一种无效的消耗,这种理解违背了学者们的初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语的意义是不断演化的,从学术的“内卷”到网络语言的“内卷”,语义呈现出了全新的内涵。
B.在育儿方面,过度精益求精的做法使得以往粗糙的养育方式被取代,带来了无意义的重复。
C.面对某些贩卖焦虑的补习班广告,家长如果能够摆脱环境的束缚,那么教育子女的焦虑情绪可能会得到缓解。
D.竞争压力不一定带来“内卷”,大学生不应以“学业压力大,反对内卷”为借口选择“躺平”。
3.下列选项,属于上述材料所说的“内卷”范畴的一项是(     
A.学习语文时,老师采取小组竞争的方式,让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文,积累语言,提升文化素养。
B.技校木工师傅让学徒们通过不断的重复训练,精益求精,最终打磨出一件件精致漂亮的木制器具。
C.为了钓到一条大鱼,海明威笔下的桑地亚哥出海八十多天,与鲨鱼搏斗,最终只得到了一副鱼架。
D.为了期末拿到高分,大学生纷纷开始作业字数竞赛,将原定2000字的课程论文增加到2万字。
4.假如你即将考入心仪的大学,你如何摆脱大学生的“内卷”?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5.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来看,正常“竞争”和“内卷”有怎样的区别?请简要概括。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的付出,有的是有用之用,比如识字班中认的字,数学课上学的题,升学考试,十分有用;有的却是无用之用,比如蹲在路边看蜗牛慢慢爬,躺在草地看白云轻轻飘,宅在家中做喜欢的小手工,漂在海上让思绪云卷云舒。……往往让人生充盈丰满的同时,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人民日报》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温暖现实主义影视创作理念的提出和实践,是针对两种极端倾向的反拨与回正。与悬空现实主义相比较,温暖现实主义不回避社会现实的矛盾问题,敢于直面生活中种种难题、纠结乃至苦难。与灰暗现实主义相比较,温暖现实主义不会沉迷于矛盾与问题本身,而是以更加积极进取的思想与情感状态,从种种社会矛盾与问题中深入挖掘、提取具有建设性的、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给人们带来思想和情感的温暖抚慰和激励。近年来温暖现实主义优秀影视作品取得了叫好又叫座的成绩,产生了极好的综合效应,为新时代影视创作树立了一个又一个新标杆。

温暖现实主义影视创作以影视艺术的方式参与到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回应中。温暖现实主义影视创作可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发现和呈现来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的众多重大问题,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守成与创新等诸多博弈所生发的新问题、新景观、新现象,既真实呈现改革发展的生动图景,又贡献鲜活的中国智慧、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温暖现实主义可以在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中,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讲述丰富而生动的中国故事和世界故事。温暖现实主义影视创作可以发现和发掘正在发生的紧扣时代脉搏的前沿性人物与场景,聚焦大时代各社会阶层、不同群体的人们的喜怒哀乐,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出独特贡献。

温暖现实主义创作需要用心、用情、用力,方能使作品获得应有的社会效应。所谓用心,即心怀天下、心怀国家、心怀人民。诗人艾青在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20世纪30年代写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诗句。如果没有对中华民族深刻的情感,是无法写出这样至今依然令人感奋的文字的。电视剧《山海情》对脱贫攻坚这一人类历史壮举予以史诗般的呈现,离不开主创者推动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与家国情怀。所谓用情,意味着有深情、用真情。电影《守岛人》中王继才与父亲、妻子、女儿之间多次互动的场景,令观者无不为之动容、泪目,这是主创者与拍摄对象之间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真情流露。小说《人世间》写尽中国普通老百姓半个多世纪悲欢离合的故事,同样是真情与深情发自内心的抒发与表达。所谓用力,指的是影视创作者要有艺术功力。他们拥有基于生活、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独特想象力和创造力,善于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获取素材,进行独特的艺术再造,从而达到艺术化的境地。电影《没有过不去的年》所呈现的生活平淡无奇,但主创者用戏内戏外相呼应的特殊方式在银幕上讲述了富于戏剧张力的故事,使观众产生了较为强烈的视听新感受。这些没有艺术上的精打细磨是不可能实现的。

温暖现实主义影视创作带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那就是影视工作者应当以更高的站位、更强的自信和更大的努力,去拥抱时代,拥抱生活,以人民为中心,拜人民为师,以更加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直面社会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并深刻地发掘出令人鼓舞的思想情感,以此为新时代提供温暖而强大的精神支撑。

(摘编自胡智锋《新时代影视创作呼唤温暖现实主义》

材料二:

小人物的真情实感反映了大时代的社会变迁,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大学生赏析推荐作品片单中,一批主流电视剧、纪录片等受到大学生的关注和青睐。电视剧《大考》用温暖现实主义的笔触描摹了一场艰难的高考,一场所有人的大考让青年学子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与温情;《超越》传递的体育精神让年轻观众为之动容;《幸福到万家》见证了我国乡村振兴和乡村法治建设新风貌的诞生。这些影视作品以温暖现实主义的底色给予了青年人拼搏奋进的力量,以青春之态告诉青年人奋斗者是新时代最美的风景。

《特战荣耀》《警察荣誉》等一批反映当代英雄群像的电视剧出现在了大学生赏析推荐作品片单上,年轻观众对这类主旋律作品很上头。热血的英雄群像不仅让他们感受到了正向价值的引领作用,也让他们在这类影视作品中与理想相遇,和未来对话。

在此次大学生电视节上,主旋律与年轻观众双向奔赴的路径越来越清晰。主旋律作品之所以能受到年轻观众的认可,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要塑造丰满立体的典型人物,拉近与年轻人的心理距离;其次细节要足够真实,才能让观众有代入感;最后叙事角度要聚焦到平凡人的不平凡事中来。

(摘编自牛梦笛《主旋律作品与年轻人双向奔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暖现实主义对“悬空现实主义”和“灰暗现实主义”这两种“极端”的倾向进行了反拨与回正,产生了极好的综合效应。
B.《人世间》注重真情与深情发自内心的抒发与表达,《没有过不去的年》则在艺术手法上创新,前者艺术上不如后者。
C.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大学生赏析推荐作品”中很多影视作品以温暖现实主义的底色给予了青年人拼搏奋进的力量。
D.当代英雄群像的电视剧,要想吸引年轻的观众,要有正向价值的引领,让年轻人可以在这类影视作品中与理想相遇,和未来对话。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温暖现实主义的优秀影视作品,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悬空现实主义往往回避诸多社会问题,不敢直面生活中的种种难题、纠结乃至苦难。
C.灰暗现实主义往往沉迷于矛盾与问题之中,将人们的情感和思绪引入消极负面的状态。
D.主旋律与年轻观众“双向奔赴”的路径越加清晰,源于中国大学生电视节的成功举办。
3.下列选项,不属于温暖现实主义作品的一项是(     
A.《老闺蜜》塑造了五位不悲苦、不保守、正向饱满而充满活力的老年女性角色。
B.电影《回廊亭》讲述了叶彤遭遇离奇火灾,她死里逃生整容归来,最终将真凶绳之以法的故事。
C.《县委大院》刻画了基层干部群像,呈现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D.《春日暖阳》讲述了流量明星在老戏骨的带领下克服浮躁,沉淀演技,成长为好演员的故事。
4.要推动温暖现实主义创作的进一步繁荣,创作者可以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5.电视剧《我们的日子》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下面是该剧的相关介绍。请结合材料;说说该剧受到年轻人追捧的原因。

电视剧《我们的日子》讲了一个普通工厂里几个寻常百姓家庭在近三十年间的人生故事。剧中男主人公王宪平是个退伍军人,正直不阿,有原则,有底线,但是性格暴躁,经常吼怼妻子,不时也表现出对妻子温情的一面。女主人公刘淑霞有点文艺女青年趣味,与大老粗式的丈夫总不对版,两人因此闹出不少家庭龃龉。该剧落脚于普通人质朴良善的生活世界,虽有纷争、无奈,却也常能和睦交心,互帮互助,表现出熟人社会的人际关系伦理。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田径运动员吴艳妮登上10月《环球人物》杂志封面,但因其在赛场上的以手指天、大幅度扭肩等准备动作过于高调引发热议,吴艳妮回应:“我在赛场上低调干啥,我是去战斗的。”有人欣赏她自信张扬的个性,认为她充满青春激情;但也有人讨厌她张扬高调的个性,认为她太冲动嚣张;还有人认为运动员有个性是好事,但也要注意修身养性,不可自以为是。   

《礼记》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以上两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以“个性和修身”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夏天,全国各地博物馆的火热程度较之往年更甚。从研学团的学生,到亲子游的家长,再到慕名而来的游客,都把博物馆作为暑期出游的首选之地。曾经小众冷门的风雅之地,如今成为大众青睐的热门之选。

常州博物馆副馆长路亚北认为,一方面青少年博物馆研学热确实带动了部分“博物馆热”,吸引更多的青少年群体走进博物馆。另一方面,大多数博物馆类的研学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很多机构以盈利为目的,最后将博物馆研学产品做得流于形式,消耗了青少年的热情。博物馆最大的观众群体是亲子家庭观众,说明博物馆的教育力得到观众的普遍认可,博物馆已经成为公众学习和教育、进行文化旅游、知识提升的最佳目的地之一。

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人罗翔表示:“博物馆提供了生动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和教育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互动来更好地理解历史、科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博物馆还经常举办教育计划、工作坊和导览活动,帮助学生和教育者深入研究特定主题。”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8年,国家对国有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政策。这是导致博物馆持续升温的最大的初始推动力。这一政策非常有助于公众文明素养、文化素养的提升。加上《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上新了,故宫》等节目的兴起,在整个社会上掀起了“博物馆热”。可以说,近年来的“博物馆热”是国家政策的结果和成果,反映了公众文化消费的升级。

“博物馆持续升温是我们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一个具体体现。”李文初表示。博物馆作为承载文明、传承文化、沟通古今的重要场所,在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今天我们全社会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愿意走进博物馆,近距离了解文化遗产。所以“博物馆热”不会仅仅是一时的潮流,它会随着我们文化自信力的增强持续发展。

在免费政策的初始作用力下,各地博物馆事业飞速发展,“博物馆热”将产生加速效应。未来即使博物馆恢复收费参观的政策,这一文化现象也会持续繁荣下去。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对于“博物馆热”要有清醒的认识。目前,“博物馆热”并非指所有博物馆都热。全国6565座博物馆,真正热起来的是国家级、省级的大馆,以及部分地市级博物馆,很多县、区级博物馆和行业专题馆还是门可罗雀。中小型博物馆则主要依靠临时展览和社教活动吸引观众。

(摘编自刚罡《博物馆热:从“升温”到“恒温”》)

材料二:

暑期“博物馆热”的出现,不仅反映出旅游市场的快速复苏,更体现了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广大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紧迫感和焦虑感。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博物馆,这本是一件好事。不过,看似美好的“博物馆热”,在现实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每逢假期,尽管博物馆在“限量、预约、错峰”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仍有许多热门场馆或展览一票难求,甚至出现“黄牛”恶意抢票、倒票等违法行为。一些博物馆应对客流高峰“措手不及”,欠缺有效服务机制,让博物馆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有些博物馆还陷入了追求“出圈”的误区,过于注重热度、人气、轰动效应,变成了网红拍照打卡点,弱化了其文化教育的本质。

随着“研学游”需求不断释放,一些团队和机构蜂拥而上,纷纷争抢这块“香饽饽”。相较于一般的旅行团,但凡带上“研学”字样的,价格就要高一些。不仅如此,博物馆课程的讲解专业程度参差不齐,一些讲师水平有限,搜罗些网络资料就敢上场讲给孩子们听,甚至还有机构冒用博物馆名义进行虚假营销。

大增的客流量,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热衷程度的直观展现,但也给原本肃穆的博物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暑假期间,不少小朋友在展厅内四处奔跑吵闹。人群中大都是青少年,其中不乏戴着同色帽子、身穿同色T恤的研学团成员。在人潮涌动中,这些青少年几乎只能走马观花地瞧一瞧看一看,每到一处匆匆记上几笔,难以安静下来细致观察展陈物品。

无论是亲子游还是研学游,如何真正用好博物馆资源,部分家长仍不得要领。比如在一些父母看来,“到过即学过”,只要孩子到了博物馆,就算是完成了一次教育。还有一些父母认为“看过即学过”,跟在孩子后头,催促他们看这个看那个,却不顾孩子的兴趣在哪里。这样的参观方式,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反而会让孩子对博物馆产生恐惧和抗拒的心理。

(摘编自杭轩《博物馆不应止于热闹》)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物馆热度的升高反映了我们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能让我们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
B.青少年暑期研学活动致使“博物馆热”的形成,这一现象说明大众普遍认可博物馆的教育作用,博物馆已经成为公众选择学习、教育、旅游、提升知识的目的地。
C.暑期“博物馆热”的出现,反映出旅游市场的快速复苏,体现了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快速增长,也折射出广大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焦虑感。
D.面对“博物馆热”,一方面要看到其体现出的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愈发重视,另一方面也应该关注看似“热度”之下出现的诸多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对国有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政策,不仅是公众文明素养、文化素养的提升的重要助推力,还是导致博物馆持续升温的核心推动力。
B.博物馆事业飞速发展借助了免费政策力量,未来如果各地博物馆恢复收费参观,那么博物馆受人们青睐的状况能否持续令人担忧。
C.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只要孩子到了博物馆,就意味着完成了一次教育。
D.“博物馆热”覆盖的对象只是少数博物馆,如国家级、省级的大馆,以及部分地市级博物馆,很多的中小型博物馆依旧处于少人问津的状态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材料中“博物馆热”成因的一项是(       
A.近日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在某短视频平台爆火出圈。
B.湖北省博物馆“礼乐学堂”联合武汉东湖小学筹办研学教育活动。
C.中国考古博物馆自9月16日起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D.《如果国宝会说话》第四季于2023年元旦播出。
4.请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5.如果你是博物馆馆长,你认为博物馆需要做出哪些方面的努力以应对“博物馆热”?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

人民需要文艺。人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还有,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想了解中国,想知道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想知道中国人对自然、对世界、对历史、对未来的看法等,这些光靠正规的新闻发布、官方介绍是远远不够的,靠外国民众来中国亲自了解、亲身感受是很有限的。而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这方面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都能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感染人。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列宁说: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底层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们。它必须在群众中间唤起艺术家,并使他们得到发展。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不能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而是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当然,生活中并非到处都是莺歌燕舞、花团锦簇,社会上还有许多不如人意之处、还存在一些丑恶现象。对这些现象不是不要反映,而是要解决好如何反映的问题。古人云,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止乎礼义。文艺创作如果只是单纯记述现状、原始展示丑恶,而没有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就不能鼓舞人民前进。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卷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摘编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以大型情景史诗形式呈现,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段,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带领中国人民筚路蓝缕创伟业、初心不忘再启航的辉煌历程。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开闭幕式,用中国式浪漫的演绎风格,向世界展示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无论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还是扶贫攻坚主旋律题材刷《山海情》,抑或讲述中国抗疫题材的时代报告剧《在一起》,都是有口皆碑的文艺佳作,多时空多维度展示了党和人民团结一心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卓越历程,映现出用奋斗成就梦想、以实干赢得幸福的时代底色。

谈及这些作品为何会出圈,受到广大群众的追捧,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胡智锋表示,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美好生活,希望从艺术作品中感受情感温度、获得生活启示、激发精神力量。正是文艺工作者自觉地融入人民奋斗的时代征程中,文艺创作实践积极融汇于民族复兴大业中,用心用情地描述我们所处时代的丰富多彩,才能为中国奋进、人民奋进、民族奋进留下炽热的记录。相比玄幻、穿越等题材,这些现实主义作品扎根实际、源自人民,充满了烟火气。用心投入、用情体验、用力表达,不辜负时代的作品才更容易打动人。胡智锋说。

——摘编自段丹洁《中国文艺奏响时代奋进凯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群众需要优秀的文艺作品丰富精神生活,这与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密不可分。
B.文艺工作者始终要用笔端去讴歌奋斗的人生,书写生活中的美好,传递美好的愿景。
C.人民能够从艺术作品中感受温度,获得启示,进而用光明驱散黑暗,憧憬着美好生活。
D.《山海情》等文艺佳作多时空多维度的呈现,映现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时代底色。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文艺创作的根本方向,这决定了文艺必须反映人民心声。
B.单纯记述现状并非好的创作方式,而应该去歌颂光明、抒发理想,加强对人民道德的引导。
C.因为文艺作品是我国与外国交流的最佳方式,使得文艺工作者担负着宣传中华文化的使命。
D.扎根实际、源自人民、融入时代征程、映现时代底色的文艺作品,才更容易打动人。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宋代诗人黄庭坚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B.曹雪芹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做过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的剖析,完成了《红楼梦》的写作。
C.梁晓声的作品《人世间》观照中国人的精神底色,用史诗般的磅礴之力书写烟火人间。
D.鲁迅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塑造出祥林嫂、闰土等栩栩如生的人物。
4.电视剧《大山的女儿》以扶贫干部黄文秀为原型,作品一经上映备受好评,请结合材料的观点分析这部文艺作品获得成功的原因。
5.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如何才能创作出一部优秀的的文艺作品?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