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十一岁那年,回到故乡福建福州,那里过年热闹多了。我们大家庭里是四房同居分吃,祖父是和我们这一房在一起吃饭的。从腊月廿三起,大家就忙着扫房、擦洗门窗和铜锡器具,准备糟和腌的鸡、鸭、鱼、肉。祖父只忙着写春联,贴在擦得锃亮的大门或旁门上。
新年里,我们各人从自己的“姥姥家”得到许多好东西。最好的东西,还是灯,福州方言,“灯”和“丁”同音,因此灯的数目,比孩子的数目多一些,是添丁的意思。那时我的弟弟们还小,不会和我抢,多的那一盏总是给我。这些灯:有纸的,有纱的,还有玻璃的……于是我屋墙上挂的是“走马灯”,上面的是“三英战吕布”。同时我家所在的南后街,本是个灯市,这一条街上大多是灯。我家门口的“万兴桶石店”,兼卖各种灯,元宵之夜,都点了起来,真是“花市灯如昼”,游人如织,欢笑满街!
元宵过后,一年一度的光彩辉煌的日子,就完结了,当大人们让我们把许多玩够了的灯笼,放在一起烧了之后,说:“从明天起,好好收收心上学去吧。”我们默默地听着,看着天井里那些灯笼的星星余烬,恋恋不舍地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寂寞之感。上床睡觉的时候,这一夜的滋味真不好过!
1.“恋恋不舍”的意思是丢沙包
我最喜欢丢沙包了。下课铃声一响,我们就像箭一样冲到了操场上。
开战了,对手气势汹汹地向我们发起进攻。沙包像手榴弹一样快,我们灵活地躲着。呀,糟糕,我正得意,乐乐“中弹”了。他只顾冲对手“挑衅”,一枚“冷弹”击中了后背,他只好退出了“战场”。接着,我们又“牺牲”了好几个战友,只剩我和菲菲了。
我紧紧町盯着沙包,琦琦把手举得老高,身子向后仰着。看她的阵势肯定会往右边。哈哈,被我猜中了,我灵活地往左边一闪,沙包“刷”的一声,飞到了后边。真棒!
菲菲弓着腰,神气地站在中间,当沙包飞来时,她就像一只调皮的猴子,轻轻跳起来,沙包无奈地从脚下溜过去了。
丢沙包真是太有意思了!
1.画线句子运用了竹节人(节选)
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号称“齐天小圣”,四个字歪歪斜斜刻在竹节人背上,神气!
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手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把“金钩打王”刻在竹节人的胸口,神气!
用铅皮剪一把偃月刀,用铁丝系一绺红丝线做一柄蛇矛,给那竹节人装上,再挖空心思取一个更威风、更吓人、叫得更响的名号。
破课桌,俨然一个叱咤风云的古战场。……
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
他脸上的神情,跟我们玩得入迷时一模一样。
于是,我跟同桌相视一笑,虽两手空空,但心满意足,轻手轻脚地溜了。
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
1.“叱咤风云”的意思是A.“我”跟同桌“轻手轻脚地溜了”是因为怕老师发现后会惩罚“我们”。 |
B.“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指的是老师没收“我们”的竹节人。 |
C.从选文第1自然段中可以看出老师和“我们”一样也喜欢玩竹节人。 |
D.选文表现出孩子们从沮丧到心满意足的情感变化。 |
竹节人(节选)
①有一段时间,我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
②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再锯八截短的,分别当四肢。用一根纳鞋底的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了。锯的时候要小心,弄不好一个个崩裂,前功尽弃。
③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好。
④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huò huō)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fèng féng)里掉下去了。
⑤而现在,这些裂缝正好用来玩竹节人。
⑥仔细想来,那个发明这竹节人的家伙,准也是坐这种课桌长大的。
⑦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
⑧将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斗了,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
1.给选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还有同学别出心( ),想技高一( ),给竹节人粘上一个橡皮雕成的脑袋,做一套纸盏甲。一有机会,便得意扬扬招呼大伙来观摩。谁知弄巧成拙,中看不中用,没打几个回合,那粘上的脑袋连盏甲被它自己手里的大刀磕飞了,于是对方大呼胜利。
其实,竹节人的动作压根不由扯线人做主,那不过是在竹节间的线一紧一松间的胡乱耸动而已,可看上去,却挺像是那么回事。
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
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
1.在句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