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917日,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倒计时140天之际,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主题口号正式对外发布——一起向未来

一起向未来何止是一种体育精神。一起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坚强姿态,指明了战胜困难、开创未来的成功之道;向未来表达了人类对美好明天的憧憬,传递了信心和希望。一起向未来是态度、是倡议、更是行动方案,倡导追求团结、和平、进步、包容的共同目标,是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精神的中国宣扬,表达了世界需要携手走向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

一起向未来这一口号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曾国藩家书》云:凡国之强,必须多得贤臣工;家之强,必须多出贤子弟。

《曾国藩家书》又云: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上面的言论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代养生家李度远深明养身养心之道,他提出的和、慈、静、俭等原则,对世人很有教益。

和者致祥之道。君臣和则国家兴旺,父子和则家庭安乐,兄弟和则手足提携,朋友和则必然互相维护。

慈就是心底慈善。盖人心能慈,即不害物、不损人。慈祥之气,养其天和也。

静者,心不可轻动也。古贤苏老泉所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此静之致也。

俭者,俭于饮食则养脾胃,俭于嗜欲则聚精神,俭于言语则养气息,俭于交游则洁身寡过,俭于酒色则清心寡欲,俭于思虑则竭除烦恼。


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前人的智慧,请从上述观点中选择至少两个为基础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作文。

有人说,我们这个时代从不缺聪明人,缺的恰恰是“笨人”。


   你对此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列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沈近思,字位山,浙江钱塘人。康熙三十九年进士。四十五年,授河南临颍知县。颍水经许州东入临颍,许州孔家口下距临颍境仅百余步,堤屡圮,水入临颍,害禾稼。近思请筑堤,临颍任夫十之七,士民争输谷。日役千三百人,人谷二升,二十日而堤成。水至不为患,岁大熟。近思立紫阳书院,教士以正学。县西葛冈村俗最恶,近思为置塾,课村童,立书程簿,躬教督之。化行于其乡,俗日驯。五十二年,巡抚鹿祐荐卓异,广西南宁同知。病,告归

五十九年,以浙江巡抚朱轼荐,敕部调取引见,命监督本裕仓。浙江福建总督满保奏请以知府拣发福建,檄署台湾知府。近思议析置数县道镇弹压府治驻兵三千分布营汛收材勇入行伍严加操练以渐移充内地各标。流民至者,必审籍贯、稽家口,方授以田土,否则悉驱过洋。议未即行,雍正元年,召授吏部文选司郎中,赐第,赉帑金四百。寻授太仆寺卿,仍兼领文选司事。二年,超授吏部侍郎,命与尚书阿尔松阿如河南按治诸生王逊等纠众罢考,论如律。

四年,充江南乡试考官。例以《乡试录》进呈,上嘉近思命题正大,策问发挥性理,谕奖之。时侍郎查嗣庭、举人汪景祺以诽谤获罪,停浙江人乡会试。近思疏言:“浙省乃有如嗣庭、景祺者,越水增羞,吴山蒙耻!”因条列整饬风俗,约束士子,凡十事。上曰:“浙省有近思,不为习俗所移,足为越水、吴山洗其羞耻!”所陈委曲详尽,下巡抚李卫、观风整俗使王国栋,如议施行。五年,擢左都御史,仍兼领吏部事。卒,命平郡王福彭往奠,加礼部尚书、太子少傅。以其子方幼,令吏部遣司官为治丧,赐祭葬,端恪。

(选自《清史稿·沈近思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近思议析置数县/道镇弹压/府治驻兵三千/分布营汛收材/勇入行伍/严加操练/以渐移充内地各标
B.近思议析置数县道/镇弹压府治/驻兵三千/分布营汛收材/勇入行伍/严加操练/以渐移充内地各标
C.近思议析置数县/道镇弹压/府治驻兵三千/分布营汛/收材勇入行伍/严加操练/以渐移充内地各标
D.近思议析置数县道/镇弹压府治/驻兵三千/分布营汛/收材勇入行伍/严加操练/以渐移充内地各标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调动改派。“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
B.告归,旧时官吏告老回乡或请假回家;后也可指向他人告辞,告别回家。文中“告归”的含义属前者。
C.乡会试,乡试与会试的合称。乡试,唐宋时称“乡贡”、“解试”,又称“秋闱”;会试,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又叫春闱。
D.谥,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近思政绩显著,在临颍为官时,一方面解决了多年的水患问题,农民大获丰收;另一方面注重教化,设立学校,亲自教授,民风因此大改。
B.沈近思主张在台湾省多设数县,从乡民中选人并操练,增加驻兵;对流杂之民审其籍贯,稽其家口,授其田土,这些主张非常有实效。
C.沈近思担任科举考官时得到了皇帝的褒奖,但由于出现了汪景祺、查嗣庭案件,作为浙江人的沈近思感到非常羞愧。
D.沈近思去世后被追赠为礼部尚书、太子少傅。因为他儿子年幼,朝廷命吏部派专人为沈近思办理丧事,赐予他祭奠、安葬的礼仪。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县西葛冈村俗最恶,近思为置塾,课村童,立书程簿,躬教督之。
(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5.在汪景祺、查嗣庭案件的处置上,皇帝对沈近思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写作。

美是什么?美是一种外在的形貌,更是一场内在的修行;美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更是人与人之间浓浓的温情……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传统手工艺而言,传承,就是最好的保护。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模式主要还是延续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等古老的方式,但目前很多传统手工艺人却面临“子不愿承父业”、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在我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时期里,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手工艺人的社会地位低下。由于长期不受社会主流阶层的重视,大部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只能依靠“师傅带徒弟”的形式,特别依赖于经验传授,无法形成规范化的教学体系。传承人在学成出师以前,需要经过很长时间“学徒工的过程,既是学徒,也是小工,收入普遍比较微薄。这是传统手工艺在传承方面原本就存在的先天性问题。到了现代,这些手工艺品在现代化的浪潮下,绝大部分功能已经被现代工业产品所取代,因此传统手工艺品受到极大的冲击。大部分手工艺人的产品已经逐渐失去了实用性,除少部分具有观赏价值的可以作为工艺美术品销售以外,更多的手工艺产品已经失去了市场,进而导致很多手工艺人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

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中国快速步入“自媒体时代”。就目前情况而言,国内自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部分传统手工艺人敏锐察觉到了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商机,主动拥抱自媒体,并积极投入其中。然而,大部分手工艺人在使用自媒体平台时,只是简单的将其理解为一种营销渠道,而并没有真正深入地融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运用自媒体的营销模式主要表现为通过“微博”“朋友圈”“抖音”等平台发布手工艺产品的宣传性图文或短视频,从而达到提高销量的目的,甚至直接通过这些自媒体平台进行交易活动。从这一点来看,自媒体仅仅只是传统销售渠道的一种拓展,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销售工艺品获取利润的生存模式。而另一种创新传承与发展的方式则表现为彻底转变了“通过销售工艺品获取利润”的思维方式,转而以“展示或表演传统手工艺从而获取流量并将流量变现”的思路进行创新发展。其中较为成功的案例如被网友称为“手工耿”的河北手工艺人耿帅,其通过自媒体平台销售手工铁制品并非主要利润来源,而是通过创作“最无用的铁制品”作为噱头赚取流量,最终通过自媒体平台将流量变现,并形成了基于“网红效应”的粉丝经济模式。

在我们国家,目前自上而下地形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要保护、传承和发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传统手工艺,政府及社会各界都非常重视对其的保护和传承。然而,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本源是来自市场,尤其是传统手工艺品,如果不能使之回归商品的属性,仅依靠“行政式”的保护,那只能解决现阶段这一代的传承人保护问题,而无法解决下一代传承人的保护问题。例如,目前依靠各级政府建立的各种“传习馆”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更多的沦为“表演馆”和“展览馆”。并且,如果不能充分调动手工艺传承人的创造力,仅仅依赖政府进行保护,其投资与效益之比并不理想。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传承的载体是人。古人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自媒体时代正是一股有着强劲助力的“东风”,充分利用自媒体,需要手工艺人们转变观念、大胆创新,才能够使传统手工艺迸发出全新的生命力,真正完成传统手工艺的“自我救赎”,从而以新的形式在当代进行传承与发展。

(摘编自王禹《浅析传统手工艺在自媒体时代的传承与发展》《卷宗》2019年34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以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等方式为主,没有规范化的教学体系。
B.拥抱自媒体的传统手工艺人,大部分则通过自媒体平台的粉丝经济模式使流量变现。
C.依赖政府对传统手工艺进行保护,从长远来看其并不能彻底解决手工艺的传承问题。
D.既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载体是人,那么自媒体时代的手工艺人就应该大胆创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证,层次清晰且逻辑严谨。
B.文章从两个方面阐述了传统手工艺与自媒体融合的现状,并对各自的特点加以分析。
C.文章运用了举例、引用和比喻论证等方法,阐述了自媒体对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影响。
D.文章末段论证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皆离不开自媒体平台的观点,并以之点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手工艺人的产品已逐渐失去了实用性,我国传统手工艺产品也逐渐淡出了市场。
B.众多手工艺人通过自媒体平台宣传自己的产品,这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拓宽了路径。
C.展示或表演传统手工艺从而获取流量并将其变现,网络给传承手工艺带来了新方式。
D.行政式保护传统手工艺品,既不能让其回归商品属性,也不能解决传承人保护问题。
类型: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潘耒,字次耕,吴江人。生而奇慧,读书十行并下,自经史、音韵、算数及宗乘之学,无不通贯。康熙时,以布衣试鸿博,授检讨,纂修《明史》。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自洪武以下五朝稿皆所订定。寻充日讲起居注官,修《实录》《圣训》。尝应诏陈言,谓:“建言古无专责,梅福以南昌尉言外戚,柳伉以太常博士言程元振,陈东以太学生攻六贼,杨继盛以部曹劾严嵩。本朝旧制,京官并许条陈。自康熙十年宪臣奏请停止,凡非言官而言事为越职。夫人主明目达聪,宜导之使言。乃禁之。岂盛世事?臣请弛其禁,俾大小臣工各得献替,庶罔上行私之徒,有所忌而不敢肆。于此辈甚不便,于国家甚便也。其在外监司守令,遇地方大利弊,许其条奏。水旱灾荒,州县官得上闻。如此,则民间疾苦无不周知矣。”更请许台谏官得风闻言事,有能奋击奸回者,不次超擢,以作敢言之气。二十三年,分校礼闹,称得士,名益甚。既以布衣进,齿最少,又傲睨不能容人,缘是忌者颇众。议起,坐浮躁降调,遂归。

耒有至性,初被征,辞以母老,不获命,乃行。既除官,三牒吏部以独子请终养,卒格于议不果归。逮居丧,哀毁骨立。少受学同郡徐枋、顾炎武。枋殁,调恤其孤孙,而刻炎武所著书,师门之谊甚笃焉。四十二年,圣祖南巡,复原官。大学士陈廷敬欲荐起之,力辞而止。平生嗜山水,登高赋咏,名流折服。有《遂初堂集》。又因炎武《音学五书》为《类音》八卷。炎武复古,来则务穷后世之变云。当时词科以史才称者,汪琬、吴任臣及来为最著。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
B.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
C.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
D.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
B.“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官名,每逢皇帝举行朝会宴享、大祭祀、大典礼等活动时,皆以日讲起居注官侍班。
C.“超擢”指超过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
D.“词科”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潘耒很有才干。他天生聪慧,读书一目十行,从经史,音韵、算数到佛教知识,没有不精通的,后来参与朝廷《明史》的编纂修订。
B.潘耒敢于直言。他引用典故,指出不是言官而向皇帝进言被视为超出职权范围的做法是错误的,请求放松禁令,让群臣能够进言劝谏。
C.潘耒事母至孝。当初被征召时,他以母亲年老推辞;被授予官职后,三次上书吏部请求归乡奉养老母;母亲去世,他因过分悲伤而异常消瘦。
D.潘耒敬重师长。他年少时求学于徐枋、顾炎武、徐枋去世后,潘耒救济徐枋的孤孙,刻印了顾炎武的著作,思想上师承顾炎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人主明目达聪,宜导之使言。今乃禁之,岂盛世事?
(2)既以布衣进,齿最少,又傲睨不能容人,缘是忌者颇众。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材料一:

道德的最高境界是“圣人之德”,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一表述被世人认为是伦理学“金律”的标准表达。其次,是比“金律”次一等的“君子之德”,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银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从肯定的层面推己及人的过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否定的层面推己及人的过程。二者相比,肯定性“金律”要求人们积极、主动、自觉地做好事。“银律”只是要求人们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这相对而言是被动的、消极的,比较容易做到。

圣人、君子层面的道德律,并不适用所有人际关系的协调,所以孔子并没有教条式地要求人们据此去做,他认识到金律与银律有时不太具备现实可行性和现实价值。子贡赎了奴隶而不取金,孔子却批评他:“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救了溺水者,被救者用一头牛来酬谢他,子路接受了,孔子却称赞了他,因为“鲁人必多拯溺者矣”,这就引出了孔子道德思想的第三个层次——“凡人之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被认为是孔子道德思想的第三个层次,即道德“铜律”。铜律的行为原则虽然是非道德的,然而这个非道德律也有积极作用,因为这一原则是对反道德行为的抵制。这句话的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从这段话的上下文来解读,孔子针对“以德报怨”而提出了“以直报怨”,表明了他对“报德”与“报怨”的不同态度,说明他对于突破道德底线损人利己的行为是严厉谴责的。因为“以德报怨”固然是值得称赞的道德修养,但它一旦付诸行动危害就甚大,小人做起坏事就可能变得肆无忌惮,法律惩恶的理由就不充足了,所以孔子坚决反对。

(摘编自关多义、张民省《论孔子“直”性思想的法学意蕴》)

材料二:

“以直报怨”的“直”字,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也是两千年来很多学者至今争论不休的话题。首先,历史上的权威学者一直把“直”作为“正直”或“大公”来解释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对“以直报怨”的注释是:“于其所怨者,爱憎取含,以至公而无私,所谓直也。”但是,如果把“直”理解为“正直”,这前后句的意思就会发生冲突。从语法结构上看,“以德报德”中两个“德”都是名词,而且意思都是“恩惠”。“以直报怨”的“直”则是形容词,“怨”却是名词。一个句子中的两个词语的词性前后如此不一致,显然不符合作为语言学家孔子的表述。而且,如果把“直”理解为正直之“德”,又把“直”的意思看高了一层,就会使这句话变成了以“德”报怨,岂不是自相矛盾;后来,还有学者把“直”理解为“值得”“对等”“同值”,这样以来,“以直报怨”的意思就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血还血,以命抵命”“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行动准则,这等于说“直”是“怨”的替代,即孔子主张“以怨报怨”。这种理解恐怕也不恰当。这种理解要求自己针对他人行为采取对等的反应,以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决定自己对待他人的态度,岂不使自古流传的“怨怨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等一些儒家宽厚温和的做人教诲,也变成了无稽之谈!

因此,“以直报怨”的“直”,首先肯定不是“德”,其次也不是“怨”。既不是“正直”的意思,也不是“对等”的意思,而是人天生的“直性”。《论语》中出现的“直”字还有两处,一处是“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指的是一个人性格直爽却不懂礼仪会因说话刻薄而伤人;另一处是孔子给子路讲“六言六蔽“的问题,孔子的第四条是“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以历代注家的解释,“绞”的意思是语言尖刻,容易得罪人。这是孔子针对子路不加约束的性格说的,要求他做事情不能任着性子来,而应该加强学习,否则“直”的美德也会变成“绞”的弊病,与人相处显得太尖刻。“以直报怨”的“直”与这两处的直的意思是一致的,只不过在特定的别人加“怨”于我时,孔子认为不能再退缩,而应以“直”的态度,“绞”(尖刻)的言语进行反击。表现为此时可以不受礼法约束而大声指斥、谴责,据理力争,反映出一个人对不公平境遇的不屈服、不妥协的态度。

最低层次的道德价值律是反道德的铁律。套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句式,铁律表现为“己所不欲,先施于人”。在孔子的道德思想中没有明确讲到这样的话,是后人根据“银律”的逻辑推出在现实社会中实际存在的现象。“铁律”是与“金律”和“银律”背道而驰的反道德准则,也试图摆脱“铜律”必然诉诸理性报复的规则,以“先施于人”的预设,做出损人利己甚至不利己的勾当。“先施于人”的策划当然也是一种利益的博弈,只不过与“铜律”所要求的原则不同,它完全是赌徒式的非理性博弈。“铁律”对于任何社会的安定和有序都是威胁,中国古代思想家也认识到了“铁律”对社会的危害,所以,不断制定、修订法律把制止“铁律”作为惩恶扬善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关多义、张民省《论孔子“直”性思想的法学意蕴》)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律”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银律”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者都是“推己及人”,但区别在于,一在肯定层面,一在否定层面。
B.孔子对子贡和子路的不同态度,说明“金律”“银律”有时不太具备现实可行性和现实价值。因为孔子意识到,并非所有人都适用圣人、君子层面的道德律。
C.“以德报怨”是值得称赞的道德修养,但一旦付诸行动则危害甚大,小人可能会肆无忌惮,且法律惩罚理由不充足。针对此情形,孔子主张“以直报怨”。
D.道德价值律体系整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适用于圣人的“金律”,第二层次是适用于君子的“银律”,以及第三层次是适用于普通人的“铜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以直报怨”中“直”的理解,各家争论不休。宋代理学家朱熹将“直”理解为形容词“正直”,这一理解,语法上虽然说得通,却会使得“以直报怨”变成“以‘德’报怨”。
B.若将“以直报怨”的“直”理解为“同值”“对等”“值得”,则会使得自古流传的“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等一些儒家宽厚温和的做人教诲变成无稽之谈。
C.通过对《论语》一书中其他含有“直”字的语句的考证,“以直报怨”的“直”最合理的解释应该为人天生的“直性”。由此,“以直报怨”可以解释为:当别人加“怨”于我时,我可以不受礼法约束而大声指斥、谴责,据理力争。
D.“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即道德“铜律”。铜律的行为原则虽然是非道德的,但仍有其积极意义,因为这一原则能对反道德的“铁律”起到抵制作用。
3.下列选项里,事件和道德律的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中,曹操误杀吕伯暂一家后,对陈官说道:“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道德铁律)
B.东晋大臣庾亮家中有一匹烈马,常常伤人,难以驯服,家奴建议将马卖给他人。庾亮认为烈马会伤及买家,故拒绝了家奴的建议。(道德银律)
C.范仲淹幼时家贫,但志向远大,后经刻苦读书,终于成了有宋一代的名臣。他自不重肉,生活简朴,却忧国忧民,心系天下。《岳阳楼记》里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展现其高尚品德。(道德金律)
D.《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而对廉颇的羞辱,蔺相如选择躲开气势汹汹的廉颇。当下人们为蔺相如义愤填膺之时,蔺相如说出了一番意义深远的话:只有将相和,赵国才能抵挡强大的秦国。(道德铜律)
4.试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内容上的联系。
5.“道德是法律的上线,法律是道德的底线”,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话的理解。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问:你说自己与这个时代不相宜,冲突具体在哪里?

答:这种心情可说是爱之深,恨之切。读书慢慢读进了历史,会了解民族固有的缺陷。鲁迅曾说,中国人对自己是极为呵护的,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我爱自己的民族,但不爱它的缺点。这些年不断读书,对很多东西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深入探讨历史,冷静分析,并跟现在的社会进行比勘。

这个时代流行的一句话是,向前看,或者向钱看,这是现代人的追求,是急功近利和短视的,做事情的方法也过于理性化。而收藏古书,是回到过去,用过去的眼光来看。当年我读书时流传最广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我觉得生活是艺术性的,而非科学的、程序性的,否则一切毫无情趣可言。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人是应当诗意地栖居,诗意就代表着非理性、想象力,是一种美。中华民族传统上偏重于感性的东西,喜欢用夸张的语言形容感情,比如燕山雪花大如席,比如李白仍旧让人热爱。

今天的科技带来了社会的物质进步,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匮乏。所以,科学虽然带来社会的进步,但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只有人文的进步才能带来人与人之间的融通与和谐。所以我喜欢古人解决问题的方式,虽然不科学,无逻辑,但有人情。对于今天社会的法律化、条文化,我在很大程度上持保留态度。当然,这也许只是我的个人偏见。

问:有一些人家里连书房都没有,根本不看任何书,你觉得这样的状态会让人有何变化?

答:这是教育体制形成的,不能怪大众,大众是可以引导的。读书无用的价值观是社会风气使然。所有口号都是要学好数理化,都是用理工代替人文。而人文精神是社会润滑剂,让社会平衡。什么叫有用?有用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对一的关系,因为这样,所以那样构成我们社会普遍的句式,没有不为什么而做的事,这就是彻头彻尾的功利社会,是教育的失败。所谓的培养有用人才,事实上是培养有用奴才的一个方式,因此产生不了真正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有用的工作机器和政客。

问:也有人提过,如果书读得太多,会被观点和概念包围及束缚,知性的头脑容易自我封闭。

答:我不这样认为。一开始形不成体系是必然的,我们都不是天才,都是在读各种书的过程中慢慢形成世界观。刚开始,读什么都相信,都觉得有道理。不久后看到相反的观点,几经反复会慢慢产生疑问——究竟谁说的是对的?进而形成观念。疑问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你会重新审视,从字里行间读出问题所在,会分析逻辑过程中的破绽,这就是会读书了。换句话讲,人读书需要升华,需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果始终处于为读而读的层面,就是不会读书。比如学习写作,什么时候可以撇开情节看结构,就说明升华了,这个过程别人教不会,也绝对不是写作班能够培养出来的,而需要自己的历练及悟性。悟性没办法改变,但历练可以。

问:长期以来藏书、读书这样一种方式,是让你更开放,还是有所封闭?

答: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我个人觉得,一方面我能更加客观地看待这个世界。小时候看电影,里面有坏人、好人,那个时代是两分法,一切都非黑即白。长大之后随着读书,慢慢明白了客观性,觉得大多数人是介于好和坏之间的,有时候为善,有时候为恶。我们缺乏客观的教育,但通过读书,会逐渐明白这一点。读书越多,越能客观看待社会,古人云,读书使人明智,明智二字就代表着客观;另一方面,随着读书的增多,心态更加平和。平和意味着开放,而非仇视,让我更能明白存在就是合理的真正含义。


注:节选自《古书之美》,被采访者是古书收藏者韦力。
1.第②段“红肿之处艳若桃花”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观点最符合被采访者原意的一项是(     
A.读书使人认识历史更加深刻。
B.读书使人更加感性有想象力。
C.读书太多使人思想受到束缚。
D.读书使人明辨好人还是坏人。
3.下面哪一项不能说明被采访者是一个理性批判者(     
A.被采访者爱自己的民族,但不爱它的缺点。
B.被采访者不满于现代人的急功近利和短视。
C.被采访者不满于今天社会法律化、条文化。
D.被采访者认为读书让他心态更加平和开放。
4.阅读第⑨⑩段,你认为被采访者的回答是否充分?请说明理由。
5.举例分析采访者提问的逻辑性。
类型:实用类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