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这段文字阐述了A.目不暇接 | B.专心致志 | C.目不转睛 | D.持之以恒 |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国文教科书,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在全文中起到了A.“决定”说明“我”迫不得已才读的《三国演义》。 |
B.“居然”强调“我”读书有了一定的收获,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 |
C.这句话写出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对“我”的诱惑之大。 |
“书香”家风代代传
郭军平
我到现在还热爱读书。这不能不归功于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的父亲是乡村教师,做过三十多年校长,默默地为家乡教育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读书是他的习惯。我的母亲虽然是农民,小学没有毕业,但是受父亲影响,一辈子也爱读书。父母都爱读书,影响得我们也爱读书。每年的农闲时节、星期天、寒暑假,一有空,我们全家人就会每人抱着一本书,兴致勃勃地啃读。我们村子农闲时间打牌的风气很盛,我的父母不打牌,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这给我们传下了良好的家风。因此,在成长的关键时刻,我们的思想园地都没有荒芜,都没有被其他的不良嗜好占据。这是家风最可贵的地方。
“学以致用”,这是父亲经常说的一向话。从父亲读书的种类来看,他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而读,而不是盲目地读书。这说明父亲读书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提高自己认识客观事物的水平,并不是纯粹的“书呆子”式的死读书……这提高了我读书的思想认识。于是,在上学和工作中,我凡是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都去找书本,结果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书,简直成了我学习和工作的良师益友,大大提高了我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母亲读书没有明确的功利目的。她只是随性而读,尤其是爱读文学类书籍。常常把地读过的封神演义《西厢记》《红楼梦》《聊斋志异》里的人物故事讲给我们听。这让我们很受益,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到现在,我都记得母亲讲起人物故事来津津有味、生动活泼的情景。中国古典名著里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从小就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头脑中。这为我们人生成长树立了一个辨别善恶美丑的标尺,让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没有误入歧途。当然,母亲对文学的爱好也深深地影响了我。每到节假日,我都会拿着不多的零花到县城新华书店旁边的小书摊如饥似渴地阅读。这为我后来爱上文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丁零零,门口一阵车铃声,原来是邮递员给父亲送来了订阅的报纸。我一看,是《中国剪报》《老年报》。年过七旬的父亲至今仍然保留着当年的读书习惯。这一良好的家风应代代相传下去。
(有改动)
1.文中说“这是家风最可贵的地方”,“家风最可贵的地方”指什么?A.父亲母亲都爱读书,“我”受到他们的影响。 |
B.读书是我们家的家风,“我”要让它传下去。 |
C.书帮“我”解决了不少学习和工作中的难题。 |
D.“我”喜欢书中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
生命的一部分
书,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每天都离不开书,每天必看书。有时忙得团团转,似乎不可能看书,但再忙总得如厕。如厕时我总要读一点东西,( )不是书,那( )一定是报纸杂志。所以,最忙的时候我也仍然在看书。
有一回出差,路上竟把手提包丢了,到了下榻的招待所,懊丧得不行。手提包里的钞票及一些生活用品固然可惜,但最可惜的是一本心爱的书。我每次出差总要带上一本或几本最提神的书,同在家一样,躺到床上后也要读书。我不能想象,自己可以上床后不读书便安然入眠。那一晚真够狼狈,临时去借书又不可能,躺在床上后,百无聊赖,浑身不自在。忽然,我眼光扫到了桌上的台历。啊!那不也可当作一本书读吗?于是,我兴奋地跳下床,抓过台历。那是一本有关中外历史知识的台历,真棒!于是我津津有味地翻阅起来,那一个夜晚我没有感到空虚和寂寞,像往常一样读了书。
在旅行途中□在火车上□飞机上□我自然更要读书□人不可一日无书。古人早就倡导过抓紧枕上、厕上、马上的时间读书。仔细想来,马背上何等颠簸,古人却仍要抽空读书,我们今天的条件无论如何总要比马背上好,怎能荒废时间,整天不读一页书呢?
自然,读书要力求读好书,读讲真理的书,传知识的书,陶冶性情的书,赏心悦目的书。但世上的书多如繁星,也很难说我们遇到的书都那么有价值,那么美妙。怎么办呢?我的做法是:经过几代读者考验,即经过时间老人筛选,成为名著、经典的书,要重点读;时下热门的书,可以拿出来翻阅,但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如果觉得确实好,则细读,倘若觉得虚有其名,粗读可矣;有一些偶然遭逢的书,不妨翻翻,发现某本书是“瞎糊弄”“骗钱货”,也不失为一种收获,因为可以悟出一些关于社会人生的道理。
当书构成我们生命中一部分以后,我们的灵魂必将变得充实而丰富,我们的眼睛必将变得明亮而深邃,我们的行为也必将变得理智而富于创造性。
爱书吧,从你识字开始,书应该是你不可离异的终身伴侣。
(节选自刘心武《生命的一部分》)
1.给文章第4自然段加上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A.书是作者生命的一部分。 | B.作者最忙的时候也在看书。 |
C.出差的作者没书看就看台历。 | D.作者认为所有的书都要细读。 |
A.灵魂必将变得充实而丰富 | B.眼睛必将变得明亮而深邃 |
C.行为也必将变得理智而富于创造性 | D.悟出一些人生哲理 |
A.我每天都离不开书。 | B.书,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 C.不可一日无书。 |
D.爱书吧,从你认识字以后,书应是你不可离异的终生伴侣! |
受人青睐的绿色食品
①当你去超市采购时,你会发现有些奶粉、茶叶、咖啡、果脯、饮料等的包装上都印有同样的图案——阳底下两个叶片,拖着一枚蓓蕾,这就是绿色食品标志,这些食品就是受人青睐的绿色食品。
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入口”的东西既要美味,有营养,又要卫生、安全、无任何污染。因此,绿色食品便成为人们喜爱和选择的食物,绿色食品的开发和生产也因此成为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的必然趋势。
③绿色食品的涵盖面十分广泛,它包括地面种的、水中养的等多种多样的食品,如:餐桌上的粮食、蔬菜、鱼肉、鸡蛋以及油、茶、调味品等。绿色食品的生产有严格的操作规程,比如,作物要在没有污染的地方进行栽培,以保护作物不受污染;禽畜的饲料中不准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激素、添加剂;制罐头、饮料的工厂,使用的工艺设备必须无铅、锌等污染。
④绿色食品带来的“绿色事业”是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
1.文章是怎样对绿色食品进行介绍的? ( )A.从开发方面介绍 | B.从生产方面介绍 |
C.从不同的方面介绍 | D.从人们需求方面介绍 |
我的“长生果”(节选)
①我最早的读物是孩子们叫作“香烟人”的小画片。那是一种比火柴盒略大的硬纸片,正面印画,背面印字,是每盒香烟中的附赠物。遇到大人让小孩买烟,这美差往往被男孩抢了去,我们女孩只落了个眼美的份儿。求賢若渴的刘备、智勇双全的诸葛亮、行侠仗义的武松……这些印着“三国”“水浒”故事的小画片,是我最早见到的连环画。
②后来,我看到了几本真正的连环画。一位爱好美术的小学教师,他有几套连环画,我看得如醉如痴:《七色花》引得我浮想联翩,《血泪仇》又叫我泪落如珠再后来,哥哥的朋友们送了我几册连环画:《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古丽雅的道路》……只要手中一有书,我就忘了吃忘了睡。
③渐渐地,连环画一类的小书已不能使我满足了,我又发现了一块“绿洲”——小镇的文化站有几百册图书!我每天一放下书包就奔向那儿。几个月的功夫,这个文化站所有的文艺书籍,我差不多都借阅了,宁可卖房度日,也绝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的梅兰芳;十二岁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秉公执法、治邺有方的西门豹;精忠报国的岳飞……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常常使我牵肠挂肚。
④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更觉得这个比喻特别亲切。因为醉心阅读,我的作文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便常常居全班之冠。阅读也扩展了我的想象力,锻炼了我的记忆力增强了我的理解力。
1.第③自然段中,一块“绿洲”指( )A.连环画 | B.“香烟人”的小画片 | C.小镇的文化站 | D.文艺书籍 |
A.从小卡片到连环画再到几百册图书,“我”的阅读不断得到满足。 |
B.刘备、诸葛亮、武松等是“我”最早读到的文学形象。 |
C.梅兰芳、周恩来、西门豹也是“我”读到的“香烟人” |
D.醉心阅读让“我”的作文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
A.形象地写出了“我”醉心阅读的程度 | B.“我”对有益的书籍爱不释手 |
C.读书时“我”常常口渴和饿肚子 | D.“我”读书的欲望非常迫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