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
-
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登录
|
注册
试卷
|
试题
|
走进学进去
|
学进去
试题
试卷
字/词
搜索
购买服务
首页:
小学语文 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
>
第二单元
部编版
|
三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上册
四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二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四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1 大青树下的小学
2 花的学校
3*不懂就要问
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
习作:猜猜他是谁
语文园地
第二单元
4 古诗三首 山行 赠刘景文 夜书所见
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6 秋天的雨
7*听听,秋的声音
习作:写日记
语文园地
第三单元
8 卖火柴的小女孩
9*那一定会很好
10 在牛肚子里旅行
11*一块奶酪
习作:我来编童话
语文园地
快乐读书吧
第四单元
12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13*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14*小狗学叫
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
习作:续写故事
语文园地
第五单元
15 搭船的鸟
16 金色的草地
习作例文
我家的小狗
我爱故乡的杨梅
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
第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18 富饶的西沙群岛
19 海滨小城
20 美丽的小兴安岭
习作:这儿真美
语文园地
第七单元
21 大自然的声音
22 父亲、树林和鸟
23 带刺的朋友
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
习作:我有一个想法
语文园地
第八单元
24 司马光
25 掌声
26 灰雀
27*手术台就是阵地
口语交际:请教
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
语文园地
试题
题型:
全部
选择题
填空题
语言表达
现代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信息匹配
书面表达
句型转换
连线题
判断题
排序题
书写
诗词曲鉴赏
修改病句
简答题
其他
听读鉴赏
难易程度:
容易
较易
一般
较难
困难
排序:
综合排序
试题难度
使用次数
真题次数
共
27
道相关试题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停车坐爱枫林晚”中“坐” 的意思是“坐下”。
( )
2.“知有儿童挑促织”里的“促织”指的是“蟋蟀”。
( )
3.“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判断题,我能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碰到难懂的词语,可以用查字典来解决。
( )
2.《山行》是一首描写秋天的诗,诗中共描写了寒山、石径、人家、枫林四种事物。
( )
3.《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文中两次出现“一夜秋风,一夜秋雨”,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秋雨的喜爱。
(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根据对语句的理解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这多像两只棕红色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1.这里把人走路的样子比作两只蹦跳着、歌唱着的小鸟。
( )
2.这句话表现了行走在这样的水泥道上的快乐心情。
( )
3.句中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
( )
4.写水泥道和落叶的语句写出了静态的画面,而这句话写出了动态的画面。
(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指的是水泥路上印好的图案。
( )
2.“水泥道上的金色巴掌”其实是法国梧桐树的落叶。
( )
3.本文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
(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根据对古诗的理解判断正误,对的划“√”,错的划“×”。
1.《夜书所见》的作者是唐朝的诗人叶绍翁。
( )
2.“知有儿童挑促织”的意思是知道有几个儿童在帮助大众织布。
( )
3.“挑促织”的意思是“捉蟋蟀”。
( )
4.“篱落”就是指“篱笆”。
(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碰到难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来解决。
( )
2.《山行》是一首描写秋天的诗,诗中只描写了寒山、石径、人家三种事物。
( )
3.《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文中两次出现“一夜秋风,一夜秋雨”,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
(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判断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1.《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不都是描绘的秋天景色。
( )
2.《秋天的雨》是一篇洋溢诗情画意和童真童趣的散文。
( )
3.《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主要写“我”在一场秋雨后上学,看到水泥道上铺满了金黄的落叶,觉得很美。
( )
4.写日记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习惯。
( )
5.《听听,秋的声音》的作者是毕国瑛。
(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体会苏轼写诗赠刘景文的用意,对的打“√”,错的打“×”。
1.诗人告诉朋友刘景文,自己只爱这个季节的景色。
( )
2.诗人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切不要意志消沉。
(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和“×”)
1.“大树抖抖手臂”写出了大树的动作,说明大树活泼好动。
( )
2.“这辽阔透明的音乐厅”指的是处于秋天的大自然。
( )
3.课文中秋的声音,有些是可以听到的,有些是想象的。
(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理解句子,判断正误。
当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第一回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1.这是一个感叹句,表达了对所看到的景色的赞美。
( )
2.“第一回”说明这个水泥道是新修的,以前不是这个样子。
( )
3.水泥道因秋风秋雨后的落叶而美,所以作者所毛病的其实是秋天。
(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