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广阔无边的海平面向下、向下、再向下……那片深度在6000米以下的深海水域,有着一个的_______名称——“海斗深渊”。这里终年无光、温度低寒、缺乏氧气、食物资源_______,有着巨大的海水压力,化学环境也非常        ,对常规生命来说,这里是地狱一般的禁区。然而,大自然的神奇依然在这里显现。事实上,在这样的“地狱禁区”,研究人员仍然发现了数百种物种,狮子鱼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在这片特殊的深海水域,它有着“高高在上”的地位,处于超深渊食物链的顶端,可承受700千克力/平方厘米的压力。据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在不到2000万年的时间,为适应超深渊,物种的演变常常令人惊叹。狮子鱼在皮肤、骨骼和细胞等方面经历了      的演变。超深渊狮子鱼的皮肤色素和视觉相关基因大量丢失,(   )。超深渊狮子鱼中一个与骨骼钙化相关的基因——骨钙蛋白被截短了,而骨钙蛋白调控骨骼钙化和发育,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相关基因在深海鱼中出现了扩张,这使得在高压和低温下,此类生物能够保证它们的细胞膜的流动性。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令人心悸     匮乏     独特     脱胎换骨
B.令人心寒     匮乏     奇特     改天换地
C.令人心悸     贫乏     奇特     脱胎换骨
D.令人心寒     贫乏     独特     改天换地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在不到2000万年的时间,为适应超深渊环境,物种的演变常常令人惊叹。
B.据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在不到2000万年的时间里,为适应超深渊,物种的演变常常令人惊叹。
C.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在不到2000万年的时间里,为适应超深渊环境,物种的演变常常令人惊叹。
D.据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在不到2000万年的时间,为适应超深渊环境,物种的演变常常令人惊叹。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使得它们看起来对可见光不再有反应,视力丧失,而且通体透明
B.这使得它们视力丧失,对可见光不再有反应,而且看起来通体透明
C.这使得它们看起来通体透明,而且视力丧失,对可见光不再有反应
D.这使得它们通体透明,而且看起来视力丧失,对可见光不再有反应
类型:选择题组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衣食住行”以“衣”居首。中国人自古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但是,要和衣服比上一比的话,饮食还是稍逊一成。“衣冠之治”是我国“衣冠”文化的核心要义。我国古代服饰是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中国的礼仪中,服装处于一个很高的位置。这点,我们可以从一些词语中看出,比如说“衣锦还乡”“两袖清风”等等,又如皇冠的“蔽明、塞明”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古训在帽子上的具体形象。子路垂死不忘结缨,苏武流亡不改汉服等,都用衣冠来体现品格气节。这些都表明了服饰在中国不仅有它原本的功能,还有象征国家的权力、表达一个人的品质、凝结一个民族团结的作用。

“衣冠之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通过人们的衣服配饰穿戴,来进行对社会的管理与教化。现代人穿衣,只要经济条件许可,想穿什么就穿什么。但是,在古代,则没有如此自由,上至皇帝官员,下至平民百姓,着装大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官职、爵位不同,可以穿着的服饰也不同,由此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中国封建社会独特的伦理身份标识。

民国初掀起洋装热。虽然,这有利于中西方服饰文化的交流,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太大,中国人穿洋装则有诸多不便,可是,又想穿洋装,该怎么办呢?于是,前人就让洋装“入乡随俗”,在这样的背景下,旗袍和中山装由此诞生了。如中山装在西装的基础上,把领子改为了立翻领,在衣服的正面有四个口袋,即为我们最为耳熟的“礼义廉耻”。它不但标志着做人的基本原则,也代表了传统儒家的思想文化。由于它不分等级尊卑,人人可穿,配饰也是任由个人喜好搭配,因此,霎时间就风靡了各个阶层。中国的服饰,也在这时候走上了自由搭配的道路,从此,开启了中国服装的新纪元。当今不再有封建阶级等级观念,衣冠不再代表身份地位。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趋同。如何在保留中国“衣冠文化”核心思想的基础上,保留我们民族的服饰特点,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摘编自凤凰网《中国人为何认为“穿衣”比“吃饭”重要?》)

材料二:

自古以来,治国之道就有“法治”与“礼治”之争。法家认为治理国家要靠严刑峻法,而孔子认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秦始皇建立的第一个中央集权、重视法治的王朝二世而亡了,原因何在?贾谊认为是严刑酷法、不重礼治的结果。贾谊还重提先秦的礼、法之争,认为礼的作用是“禁于将然之前”,也就是防患于未然。法的作用则是“禁于已然之后”,即惩罚犯错误者。西汉的思想家们几乎都反对秦政,而希望回到孔子的礼治路线上去。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也被此后的历代政府所沿用。

群体相处的基本要求是彼此的和谐相待与分工合作。《礼记》开篇第一句话便是“毋不敬”。“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就像是月亮的盈亏,谦虚自守,尊重他人就能受益,否则就会付出代价。平等、博爱是西方人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著名口号,其实在《礼运》篇里,孔子就把“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作为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人是有丰富情感的动物,人们对于事物的反应,往往不是太过,就是不及。因此人的情感需要道德理性的修正和调适,要懂得一点儒家的“中庸”之道,把握好度。《礼记》还说:“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礼是指礼节,尚是注重的意思,礼尚往来所崇尚的是彼此有礼,互相尊重。下课铃声一响,大家都站了起来,师生互相致敬,并不是要求对老师特别尊敬,只是希望由此培养恭敬之心,在学校尊敬老师,回到家里尊敬父母,将来工作了,尊敬领导和同事。你这样做了,才可能得到大家的尊重,然后“我敬人人,人人敬我”。

可以说,离开了礼来谈中华文明,则无从谈起。中国之外,全世界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色彩如此鲜明的原生文明。中华民族将实现伟大复兴,需要民族精神的引领。西方人的礼是礼节、仪式,中国人说的礼则无所不包,这是彼此的相通之处。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传统礼乐文明不是沉重的历史包袱,更不是糟粕,其中蕴藏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其精华完全可以为我们的时代所用。

(摘编自彭林《礼,中国文化的“核心元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民以食为天”,但在“衣食住行”中,“衣”却排在了首位,可见,在某种程度上,在中国人看来,“穿衣”比“吃饭”更重要。
B.“服此服而思其理”,古人赋衣冠以道德伦理、身份地位、品行情操等诸多涵义,使之成为封建伦理政治的图解和符号。
C.“衣冠之治”是通过服装穿戴进行道德教化,进行社会管理,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统治方略之一。
D.近代的服装改革,保留了我们民族的服饰特点。这既关照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又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渐渐趋同的趋势。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礼治”“法治”之争源自后世对秦政重“礼”还是重“法”的认知差异,从而有了对“礼治”与“法治”优劣的比较。
B.孔子认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见,在孔子眼中,治理国家,法治是末,礼治是本。
C.贾谊指出了秦帝国灭亡的原因,他认为法治可以防患于未然,而礼治可以罚其罪于后。
D.人的情感要把握道德理性的分寸,“满招损,谦受益”的理念及西方平等、博爱的思想都验证了“中庸”之道的正确性。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改朝换代都要改正朔,易服色,衣冠服饰上升到关乎国运兴亡的地步。
B.古代把士大夫称为“衣冠”,当官的理想是“衣锦荣归”等,说明服饰衣冠之重要。
C.孙中山提出服装现代化理念与制作服装的四原则,结束了“衣冠之治”的传统观念。
D.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虽然生活条件一般,但他们民族服饰却十分精美繁复,令人惊叹。
4.两则材料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指出并举例说明其论证目的。
5.传统礼乐文明的精华可以为我们的时代所用,这一观点既符合当前中国的治国理念,也对国际关系处理有所启示。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言文字运用Ⅰ为我们讲述了跨界者钟扬的故事。在我们身边有勇敢的跨界者,也有兀兀穷年做好一件事的守界者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反映你的权衡与取舍。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语言文字运用Ⅰ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春,可以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样子;可以是“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样子;也可以是那只即便成不了雄鹰、雪豹,却能攀上“锈蚀的岩壁”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的蜘蛛;当然,更可以是雪城哨所、海疆孤岛立成的“丰碑”……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青春的样子”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话题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 世纪以来,中国新诗人自我意识越来越鲜明,新诗也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

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能动、自由、有目的活动的特性。诗歌创作的主体即诗人,与一般认识的主体有共同的属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诗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人,而是具有系统的审美观点的诗人,他有着不同于科学家,不同于画家、音乐家,也不同于小说家、戏剧家的特殊的心理气质、美学理想。传统的小说、剧本侧重于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尽管它们所描写的对象也照样渗透着创作主体的美学追求与鲜明爱憎,但是主体一般总要隐藏到情节和场景的后面。诗歌则不然。诗歌,尤其是抒情诗,诗人总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意志情感等作为表现的对象。抒情诗当然也有对客观现实的描写,但它不是一种照相式的模拟,客观现实在诗歌中不再是独立的客体,而是渗透着、浸染着诗人的个性特征,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了。

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的新诗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在胡适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一项极其相似之点,那便是一种对人类解放的要求。把个人从传统的旧风俗、旧思想和旧行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胡适把新诗的发生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的观念,得到了五四时代其他诗人的热烈回应。此后在新诗发展过程中,诗的主体性常常被强调。

但是强调诗歌的主体性,以诗人的主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不意味着诗人不同层次的情感都值得入诗。抒情诗以表现诗人的情感为主,但这情感不应是褊狭、妄诞的,不应与民族精神脱离,而要经过理智的思考。

诗的主体性要求诗人真诚地展示自己的内心,因而优秀的诗篇是最富于个性色彩的。然而抒情诗是否只是纯个性,纯偶然性,而毫无普遍意义呢?不是的。优秀的诗人在创作时决不是不负责任地自由倾泻,而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民族的特征以及自己的哲学与美学观点对之进行审视,进行加工。真正伟大的诗篇,既是高度个性化的,又涵括广泛的普遍性,也就是说在诗人唱出的具体的特定的歌声中,包含着超越诗人个人的,具有那一时代特色的,反映出民族性的人民的心声。为什么主体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往往会带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呢?这是由于抒情主体是一个单个的人,但同时也是处于一定时代、一定民族、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人类共同性中某些特征的体现者。普希金说过:我的永远正直的声音,是俄罗斯人民的回声。对诗人来说,自我与时代、与人民是一致的,因为诗人本身就生活在这个时代,是人民的一员。伟大的诗人往往有一种涵盖一切的气魄:我是人民!人民是我!因此要做一个真正的诗人就要自觉地把自己与人民、与时代融合在一起,让自己的胸膛中流着民族的热血,让自己的脉搏和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这样,他的诗越是个性的,就越有普遍的价值。

(摘编自吴思敬《中国新诗理论的现代品格》)

材料二:

当前,中国新诗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称为诗人的人越来越多,写诗似乎也越来越容易,越来越随意。诗坛内热热闹闹,诗坛外冷冷清清,广大读者对新诗已由不满、失望到弃之而去。

从诗的内容方面来讲,当代的诗存在着反崇高、反共性、反意义等现象,而代之以虚拟、玩世、丑陋、庸俗等。境界是诗歌的灵魂,也是价值的最终所在,它并不浮出诗歌的表层,但却以它那不可触摸的光辉照亮全诗,没有境界的诗如珠玉失去光泽。现在有些诗不但缺乏境界,甚至以庸俗、低劣、丑恶入诗。伪道德、假崇高自然应该遭到批评,但若因此舍弃以真善美作为生命价值的导航,那实在是一种本质性的误导。

在全球化的今天,即使发生在遥远的天涯海角的变故,也会对全球、全人类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信息时代人们的命运比以往任何历史时代都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因此,敏感的诗人不会像一只工蚁只忙碌着经营自己的巢穴,而不预见人类共同命运的走向。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新诗,转向以个人的日常生活和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为主题。个人感情的抒发是诗歌的本能,但关键在于不同高度的观察引出不同高度的情感,至少诗人不应该将自己紧闭在狭小的天地间。抒发强烈的个人色彩之情并非诗歌的全部,尤其当这种感情缺乏时代感时。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诗人应当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形势的发展,多关心自己的国家和几千年的古老文化所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像古今中外的许多伟大诗人一样写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命运有着深远意义的诗,用自己的作品回答什么是诗、什么是诗人的责任这样重要的问题。

(摘编自章燕《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及其出路——诗人郑敏访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的主体性与科学家、画家、音乐家三者不一样,因为这三者没有系统的审美观点。
B.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得到极大认同,以至当时的诗人写的新诗都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
C.当今中国新诗出现令人尴尬的局面,其原因之一是舍弃“真善美”的生命价值而导致了境界不高。
D.全球化的今天对于诗歌创作中的时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诗人创作不能转向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中的“层林”“鹰”“鱼”等,表现诗人的意志情感,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
B.如果诗人不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写出的作品就可能反映不出有时代特色的、民族性的人民心声。
C.关于新诗创作中的个性色彩与时代性的关系,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两者并不矛盾,又都特别强调了时代性。
D.只要中国新诗人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和时代,就能改变广大读者对新诗不满、失望和弃之而去的局面。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整体观点的一项是(     
A.“大众化诗歌率先提供一种民主开放的想象性文化空间,网络诗歌爆发出巨大的文化能量。”(光明网)
B.“我们这个时代恰恰是一个新意象新形象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时代,新的经验、新的感受与全新的视野,都和以往大不相同。”(《中国青年报》)
C.“我们今天的诗人,不应以为新诗是白话体,就与古汉语无关。诗人首先要珍惜自己民族的精神文化遗产,赋予它当代的阐释。”(中国作家网)
D.“一方面诗是心灵的产物,另一方面心灵也必然会对时代有所感应。诗人是敏感的,他们能够凭着直觉捕捉到时代的种种风云变动。”(中国诗歌网)
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闻一多的《红烛》体现了“越是个性的,就越有普遍的价值”的论断,请根据诗歌《红烛》的相关内容,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青春是花样年华。“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是年青毛泽东等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青春;“枪筒上的野菊花、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寄予着解放战争时期普通人的青春美和人性美,“悄悄探进山沟的火车、自动开关的铅笔盒”,这牵动着改革开放后山里姑娘对现代生活的青春追求。诗歌、小说的背景不同,表现的青春情怀却都是那么感人。

请你记录身边平凡却又煜煜生辉的有价值的青春故事,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物流,其含义自然和今天的物流概念不同,但物的流动确实存在,而且具有相当大的规模,物流的管理世代相传,延续几十年。看一看中国古代的物流,是很有意义的事。

生产发展到农耕经济时代,农副产品和经济作物的流动是物流的主要内容。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有着长期的、集权式的中央政府。皇室与政府的巨大消费,使得全国农副产品向京师和中心城市集中。秦统一六国,天下分36郡,形成以咸阳为核心的都市圈。都市人口多,消费量大,不得不从全国调集粮食、布帛等生活用品。汉代初期,从关东调集数十万石,送至京师,而到了汉武帝时调至京师的粮食已有600万石。汉高祖分封诸侯,各诸侯王都有自己的领地,也形成了以诸侯国国都为核心的次都市圈,物品同样向这些次都市圈集中。宋代官员俸禄最厚,且实行实物供给制。从粮食到布帛,从薪炭到茶叶,无所不供。因此京师所需物品最多。史载:宋至道初,每年汴河运米300万石,广济河运栗12万石,黄河运栗50万石……计550万石至京师。而到了大中祥符初年,京师已需粮700万石。

商品贸易的发展,使货物在国家内部以及国家之间流动。最著名的是汉武帝派人通使西域,建立连通欧洲的丝绸之路,西域36国与中原的商品往来延续了两千年。珠玉、马匹、丝绸、茶叶、瓷器、米、麦、棉、布都成了商品,在交通能达到的区域内进行交流。中国古代还有一种重要商品必须在全国范围内流动,那就是盐。古代的盐有池盐、井盐、海盐三类。池盐分布于西北地区,井盐分布于四川,海盐在沿海。自古以来,盐的流通是大量的、经常的。唐代初年,西北池盐每年产1万斛,河北产盐也在1万石以上。明洪武年间,产盐量竟达到4.6亿斤。

明清两朝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迅速。乾隆年间,景德镇陶瓷业规模发展到了顶峰,瓷窑三百区,匠工几十万,瓷器交易远达欧洲。乾隆五十年,中国出口的茶叶2800多磅,出超200万两白银。在大西北,伊犁、喀什、眉州已成为对外商业贸易的中心和枢纽。常常有十万头以上的牲畜交易,上万匹的缎、绢、绸、绫被运往国外。

皇室宫殿、陵墓的物品需求,也是流量很大的物流。唐负观四年,修洛阳宫乾阳殿,大木非随近所有,多从豫章采来,二千人曳一柱,其下施榖,皆以生铁为之……行一二里即有破坏……终日不过进三二十里。略计一柱,已用数十万功。一根柱子尚且如此,一座宫殿需要多少材料!除了给活人修宫殿之外,还需给死人修陵墓。秦汉有厚葬之风,秦始皇葬骊山,吏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下锢山泉,上崇山坟。其高为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性,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又多杀宫人,生埋工匠,计以万数,部分发掘的兵马俑,已成为世界奇迹。

中国历史悠久,物流故事不胜枚举。如此一瞥,使我们感受到物流一词虽是现代名词,但物流活动却古已有之。

(摘编自姜超峰《中国古代物流一瞥》)

材料二:

古为今用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并不仅仅局限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领域,在物流微观经济领域也是如此。研究探讨我国古代物流思想与实践,其目的不仅仅局限于从古至今的梳理,更重要的是从中寻找一些今天的参照和借鉴。

我国古代物流与现代物流存在非常大的区别,在认识上,古代物流重,而现代物流重;在思想上,古代的主体是重储思想,现代的主体是系统思想。当然,一系列的政策、主张、运行、工程、技术等都由此而来,呈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理性的发展、系统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世界范围看,物流大系统概念的形成是近代、现代的事情。但是,在我国古代,物流的主体或者局部已经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古代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系统性思维,尤以对仓储与社会经济、生产方面关联的认识最为深刻。早在农业社会,仓储这个与物流主体强相关的领域便开始了一定程度的理性发展。

从古至今,我国各时期物流相关领域的发展都有其特殊性:先秦时期已经明确形成了重储思想,也可以看到物畅其流的脉络;之后与物流相关的万里长城横贯我国东西;到了隋朝,大运河开始通航,沟通了我国的南北;再后来,则是早在宋朝就影响社会并达到辉煌的纲运……这些,构成了我们对中国古今物流的一些认知。

(摘编自王之泰《中国古代物流思想与实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的盐十有八九是在沿海、西北或四川生产的,同时作为生活必需品,盐的运输逐渐常态化。
B.中央集权统治极大地刺激了农副产品和经济作物的需求,供需逐渐走向不平衡,因此产生了最早的物流。
C.中国物流“大系统”从古代最初的系统性思维和理性发展,经过漫长的历程,到近代、现代才形成概念。
D.中国古代商品贸易发展日益壮大,从中可以看出古代物流和社会经济之间有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从汉武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建立和发展,可以看出商品贸易不仅在国家内部流通,更走向了国际舞台。
B.宋代官员的丰厚待遇决定了京师物流的发展趋势,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政治力量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性因素。
C.先秦时期的“重储思想”,使得农耕作物集中储蓄,这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古代“物畅其流”的发展历程。
D.乾隆年间陶瓷业和茶叶的交易均走向国外,手工业和商业的规模达到了顶峰,可见古代已形成相当大的物流市场。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五段通过举例论证,说明人们在秦始皇死后为他修建陵墓,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体现了秦始皇的骄奢。
B.材料一写乾隆年间陶瓷业的发展、茶叶的出口、对外商业贸易中心的形成,意在论证商品贸易发展下货物流动之多、之广。
C.材料二第三段论证了我国古代物流的主体或者局部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且在相关的领域开始了理性发展。
D.两则材料虽然是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中国古代物流”,但都具有较强的论证力度,思维缜密,条理清晰。
4.请结合材料二,谈谈古代物流和现代物流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5.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①本诗为杜甫客居成都所作。②梁甫吟:《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躬耕南亩时,好为《梁甫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名题意,提挈全篇,“花近高楼”是眼中所见,以乐景写哀情;“登临”二字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文的种种观感。
B.颔联描写锦江春色,是登楼所见,锦江流水挟着春色从天边汹涌而来,玉垒山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是登楼所想,北极象征大唐政权,点出君主不思悔改;后句是对入侵者的警告,透露出坚定的信念。
D.杜诗格律谨严,意境雄浑。颔联以“天地”对“古今”,时空相应,意境宏阔悠远;颈联对仗工整,辞严义正,浩气凛然。
2.“伤”是本诗的诗眼,请结合全诗谈谈诗人的“伤”体现在哪里。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人在逆境,唯有内心强大,方能越挫越勇、迎来峰回路转。

有人说:生活可能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但是也没你想的那么糟。没有暗无天日的绝境,只有甘愿认输的自己。怀有绝地反击的勇气,才能冲破迷雾,迎来柳暗花明。

有人说:生活中最难的,是在高光时刻还能做到不狂不傲。顺境不傲、满而不盈,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大智慧。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顺境·逆境·绝境”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家文化是一种植根于世代传承的家庭家族文化土壤、体现我们民族特质和精神风貌的文化,基本构成包括家训(家教)、家风、家礼、家德、家学和家史文化等,钱氏世家文化也是这些家文化元素的统一体。

据检索,钱氏世家各个支脉的家谱中,多有家训族规,其中三篇家训是其典型代表。一是该家族姑祖吴越王钱镠的《武肃王八训》(以下简称《八训》),这是该家族最早的家训。家训总结了当时不少大族家教家风不良致使破家亡家的教训,告诫子孙睦亲齐家,仁和处世,尊祖敬宗,恪守家风。二是《武肃王遗训》(以下简称《遗训》),该家训是钱镠临终前对子孙的嘱托。钱镠在介绍自己从军理政50余年经历后,告诫子孙体国恤民,“莫爱财无厌征收,毋图安乐逸豫,毋恃势力而作威,毋得罪于群臣百姓”。《遗训》将维护国家统一、使百姓免受干戈之苦的谆谆嘱托、民为邦本的意识和浓浓的家国情怀融入家训之中。三是广德钱氏前清举人钱文选辑录的《钱氏家训》。在继承家训的基础上,总结钱氏各族家庭教育实践经验,采辑历代先贤治家教子处世的格言警语修订而成,保留了《八训》和《遗训》的基本教化理念,是留给钱氏家族子孙的重要精神遗产,成为钱氏后人的人生行为指南。

从钱武肃王的家训中,可见其家德文化优良。《八训》列举了江西钟氏养子不训、亡败其家,河中王氏、幽州刘氏兄弟自相鱼肉、构讼破家、子孙皆绝等家族的沉痛教训,告诫子孙“兄弟如手足”“兄弟相同上下和睦”。钱文选辑《钱氏家训》之“家庭”篇更强调“内外门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该家族《埃山钱氏宗谱》中“治家”条也有云,“处家之道,当恩义兼至”“兄弟乃一体所分,全要休戚相关”等等。这种家德文化对子孙的成人成才起着重要作用。

家风,是一个家族或家庭世代繁衍生息过程中形成的风气、风尚、风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良好家风一旦形成,就能使家人耳濡目染,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约束和激励子弟在家庭生活中继承父祖的优良品德和传统。钱氏世家尤其重视家风培育,武肃王《八训》和《遗训》中都强调,“绍续家风、宣明礼教,子孙若有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便是破吾家门”,“坏我家风,须当鸣鼓而攻”。

我国的家文化特别注重积累、传承,家学渊源使得子弟较早接受文化的开蒙教育,精湛的器物文化、艺术创作技能依靠家庭的代代相传,学术研究及其思想理论成果在家族后代子孙的传承中发扬光大。班彪与儿子班固、女儿班昭都是史学大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都是书法大家,苏洵与苏轼、苏辙父子都是文学大家。钱氏世家亦然,其家学传承的成功是家族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

今天的中国,家庭虽然小型化了,但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依然是人们的生活场所和社会基本单位,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情感归宿。唐朝名相张九龄云:“治国之道,实由家治也。”全面梳理、汲取钱氏世家文化的积极成分,有利于促进家庭建设和家风培育。

(摘自陈延斌《吴越钱氏世家文化及其时代价值》)

材料二: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犹如无处不在的空气,弥漫在家庭的每个角落;犹如绵绵细雨,滋润着家庭的每个成员。家风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从个人和家庭层面说,家风影响着每个家庭、每个成员的生活,浸润着家庭成员的精神和心灵,对家庭中每个人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生活方式等都有深刻影响;从社会和国家层面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是国风的基础。

什么样的家风才算好家风?如果说100个家庭有100个家风,那么也可以说100个好家风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引领家庭成员向上向善。好家风就是要“积善”并且要谨防“积不善”,这是判断好家风的标准。

好家风由家庭文化、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很多要素构成。向上向善的家庭具有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等良好美德与行为,向上向善的家庭会主动拒绝不良行为。有人认为家风是自家的事,“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但家风也要有家国情怀,要把个人发展、家庭发展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要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因此,好家风还要处理好“虚”与“实”、“小家”与“大家”这两对关系,这才是好家风的模样。

行为是家风的外部呈现,当我们描述某个家庭的家风时,常常会说一些具体行为,如“他们家爱运动,一家人经常去跑步”“他们家很友善,见面总是主动打招呼”“他们家挺懒,家门口从不打扫”……这些呈现出来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不同的家风,家风的内核是价值观,家风的外显是行为,价值观通过行为呈现出来,固定为习惯并传承下来,最终成为家风。

建设良好家风要落到具体行动上,要先构建好和谐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要重视沟通,还要形成好的学习氛围,要更重视规则和习惯。

(摘自孙宏艳《好家风要“有模有样”》)

1.下列对吴越钱氏人才辈出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越钱氏将民本意识和家国情怀融入家训,形成优良的家德文化,进而影响代代后人。
B.吴越钱氏注重家风的培育,以优良家风来约束、激励子弟继承父祖的优良品德和传统。
C.吴越钱氏特别注重家学传承,优良深厚的家学渊源使得子弟较早接受文化的开蒙教育。
D.始祖吴越王钱缪通过三篇家训总结了各大族的家教经验,并以此作为子孙行为的指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为说明“家风”,材料一运用下定义的方法,材料二运用比喻的方法。
B.同为论证“家风”之重要性,材料一以引证为主,材料二以正反对比为主。
C.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家风”,都认为优良的家风于家于国都有重要作用。
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关注到了“好家风”既要“积善”,又要谨防“积不善”。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费孝通《乡土中国》论述家庭:“‘家庭’这个社群是暂时性的。”
B.曹雪芹《红楼梦》:“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
C.曾国藩留下十六字家训:“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D.巴金《家》:“家隔开夜的恐惧,没有隔开夜。家隔开雨的寒冷,没有隔开雨。”
4.《礼记·大学之道》有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请结合材料一对这句话的涵义加以分析。
5.作为家庭中的晚辈,你可以为建设良好家风做些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