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北师大版(2001)| 六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阅读理解

竹,是极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竹杆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编织竹器;竹沥和竹茹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翠竹真不愧是绿色的宝矿。然而,我更欣赏竹子那种顽强不屈的品格,自古至今,它和松、梅被人誉为岁寒三友,历年竞相为诗人所题咏,画家所描绘,艺人所雕刻,游人所向往,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竹就悄悄地在地下萌芽了。春风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土,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暑往冬来,迎风斗寒,经霜雪而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我想,竹子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作为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1.“息”字的解释有:①呼吸时进出;②停止;③消息;④利息。文中“息息相关”的“息”应取________种解释。“自强不息”的”息”应取第________种解释。
2.这段短文写了竹子的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重点写了竹子的________
3.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用途写了竹子“全身是宝”。
4.“岁寒三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表现竹子强大生命力的语句;写出作者由竹子引起的联想。
________________
6.“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这是一个________句,突出了竹子的品格是________
7.读完全文,说说短文的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梅花飘香忆当年

在百花凋零的寒冬里,一簇簇摇曳着盛开的梅花,像一朵朵粉红色的云霞,映入我的眼帘;一股股梅花芳香,沁入我的心扉,牵动我的情思……

也许对梅花有一种亲切的感情吧。

小时候刘老师经常带我们三姐妹去采摘青梅。春天降临了,百花争艳,梅树上也结出了累累青果。我们上山摘青果,满载而归,而后就坐在刘老师的院子里欣赏梅花,品尝青梅。一会儿,大家都说牙齿好像变软了,不敢再吃青梅。沉默了一阵,为了活跃气氛,我提议我们三姐妹比赛背诵吟梅名句。

话音刚落,小妹故作娇嗔地说:“王安石为梅花孤傲峻峭写下了通俗易懂的名诗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大姐老成持重,慢条斯理地说:“陆游云:‘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写出了梅花清高自赏、洁身自好的情操。”

我正苦于记不起其他咏梅名句,听姐姐这么一说,我就有了头绪,眨了眨眼睛,神气地高声说:“伟大领袖毛主席读陆游的咏梅佳作后,以气魄雄伟的笔触,反其意写下了不朽的咏梅名句:‘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寓意独树一帜,倍觉清新。”

刘老师看到我们三姐妹得意的样子,微笑着说:“梅花结果实了,严寒已经过去,温暖的春天到来了。愿梅花精神渗透到你们每个人的精神生活当中。”

今年冬天又降临了,故乡小学旁边那漫山遍野的梅树又该含苞欲放了吧。故乡的梅花啊,你经受了几多风霜,你还会像以前那样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吗?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恰当的成语。
(1)装满了东西回来,形容收获极丰富。(            )
(2)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            )
2.“我们”三姐妹比赛背诵梅花诗句,其实是对梅花的赞颂,王安石、陆游和毛主席的诗句分别赞美了梅花            的美好品质。
A.坚贞不屈B.坚强高洁C.至刚无欲
3.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联系后文可以知道“我的情思”是(  )
A.思念杨梅的味道
B.对刘老师的思念
C.对故乡、美好的童年生活的回忆,及梅花精神对“我”的影响
4.刘老师所说的“愿梅花精神渗透到你们每个人的精神生活当中”这句话的含义是(  )
A.梅花品质高尚,它面对严寒毫不惧怕,凌寒怒放,刘老师希望我们能够学习梅花的这些精神,做一个坚强、乐观的人
B.刘老师希望我们都爱梅花,把梅花当作自己的精神支柱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仔细阅读短文,思考完成练习。
两棵松树
一棵高大的松树屹立在山巅,翠绿的枝叶泼下一地浓阴。还没有走近它,就见到地面上攀爬着无数条根须,一半裸在地表,一半埋入地下,象是一堆乱麻,踩上去磕磕碰碰。有些根须象树藤一样缠在石头上,横生虬结,五麻六道。显然,这些根须是从那棵松树的根部延伸出来的。走近它时,又见到它那粗壮的树根从地表隆起,如钢浇铁铸,象老鹰的利(zhǎo  zhuǎ)紧紧地pān fù(   )着沙石。在山顶的小块平地中,这是唯一的松树,铁爪稳稳当当地站立着,树干挺拔,苍劲,一块块粗糙的树皮如古铜色的鳞甲,向四周伸展的枝叶如张扬的手臂。如一位wéi  àn(   )的“将军”。
我们翻过山巅,穿过“一线天”的狭窄山道,拾级而上。突然,从右边的石台上窜出一只松鼠,眨眼之间就钻入了左边的一棵松树中——我的视线被这只可爱的松鼠吸引,也被牵到了那棵松树上。然(mò mò)一瞥,我不由得脱口惊叹:“这是一棵怎样的松树呀!”它横生在峭壁上,被一块巨大的石头压着树身,深深的凹痕上有灰白的树(zì zé)。那是巨石压出的伤痕。树干在这里被压弯了,但是却并没有被压倒,而是扭转身子,绕过一处石角向上生长,茂盛而翠绿的枝叶顽强地伸展在空中。yáo yáo yù zhuì(     )的巨石重达千钧,却被一棵轻巧柔弱的松树承(zǎi zài)着!
是惊讶,是感动,还是zhèn hàn(   ),真是无以言表。
我觉得人活一生,成败得失都要淡然处之。成功不足喜,失败也不足悲,正如那棵承载巨大压力的松树,于逆境中奋力成长,以不屈不挠的求生意志挑战巨石。
刚才那位“将军”不再显得高大,因为——只要这块被压制的松树突然松动,撤开树身,那块巨石就会危如累卵,滚落而下,站在山巅的那位“将军”也会随之跌入万丈深渊……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读拼音,在括号里写出恰当的词语。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无以言表:                                                            
危如累卵:                                                            
4.作者看到第一棵松树时,对这棵松树的评价是怎样的?
                                                                
                                                                
5.作者在看到第二棵松树时,为什么说“成功不足喜,失败不足悲”?
                                                                
                                                                
6.文中的两棵松树分别象征了哪两类人?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蜀南竹海行(节选)
潘 岳
  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凡清雅之士,都在庭园里种几棵竹。佛祖释迦牟尼刚出道时,讲经的第一座寺院,也是全世界的第一座寺院,就是竹子搭的,叫“竹林精舍”。观世音菩萨也一样,拜观世音的,都知她身后有一片紫竹林。记得春秋时晋文公为报答他的恩人——当时已归隐的介子推,派兵逼他出山做官,可介子推不愿意,背着老母躲入竹山。晋文公放了一把火,不一会儿,山上的竹全烧光了,介子推母子也烧成焦炭,却始终没有出来。一代隐世高人生于竹山,死于竹山,也算归得其所了。后人为了纪念介子推的高风亮节,在他死之日忌用烟火,只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蜀南竹海,古代的名士来过不少,如李白、黄庭坚等,也隐居过一些高人。每个觉得做人比做官更重要、人格比功名更高贵的孤臣孽子,都会有飘然出世之感,都会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慨,都会喜欢种竹、赏竹、伴竹。这便是竹的高洁。
除了名人雅士,老百姓也爱竹。几千年了,人们歌竹林而悦目,制竹椅而坐躺,造竹板而击敲,扎竹筏而漂荡。时而,还舞竹剑而激昂,吹竹箫而回肠,品竹笋而滋生,书竹简而飞扬。人与竹,竹与人,那么多年了,又岂能分扯得开?竹任人砍伐,任人排遣,却从来没索取过什么回报,这才是竹的秉性、中国人的秉性。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就应该有这种精神。
1.“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宁可……不可……”这组关联词中,我们可以看出(  )
A. 苏东坡特别喜爱竹子
B. 苏东坡不喜欢吃肉
C. 苏东坡喜欢肉,不喜欢竹子
2.苏东坡还曾这样颂竹:“结根岂殊众,修柯独出林。孤高不可恃,岁晚霜风侵。”这几句诗写出了竹子(  )的精神。
A. 不合群,喜欢搞特殊
B. 不随流俗,不畏风霜的孤高刚劲
C. 傲慢无礼,喜欢独居
3.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后,我觉得介子推是一个(  )的人。
A. 傻,不知道变通
B. 具有高风亮节
C. 不善交际,喜欢独居
4.读了短文,你认为竹子的秉性是什么?中国人的精神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理解。
竹 子
竹,是极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竹杆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编织竹器;竹沥和竹茹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翠竹真不愧是“绿色的宝矿”。然而,我更欣赏竹子那种顽强不屈的品格,自古至今,它和松、梅被人誉为“岁寒三友”,历年竞相为诗人所题咏,画家所描绘,艺人所雕刻,游人所向往,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竹就悄悄地在地下萌芽了。春风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土,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暑往冬来,迎风斗寒,经霜雪而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我想,竹子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作为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1.“息”字的解释有:①呼吸时进出;②停止;③消息;④利息。文中“息息相关”的“息”应取__种解释。“自强不息”的”息”应取第___种解释。
2.这段短文写了竹子的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重点写了竹子的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的用途写了竹子“全身是宝”。
4.“岁寒三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5.用“   ”画出表现竹子强大生命力的语句;用“    ”画出作者由竹子引起的联想。
6.“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这是一个___________句,突出了竹子的品格是                             
7.读完全文,说说短文的中心思想。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理解。

广玉兰(节选)

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有的含羞待放,碧绿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dìng  zhàn)放,几只小蜜蜂就迫不(及 急)待地钻了进去,那里面椭圆形的花蕊约有一寸长。盛开着的广玉兰花,洁白柔嫩得像婴儿的笑脸,甜美、纯洁,惹人喜爱。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花呢,花瓣虽然(调 凋)谢了,花蕊(ruǐ rěi)却依然挺立枝头,已长成近两寸长的圆茎。圆茎上面缀满了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这就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1.用“   ”在文中括号内选出正确的注音或字词。
2.写出四个描写花儿美丽的成语:                                                      
3.这一段是采用             的结构,用“﹏”画出本段的中心句。
4.本段描写了广玉兰的   种形态,分别是                      
5.你认为文中哪句话写得最好?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两棵松树
一棵高大的松树屹立在山巅,翠绿的枝叶泼下一地浓阴。还没有走近它,就见到地面上攀爬着无数条根须,一半裸在地表,一半埋入地下,像一堆乱麻,踩上去磕磕碰碰。有些根须像树藤一样缠在石头上,横生虬结,五麻六道。显然,这些根须是从那棵松树的根部延伸出来的。走近它时,又见到它那粗壮的树根从地表隆起,如钢浇铁铸,像老鹰的利(zhǎo zhuǎ)紧紧地攀附着沙石。在山顶的小块平地中,这是唯一的松树,铁爪稳稳当当地站立着,树干挺拔苍劲,一块块粗糙的树皮如古铜色的鳞甲,向四周伸展的枝叶如张扬的手臂,如一位伟岸的“将军”。
我们翻过山巅,穿过“一线天”的狭窄山道,(shí shè)级而上。突然,我的视线被左边的一棵松树吸引。蓦然一瞥,我不由脱口惊叹:“这是一棵怎样的松树呀!”它横生在峭壁上,被一块巨大的石头压着树身,深深的凹痕上有灰白的树渍。那是巨石压出的伤痕。树干在这里被压弯了,但是并没有被压倒,而是扭转身子,绕过一处石角向上生长,茂盛而翠绿的枝叶顽强地伸展在空中。摇摇欲坠的巨石重达千钧,却被一棵轻巧柔弱的松树承(zǎi zài)着!
是惊讶,是感动,还是震撼?真是无以言表。
我觉得人活一生,成败得失都要淡然处之。成功不足喜,失败也不足悲,正如那棵承载巨大压力的松树,于逆境中奋力成长,以不屈不挠的求生意志挑战巨石。
刚才那位“将军”不再显得高大,因为——只要这块被压制的松树突然松动,撤开树身,那块巨石就会危如(lèi lěi)卵,滚落而下,站在山巅的那位“将军”也会随之跌入万丈深渊……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作者是如何描述第二棵松树的样子的?用“  ”画出来
3.用文中的话写出作者对两棵松树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两棵松树分别象征了哪两类人?(  )
A. 第一棵松树象征了顺境中的成功者,第二棵松树象征了逆境中的奋进者
B. 第一棵松树象征了在顺境中骄傲的人,第二棵松树象征了在逆境中屈服的人
5.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
A. 人生苦短,应好好利用大好时光尽早享受
B. 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不能颓丧退缩,面对逆境,要奋力拼搏,不屈不挠,努力向困难挑战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理解。
两棵松树
一棵高大的松树屹立在山巅,翠绿的枝叶泼下一地浓阴。还没有走近它,就见到地面上攀爬着无数条根须,一半裸在地表,一半埋入地下,象是一堆乱麻,踩上去磕磕碰碰。有些根须象树藤一样缠在石头上,横生虬结,五麻六道。显然,这些根须是从那棵松树的根部延伸出来的。走近它时,又见到它那粗壮的树根从地表隆起,如钢浇铁铸,象老鹰的利爪紧紧地攀附着沙石。在山顶的小块平地中,这是唯一的松树,铁爪稳稳当当地站立着,树干挺拔,苍劲,一块块粗糙的树皮如古铜色的鳞甲,向四周伸展的枝叶如张扬的手臂。如一位wĕi  àn(   )的“将军”。
我们翻过山巅,穿过“一线天”的狭窄山道,拾级而上。突然,从右边的石台上窜出一只松鼠,眨眼之间就钻入了左边的一棵松树中——我的视线被这只可爱的松鼠吸引,也被牵到了那棵松树上。蓦然一瞥,我不由得脱口惊叹:“这是一棵怎样的松树呀!”它横生在峭壁上,被一块巨大的石头压着树身,深深的凹痕上有灰白的树渍(zì  zé)。那是巨石压出的伤痕。树干在这里被压弯了,但是却并没有被压倒,而是扭转身子,绕过一处石角向上生长,茂盛而翠绿的枝叶顽强地伸展在空中。yáo yáo yù zhuì(     )的巨石重达千钧,却被一棵轻巧柔弱的松树承载(zǎi  zài)着!
是惊讶,是感动,还是震撼,真是无以言表。
我觉得人活一生,成败得失都要淡然处之。成功不足喜,失败也不足悲,正如那棵承载巨大压力的松树,于逆境中奋力成长,以不屈不挠的求生意志挑战巨石。
刚才那位“将军”不再显得高大,因为——只要这块被压制的松树突然松动,撤开树身,那块巨石就会危如累卵,滚落而下,站在山巅的那位“将军”也会随之跌入万丈深渊……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括号里写出恰当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无以言表:________________
危如累卵: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看到第一棵松树时,对这棵松树的评价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看到第二棵松树时,为什么说“成功不足喜,失败不足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两棵松树分别象征了哪两类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篇文章,你更喜欢哪一棵松树,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题文)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松树自古以来,多少人就(歌颂 赞颂)过它,赞美过它,把它作为(崇敬 崇高)的品质的象征。我对松树总是怀有(瞻仰 敬仰)之心。
  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里,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落下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暑,随处(健壮 茁壮)地生长起来。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人的可谓少矣!这是我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
  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松树是用途极广的木材,并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松树的叶子可以制挥发油;松树的脂液可制松香、松节油,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松树的根和枝又是很好的燃料。更不用说在夏天,用它的枝叶挡住炎炎烈日,叫人们在如盖的树荫下休息;在黑夜,它可以劈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做到“粉身碎骨”的地步。
  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1.读短文,用“√”标出短文括号里合适的词。
2.“我”每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是什么? 松树的风格是什么?
                                                          
                                                          
3.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特点之一是“借物喻人”。请用“ ”画出文中的借物喻人的句子,然后想一想,作者借松树喻的什么人?
                                                            
4.把表现短文中心思想的句子抄下
来,然后概括短文的中心思想。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