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浩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战国韩非子《韩非子·内储说上》)
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本文通过管仲、隰朋因“迷惑失道”和“行山中无水”而向老马和蚂蚁请教的故事,说明了世上没有“生而知之”的天生圣贤,任何真知灼见都来源于生活实践这个道理。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选自选自战国韩非子《韩非子·说林上》)
原文 | 注释 | 译文 |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 | 【管仲、隰(xǐ)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伐】讨伐。【孤竹】指孤竹国,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 |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 竹国, |
春【往】冬【反】,【迷惑】 【失道】。 | 【往】出征。【反】通“返”,返回。【迷惑】分辨不清方向,今指心神迷乱,辨不清是非。【失道】迷失归途。道:归途。 | 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 |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 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 | |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 【乃】于是。【放】放开,指解脱羁绊让马自己随便走。【随之】跟着它,跟着老马。随:跟随,跟着。之:代词,指老马。【遂】终于。【得】找到。 | 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终于找到了路。 |
【行】山中无水, | 【行】走。 | 走到山里没有水喝, |
隰朋曰: “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 【居】住,处于。【阳】山之南,水之北。【阴】山之北,水之南。 | 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
【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 【蚁壤一寸而仞有水】据说蚁封(蚁穴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处便有水。仞:古代八尺为一仞。 | 地上蚁封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 |
乃【掘】之,遂【得】水。 | 【掘】挖。【得】找到。 | 于是挖掘地,于是得到了水。 |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 | 【以】凭借。【圣】精明通达。 | 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 |
【不难】【师于老马】、老蚁, | 【不难】不以……为难。【师于老马】就是以老马为师。意动用法,学习,效仿。师:学习,请教,向……学习。 | 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 |
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 | 【圣人】有智慧的人。 | 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却不知道学习有智慧的人的才智, |
不亦【过】乎? | 【过】过错。 | 这不也是很大的错误吗? |
桓公、管仲等回来时迷失了方向,于是放马领路,终于找到了归路。后遂以“老马识途、老马知道、老马知路、马识路、老识涂”等比喻富有经验,能为先导;用“识途(涂)马、识途骥”等比喻富于经验、知是识非的人。本文先叙后议,叙述简洁得当,议论紧扣中心。结尾用反问句提示后人应学习前代圣贤的智慧,引人深思。
一毛不拔
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王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即唤夜叉拔之。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选自魏晋邯郸淳的《笑林》)
一只猴子死后,见到了阎王,(向阎王)要求投胎做人。阎王说:“既然你想做人,就需要将毛全部拔掉。”于是(阎王)就叫夜叉给猴子拔毛。刚刚才拔下了一根,猴子就受不了痛,大叫了起来。阎王笑着说:“看你一根毛都舍不得拔,怎么能够转世做人呢?”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 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原 文 | 注 释 | 译 文 |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 【鼓】弹奏。【听】倾听。 | 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琴。 |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 【方】刚刚。【志】心志,情志。【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 刚刚弹到描绘太山的曲调, |
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 【曰】说。【善哉】好啊。【巍巍乎若太山】像大山一样高俊。巍巍,高大的样子。若,像。 | 钟子期就说:“弹得好啊!就像巍峨的太山!” |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 【少选】一回儿,不久。 | 一会儿之后,是描绘流水的曲调, |
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 【汤(shāng)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 钟子期又说:“弹得好啊!就像湍急的流水!” |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 【破】摔碎。 | 钟子期死了,伯牙砸破琴,挑断琴弦,终身不再弹琴, |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 他认为这个世上没有值得再为之弹琴的人了。 |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了。“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类 别 | 解 释 | 举 例 | |
实词 | 鼓 | 弹奏。 | 伯牙鼓琴 |
听 | 倾听。 | 钟子期听之 | |
志 | 心志,情志。 |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 |
太山 | 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 |
善 | 好。 | 善哉乎鼓琴 | |
少选 | 一回儿,不久。 | 少选之间 | |
汤汤 | 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 汤汤乎若流水 | |
破 | 摔碎。 | 伯牙破琴绝弦 | |
虚词 | 之 | 代词,他,指伯牙。 | 钟子期听之 |
而 | 转折连词,却。 |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 |
以为 | 认为。 |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 |
复 | 又,再。 |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 |
哉 | 语气词,可译为“啊” | 善哉乎鼓琴 | |
乎 | 语气词,可不译。 | 善哉乎鼓琴 | |
为 | 介词,给。 |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 |
若 | 像。 | 汤汤乎若流水 | |
特殊句式 | 省略句 | “为”后省略了“之”,他。 |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
螳臂当车
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而勇士归之。
(选自战国庄子的《庄子》)
(译文)齐国国王庄公出门打猎,有一只螳螂举起脚,准备和他的马车车轮子搏斗。(庄公)问他的车夫说:“这是什么虫啊?”车夫说:“这是螳螂。作为虫来说,(它是那种)只知道进不知道退的,不估计一下力量对比就轻率和敌方对阵。”庄公说:“这虫子要是人,必定是天下勇士啊。”于是让车绕道避开了它,后来勇士都投奔了庄公。
二、美文精读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不详,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文言原文)原 文 | 注 释 | 译 文 |
学(弈) | (弈)下棋。 | |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 (弈秋)“秋”是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其为“弈秋”。(通国)全国。通,全。(之)结构助词,的。(善)擅长。 |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 |
(使)弈秋(诲)二人弈, | (使)让。(诲)教导。 |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 |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 (其)其中。(惟)只。(之)代词,指代弈秋的教导。 | 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 |
一人(虽)听之, | (虽)虽然。 | 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 |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 (以为)认为,觉得。(鸿鹄)指天鹅、大雁一类的鸟。(至)到,来。(思)想。(援)取来。(之)代词,指鸿鹄。 | 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 |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之)代词,他,只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俱)一起。(弗若)不如。(矣)了。 | 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 |
(为)是其智弗若(与)? | (为)因为。(与yú)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曰)说。 |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
曰:非(然)也。 | (然)这样。 | 说:不是这样的。 |
类 别 | 解 释 | 举 例 | |
实词 | 弈 | 下棋。 | 通国之善弈者也 |
通 | 全。 | 通国之善弈者也 | |
善 | 擅长。 | 通国之善弈者也 | |
诲 | 教导。 | 使弈秋诲二人弈 | |
至 | 到,来。 |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 |
思 | 想。 | 思援弓缴而射之 | |
援 | 取来。 | 思援弓缴而射之 | |
俱 | 一起。 | 虽与之俱学 | |
虚词 | 使 | 让。 | 使弈秋诲二人弈 |
其 | 其中。 | 其一人专心致志 | |
惟 | 只。 | 惟弈秋之为听 | |
虽 | 虽然。 | 一人虽听之 | |
矣 | 了。 | 弗若之矣 | |
为 | 因为。 | 为是其智弗若与 | |
与 | 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 为是其智弗若与 | |
然 | 这样。 | 非然也 | |
通假字 | 与 | 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 为是其智弗若与 |
一词多义 | 之 | 结构助词,的。 | 通国之善弈者也 |
代词,指代弈秋的教导。 | 惟弈秋之为听 | ||
代词,指鸿鹄。 | 思援弓缴而射之 | ||
代词,他,只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 虽与之俱学 | ||
其 | 代词,他的,指三心二意的那个人。 | 为是其智弗若与 | |
代词,其中。 | 其一人专心致志 |