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
-
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登录
|
注册
试卷
|
试题
|
走进学进去
|
学进去
试题
试卷
字/词
搜索
购买服务
首页:
小学语文 人教版(2001) 五年级下册
>
第三组
人教版(2001)
|
五年级下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上册
四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二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四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第一组
1 草原
2* 丝绸之路
3 白杨
4*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口语交际 习作一
第二组
5 古诗词三首
牧童
舟过安仁
清平乐·村居
6 冬阳·童年·骆驼队
7* 祖父的园子
8 童年的发现
9* 儿童诗两首
我想
童年的水墨画
口语交际 习作二
第三组
10 杨氏之子
11 晏子使楚
12* 半截蜡烛
13* 打电话
口语交际 习作三
第四组
14 再见了,亲人
15* 金色的鱼钩
16 桥
17* 梦想的力量
口语交际 习作四
第五组
18 将相和
19 草船借箭
20* 景阳冈
21* 猴王出世
口语交际 习作五
第六组
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第七组
22 人物描写一组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临死前的严监生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23* 刷子李
24* 金钱的魔力
口语交际 习作七
第八组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6 威尼斯的小艇
27* 与象共舞
28* 彩色的非洲
口语交际 习作八
选读课文
1 拉萨古城
2 故事两则
3 一件运动衫
4 丰碑
5 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6 我们家的男子汉
7 孔明智退司马懿
8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9 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试题
题型:
全部
选择题
填空题
语言表达
现代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信息匹配
书面表达
句型转换
连线题
判断题
排序题
书写
诗词曲鉴赏
修改病句
简答题
其他
听读鉴赏
难易程度:
容易
较易
一般
较难
困难
排序:
综合排序
试题难度
使用次数
真题次数
共
11
道相关试题
读读比比,在停顿恰当的句子后面画“√”,不恰当的打“×”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 )
2.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 )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
4.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判断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剧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 (
_____
)
2.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神态表演艺术。 (
_____
)
3.“杰克像个男子议似的挺挺胸脯。”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_____
)
4.“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中“家禽”并不是一个词,而是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家”指孔君平家,“禽”指家养的鸟。 (
_____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根据课文内容判断正(√)误(×)。
1.本文选自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的言谈轶事的小说。(
______
)
2.杨氏之子待客很热情,可以从“为设果”看出来;他说话委婉而有礼貌可以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看出来。(
______
)
3.课文题目“杨氏之子”的意思是杨家的儿子。(
______
)
4.杨氏之子最后辱骂了孔君平,孔君平气愤地走了。(
______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为设果”是说孔君平给孩子端来了水果。( )
(2)文中“家禽”的意思和现在所说的“家禽”的意思相同。( )
(3)“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主要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有总起全文的作用。( )
(4)“儿应声答曰”中的“应”应该读yìng。(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判断。
(1)“为了有一天能把德国佬赶出去,我们得不惜代价守住它,懂吗?”这句话表现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与秘密共存亡的决心,也可以看出保住秘密这一任务十分艰巨。( )
(2)伯诺德夫人一家面对敌人无疑是勇敢的,这勇敢,来源于对侵略者的恨,对祖国的爱,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我能辨真假。正确的打“√”,错误的“×”。
1.剧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 (
________
)
2.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神态表演艺术。 (
_______
)
3.杰奎琳宝石般的眼睛在烛光下显得异常可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_______
)
4.杰克像个男子汉似的挺挺胸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________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4分)
(1)“果有杨梅”的意思是“果然其中有杨梅”。( )
(2)打电话啰唆虽然费时,但是要办的事情能交代得更清楚。( )
(3)“我在长安街上碰到一个拿起电话来打个没完没了的人”可缩写成“我碰到人”。( )
(4)只有杰奎琳才是保住蜡烛里秘密的功臣。(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半截蜡烛》这个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______
)
2.这篇课文以伯诺德夫人一家为叙事主线,描绘了他们一家与德军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却又令人窒息的斗争。(
______
)
3.《半截蜡烛》的故事情节惊心动魄、跌宕起伏,但最终化险为夷。(
____
)
4.“半截蜡烛”意义重大的原因是它关系到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人的性命。(
______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为设果”是说孔君平给孩子端来了水果。( )
2.文中“家禽”的意思和现在所说的“家禽”的意思相同。( )
3.“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主要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有总起全文的作用。( )
4.“儿应声答曰”中的“应”应该读yìng。(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剧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 ( )
(2)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神态表演艺术。 ( )
(3)“字数相等,断句一致”是对联必须具备的特点之一。 ( )
(4)《杨氏之子》选自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