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的生存智慧
日本海沿岸的居民世代以渔业为生,这里拥有磷虾、沙丁鱼等丰富的渔业资源,捕获量常居日本首位。鱼虾不仅是渔民的生存所需,同样吸引了鲸等大型海洋动物的光临,每到捕捞旺季,常常能看到鲸往来游弋。
有几年,渔业产量下降,有的渔民突发奇想:鲸食量大得惊人,每次都能消耗大量的鱼虾,如果把这些鲸赶跑,那么收成不就可以提上来了?于是这些渔民用渔船、快艇等组成船队驱赶鲸,把它们赶出捕捞海域。
然而,驱赶鲸的行动不仅没有让渔民收成提高,鱼虾的捕获量反而比驱赶鲸之前大大降低了,这让渔民们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还是生物学家解开了这个谜团。生物学家发现鲸有一个奇特的习性,它们总喜欢在捕食后浮到水面上大量排便。这些粪便含有丰富的铁、磷等元素,是浮游藻类生长必需的物质,浮游藻类利用这些营养物质在阳光的作用下能够大量繁殖。浮游藻类会吸引大量鱼虾前来觅食,而鱼虾则为鲸提供了食物。
鲸建立起了“自给自足的经济”。所以有鲸群的海域更为“肥沃”,海洋生物产量更高,这是那些短视的渔民万万想不到的。
是依赖外界提供的机会,还是主动创造机会?鲸的生存智慧比起人类毫不逊色。
1.渔民的“短视”体现在哪里?( )A.追求鱼虾的捕获量。 | B.驱赶鲸。 |
C.滥杀鲸,获取利润。 |
问题 | 提问角度 |
文章以“鲸的生存智慧”为题有什么好处? | |
文章介绍了鲸怎样的生存智慧? | |
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的结构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 |
读完本文后,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海洋资源? | |
作者写这篇文章有什么用意? | |
驼背翁捕蝉
孔子带领学生去楚国采风。他们一行人从树林中走出来,看见一位驼背翁正在捕蝉。他拿着竹竿粘捕树上的蝉就像在地上拾取东西一样自如。
“老先生捕蝉的技术真高超。”孔子恭敬地对老翁说,“您对捕蝉想必是有什么妙法吧?
“方法肯定是有的,我练捕蝉五六个月后,在竿上垒放两粒粘丸而不掉下,蝉便很少有逃脱的。如垒三粒粘丸仍不落地,蝉十有八九会被捕住;如能将五粒粘丸垒在竹竿上,捕蝉就会像在地上拾东西一样简单容易了。”捕蝉翁说到此处捋捋胡须,严肃地对孔子的学生们传授经验,“捕蝉首先要学练站功和臂力。捕蝉时身体定在那里,要像竖立的树桩那样纹丝不动;竹竿从胳膊上伸出去,要像控制树枝一样不颤抖。另外,注意力高度集中,即使天大地广,万物繁多,在我心里也只有蝉的翅膀。我专心致志,全神贯注,精神到了这番境界,捕起蝉来还能不手到擒来,得心应手吗?”
大家听完驼背老人捕蝉的经验之谈,无不感慨万分。孔子深有感触地对身边的弟子们说:“捕蝉老翁讲的可是做人办事的大道理啊!”
1.“精神到了这番境界,捕起蝉来还能不手到擒来,得心应手吗?”句中的“这番境界”指的是A.首先要学练站功和臂力。 |
B.注意力高度集中,捕蝉时专心致志,全神贯注。 |
C.要能将五粒粘丸垒在竹竿上。 |
毛毛虫过河
有三条毛毛虫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来到就是目的地的河边。当它们爬上河堤,准备过河到开满鲜花的对岸去的时候,一条毛毛虫说:“我们应立刻找到一座桥,然后从桥上爬到对岸。”另一条则说:“我们应造一条船,从水上漂到对岸比较安全。”最后一条毛毛虫伸了伸懒腰,悠闲地说道:“我们走了那么远的路,已经疲惫不堪了,应该停下来先休息两天。”
听了这话,另外两条毛毛虫很诧异:“休息,你怎么这么懒。再过两天 对岸花丛中的蜜就会被人喝光了 我们一路风风火火 马不停蹄 难道是来这儿睡觉的 ”话未说完,一条毛毛虫已开始爬树,准备摘一片树叶做船;另一条则爬上河堤的一条小路,去寻找一座过河的桥;而剩下的那条则爬上最高的一棵树,找了片叶子躺下来美美地睡觉了。
一觉醒来,睡觉的毛毛虫发现自己突然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它愉快地扇了几下翅膀,轻而易举地就飞到了对岸的花丛中。而此时,另外两条毛毛虫,一条早已累死在路上,另一条则被河水漂远了。
1.给黑体的字注音,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A.勤快有时也不一定是好事,懒惰有时也能歪打正着。 |
B.执着于自己的目标,永不言弃,哪怕失败了也虽败犹荣。 |
C.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能蛮干,急于求成。要劳逸结合,不断积蓄力量,蓄势待发。 |
D.蜕变就在漫长的努力之后,就如同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一样。 |
传说诸葛亮小时候是水镜先生的弟子。水镜先生隐居在襄阳城南的水镜庄院里喂了一只花颈公鸡。
这只公鸡每天晌午总要叫三声,水镜先生一听到鸡叫就下课。诸葛亮听先生讲学入了迷,听到鸡叫就心烦。于是,他在裤子上缝了一个小口袋,每天装上几把米,看到那只公鸡要叫时,就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米,等公鸡把一口袋米吃完再叫唤时,下课已经晚了一个时辰。水镜先生知道了这个小顽童竟敢捉弄师长,便把他送回家了。诸葛亮走了几天,师娘给他讲情:“小诸葛亮喂鸡也是为了求学,我看就饶他一次吧!”水镜先生知道诸葛亮聪明过人,十分好学,但是收还是退,还要看看他的品行如何,就派了书童去诸葛亮住的隆中访问。
书童回来向水镜先生讲了三件事:一是诸葛亮的母亲冬天怕冷,诸葛亮上山割来水晶草铺在床上,自己先睡上去暖一会儿,再让母亲安睡;二是诸葛亮家与水井隔着两畦菜地,他人小个头矮,挑水时生怕水桶碰着人家的麻秆篱笆,每次挑水都多走许多路,绕过山脚边再往回拐;三是诸葛亮曾经向附近的一个青年人请教,后来,虽然他的学问超过了这个青年人,但仍虚心待人。
水镜先生听罢这三件事,点头说:“小诸葛亮日后必成俊杰!”当下就催书童带路,亲自到隆中接诸葛亮回来上学。
1.诸葛亮被水镜先生送回家的原因是A.聪明的诸葛亮 | B.诸葛亮从师 | C.俊杰诸葛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