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讽刺了鹭鸶轻信恶人 | B.讽刺狼不讲信用 | C.讽刺了狼的贪婪 |
悬梁刺股
中国古代的人非常重视读书,于是就有了“苏秦刺股、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他的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决定要发愤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疲倦得直想睡觉,于是就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只要一打嗑睡,他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就能使自己清醒过来,然后继续读书。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东汉时,有个人名叫孙敬,也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他每天从早读到晚,劳累了,也不休息,常常是废寝忘食。时间久了,他疲倦得直打嗑睡。他怕影响到自己的功课,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系在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把头皮扯痛,他马上就清醒了,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1.比较一下苏秦和孙敬读书的方式,再填表。人物 | 相同点 | 不同点 | |
原因 | 成就 | 读书方式 | |
苏秦 | ① | ② | ③ |
孙敬 | ④ |
A.只要下功夫,就会有收获 | B.发愤读书学习,才能有成就 |
C.最有效的读书方法就是“悬梁刺股” | D.要重视读书,热爱读书 |
( )五天之后,蔡桓侯浑身疼痛,不久就病死了。
( )过了十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侯,发现他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
( )十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发现蔡桓侯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了。
( )又过了十天,扁鹊望见蔡桓侯就跑,因为蔡桓候的病已深入骨髓。
( )有一天,扁鹊去拜见蔡桓侯,发现他皮肤上有点儿小病。
1.根据课文内容排列顺序。A.如果医生说你有病时,一定要相信。 |
B.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 |
纪昌学射
他用一根牛尾毛拴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 )像车轮一样。
1.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新课考点梳理 | 常考 易错 积累 |
一、会认字 拜(bài)见 蔡桓侯(hóu) 皮肤(fū) 几剂(jì) 骨髓(suǐ) 纪(jǐ)昌 目标(biāo) 二、近义词 拜见——拜访 请教——领教 连忙——急忙 高明——高超 三、重点词语理解 理睬:对别人的言语行动表示态度;表示意见(多用于否定式)。 百发百中:每次都命中目标,形容射箭或射击非常准。 一声不响:指不发出一点儿声音。 无能为力:用不上力量;没有能力或能力达不到。 四、重点句品析 1.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死死盯住织布机的踏板。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躺”“睁”“死死盯住”是动作描写,表现了纪昌刻苦、认真的学习态度。“两年”说明时间长,表现了纪昌有恒心,有毅力。) 2.“过了十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候……”“十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又过了十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候侯……”“五天之后,蔡桓侯浑身疼痛……”“不久,蔡桓侯病死了。”(这些带有时间的句子,写出了蔡桓侯的病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蔡桓侯的病悄然不觉,却来势汹汹,暗含了要防微杜渐的道理。从扁鹊不管蔡桓侯的态度怎样,几次来观察蔡桓侯的病情,劝他及时治病,足见其医德高尚。) 五、疑难探究 1.纪昌成为射箭能手的原因有哪些? 纪昌能成为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纪昌练就了好眼力,拥有扎实的基本功,这是成为射箭能手的关键;二是纪昌有飞卫这样的好老师的指点和培养;三是纪昌在学习上有恒心和毅力。 2.这两则寓言分别揭示了怎样的寓意? 《纪昌学射》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的道理。《扁鹊治病》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 一、易读错字 几剂(jì√jǐ) 骨髓(suǐ√suí) 二、易混词语 请教 领教 1.“请教”含有“请求”的意思,常与“虚心”“问题”等搭配。如:在学习中,如果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要主动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2.“领教”含有“接受”的意息,在接受了别人的教益或欣赏了别人的表演之后,多用“领教”表示客气。如:您说的话让我受益匪浅,真是领教了。 三、词语拓展 形容专注的四字词语: 聚精会神 专心致志 废寝忘食 心无旁骛 一心一意 一丝不苟 全神贯注 目不转睛 四、主题拓展 扁鹊 原是传说中黄帝时代的名医,古代统称名医为扁鹊。本文所指的扁鹊,真名为秦越人,春秋战国时医学家。相传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尤其擅长望诊和切诊。晚年时,他在秦国为秦武王治病,遭太医令李醯忌妒,被李派人杀害。他所创望、闻、问、切四诊法,被中医沿用至今。 |
陈毅的故事
陈毅五岁半就在一家书塾里读书。他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同学们都称他“小神童”。
一天,书塾的毛老师来到陈毅家,看到他正在灶前一边烧火一边看书。因为他看书入了迷,火烧得太旺了,锅里透出了煳味儿。妈妈刚从井边洗菜回来,发现米饭烧煳了,气得火冒三丈,抄起刷子,就往灶前冲去。□不要打孩子□毛老师连忙劝阻口饭烧煳了□可以将就吃□这孩子专心用功□我就喜欢□说着,毛老师又亲切地对陈毅说:“以后做事,要多多留心!”陈毅点点头。毛老师从陈毅手里拿过那本书看,原来是一篇还未教的课文,他已经用笔在上面画了许多圈圈点点。毛老师惊奇地问:“这些符号是什么意思?”陈毅回答说:“打圈圈的,是懂得的;打半圈圈的,不太明白,等老师讲明白了,再打圈圈;打墨点的,是生字。”原来陈毅每次听课前,总要把新的课文先预习一下,把生字和不懂的词勾画出来。听课时,他格外留心,抓住不懂的地方,便直接向老师提问。毛老师十分高兴地称赞道:“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今天我总算发现了你学习成绩好的‘秘诀’。同学们称赞你是‘小神童’,说你天资聪明,其实更重要的是你勤奋,你真正懂得了‘学问学问,多学多问’的道理!”
1.在文中“□”内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