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甲】

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选自《世说新语,识鉴》)


【注】①辟:被征召。②东曹掾:东曹的属官。③鲈鱼脍:鲈鱼切片或切碎做的菜,与菰菜羹同属名菜。

【乙】

毓、钟会少有令举。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yáo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曰:“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注】①令举:好的名声。②钟繇:三国时魏国相国。钟毓:魏国车骑将军。钟会:魏国大将军,后平蜀。③敕见:皇帝召见。④卿:古时帝王对臣子的称呼。

【丙】

雪梅·其一

卢梅坡(宋)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借助方法,积累文言。

方法

句子

思考借鉴

释义

查阅字典法(1)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①趁   ②因为   ③于是   ④因此因:____(选择正确词义填写序号)
成语参考法(2)毓、钟会有令举。有为少:____
比较归纳法(3)汗
出如浆
②卿面何以
通过比较归纳,发现积累文言词汇需要关注词类活用的文言现象。汗:①____
____
【迁移】(4)运用上述词语积累的方法翻译句子。
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乙】文,面对魏文帝的“汗”之问,你如何评价二子的回答?
3.在古代诗词中,无不彰显古人的智慧。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文中体现出来的“见机”智慧的理解。可以从诗文的内容主题角度进行思考。
类型:对比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题目。

作品

材料

《朝花夕拾》

目录

小引

A.《狗鼠》

B.《阿长与<山海经>》

C.《二十四孝图》

D.《五猖会》

E.《无常》

F.《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H.《父亲的病》

I.《琐记》

J.《藤野先生》

K.《范爱农 》

后记

《小王子》

选文(一)

①当小王子决定要离开玫瑰花时,他和玫瑰花有这样一段对话:

②“你别拖拖拉拉了!这样真烦死人,你已经打定主意远走高飞,那就快点走吧!”她只是不愿意让他看见自己的哭泣。她是个性强、脾气傲的花儿……

选文(二)

①当小王子准备离开地球时,他和“我”有这样一段对话:

②他见劝我无效,有些泄气,但是他仍在苦口婆心地劝导我:

③“你知道,遗弃了躯体也挺好的,我仍然会看星星的。所有的星星都将是带有生了锈的辘轳的井。所有的星星都会倒水给我喝……这将是多么好玩啊!你将有五亿个铃铛,我将有五亿口水井……”

④这时,他也沉默了,因为他在哭:

⑤“就是这儿。让我自个儿走一步吧。”

⑥这时,他坐下来,因为他害怕了。

⑦他仍然说道,“你知道……我的花……我是要对她负责的!而她又是那么弱小!她又是那么天真。她只有四根微不足道的刺,保护自己,抵抗外敌……”

⑧“我要说的就是这些了……”他犹豫了一下,站了起来,迈出了一步。而我却动弹不得。

精彩语录

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里说道:只有用心灵才能看得清事物的本质,真正主要的东西是肉眼无法看见的。

1.以下是《朝花夕拾》作品的宣传语,请将内容补充完整。(填符号)

同学们这是一本值得大家品读的好书。在书中,有描述小鲁迅与小动物为友的①_____;有表现他在日本与师友交往的②_______;还有反映他家乡赛会风俗的③_____。在这些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和理性的批判,令人回味无穷。


【内容关联】
2.请在《朝花夕拾》目录中任选两篇,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小王子》精彩语录的理解。
【情感关联】
3.选文中有两次“哭”的情节,请说说玫瑰花和小王子“哭”的原因,并结合整部作品内容理解两次“哭”的不同内涵。
类型:名著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学校将举办“我与自然为友”有声明信片制作评比,请帮助小语和小文完成评比任务。

雨水去过一切地方(节选)

①雨点瞄着每株青草落下来,因为风吹的原因,它落在别的草上。别的雨点又落在别的草上。春雨落在什么东西都没生长的、傻傻的土地上,土地开始复苏,想起了去年的事情。雨水排着燕子的队形,以燕子的轻盈钻入大地。这时候,还听不到沙沙的声响,树叶太小,演奏不出沙沙的音乐。春雨是今年第一次下,边下边回忆。有些地方下过了,有些地方还干着。春雨扯动风的透明的帆,把雨水洒到它应该去的一切地方。

②春雨继续下起来,无需雷声滚滚,也照样下,春雨不搞这些排场。它下雨便下雨,不来浓云密布那一套,那都是夏天搞的事情。春雨非不能也,而不为也。打雷谁不会?打雷干吗?春雨静静地、细密地、清凉地、疏落地、晶亮地、飘洒地下着,下着。不大也不小,它们在玻璃上往屋里看,看屋里需不需要雨水,看到人或坐或卧,过着他们称之为生活的日子。春雨的水珠看到屋子里没有水,也没有花朵和青草。

③春雨飘落的时候伴随歌声,合唱,小调式乐曲,6/8拍子,类似塔吉克音乐。可惜人耳听不到。春雨的歌声低于20赫兹。旋律有如《霍夫曼的故事》 里的“船歌”,连贯的旋律拆开重新缝在一起,走两步就有一个起始句。开始,发展下去,终结又可以开始。船歌是拿波里船夫唱的情歌小调,荡漾,节奏一直在荡漾。这些船夫上岸后不会走路了,因为大地不荡漾。春雨早就明白这些,这不算啥。春雨时疾时徐、或快或慢地在空气里荡漾。它并不着急落地。那么早落地干吗?不如按6/8的节奏荡漾。塔吉克人没见过海,但也懂得在歌声里荡漾。6/8不是给腿的节奏,节奏在腰上。欲进又退,忽而转身,说的不是腿,而是腰。腰的动作表现在肩上。如果舞者头戴黑羔皮帽子,上唇留着浓黑带尖的胡子就更好了。

④春雨忽然下起来,青草和花都不意外,但人意外。他们慌张奔跑,在屋檐和树下避雨。雨持续下着,直到人们从屋檐和树底下走出。雨很想洗刷这些人,让他们像桃花一样绯红,或像杏花一样明亮。雨打在人的衣服上,渗入纺织物变得沉重,脸色却不像桃花那样鲜艳而单薄。他们的脸上爬满了水珠,这与趴在玻璃上往屋里看的水珠是同伙。水珠温柔地俯在人的脸上,想为他们取暖却取到了他们的脸。这些脸啊,比树木更加坚硬。脸上隐藏与泄露着人生的所有消息。雨水摸摸他们的鼻梁,摸摸他们的面颊,他们的眼睛不让摸,眯着。这些人慌乱奔走,像从山顶滚下的石块,奔向四方。

⑤春雨拍打行人的肩头和后背,他们挥动胳膊时双手抓到了雨。雨最想洗一洗人的眼睛,让他们看一看——桃花开了。一棵接一棵的桃树站立路边,枝桠相接,举起繁密的桃花。桃花在雨水里依然盛开,有一些湿红。有的花瓣落在泥里,如撕碎的信笺。如琴弦一般的青草在桃树下齐齐探出头,像儿童长得很快的头发。你们看到鸟儿多了吗?它们在枝头大叫,让雨下大或立刻停下来。如果行人脚下踩上了泥巴应该高兴,这是春天到来的证据。冻土竟然变得泥泞,就像所有的树都打了骨朵。不开花的杨树也打了骨朵。鸟儿满世界大喊的话语你听到了吗?春天,春天,鸟儿天天说这两句话。


【拟写推荐语】
1.请结合文章内容与语言特点,根据要求完善推荐语,将这篇文章推荐给小语和小文,帮助他们解决素材来源问题。

推荐语

鲍尔吉•原野细致地观察了春雨飘落人间、滋润大地的过程,并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春雨图,是“文中有画”的代表作。文章语言凝练,手法精妙,为雨水增添了几分生气与情思。比如“它们趴在玻璃上往屋里看,看屋里需不需要雨水”一句中“趴”字(1)_____(赏析“”字的表达效果);再比如“如琴弦一般的青草在桃树下齐齐探出头像儿童长得很快的头发”一句(2)_____(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如此美的语言非常适合制作有声明信片,希望这篇《雨水去过一切地方》能给你们带来创作灵感。


【设计朗读】
2.有声明信片要进行朗读配音,请按要求完成朗读卡片。

朗读卡1


【句子】春雨时疾时徐、或快或慢地在空气里荡漾。
【朗读设计】“疾”“快”重读,“徐”、“慢”轻读,读出春雨荡漾的节奏感与韵律感,表达作者对春雨的喜爱。

朗读卡2


【句子】雨水摸摸他们的鼻梁,摸摸他们的面颊,他们的眼睛不让摸,眯着。(从轻、重音等角度进行设计)
【朗读设计】

【选择配图】
3.有声明信片要配上一张插图。请结合文中“雨”的特点,为它设计配图方案。
构图要素细节处理
青草、行人、①____、飞鸟对于画面中行人的面部表情应该如何刻画,小语和小文之间有不同意见。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为行人选择一种恰当的神情,并说明理由。
A.愉快   B.平和   C.凝重
②我选择____,理由:_____________

【赠明信片】
4.小语和小文想把这张明信片送给以下三人中的其中一位,你认为哪个合适?请结合文章主题及人物经历,说说理由。

A.《秋天的怀念》中的史铁生

B.《再塑生命的人》中的海伦•凯勒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小鲁迅
我选择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谈读书(节选)

①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赘,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 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浮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图书馆,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十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者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一种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者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踏一脚,就成了“消耗战”。

②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1月版)

【材料二】

读书永远学不来的能力

①读书永远学不来的能力,是放下书、走出去行动的能力。

②读书肯定是好事,但也容易令人产生幻觉:读过某些道理,便以为自己懂了。人们常说:“知道了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们的一生是由无数个选择构成的。而人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往往是非理性的。这就是人最大的弱点:人是受情感驱动的,因而也是脆弱的。你读了再多的书,学会了再多的道理,在你面对实际的困境的时候,往往派不上什么用场。

③你知道要学会投资自己,以期在未来收获机遇,但当你结束了一天的劳累,你是否真的能关掉美剧和电影,强迫自己好好去读几页英语?

④你知道理性人追求边际效益,不考虑沉没成本,但当你真的面对抉择,要放弃你坚持了两年、三年、五年的东西,你能够放下执念么?

⑤你知道作出决策时要排除情感干扰,权衡各方面利弊,可当你真的面对能左右你未来十年的选择时,你是否真的能做到心如止水?

⑥书可以告诉你很多道理,但永远给不了的,是面对困境时内心的真实感受,以及做出选择时坚决的心境。

⑦这两样东西,只有当你去经历了很多事情,沮丧过、失望过、痛哭过,你才能真正地把握到,也才能真正地拥有。

⑧你会发现,生命中有许多属于自己的寒冷和深渊,只能够自己去面对。没有谁能够代替你去承担,也没有哪本书能够帮你去抵抗。知行合一,最难的永远是行。如同读书和阅历永远是互补的关系。可惜,许多读书人,最大的误区,就是以为读书可以代替阅历。

⑨读书可以给你力量,但造就一颗强大的内心,需要提高对痛苦的承受力。也就是说,你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去经历痛苦,或许是风险,或许是损失,或许是恐惧,或许是你所厌弃和排斥的事物,直到你能够承受痛苦,你才能不被痛苦所左右。

⑩读书的时候,你是在观看别人的生活,始终没有参与其中,也永远体会不到面对困境的绝望和无力。在书里面,你永远是安全的,永远不用被卷入现实的风暴中。也因此,你失去了真正磨练自己的机会。

所以,好好去体验身边的生活。去做一些平时想做但不敢做的事,去挑战自己的极限,去经历。不要怕风险,也不要怕损失。书可以教会你各种各样的招式,但如果你不在实战中应用,就永远算不上一个高手。

(作者:Lachel,选自“知乎日报”微信公众号,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书要精读,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B.两篇文章都按照“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论述了自己对读书的见解。
C.《谈读书》中认为多读书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内在。《读书永远学不来的能力》中认为“读书给不了面对困境时内心的真实感受,以及做出的选择时坚决的心态”。
D.《谈读书》多比喻,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阐明道理。《读书永远学不来的能力》善推理,以逐成深入的方式阐明道理。
2.请简要概括材料一、材料二的主要内容。
3.《读书永远学不来的能力》中第3、4、5段连用三个问句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4.读了《谈读书》后,大家看法不一,展开辩论。请你结合短文开展辩驳。
以下是小棠的观点:“我非常赞同《谈读书》中的观点;书多了反而是累赘,选几本读一读即可。这样既能节约时间,也能‘变化气质’。”
以下是你的观点:“你曲解了朱光潜先生的本意,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小井

①我出生在一个小山村,村后有口大井,是满足村里人的所有生活用水。我家的“小井”距大井百余米,坐落在山崖之下,紧靠山根儿。

②说是“小井”,其实就是父亲挖的一个储水坑。“小井”一米见方,冬去春来,水满清澈见底,不溢不流。“小井”依偎着山圪梁的脚跟,紧挨着的是一条小路,小路下面是我们一家赖以生存的菜地。小时候不止一次听父亲讲“小井”的来历:有一天,他下地很晚才回家,路过小山根歇息,看见一小滩水,饥渴难耐,便用手掬起来喝了几口,好爽。歇息间,望着眼前的一片荒地,忽然若有所思。几天后,父亲就开垦了这片荒地,才有了后来我家的菜地。父亲依菜地修了一条小路,不宽,却也不是很崎岖,挑一担水通行足够,父亲是先修好路,后挖的井,这就是这口井的来历。那时的父亲一回回讲,我只是一遍遍听。现在想起来,父亲的专注和欣喜仿佛依然在眼前,那时不懂,如今渐渐明白,父亲挖的不只是一口井,而是那个年月一家人吃菜的指望!

③还记得小井刚刚挖好那几年,父亲总是提前几天给菜地挑上粪,把菜地收拾得整整齐齐,等到种菜时候下种。有了“小井”里的水作保障,我家的菜地每年都能满足自己一家需要,即使遇上干旱年头也没减产。

④上小学时,我最快乐的事就是和父亲一起去菜地。父亲打了井水去浇菜,我便在井边玩耍。有时会逮一只蚂蚱玩,或者捉了青蛙装进玻璃瓶子里观察;要不就采摘井边开着的各色野花,编成花环,冷不丁的戴在父亲头上,看着他哈哈大笑;或者去折根树枝来,趴在井边上拨动井底绿绿的水草,看着它们在水底悠悠地摇晃。玩得累了,就拿过父亲浇菜用的葫芦水瓢,“咕咚咕咚”喝几口因为夏天的到来,而变得格外清凉的井水,然后仰面躺在地上,微风从草尖划过,带来阳光的暖意,陶醉地闭上眼睛,任那不一样的甘甜清凉在唇齿间恣意流淌……

⑤那时候的我很淘气,有一次我跟着父亲去菜地锄草,可能是父亲弯腰锄得太专注了吧,没注意到我早已溜进了菜地,把一池刚出土的北瓜苗拔了个精光。绿绿的嫩牙戴着个瓜子壳,我觉得好奇,一棵一棵地拔……当看见父亲向我走来时,懵懂着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只能低头等待父亲的惩罚。但让我出乎意料的是,父亲不但没有打骂我,反而面带笑容给我讲起道理来:“这苗子长大结出来的就是妈妈给你做疙瘩儿饭的北瓜,你都拔了,让你妈妈咋给你做疙瘩儿饭?菜地里的秧苗都不能拔,想玩,我给你到‘小井’边拔点草玩。”从那以后,也许是挂念着妈妈做的好吃的疙瘩汤的缘故,反正我变得不再像以前那样淘气了,几乎再没有祸害过菜地里的秧苗,反而成了村里大人口中听话懂事的好孩子。现在想起来,自己儿时拔苗的好奇和开心,父亲的笑容背后该隐藏着多少心酸?那可都是他的血汗!

⑥后来,我读了初中、高中,念了大学,毕业后离开家乡,到了城里工作,父母亲日渐衰老,却始终侍弄着那块菜地,“小井”里的水还是一直满满的,常年不竭。我在工作上可谓顺风顺水,满足中却总是不自觉的想起菜地附近的那口“小井”。现如今,父亲也离开我们好多年了,我却常常会想起小时候被我拔掉的那一棵又一棵的北瓜苗……

⑦我的父亲是普普通通的农民,没有给我留下多少物质上的东西,但他对我的慈爱和期盼,以及带给我的人生道理、生活启迪,却是我一生用不尽的财富,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

⑧我怀念那口小井,它就像一只眼睛,一只给予了我无限养分的眼睛,一只望穿秋水的眼睛,一只守望着什么、期盼着什么的眼睛……只是我分不清:我究竟是怀念故乡的那口井,还是如井一般朴实而深邃的父亲!

(作者王双宏,选文有删改)

1.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民,父亲带给孩子的哪些“人生道理、生活启迪”?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条概括。
2.阅读第④自然段,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自己跟随父亲去菜地的“快乐”的。
3.本文的线索是“小井”,作者是如何通过这条线索将关于父亲的琐碎小事有条不紊地组织在一起的?请结合相关内容概括作答。
4.结合第⑧段画线句子,探究作者将父亲与小井联系在一起写作的用意。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请以“慢慢地,我懂了”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
(4)不少于600字。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母爱不说话》,回答问题。

母爱不说话

丁立梅

①他比姐姐小,且是个男孩。农村人家,都把男孩当宝,何况他比姐姐聪明,从小读书好,捧回的奖状贴了满满一墙。

②姐姐愚笨得很,念书念到小学五年级了,做加减法还要掰着手指头数;姐姐也体弱,整天病歪歪的。母亲的一腔爱,却都洒在姐姐身上。穿的,尽着姐姐穿。他读初中了,还穿姐姐穿剩下的毛衣——大红的女式毛衣,远远就看得见,一团火似的。当时他们正学到一首杜牧的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老师在讲台上讲到杨贵妃,说杨贵妃喜欢着红装,很是艳丽。同学们的目光便齐刷刷地落到他身上,从此,“贵妃娘娘”的绰号就叫开了。

③他回家冲着母亲哭,再不肯穿那件大红毛衣。母亲只淡淡地看他一眼,说,能保暖就行,讲究那么多做什么?隔天,却给姐姐买了一件漂亮的棉外套。吃的,也尽着姐姐吃。那个时候还小吧,母亲给姐姐蒸了一碗鸡蛋羹。物质匮乏的家里,一碗鸡蛋羹是他小小的脑袋里能想象出的最好吃的食物。他跟在母亲身后,小声说,妈,我也要吃。母亲转身看他一眼,说,姐姐病了,你又没生病。

④那个时候,他最大的愿望是生一场病。下雨天,他故意淋雨,落汤鸡似的跑回家。他真的发烧了,脸烧得通红通红,头脑昏昏沉沉。他很高兴地把滚烫的小手伸向母亲,说,妈,我生病了。母亲摸摸他的额头,给他泡了一杯生姜水灌下去,拿被子捂紧他,出一身的汗。第二天清早,他悲哀地发现,他的烧退了,他没有吃成鸡蛋羹。

⑤他是发过誓的,有朝一日他要把鸡蛋吃够。他发愤读书,一路把自己读到名牌大学去了。毕业之后,他留在了大城市,把美食吃尽,曾经的不堪被他远远甩到身后去了。而姐姐,书就念到初中便念不下去了,回到家里,母亲养着她。

⑥他极少跟母亲联系,倒是母亲常常打电话来,每次都说他姐姐怎样怎样。一次,母亲讷讷半天,跟他提出要钱——数目不小。他问,做什么?母亲说,我想给你姐开家小店,卖卖小杂货什么的,也好让她日后有个依靠。他的心立即被什么堵住了,这么些年过去了,母亲竟还是偏心的。他什么话也没回,默默地挂了母亲的电话。

⑦两个星期后,他突然接到姐姐的电话,电话里姐姐哭着说,弟弟呀,妈不行了。

⑧医院里,母亲面色惨白地躺在病床上,癌症晚期。他生平第一次,紧紧握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手骨瘦如柴

⑨深夜,母亲一阵剧痛后,平息下来。拉着他的手,目光久久落在他的脸上,母亲流下了泪,母亲说,这些年苦了你。也是到这个时候,他才得知,当年姐姐还在婴儿时患了脑膜炎,因就医不及时,留下了后遗症,母亲为此一直内疚着。

⑩他让母亲安心,他说他会照顾姐姐的。母亲在听到他这句话后微笑着闭上了眼睛。

⑪他料理完母亲的后事,接姐姐去城里。老家的房子他给处理了。屋里的东西全部散尽,姐姐却偏要把一个香炉和几把香带走。他解释,城里不兴这个的。姐姐回答,不,妈以前天天都帮你给菩萨敬香,要菩萨保佑你平安的。姐姐说,我以后也要每天帮你给菩萨敬香。他一下子愣住了……

⑫母爱不说话。


(1)选文中说“母亲偏心”,表现在哪里?请联系全文进行概括。
(2)根据要求,在横线处填空。
①选文第段画线的句子通过姐姐的话写出母亲天天为“他”祈祷平安的爱子之心,从描写的角度来说,这属于 _________
②本文开篇极力描写妈妈的“偏心”,对他的一切都漠不关心,而结尾处才揭示出妈妈对他的爱。这是采用了 _________的表现手法,作用是 _________
(3)完成下面赏析。
①在医院里,母亲面色惨白地躺在病床上,癌症晚期。他生平第一次,紧紧握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手骨瘦如柴。(从描写角度赏析句子)
②母亲讷讷半天,跟他提出要钱——数目不小。(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4)结尾“母爱不说话”独句成段,有什么好处?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面这段文字出自《红星照耀中国》,阅读后回答问题。

路上一共三百六十八天,有二百三十五天用在白天行军上,十八天用在夜间行军上。息下来的一百天一一其中有许多天打遭遇战——有五十六天在四川西北,因此总长五千英里的路上只休息了四十四天,平均每走一百一十四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华里,即近二十四英里,一支大军和它的辎重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1)选段中的统计数据属于红军的哪次军事行动?
(2)路上红军遭遇了诸多“险峻”,请结合作品内容,举两例具体说明。
类型:名著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苏轼《记游松风亭》)


(注释)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无与为乐者                           ____________________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余寓居惠州嘉祐寺                 ____________________
兵阵相接                              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3.甲文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
4.【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类型:对比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达了他们“对弱者尽情折磨”、“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慨,表达了作者(     
A.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B.对父亲的悔恨和怀念。
C.对旧中国人民麻木的愤慨。
D.对保姆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